照片請見blog.***/henryshi418
2009年10月下旬,和朋友相約去了一直久違的九寨溝。這麼著名的地方,此前我卻一次都沒有去過,只是因為覺得太出名的地方,人就多,拍得也就多了,再也出不了什麼好片子了。這次回來,整理完片子後,發現我原先的想法一點都沒有錯。出來的片子,不是不滿意,就是與網上的、攝影雜志上的照片極大地雷同 - 不是質量雷同,而是內容雷同,缺乏新意。非常遺憾!
但是轉念想,我們去九寨溝的那幾天是非常快樂的,看到了不同的風景、多彩的顏色;拍片的過程也非常愉快,回來後整理照片、直到打印出來,花了整整一周,期間非常充實;再和朋友交流,在大家的溢美之辭(“誇大其詞”)中陶醉。而這一切,不難道是攝影的真諦嗎?享受過程,可以是我這種“菜鳥”的托辭,也可以是真理。
行程
雖然上海到九寨溝剛剛開通直達航班,但因為和朋友相約在成都集合,就從上海浦東飛到成都,然後直接轉機去九寨溝。成都雙流機場把到九寨溝九黃機場等的支線航班安排在老的候機樓,簡直是一團糟。我們當初在設計行程的時候沒有考慮到的是,因為九黃機場是高原機場(海拔3500米),受到天氣的影響,飛機常常延誤。滯留的旅客只能在那個老候機樓等待,可以想像當時的情況有多混亂(和我們的回程相比,在成都雙流機場的經歷只是小巫見大巫)。
在候機的時候,買了本介紹九寨溝、黃龍的旅游小冊子,在飛機上認真研讀起來,並規劃了未來幾天的行程。事後才發現,除非你親自經歷了,任何人、任何書都幫不了你。這也就是“小馬過河”的道理吧。在晚點了若干個小時後,我們終於還算“順利”地抵達了九黃機場,那已經是晚上7點了。
這次我們在九寨溝全程住的是九寨天堂。在這麼個高原,有這麼個酒店,真的是“天堂”啊!我們原本就想好的,把這次旅行設計成一次“超級FB”之旅,而酒店確實沒有讓我們失望。
第二天,我們去了九寨溝。從九寨天堂去九寨溝很方便,開車也就30分鐘左右。而且沿途一路色彩斑斕,因為正值深秋,路兩邊的山坡都被染上了黃色、橙色、紅色和綠色,讓我們對九寨溝充滿了憧憬。
第三天,因為早晨起來下雨,原本我們想就窩在酒店裡的。但早餐後,雨又停了。我們出發就在九寨天堂附近走走,去了岷江源(在九寨天堂到九黃機場的路上)、尕米寺、川主寺(我們在那裡午餐,就在九黃機場下面)、安多臧寨和甘海子。這一天裡,我們先後經歷了小雨、小雪、太陽、冰雹,真是太神奇了。而我們見到了和九寨溝完全不同的景色,那是一種開闊的高原的感覺,讓人有一種放聲吶喊的衝動。我們還請西藏黑教活佛給我們每一個人灌了頂(也就是摸一下頭)、騎了安多臧寨藏民的馬上了他們的“神山”。我自己覺得,這是此行最值得的一天。
第四天,我們去了黃龍,沿途要翻越一座高山,埡口海拔4,000米,在那裡停車近距離欣賞了雪山風光。
第五天,我們預訂了下午3點半的飛機從九寨溝回成都,計劃去峨眉山的。下午2點我們趕到機場後,慣例似地被告知飛機晚點,什麼時候起飛不知道。因為有了成都機場的經歷,我們也就見怪不怪了。
沒想到,這次更糟。我們一直等到晚上8點,機場外下起了鵝毛大雪,我們知道沒戲了。還不錯,航空公司安排我們回酒店休息。下山、到川主寺、換房門鑰匙,剛躺下沒一會兒,航空公司又通知可以起飛了 - 成都飛往九寨溝的班機已經從成都起飛,半個小時以後就可以抵達九黃機場。我們一大幫人重新穿上衣服,興匆匆地再次上車。沒想車行駛到半途,司機接到通知,說我們那架班機已經返航成都(成都和九黃機場之間啟航返航是經常的事),因為九黃機場天氣不夠飛行標准!
大家白高興了一場,看來還得回那個酒店過夜。車上有人不干了,堅持在機場等,不願再來回折騰了。司機就先把他們送回機場,再把其余的人拉回酒店。再一次地登記、領房卡,辦完手續已經是晚上12點了。這一次只是和衣而臥,還不知道什麼時候被叫醒呢!我和酒店的服務員聊天,他們說航空公司凌晨3、4點通知客人登機的情況也有,把我嚇了一跳。我是一旦睡下了,不到日上三竿,怎麼也不想起的人。
還好,體諒的航空公司到第二天早上6點多才叫醒我們,還安排了早餐。待我們7點多趕到機場的時候,九黃機場早已人滿為患了。我們在貴賓休息室發現了昨晚執意留下的同機的那幾個客人,他們一宿沒睡。
然後就是再次的等待,在貴賓室消磨了3個小時後,直到10點多,我們終於可以登機了。再見了,給我留下美好回憶的九寨溝。
九寨溝
