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讀開封三大國寶之一:說不盡的清明上河圖

作者: 山水不系舟

導讀品讀開封三大國寶之一:說不盡的清明上河圖攤開一張開封市旅游交通圖,上面幾乎布滿了可以游玩的名勝古跡,而且那古跡的大名都如雷貫耳,無不讓喜歡旅游的人蠢蠢欲動,也讓一個新闖進這個城市的人有一種眼花繚亂,不知何處下手的感覺。兩天下來,雖然辛苦,但我卻像一個貪婪的商人一樣,馬不停蹄,把這些景點一齊收入馕中。可是,當我坐下來欣賞我的收獲時, ...

品讀開封三大國寶之一:說不盡的清明上河圖攤開一張開封市旅游交通圖,上面幾乎布滿了可以游玩的名勝古跡,而且那古跡的大名都如雷貫耳,無不讓喜歡旅游的人蠢蠢欲動,也讓一個新闖進這個城市的人有一種眼花繚亂,不知何處下手的感覺。兩天下來,雖然辛苦,但我卻像一個貪婪的商人一樣,馬不停蹄,把這些景點一齊收入馕中。可是,當我坐下來欣賞我的收獲時,卻發現,我面前擺放著的琳琅滿目的商品,大部分都是假冒偽劣的。最後,沙裡淘金,只有三樣可以稱得上精品的,我暫且叫它們為“開封三大國寶”吧。那就是:清明上河圖、鐵塔、千手千眼佛。再仔細把玩它們,我又發現,這三大國寶都有不平凡的經歷。從它們身上,我們可以讀懂開封,讀懂開封人,甚至可以讀懂中國人。說不盡的《清明上河圖》在開封市的眾多旅游景點中,門票最貴的是“清明上河園”了,標價80元。盡管如此,與其他景點比起來,它的游人還是最多。我想,如果不是名畫《清明上河圖》為其撐腰,那些全都是今天人造的景觀,打死也不敢如此放肆要價。記得一位大學老師在為他的學生們講解明代市井小說“三言兩拍”時說,“它為我們打開了一幅明代社會風情畫卷。”其實,這所謂的“畫卷”也只是通過作者的文字描寫“間接”“打開”的。相比之下,比“三言兩拍”問世早了四五百年的宋代,就有一幅真實的社會生活畫卷出現了,那就是被譽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的、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走進新建的清明上河園大門,手捧一軸畫卷的張澤端的高大石雕像便和我打了個照面。是他,親手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宋代社會生活的真實畫卷。在他的身後的主題廣場上,有一塊長長的巨大石壁,今天的人們用細膩的筆觸,按《清明上河圖》原貌放大後,雕刻出了這幅堪稱中國最大的一幅《清明上河圖》的臨摹圖。張擇端是山東諸城人,早年游學到了汴京開封,最後迷上了繪畫,並且造詣很深,被喜歡繪畫的宋徽宗發現,把他招入翰林院的畫院裡專事繪畫和教授學生。他是一位既享有翰林俸祿又沒有任何世俗官職的人,閑散時,可以像平民百姓一樣走街串巷,四處寫生,由此,讓他的畫終於突破了北宋以前的,人物畫多是宗教或仕女官員的局限性,闖出了一條寫實風格的民間風情畫的新畫種。張擇端生活在繁華的開封,城裡城外的風土人情,為他的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生活素材。據說,他是為了讓深居宮中的宋徽宗更多地看到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就以清明節這一天為背景,歷時10年創作完成了這幅畫獻給徽宗皇帝的。作品以長卷形式,采用散點透視的構圖法,將繁雜的景物納入統一而富於變化的畫卷中。畫中主要分兩部分,一部份是農村,另一部份是市集。原作長525釐米,寬25.5釐米,畫中人物648個,牲畜96頭,房屋122座,各式橋梁5座,樹木174棵,船只25艘,各式車輛15輛,轎子8頂,整幅長卷注重情節,構圖疏密有致,富有節奏感和韻律的變化。生動記錄了中國十二世紀城市生活的面貌,這在中國乃至世界繪畫史上都是獨一無二的。這幅畫完成於公元1111年到1125年之間,進獻給宋徽宗時,很得這位帝王的贊美,還親自提筆在畫前寫了“清明上河圖”五個瘦金體的大字,並加蓋了雙龍印章。我在那長長的《清明上河圖》石刻大畫卷前,一步一步挪著,看畫上的人物、房屋、酒肆、大小船只,還有那車轎牛馬驢駱駝等,久久不忍離去。不禁想到,這幅畫的惟一真品,現在深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裡。最後一次露面,是2007年的7月1日,香港回歸十周年,故宮拿出來向游展出過。展出過後,即被該館珍藏起來了。我想,以後人們輕易見不到它的真容了。不過,我也長長地出了一口氣,它,在國家強大的今天,才算真正安全了。回顧《清明上河圖》的苦難流離史,實在是一件讓人辛酸的事情:從《清明上河圖》誕生不久,這幅畫就屢遭磨難。公元1126年,金兵兵臨開封城下,徽欽二帝成了俘虜,大批財寶被金人掠去。開封成了金人天下,覆巢之下,豈有完卵,翰林院和畫院也在劫難逃。萬幸的是,當時的人們可能只對金銀珠寶感興趣,而對於滿樓的書卷字畫不屑一顧,任憑它們四散凋零。結果,包括宋徽宗本人創作在內的大量珍貴字畫藏品,在這場浩劫中被人扔的扔、搶的搶、偷的偷,《清明上河圖》雖然沒有被金兵得去,但卻在人們的視野中消失,從此流入民間。

