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三陵的每個陵旁邊都有一個和帝陵名字相同的村莊,那是由看守各帝陵的陵戶歷代繁衍而成的。雖然經過了幾百年的變遷,建築的外觀已經面目全非,但是從Google Earth上看,這些村莊的格局還保留著裡坊的特點,建築規整,街巷平直,猶如棋盤。

康陵村村口有個漂亮的廊子,是我們中午吃飯打尖的地方。不過,我這種從沒來過的新驢,先跟著大家到村裡去簡單轉一轉。

村口的兩棵對稱的大槐樹,樹齡有500年,村民親切的稱為“夫妻樹”。
一路走來,十三陵裡的許多鄉村都掛上了“北京市民俗旅游村”的牌匾,各村的農家樂搞得很是紅火。傳說正德帝喜愛外出巡游,途中為了節省吃飯時間,廚師用薄面餅將各種菜肴包裹其中,方便好吃。前些年康陵村來了位大學生村官,他通過明史專家的指點,挖掘推出了“正德春餅宴”,漸漸形成了本村的特色品牌,據說還准備申請專利。
中長距離的徒步,能量補充是體能的重要保障,9:30開始行走,才到11:30肚子就已經餓得咕咕叫了。行前咨詢“二蛋媽”,說是中午可以在這裡吃春餅,幸虧有老驢留言提醒這次活動人太多,可能吃春餅來不及,所以我出門時在麥當勞買了個漢堡,好些沒帶午餐的同學只能到村裡的小賣部買面包充飢。後來還發生了拾到錢包的小插曲,領隊們在手台裡一次次的詢問是誰掉了錢包,直到懵懂的失主反應過來為止,“二蛋公社”的領隊們真是好樣的!
康陵村中還有一棵樹齡800年的銀杏樹,名叫“帝王樹”。這棵樹是村子裡的風水寶樹,樹的主干上圍著一根紅繩,當地流傳著“先有數,後有陵,再有康陵監。”的說法。這棵樹實在太大,而且村舍也擁擠,我的小卡片不管從哪個角度都沒法照全。

簡單地吃過午飯後,繼續沿著泰燕路向東。這段向東的泰燕路就恰好是康陵的神道所在,從泰燕路轉到向北的另一條村路時,回過頭來可以看到剛剛走過的泰燕路基下,壓著康陵神道的三孔橋遺址。
村路一直通到石頭園村,看到村邊有一塊“無動力污水處理站”的說明牌,原來這裡的污水處理系統根據地形地勢建成,利用水的重力差,不需要任何動力源,通過微生物降解水中的污染物,達到清潔水質。京郊農村的環保設施,真是讓人看著開心啊!

從石頭園村旁橫穿干涸的河道向東,這是一條近道。後來回來看地圖,如果全部走大路,就是順著京燕路一直往東,然後再沿著昌赤路向北,也能到泰陵,但是路程大約多2倍,而且還得再重走昌赤路的回頭路才能到茂陵。
看過一直走老師去年年底寫的關於十三陵近況的博文,這條河至少在前年冬天還是有水的,從河道中碩大的“禁止游泳”也可以看到一斑,不知什麼原因現在已經斷流了。河道干涸已久,踩著河床上的石頭,並不太難走。
穿過河道,沿著河堤再向北走幾步,河堤旁山坡邊的鐵絲圍欄被扒開了一個小口——這一定是驢友們的傑作。從這個小口上山坡,繼續在野地裡穿越。
受攜程5張圖片所限,完整版請看我的博http://***/shenyuxiaozhiz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