九寨溝位於四川西北部的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溝縣境內,地處岷山山脈南段尕爾納峰北麓,是長江水系嘉陵江源頭的一條支溝。它在地貌上屬岷山山脈的深切割高山峽谷區,處在青藏高原東北邊緣向四川盆地的過渡地段。由於這裡風景優美、地形獨特、動植物資源豐富,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評為“世界自然遺產”。要獲得這個稱號可不容易,截至2009年6月,在全國被評為“世紀自然遺產”的只有7處。
九寨溝現已開發的景點包括盆景灘、臥龍海、正樹群海和正樹瀑布、諾日朗瀑布、鏡海、珍珠灘、五花海、熊貓海、箭竹海、五彩池等不下二十個,分布在主溝正樹溝和兩條支溝則查溝和日則溝上,平面形態成“丫”字形排列,面積720平方公裡。對於一個攝影愛好者,假設天氣狀況良好,我估計也至少需要在溝裡泡掉3個整天的時間,才能把九寨溝拍個大概;如果想細細品位、不斷變幻角度、等光線,要消磨1、2個星期也沒有問題;若需要把九寨溝的四季風光攝入鏡頭,那在這裡所花的時間,就是1年、2年嘍。
九寨溝門票310元,只限當天使用,好像有點貴。但這並影響全國的游客蜂擁而至。據說2007年,九寨溝接待的游客量達到高峰,全年達150萬人次。平均每天4,000人。考慮到九寨溝淡旺季游客人數差別很大,高峰時節每天接待上萬人是一定的。此後,受到地震的影響(雖然九寨溝和周邊地區受到的實質損失不大,更多的影響是心理層面的和陸路交通的),2009年的游客數量據估計可以達到70萬人次,這也是一個不小的數目。
早晨我是和兩個朋友一起進溝的。一進去,我就建議我們分頭走,然後在約定的時間、約定的地點集合。我知道,扛著三腳架,不時需要換鏡頭和濾鏡的我,是沒有辦法和只拍“到此一游”照的游客保持同一步調的。開始朋友們還很客氣,堅持一起走,有個伴。但還沒出半個景點,他們已經按奈不住我的“慢性子”了,便和我分手,大踏步地向下一個景點“衝去”。
結果,從早上10點開始,到下午5點集合,我只拍了箭竹海、熊貓海和五花海三個景點,占全部景點的1/7?在這7個小時裡,我沒吃、沒喝(我是沒想到在景區裡竟然一個小賣部都沒有)、沒坐、沒停,雖然速度不快,但著實走走拍拍了7個小時。而我的伙伴們,已經從箭竹海開始,全部步行(沒有坐穿梭巴士)走完了日則溝和正樹主溝的全部景點 - 他們看的景點比我多,沒有遺憾;我看的景點比他們細,留下的照片回憶比他們多,也沒有遺憾,並且如果下次再去,也不會覺得枯燥 - 各得其所。當然他們“急行軍”的後果就是後兩天的體力就不行了,其中一位膝關節還受了傷。
走馬觀花九寨溝之後,覺得九寨溝的管理還有不少值得改進的地方,比如景區餐飲的安排和管理、導游服務質量的提高、景點與景點之間交通的改善等等。但是話又說回來,瑕不掩瑜。九寨溝實在是很美的。“九寨歸來不看水”並非浪得虛名。
先說水,九寨溝的水是最出名的。你不能想像,一灘灘從高山流下來的雪水,為什麼是那樣湛藍湛藍的。九寨溝的湖泊都不深,清澈見底。同行的友人問為什麼水裡沒有魚?“水至清而無魚”嘛。回來看照片,不用PS,湖水就是那樣的鮮艷飽和。
枯萎後倒下的枯樹干,橫七豎八地躺在清澈的湖水裡。而它們依然筆直、依然蒼勁有力,即便死了,也給我們留下一道美麗的風景,成為九寨溝照片的典型前景。偶爾有那麼一支仍然挺拔地伸出水面,震撼著我們的心靈。
在一汪汪碧藍的高山湖泊邊,生長著各色各樣的植物。在深秋的季節,黃色的、橙色的、紅色的、紫色的,在常青綠葉的襯托下,直衝你的眼球,讓你應接不暇。這些植物,好像是搶走了世界上最好的畫家的調色板,又把顏色塗抹在自己身上,展現給周圍的人們。
最美的,是多彩的植物倒映在碧藍的湖水中,根本分不清哪個是現實、哪個是幻影。如夢如幻。一個朋友端詳我的一張照片半天,還是不知道應該怎麼看,因為倒影和現實一樣美。
多彩的植被上面,是雄偉的高山。山體被常綠植物掩映著。而在綠色中間,不時還有一個個黃色亮點,那是黃色的樹,給原本單調的山體抹上了點點的暖色。在高山尖尖上,是常年不化的積雪,就像戴了一定白色的帽子,提醒著人們,這裡是高原。
就這樣,從下往上,是湛藍的湖水和湖水中幻影般的倒影、五彩的植被、蒼色的高山和白色的積雪。當這一切結合在一個場景下,撲入我的眼簾,這真是大自然的恩賜。
是不是還缺少了什麼?如果湖邊再站一個白衣少女,是不是更有詩情畫意?是的,我在景區裡就遇到無數拍婚紗照的,以此水、此樹、此山為背景,記錄新人們最幸福的時刻。祝福他們!