在北宋亡國那一年,《清明上河圖》的作者張澤端也隨大批難民一起逃到祖國南方。每當他想起故土,想起汴梁那繁華歲月,以及他創作《清明上河圖》時的快樂,他的心好像是碎了一樣。尤其讓他思念的是,他傾十年心血創作的《清明上河圖》,一定是在這場兵禍中毀滅了。痛心之余,這位畫家又滿懷故國之思,根據回憶,又創作了另一幅《清明上河圖》,這就是現今流傳的那幅真跡了。

這之後,前後兩幅《清明上河圖》,它們所遭遇的坎坷經歷,完全可以寫成一部泣人淚下的大書。在這部書裡,我們似乎可以讀懂中國、讀懂中國人。

先說金兵攻下開封後那幅流入民間的《清明上河圖》。北宋滅亡兩年後,天下漸漸太平,金人張著不知從哪裡得到此畫,欣喜之余,他撰寫了一篇跋文。當時看到此畫的張公藥、酈權、張世積等人還為此畫題過詩。其中張世積的兩首七絕:“畫橋虹臥浚儀渠,兩岸風煙天下無。滿眼而今皆瓦礫,人猶時復得璣珠。”、“繁華夢斷兩橋空,惟有悠悠汴水東。誰識當年圖畫日,萬家簾幕翠煙中。”讀著讓人有一種凄涼無比的滄桑感。

可是,隨著金朝的滅亡,這幅名畫又不知所終。直到一百多年後的南宋後期,朝中出了一位特別喜歡收藏古玩字畫的宰相叫賈似道,不知是強取豪奪還是別人向他行賄,一大軸字畫擺到了他面前。他打開一看,畫作的開頭處竟是宋徽宗獨有的瘦金體“清明上河圖”,他大喜過望,如獲至寶地把它收藏起來。

可是不幾年功夫,元朝的大軍打下襄陽後驅兵南下。1276年,元軍打到南宋都城臨安(今杭州),宋朝小皇帝在皇太後的牽抱下出城投降,南宋滅亡。這一次雖然沒有兵焚城池,但皇宮中、貴族官員家的所有珍寶,包括字畫等,經過精選後被元軍掠去,充入了元大都(今北京)的宮庭秘府。《清明上河圖》,就這樣進了北京,進了皇宮。

原以為此畫進入皇宮就可以安然無恙了,誰知,元朝宮中有一位裱畫匠動了邪念,他用一幅贗品掉包,把它偷了出來賣給了一位官員。從此,這幅名畫又落入了民間,並在多人手中輾轉被賣,最後,所幸的是,它落入了一位大書法家兼畫家,而且還是宋代開國帝王趙匡胤的第十一世孫趙孟(兆頁fu)之手。

我們可以想見趙孟(兆頁)得到此畫時的心情,這幅誕生於其祖上繁華時的名畫,國破家亡之後,竟鬼使神差般地落到了自己的手裡,若不保存好,怎麼對得上祖宗的在天之靈?於是,他將此畫秘密送回老家湖州(今浙江吳興縣),希望永世家傳。可是,世事誰都難料,時過200年之後,《清明上河圖》又流落到蘇州,被明朝大理寺一位官員得到後,被名士徐賻花重金買去。徐賻死時將此畫交給了大學士、才子李東陽,為此,李還專門撰寫了上下兩篇文辭華美的跋文。在下篇跋文後,他嘆道:“且以見夫逸失之易而嗣守之難,雖一物而時代之興革、家業之聚散,關焉。不亦可慨也哉!噫,不亦可鑒也哉!”從一幅畫的得與失,李東陽看出了時代之興革和家業之聚散,確實難能可貴。元朝末年,天下大亂,此畫又遭離亂,到了明嘉靖年間,權相嚴嵩得知《清明上河圖》落到蘇州員外郎王振齋手中,大臣王抒借機用重金從王振齋手裡購來巴結嚴嵩,嚴的裱師一看此畫是假的,因為他於15年前在蘇州一個叫陸治的家中見過真跡。嚴嵩大怒,又用強硬手段從陸治那裡得到《清明上河圖》真跡。後來嚴嵩將此畫交給兒子嚴世藩保存。不久,嚴世藩獲罪被殺,在抄沒其家產時將《清明上河圖》請回皇宮。到明隆慶年間此畫落到成國公朱希手中,以後《清明上河圖》幾經輾轉又進入了北京的明朝皇宮。讓人料想不到的是,第四次進宮也不保險。明代後期太監得寵,深藏在宮中的《清明上河圖》竟然被太監馮保偷了出去。這位偷畫的太監甚至還恬不知恥地在畫上加了題跋,但他一時無法帶出宮去,便將此畫藏在宮內的御河橋下石縫內,恰逢天降大雨,將畫污損得一塌糊塗。張澤端畫的第二幅《清明上河圖》的遭遇之坎坷,一點也不遜於第一幅。