最令我感動的,九寨溝可以說是“一步一景”。我不知道這是人工安排,還是天工造物,簡直是太神奇了。無論你站在哪裡,無論你往哪個方向看去,都是一幅美麗的風景畫。即便是一根枯枝,但就因為它在那個地方,恰恰與周圍的環境融合得天衣無縫;即便是少數的幾顆斑斕的五彩樹,卻排列出柔美的曲線,讓人忍不住舉起相機,扼殺了無數的膠卷、電池和感情。
話又說回來,九寨溝的風景是美,但是作為一個對於攝影剛剛有一點感覺的新手,我覺得九寨溝是很難拍的。不僅僅因為它已經成為太多太多人的作品,更是因為相機(特別是數碼相機)難以表達它那高光比度的秀美。我在溝裡拍了150多張照片吧,回來後比較滿意的,不出5張。期間有個人審美愛好的原因,有天氣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我還沒有摸到拍攝“山溝”這種地貌的感覺。
首先,九寨溝的光比度是很大的。夾在高光的湖面和雪山中間的,是暗部的山體。五彩的植被則不同,如果呈現暖色的黃、橙色,就比較鮮亮,而紫色、綠色,又比較黯淡。要把不同光線、不同色調的美麗景色,融入一張照片,難啊!漸變濾鏡不知道為什麼發揮不了作用。很多片子令我不得不用HDR,但合成的效果總是差強人意。
其次,山溝裡的氣候多變,很難預期當天的光線變化。我們去的那天,大多數時間是陰天,期間下過一點點小雨,太陽也羞澀地露過一個臉,只那麼幾分鐘。而且山區霧多,霧對於攝影,有時候是好東西,有時候就不那麼可愛了。
還有就是“一步一景”的九寨溝,小場景多,大場合少。另外,由於湖水至清,水生植物很少,就很難找合適的前景。難怪最經典的九寨溝照片都是以那些倒在水裡的枯樹作前景了,缺乏新意。
小困難還包括景區內全部以木頭的棧道連接,棧道是建在水上的,就像橋。但這些“橋”太輕,三腳架架在上面,一旦有行人經過,腳步的震動足以影響拍攝的穩定性,特別是在光線陰暗,需要降低快門速度的時候。我只能拿出快門線,屏住呼吸,靜等沒有行人經過的時候,按下快門。但在游人如織的九寨溝,要等那麼一霎,多麼不容易。
在溝裡拍攝對我這樣的懶人倒有一個好處,就是溝裡的太陽出來得比較晚,因為溝被群山圍繞著,一般都要到上午8、9點,太陽(如果有的話)才會照進溝裡,這樣就不需要趕早去等待那第一縷陽光了。
這一次由於時間和行程的關系,完全來不及細細體會九寨溝的美。相約了冬天的時候有機會再去,冬天的九寨溝是另一種美。
尕米寺
此前從來沒有去過藏廟,這次聽說西藏黑教的“聖寺”就在九寨天堂到機場的路邊,這個機會可不能錯過。
但是沒有一個推薦那裡的司機說得清楚尕米寺和“黑教”的來歷,有的說“黑教”是藏傳佛教的一個門派,和格魯派“黃教”、寧瑪派“紅教”一樣;也有的說“黑教”是西藏原始“苯教”和藏傳佛教結合後的產物。回來後簡單地查一些資料,才知道,“黑教”就是苯教的異稱,只是現在的苯教,和佛教傳入西藏之前的苯教大不相同了。
佛教傳入西藏之後,西藏當地的苯教受到很大的衝擊。期間雖然有反抗,但終究不敵藏傳佛教,特別是格魯派的攻擊,無可奈何地衰落下來。一方面,苯教開始向佛教靠攏。因此作為苯教聖寺的尕米寺,也完全是藏傳佛教寺廟的型制、供奉與佛教同樣的諸神,讓我這個門外漢一頭霧水,還真以為這是藏傳佛教的一個支派吶;另一方面,苯教徒和寺院受到排擠,漸漸轉移到雲南、青海、四川等藏漢雜處的邊遠地區,繼續發展。所以我們可以看到“黑教”(苯教)的聖寺會在四川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
尕米寺所在的地方叫作小西天,所以又有“小西天尕米寺”之稱。“尕”是高興的意思,“米”意為安靜的處所。“尕米”應該就是原始佛教(苯教也向之靠攏)的真義吧 - 在寧靜之處享受心靈的快樂。
相傳1355年,西藏窮波地由仁青堅贊喇嘛路過此處,見地勢開闊,呈凹形,南面緩坡,牧草豐美,西臨岷江,東面所靠山岩中,有天然苯教教徽,當地人稱之為“雍忠岩”。喇嘛心動,遂發願於此建寺院,取名尕米寺。
進入尕米寺,儼然走進了一個小工地。尕米寺正在翻新改造。當然誦經、拜佛活動依舊。高高的經幡矗立在偏殿前,一個藏族婦女繞著偏殿逆時針一次又一次地轉著。每路過殿前的轉經筒,必定無一遺漏地逆時針方向撥動轉經筒。這就是現在所謂的“黑教”和藏傳佛教的區別之一,他們轉經、轉山都是逆時針的,而藏傳佛教一定都是順時針的(因為六字箴言是從左至右寫的,順時針轉經,是正讀;若逆時針轉動,就是倒著念六字箴言了)。據說,這是苯教徒為了顯示其與佛教的區別而特意為之的。
因為主殿在裝修,所以現在偏殿成為接受善男信女朝拜的主要殿堂了。穿過偏殿,是一個小小的廣場,香爐、燭台一應俱全。廣場後就是主殿了。現在的尕米寺活佛在主殿側的一間小房間裡打坐誦經,我們就是在那裡接受他的“灌頂”的。看來活佛是有相當年紀了,不像電影、電視裡中原方丈那樣慈眉善目(我對方丈的印像都是清瘦的臉,長長的白眉毛從面的兩旁垂下來),但在安詳中透著威嚴。那一種平靜是我在哪裡都沒有看到過的。
在由一系列佛堂、轉經堂和僧舍組成的建築群後面,就是“黑教”的聖山。門前的經幡、紅白相間的建築、遠處蒼綠的高山植被、紅色、灰色的岩石,在藍天白雲下映襯下,寧靜、莊嚴而又與世無爭。
尕米寺和內地的佛教寺廟不同,還沒有那麼商業化。尕米寺不收門票,歡迎任何的游客。它就是一座廟,供信徒供奉。它也需要生存,也會接受布施,但絕不強求。在禮佛完畢後,有一位僧人介紹可以燃放酥油長明燈。不同大小、不同意頭的長明燈不同的價格。有一對游客問可不可以不放,僧人答曰“一切隨意”,言辭之間沒有任何的不快。我們一踏進大門,開始沒有任何僧人招呼我們,任由我們在寺內閑逛。後來才出來一個小喇嘛帶領我們參觀、禮佛。他們就是那樣隨意、隨性。在寺內沒有看到任何一個喇嘛拿著手機發短信,而這在內地寺廟,已經是一道太正常、也太可笑的場景了。
在尕米寺進香禮佛的人很少,和我們同時的,連同我們一行三人,總共才五個游客,再加那個一直在默默轉經的藏族婦女。(據說每年廟會的時候,尕米寺會熱鬧很多。)這和我們兩天後去的峨眉山門庭若市、香火鼎盛的情況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尕米寺處在九寨溝至九黃機場必經的要道上,加上它在苯教中的“聖寺”地位和“苯教”的神秘感,是大有“題材”可以開發的。若找一些“策劃高手”,絕對可以把它打造成另一個人文旅游景點,畢竟每年有上百萬人要經過這裡。但是他們沒有這樣做。本來嘛,這裡是“高興的寧靜處所”,不是“凡夫俗子”祈求榮華富貴的地方。
據說寺廟裡是不能拍照的,特別是不能拍佛像,所以只在尕米寺殿外的廣場上拍了幾張照片。本來是很想拍一張那位活佛的照片,但看到他那默然的神情,也就作罷了。
由於時間的關系,我們匆匆離開了。但此後兩天裡,又多次路過尕米寺。每再看到藍天下的孤獨的經幡,都讓我有一種親切的感覺,油然而生敬意。
安多臧寨
去安多臧寨完全是偶然。從尕米寺出來,在川主寺吃了午飯,同行的友人提出想騎馬。包車的司機就把我們帶到離川主寺不遠的一個大廣場,那裡歇著幾匹馬,有幾個藏民照看著。聽說我們想騎馬,他們就拿出像模像樣的價目表,標明上山轉一圈多少錢、寨子裡看看多少錢。我們決定走得遠點,就選擇了上山的路線。付了錢,竟然每人還發一個牌子,掛在胸口的那種,他們叫“馬牌”,表示付過錢可以騎馬了。
為我們牽馬的,也是那幾個藏民。一個年紀大一點的黑黑男人,人很幽默,常常嚇唬我們說山裡有野豬;兩位藏族婦女,其中一位比較活潑,話也多一點;另一位就比較沉默了。不過他們的普通話都很好,交流沒有任何障礙。和他們三人相處了2個多小時,我感到他們很容易溝通,完全和我們一樣,絲毫沒有感到他們與我們的種族不同、信仰不同、生活環境不同。畢竟全天下的人,還是共同點更多一些。
我們就這樣向他們所謂的“聖山”出發了。這是他們寨子自己的“聖山”,就在寨子的後面。路程不遠,穿過寨子,就開始爬山了。海拔也就是從3,000米上到不足3,400米左右的樣子(因為九黃機場也就3,500米,而站在“聖山”頂上看,機場還在我們“上面”呢)。因為我騎在馬上不能拍照,就要求跟在他們後面走,所以大多數的時間我租的那匹白馬都在路邊吃草。
走走停停歇歇,來回兩個小時。但就在這兩個小時的時間裡,讓我初次體會到了高原的壯美,那是一種與九寨溝的秀美完全不同的美,是一種“大美”。
站在“聖山”的半山坡上,藍天白雲是那樣的觸手可及,遠處是連綿的不知名的山峰,山坡上茂密的高山草甸把整個山體裹得嚴嚴的,山腳下就是安多臧寨和其它村落,以及他們的佛塔、經幡。我想用“開闊而有層次”來形容我所看到的景色 - 大海、草原確實開闊,但沒有層次;園林有層次、一步一景,但不開闊。只有在高原,人、村寨、山坡、山峰(雪山)才能夠這樣和諧地結合在一起,平鋪在一個三維空間裡,沒有留白、沒有浪費。
“聖山”上的色彩也是值得一贊的。簡單但不單調、大氣但不雜亂。遠處白色的雪山以藍天白雲為背景,提供了遠景;視野的正對面,是山坡上暗紅色的高山草甸;偶爾有一兩顆仍然鮮黃的大樹,為大片的紅色點綴出盎然生氣,構成了視覺的中心;在草甸的下面,是在深秋已經發黃的植被;最底下,就是白色的臧寨和五彩的經幡了。紅、黃、白、藍,就四種顏色,簡單但不單調,撲面而來。坐在山坡上,周圍沒有一點聲音,讓你可以靜靜地享受這一美景,怎麼也看不夠。
當然對於美的認識,人和人的看法是大不同的。那兩位牽馬的藏族婦女,看到草甸上偶爾長出的小花,興奮不已,一定要讓我拍下來。我也就從命,但心裡想,小花哪裡沒有,上海的植物園、公園,甚至路邊的花壇到處都是。而藏民們,可能因為每天面對藍天白雲、高山白雪、草甸植被,視覺疲勞了吧。
安多臧寨是寧靜的。下山後,我們穿過整個寨子,寨子不小,藏居一個挨著一個。每家的院子都很大,院子周圍插滿了經幡。很多藏民家的院子裡還升著國旗,在五彩的經幡中間,依然醒目。不知道這是政府的有意安排,還是藏民們的自覺表現,反正讓我感到別有一番韻味。院子後面就是兩層樓高的藏居。只是這麼大一個寨子,我們在下午3點多的時候,只見到一個藏族婦女在院子裡忙活,我和她四目相對,點頭打了一個招呼,她也友好地回敬了一個微笑。除此之外,我就再也沒有見到任何人了。
這一次深深感到遺憾的是沒有機會到藏民家裡去做客。其實他們是很好客的,牽馬的藏民是邀請了我們的,但因為還要走一段回程路,就放棄了。
在開闊的高原拍片,我遇到的最頭痛的問題,還是高光比的問題。數碼相機在處理高光比場景時的表現總是不令人滿意;而個人的攝影技術也有待提高。不過,這次在安多臧寨的“聖山”上拍的片子,是我整個行程中最多的,相對而言也是我最喜歡的。我堅持以為“大美才是美”。
甘海子
甘海子位於尕米寺至九寨溝的途中,離九寨天堂很近。甘海子是又一個高原湖泊,但由於湖泊裡的水生植物非常茂盛,更像是一大片濕地。據說電視劇《笑傲江湖》中的很多場景是以甘海子為外景地拍攝的,可以想像甘海子的美了。
那天離開安多臧寨,在回酒店的途中,看到一片濕地被圍繞在五彩的群山中,就請司機放我下車,然後我獨自沿著甘海子湖邊,就這樣邊走邊拍,一路回到了酒店 - 2個小時走了2公裡吧。
大家不要以為“海子”有多大,即便是一灘水,在這裡也被稱作“海子”的。我在九寨看到的“海子”,包括這個甘海子,和西藏所謂的這個“錯”那個“錯”的,在面積上相差很遠。我所見到的甘海子呈狹長行(在百度地圖上看甘海子好像是圓形的),東西最寬處也不超過500米,南北則延綿3、4公裡。即便這樣,也就是一個方圓2平方公裡左右的小湖。