萬幸的是,這幅《清明上河圖》安全流傳很久遠,一直到清朝乾隆年間,被湖廣總督畢沆用重金買到手。清嘉慶四年畢沆因“剿匪不力”被朝廷處死,查抄其家產時得到《清明上河圖》,被送入皇宮中收藏。算起來,這是第五次進宮了。

1911年,清朝皇帝溥儀被迫退位,他便借著仍住在宮中的有利條件,以賞賜為名,把宮中大批珍寶和字畫“給”了其弟弟溥傑,實際上是替他保存著,一旦被逐出宮去就貪為己有。這其中就有《清明上河圖》。果然,1925年他被逐出宮後,就將這批珍寶帶走到了天津。1934年,在日本人的扶持下,溥儀在長春建立了偽“滿洲國”,又把藏在天津的珍寶字畫等文物轉移到長春偽皇宮。只是,在那個焦頭爛額的日子裡,他哪有心思欣賞古玩,這批稀世珍品都被堆在一座叫做“小白樓”的庫房裡寂寞起來。

1945年8月12日,就在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的前三天,溥儀在日本人的幫助下,帶著偽皇宮一干人等四五百人,還有他精選的珍寶,坐著一列火車逃往通化、臨江,企圖經朝鮮逃往日本。可是,由於當時的朝鮮也已光復,無法從陸路去日本,他只得乘汽車奔沈陽改乘飛機。此行他寧可扔下宮中大批家人和隨從,但沒有忘記帶走那一百余件字畫珍寶。

誰知老天有眼,飛機還沒有起飛,蘇聯紅軍就占領了機場。隨即,溥儀連同他帶的珍寶被截獲。連同《清明上河圖》在內的國寶,就被當時的國民政府運進了東北博物館(今遼寧博物館)收藏起來。

解放戰爭,東北戰場吃緊,國民黨人無暇顧及這批珍寶。遼沈戰役後,沈陽解放。1952年,當時的東北文化部門對這批書畫進行整理鑒定時,37歲的研究員楊仁愷從中發現了《清明上河圖》。這幅經歷八九百年的名畫再見天日了!由於它太珍貴了,後來,轉送到北京故宮博物館收藏。由於這幅畫太有名了,所以,大約從元代起一直到今天,一直有人臨摩它,其中不乏大家之手,因此,那臨摩的水平就相當高超了,大有以假亂真的神通。結果可知,假《清明上河圖》泛濫起來,幾乎滿中國各地都有它的“真跡”,就連外國也連連爆出發現了《清明上河圖》。據統計,現在美國有5本、法國4本、英國1本、俄羅斯1本、捷克1本、日本1本、中國台北9本……,至於民間收藏的就無法統計了。

我漫步在宏大的清明上河園裡,不時看到仿古街巷店鋪,還有那些穿著宋代服飾的男男女,好像把我帶進了那個年代。在一個店鋪裡,從一位穿紅裙子的女孩子手中,我買了一冊折頁的袖珍《清明上河圖》。圖上那些引車賣漿者,活畫出當日的人情百態。不過,當我歸來後仔細了解這幅曠世奇圖的流離身世後,竟然透過接觸圖的歷史人物,看到了人性的醜陋和貪婪,看到了中國的過去。

但願這幅名畫還能平安地度過百年或者千年,那就祝願我們的祖國永遠平安強盛吧。



(進入清明上河園,張澤端就和我打了個照面)



(站在清明上河圖前,我有說不盡的話)

(虹橋,清明上河圖最鮮活的部分)



(虹橋,清明上河圖中最鮮活的部分)



(清明上河園中的虹橋,與真跡有幾分形似,幾分神似?)



(在清明上河園裡的這家小店,我買了一本折迭本《清明上河圖》)


精選遊記: 開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