但偏偏這個小湖夾在兩邊的群山之間,山坡上深秋的斑斕色彩,倒映在湖中,湖中有山、山中有水,相映成趣。放眼望去,湖水是灰色的,而由於深秋的關系,水生植物卻都已經發黃;稍遠處,令人驚訝的是,一個山坡是五彩的,紅色的、黃色的、綠色的、甚至是紫色的;而緊鄰的另一個山坡卻還都是綠色的,只有一、兩顆黃色的樹點綴其間。我真不知道這些山坡植物是人工種的,還是天然長成的。如果是前者,那麼那個規劃師一定具有攝影家一樣“好色”的眼光;如果是天然長成的,我只能是感嘆自然造化了。
再往上,就是鐵色的群山和在濃霧中時隱時現的雪山尖尖了。這樣的場景在這兩天裡看得多了,倒也沒有什麼稀奇。只是在甘海子,這裡的前景是一片不大不小、寧靜得讓我聽得到自己心跳的高山“海子”。
甘海子是那種介於九寨溝和安多臧寨“聖山”之間的那種美吧。它沒有九寨溝那樣秀麗,湖水也因為太多的水生植物變得不那麼清澈見底;它也沒有爬在高坡上那種開闊的氣勢。但是甘海子又兼而有水的靈性和柔情,以及山的挺拔和豪放。這卻是難得的,而我也很幸運,在兩天裡看到了三種不同的風景。
那天正好是多雲,太陽時有時無。有時候,正悻悻地走著,不知道拍什麼好。突然間,一道陽光射到對面的山坡上,並映射在湖裡,就馬上舉起相機,拍下那難得的一幕。
從攝影的角度看,甘海子當然可以出不少好片子。和《笑傲江湖》的導演、攝影師選擇同樣的場景應該不會大錯。但甘海子也要求較高的攝影技巧,因為夾在兩排山峰之間的景物,總是不太容易表現全景的。
甘海子就是路邊的一處自然風景,不收門票,沒有管理、沒有食宿(也不需要安排食宿,甘海子的南北兩邊分別就是九寨天堂和甲蕃古城,一個是超五星級的天堂,一個是四星級的度假酒店。也就是開車五分鐘的距離),只有一處通往湖中心的棧道。我不理解,這裡不收門票,並且處在交通必經之道邊,反倒沒有游客來玩。我所在的兩個小時時間裡,除了身邊匆匆而過的車輛,和我一起在甘海子漫步的游客不超過10個。這倒也好,我可真稀罕這份寧靜和孤獨,特別是面對這樣美景的時候。
黃龍
去黃龍之前,沒看過多少黃龍的片子,對它沒有什麼感覺。印像中黃龍總是作為九寨溝的附屬品而推介的 - “這次去九寨溝,黃龍去了嗎?”“去九寨溝啊,那黃龍順便也可以去看看”。既然來了,我們也就抱著這樣的心態。何況我們有一天富裕的時間,雪也不下了,道路暢通,就臨時找了一輛出租車,出發去黃龍了。
從九寨溝去黃龍,開車大概2個半小時。基本是一路上行,越過一個海拔4,000米的埡口後,汽車稍稍下行到3,200米的高度,就到黃龍腳下了。
這次經過的這個4,000米的埡口,是我們此行的最高峰。我們和很多其他游客一樣,在埡口的一塊空地上停車、拍照留念,讓我第一次如此近距離地面對雪山。相比在尼泊爾看雪山,同樣地感動,但感覺完全不同。
2008年我去尼泊爾,在海拔900米的博卡拉仰視喜馬拉雅山脈海拔7,000多米的安納布爾納峰 - 在視線以遠22公裡的地方,覺得非常壯觀、偉大。而這次,眼前的雪山顯然沒有喜馬拉雅山高大,落差只有1、2千米(站在海拔4千米的埡口看幾座海拔可能只有5、6千米的雪山),卻近在咫尺,似乎幾步就可以走到似的,感覺自己也已融化在雪山群中了。
埡口空地上有一個瑪尼堆,邊上圍著經幡,還有幾塊碑,介紹這裡的海拔之類的。我突然看到兩個包著頭巾的藏族婦女,倚靠在一座石碑邊,遠眺著遠處的雪山。天很藍,白雲在深藍色的背景上淡淡地塗抹了幾筆,陽光不是那麼濃烈,但也照得陰影畢現。正好邊上沒人,我迅速地舉起相機哢嚓了幾下。回來後整理照片,這是我此行最滿意的為數不多的照片之一。其實我也想靜靜地坐在這裡,好好欣賞這眼前的美景啊。我是羨慕她們的,不知道她們是不是也羨慕我們呢,圍城啊!- 不行了,風太大,天又冷,還得趕路,上車吧。
黃龍景區地處青藏高原東部邊緣與四川盆地西部山區交接帶,為涪江、岷江、嘉陵江三江源頭分水嶺。到九寨溝是看水,而在黃龍據說是看地表鈣華景觀。至今也沒有搞明白鈣華地貌是怎麼回事,反正是喀斯特地貌的一種。黃龍屬於鈣華堤壩,其形成是含有大量CaCO3的高山冰雪溶水在地下徑流一段距離後,以泉的形式排出地表。隨著水溫增高和水流速度增大以及大量藻類植物的作用,形成了大量鈣華沉積。鈣華中含許多雜質和多種不同元素,並且受到水生植物的影響,使得鈣華呈現出多種色彩。
我們是坐纜車直接從山腳下上去的。從纜車的落客處,到真正的黃龍景點(五色海)還需要步行2公裡左右。一路道路雖好,都是整齊的木質棧道,但風景平平。例外的是其間有一個觀景平台,站在平台上,右手可以看到我們一路從川主寺來黃龍的路,在群山之間彎彎曲曲;左手,就是黃龍景點,可惜被茂密的森林裹得嚴嚴的 - 其實,從纜車站到黃龍的這兩公裡間,黃龍總是這樣害羞地隱藏著,偶爾露出一個小臉 - 透過一片蒼綠的原始森林,如果你突然看到一小方碧藍的湖水和橙黃色的植被,那就是黃龍了。
走出棧道,眼前頓時開闊起來。往左再上幾十個台階,就是黃龍著名的五色海和黃龍(後)寺;往左,沿階而下,是黃龍的其它景點。連接五色海和其它景點的,是一大片空地,據說是高山冰川遺跡。現在冰川是沒有了(我原希望能夠見到的),只看見高山雪水融化後絲絲地留下來,印濕了一大片。
拾階而上,就來到五色海。這裡是典型的鈣華池地貌。這裡的雪山融水,被鈣化的石階襯托著,一層一層的,像梯田一樣。按理說,五色海應該是得名於多樣的顏色,每一層湖水應該都是不同色的吧。但那一天我們沒有看到。倒是不規則鈣化石在陽光中泛出橙色的暖色調,點綴在青藍色的湖水之間,為照片增加了曲線的前景。
在湖水的那一頭,就是黃龍寺。灰色的房頂、黃色的牆,坐落在兩側山間,非常地醒目。我和朋友說,把黃龍寺建在這裡,一定是處於美學的角度。如果沒有這座寺廟,五色海將直接面對遠山和藍天,顯得稍微有些單調。而一旦把寺廟放在湖水和群山中間,不僅視覺有了中心,還為這裡的景致平添了人文的色彩。真是妙筆!
黃龍寺兩邊的山坡上,和安多臧寨邊的山坡一樣,長滿了暗紅色、黃色的高山草甸;而寺後,就是巍峨的雪山了,白色的山頂和灰色的山體,在藍天白雲下是那樣的清晰。
一般的旅游線路,在游覽完五色海之後,應該一路下山。走完3.5公裡的棧道,也就看完了所有景點,到了溝口了。但那天我的朋友腿不好(他是在九寨溝急行軍,傷著了膝關節),我們就決定原路返回,再坐纜車下山。我們和大部隊的游客正好反方向,他們還以為我們是剛爬上山,然後准備坐纜車返回呢!哈哈,我們倒也樂得享受這“嘖嘖稱贊”。
黃龍比較人性化,雖然我們沒有走完黃龍全程,但就在我們走的2、3公裡路中,我們就見到一個小賣部,竟然還出售咖啡!真是讓我們感動。
我們也非常幸運,去黃龍那天的天氣不錯,長時間見到了久違的太陽。這為攝影提供了很好的條件。雖然過去的幾天裡,密集地看了很多景點,但依然覺得黃龍有黃龍的看點。它比九寨溝大氣,沒有遮擋,可以方便地將水、人文和山融合在一張照片裡;它比安多臧寨秀氣,安多臧寨附近沒有水;它也比甘海子開闊。不虛此行。
景點比較
看了這麼多,其實覺得每一處景點都很有特色,沒有重復,遠沒有到“審美疲勞”的時候。我最喜歡九寨溝的“秀麗”、尕米寺的“人文”、安多臧寨的“大氣”、甘海子的“寧靜”和黃龍的“協調”。
希望能夠再有機會去九寨溝,再去會會那裡的景和那裡的人。
與旅行、攝影有關的
阿壩
我們此行的九寨溝、黃龍,都位於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在2008年那次大地震中,阿壩州是受災最嚴重的。好在位於阿壩州的九寨溝、黃龍沒有受到實質性的影響,但是抵達那裡的交通卻至今還沒有通暢。
阿壩州是由安徽省援建的(就像上海市對口援建都江堰一樣),到處都可以看到安徽省的工程隊和工程機械,一番欣欣向榮的景像。安徽援建隊伍打出的口號是“安撫災區、‘徽’常真情”,讓人感動。在上黃龍的纜車上,我們正好和一隊安徽來的游客同車,我問他們知不知道阿壩州是安徽援建的,他們當然知道,而且自豪之情溢於言表。
真的是患難見真情!
高原反應
對於高原反應,絕對是“小馬過河”,各人根據自己的身體條件、心理素質,體會完全不一樣。
此行之前,除了一次在西藏拉薩機場轉機,我從來沒有去過高原地區,所以對於傳說中可怕的“高原反應”,還是有一定心理障礙的。但這次從上海經成都到九寨溝,立即面臨的就是海拔3,500米的九黃機場 - 沒有問題,下了飛機,我們幾個還忙不迭地抽煙呢;九寨天堂海拔2,200米更沒有問題;九寨溝主要景點的最高處也就2,500左右,沒有異樣的感覺,我還沒吃沒喝沒歇地走了7個小時呢。
在去黃龍的途中,在司機的建議下,喝了“紅景天”口服液。然後坐纜車上到黃龍的最高點黃龍寺和五色海,據說海拔有4,100米,但根據我的手機GPS定位的結果,也就是3,500。因為我走走停停拍照,所以有時候不得不一路小跑追上前面的同伴,也走(跑)得和平地一樣的輕松。
我們此行路過最高的是一個海拔4,000米的埡口,我們在那裡停留了兩次,每次10來分鐘。倒不是因為海拔高度有什麼不適,而是風太大,冷。
通過這次的行程,我了解我的身體對於4,000左右的海拔是可以應付的。這也是我此行的最大收獲之一。如果非要說有什麼不適,那就是在九寨天堂的時候睡覺不是很好,睡不踏實,醒得早。但我也不知道這是因為高原的問題,還是就是暖氣太熱的緣故。反倒那天因為航班取消、滯留在川主寺(海拔3,000米)睡得很香(臨睡前覺得心跳得厲害,但不一會兒也就睡著了)。還有就是在高原小跑、特別是走山路,畢竟有些氣喘。這也可以理解,我在平地,上跑步機跑500米還氣喘呢!
我看周圍的人,基本和我一樣。我同行的朋友都沒有感覺有劇烈的高原反應。那天上黃龍,一路上也只見到兩、三個人,坐在路邊面露難色,看來是氣喘、頭痛得厲害。相對黃龍的人流量,兩、三個人實在是少數。路邊吸氧的人倒是不少,不知道他們確實是有高原反應,還是“防範於未然”。其他人,包括年老的長者、年少的小朋友、肥胖的中年人,個個樂呵呵的。
我的體會,對於高原反應,在做好防護措施的同時,一定要放下心理包袱。先從2,000米開始,慢慢適應,應該沒有太大的問題。而現在很多旅行團安排上午從成都飛到九寨溝,下飛機後馬上就去黃龍,從成都平原一下子到3,500米,途中還要路過海拔4,000米的埡口,這樣出現高原反應的機率就可能會大一些。
住與吃
九寨溝及其周邊地區,現在已經是一個成熟的旅游目的地,住宿完全不成問題。各種檔次、各種風格的住宿要求,都可以滿足。五星級酒店就有兩家,然後從四星級一直到“農家樂”(應該叫“臧家樂”),應有盡有。從離九寨溝溝口只有幾步之遙的,到需要開車半個多小時的,一應俱全。大家通過旅行社或者網站,很容易找到符合自己要求的住宿地點。
但是,即便九寨溝附近住宿賓館旅店很多,仍不能滿足旅游高峰時期的需要,特別是如果你想住五星級賓館的話。如果大家秋季來,提前預訂是必須的,而在價格上,也要作好充分的思想准備。旅游旺季時,九寨溝高檔酒店的價格是很貴的,真的很貴很貴。
這次我們住的是九寨天堂,和其它地方的洲際酒店相比(九寨天堂是洲際管理的),這裡更加有特色 - 房間設計得古色古香;即便普通的單人大床房,其休息區和睡眠區也有合理的間隔;水、電、電視自然都是一流的;而酒店大堂不僅富麗堂皇,更是明顯花費了大量的心思 - 整個大堂就是建在一片原始森林裡的。讓你足不出酒店,就能感受到九寨溝的多彩世界。據說在建造這個酒店的時候,為了盡可能保持原始森林的原貌,大型的工程設備都沒有用,很多東西是人工一點點建起來的,真不容易。所以我們現在從酒店窗口看出去看到的每一個樹,都是已經在那裡矗立了成千上百年了。
九寨天堂出名的另一個特色是溫泉。但因為時間關系,我沒能親身體會一次,留待下次再去的時候再體驗吧!
在九寨溝吃也是不成問題的。當然,在四川,當然是辣的川菜多一些。當地有名的有蟲草雞、貝母雞、冷水魚、糍粑等等。除了在酒店吃飯,川主寺是一個餐飲集中的地方,但如果沒有熟悉的人帶去,就不知道哪家好、也不知道是不是挨宰了。我們是包車司機帶我們去的,價格還算公道,味道也不錯。只是對於高原的米飯,大家不要抱太大的希望,老是夾生的,因為沸點低的緣故。只能將就了。
唯一需要提請大家的,如果大家不想在九寨溝去擠那個“大食堂”的話,一定要帶足夠的水和干糧才進溝。黃龍就沒有問題,不僅因為在黃龍游玩半天基本就夠(除非你和我一樣是個愛好攝影的慢性子),不存在午飯的問題;而且在黃龍景區內也有小賣部,可以買些水、飲料和干糧、小吃應急。黃龍山腳下是一個小村子,出租車司機都在那裡休息、等客人下山。一般游客也在那個據點午餐。
總的來說,在九寨溝附近吃飯不便宜。在五星級酒店,人均1、2百塊是常事;在街邊(比如川主寺),即便熟人介紹,人均也在6、7十塊。我想如果參加旅行社,這方面的開銷會小一點。自由行“自由”的代價就是較高的成本,那也是沒有辦法的事。
交通
看來進出九寨溝和鄰近地區的交通是一個問題。在旅游高峰季節,飛機票非常緊張。由我們的經歷,我們得到一個結論,去或者離開九寨溝,都盡量趕上午的航班,越早越好。因為一般來說,高原上午的天氣比較好,而到下午就很難說了。上午的航班,盡管可能晚點(為了照顧前一天沒有飛走的航班),但完全取消的機會不大。但像我們這樣到了下午,哪怕是差一個小時,也可能決定你當天走得了走不了。
除了飛機,當然可以走陸路,但大地震後,公路交通受到了很大的影響,從成都到九寨溝需要開車12小時(還有一條路據說只需要8小時,但不知道為什麼很少人走),很辛苦,更何況下雨、下雪,走山路也不安全。好消息是從成都到九寨溝要建鐵路了,壞消息是鐵路至少要6年後才能通車 - 在高原建鐵路、穿梭於崇山峻嶺之間,確實不容易啊!
如果你早到了九寨溝,可以現在周邊轉轉(當天去九寨溝時間來不及,而若當天去黃龍,又怕突然的高原反應),甘海子啦、尕米寺啦、這個那個臧寨啦,都是不錯的選擇。好好休息、多吃好吃的,為第二天進溝作好充分的體力和物力的准備。離開九寨溝的時候,下一站盡量不要安排特別的活動,更不要買聯程的航班。在九黃機場看到有些旅客來回改機票,實在麻煩啊!
一旦到了九寨溝,內部的陸路交通還是相當好的。機場、酒店、九寨溝景區都是柏油馬路連接。路雖然不寬(窄的地方雙向兩車道),但非常平整。特別是這條路(好像是省道S320)就建在山的夾縫之間,蜿蜒前行,沒有懸崖峭壁的恐懼感,只有一幅幅美景撲面而來。
從川主寺(九黃機場腳下)到黃龍那一段路,因為修路的關系,而且是在山崖邊一路上下坡,比較難走。有時遇到修路隊的工程機械作業,還需要等候一點時間。那天我們從九寨天堂出發去黃龍,單程大概是3個多小時。
在九寨溝,除了出租車和酒店的包車外,就是旅行團的大巴了。所以,如果你是自由行,最好事先租好一輛出租車,這樣會比較方便一些,也會節約時間。旅游高峰季節車輛比較緊張,我們那次去黃龍,就是現找出租車,耽誤了半個小時。車費(捷達出租車,從九寨天堂到黃龍來回600元,九寨天堂到機場200元)倒非常公開透明,好像都是“行規”,我們也就沒有討價還價。
在休閑的時候,哪怕在酒店周邊步行走走也是非常暇逸的。臨離開九寨的那天,我們就在九寨天堂酒店外散步。馬路上沒有行人,偶爾看到一兩個護林工和養護工。周圍的雪山、五色的植物、路邊的小花,都是你一個人的。
天氣和服裝
去九寨溝之前,我每天查詢當地的天氣預報,以便作好准備。奇怪的是,我看的天氣預報明明是十幾二十度的天氣(最低溫度也在10度以上),但臨到九寨溝飛機降落之前,空姐在廣播中卻說戶外天氣是零度!這個差距可是太大了,著實打了我們一個措手不及。好在下飛機之後,發現體感溫度並沒有想像的那麼冷,當晚算是應付過去了。大家都說高原早晚涼、中午熱。但因為我在九寨溝的這幾天天氣都不是那麼好,陽光不是很充足,所以倒沒有什麼特別感覺,反正全天都是陰陰的。看來早晚涼的說法,也只是針對晴天而言的。
高原的天氣實在是神奇。就在九寨溝期間,一天裡我們經歷了小雨、小雪、太陽、冰雹。面對這樣多變的天氣,無論怎樣作好准備都是徒勞的,所以我們只能以不變應萬變 - 快干內衣、抓絨衣、衝鋒衣褲,就這些伴我渡過了在九寨溝的5天,沒有感到太冷,小風、小雨、小雪也能扛過。
想當初我還不知道衝鋒衣為何物,而我的第一件衝鋒衣還是今年剛買的。哪知到了九寨溝、黃龍,滿眼望去滿山遍野盡是衝鋒衣(不論是真是假,至少是衝鋒衣的樣式)。看來這個能夠擋風避雨的東西實在是個好東東。
因為在外旅游,除了著裝,還要拿很多東西,服裝簡便輕松是很重要的。為了保溫,可以提高快干內衣的耐寒值,這樣三件衣服也就可以應付一般天氣條件了。我這一行在服裝上很輕松,讓我能夠背多一些攝影器材。
當然也有例外的。在黃龍就見到有的游客穿著秋衣、襯衣、毛衣、西裝就來了,還打著領帶。在高原旅游,竟如平原開會,實在是佩服。
在高原活動,還有一項需要注意的,就是紫外線灼傷。在九寨溝、在川主寺,我們都沒有太留意。臨去黃龍,好心的酒店禮賓部服務員提醒我們一定要抹防曬霜,否則會曬出“高原紅”(這個名詞我倒是第一次聽說)。我們幾個大老爺們老不情願地買了防曬霜,在出租車裡一陣狂抹。去黃龍當天,太陽還是有的,但並沒有感到特別的暴曬,一天下來,也沒有感到灼傷刺痛,心想還好。可是回酒店一照鏡子,發現自己的臉還是紅了些。第二天、第三天,額頭都開始蛻皮了。我那天還是帶了運動帽的!看來,高原的太陽是在不知不覺中“溫柔”地給你一個“高原紅”。
攝影裝備
這次為了去九寨溝,特別去買了一台佳能5D Mark II。原本對我的40D也沒有什麼特別的不滿意,但被網上忽悠的,還是覺得全幅對於色彩的表現比較好,心理作用罷。回來後在我22寸的顯示器上看,我這“肉眼”也沒看出什麼特別的不同。
倒因為是全幅了,我可以少帶一個鏡頭。這次只帶了24-105 4.0L和70-200 4.0L IS(愛死小小白)。24-105作為掛機頭,在九寨溝很好用。24夠廣,105夠長,再長就端不住了。天氣不好,太遠的也不清楚,沒有太大的價值。因此除了第一天在九寨溝溝裡,其它時間我只拿一個24-105,也能應付我大多數情況下的風景要求(這次除了給朋友拍到此一游照,幾乎沒有人文)。
濾鏡倒是帶了一些,漸變灰、CPL。但還不太會用,效果不明顯。以後慢慢學。
本想帶膠片機的,在攝影包裡拿進拿出好幾次,最後還是決定不帶了。帶我的佳能1N,兩個單反太大太重。帶M6,又沒想著拍人文。其實真正的原因是我對自己的膠片能力還沒有信心,帶了也白帶。
對於帶什麼攝影包,我也是反反復復了多次。雙肩包當然好,放的東西多,白天如果天熱了,脫下來的衝鋒衣或者抓絨衣也可以塞在雙肩包裡。但雙肩包最大的問題就是一旦雙肩背上了,拿東西就不方便。對於時刻要換鏡頭、裝濾鏡的攝影愛好者,不是特別方便。(現在有一種斜挎的攝影包,倒是很方便取物。可惜我還沒有。)最終帶了一個單肩挎包,對於帶單鏡雙頭的我來說,已經夠用了。
三腳架自然要最好的,哪怕沉一點,也是值得的。特別在天氣不好,需要長時間曝光的時候。我用三腳架和快門線,那天在陰天的九寨溝,出片的成功率就是要比“手扛”的同伴高些。
我有當天拍攝、當天看片、直接刪除不滿意照片的習慣,所以還帶了筆記本電腦。其實帶一個數碼伴侶就行的,可以減輕很多旅行重量。好在在住宿條件良好的九寨溝不是問題,行李都放在酒店裡,不需要搬來搬去的。但如果去其它比較艱苦的地方,或者一地只住一個晚上那種旅游,行李也是越輕越好、越少越好。
購物
三個大老爺們去旅游,購物自然不在預先計劃的行程之內。但如果要買,在九寨溝這樣的川西北地區,大家都推薦蟲草、貝母、各種菇類,還有高山水晶。我們在飯余去看了一家蟲草店,價格比上海專賣店的開價還貴。質量我就不懂了。熟人說蟲草不是這樣買的,而是要等到出蟲草的季節,每年6、7月份吧,找當地人到藏民家去挨家挨戶地收。如果你識貨,這樣得來的蟲草既好又便宜。當地人每到夏天上山挖蟲草可是一大副業。那天我們在安多臧寨騎馬上山,還嚷嚷著說要去挖蟲草呢,可季節過了,只是一句玩笑話。
在藏區,青稞是著名的,但沒有嘗到青稞酒,也沒見過青稞長什麼樣子。倒是到處有買青稞籽的,吃起來像是爆米花,可以當零食。現在還有袋裝的酥油茶,都是很有特色的藏區的東西,只是不知道味道正不正宗。
費用
我們這次是FB游,也就不計較費用了。但你可以估算,成都到九寨溝的單程機票1,130元,來回2,260,不打折;九寨溝門票310,黃龍220。這些都是必要的開銷。(不知道跟旅行團能夠便宜多少。)這就已經是將近3,000大洋了,還不包括酒店、餐飲,而我們還有燒香的錢、騎馬的錢……。反正,我們這趟的開銷,讓我們在東南亞享受整整一個星期應該是沒有問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