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讀開封三大國寶攤開一張開封市旅游交通圖,上面幾乎布滿了可以游玩的名勝古跡,而且那古跡的大名都如雷貫耳,無不讓喜歡旅游的人蠢蠢欲動,也讓一個新闖進這個城市的人有一種眼花繚亂,不知何處下手的感覺。兩天下來,雖然辛苦,但我卻像一個貪婪的商人一樣,馬不停蹄,把這些景點一齊收入馕中。可是,當我坐下來欣賞我的收獲時,卻發現,我面前擺放著的琳琅滿目的商品,大部分都是假冒偽劣的。最後,沙裡淘金,只有三樣可以稱得上精品的,我暫且叫它們為“開封三大國寶”吧。那就是:清明上河圖、鐵塔、千手千眼佛。再仔細把玩它們,我又發現,這三大國寶都有不平凡的經歷。從它們身上,我們可以讀懂開封,讀懂開封人,甚至可以讀懂中國人。
鐵塔,開封城的性格鐵塔其實不是鐵造的,而是一種琉璃磚砌起來的,遠看就跟鐵打的一樣。對於這鐵色,雖然我無法說透它,無法恰當地表述它,可我一定要貼近它、親近它,因為我相信,它比我想像的要豐富得多、精彩得多。這座寶塔前身與佛祖釋迦牟尼有關。相傳釋迦佛圓寂後,佛骨被古印度的八個國王均分。其中摩陀國中的一份在200年後被信仰佛教的阿育王所有,據說他取出佛舍利分藏在八萬四千個小塔內運送到世界各地,其中一部分傳入中國。浙江寧波的阿育王寺就是因為得到一份阿育王的佛舍利而建造的。到了五代時期,占據浙江一帶的吳越王將阿育王寺的佛舍利迎入杭州供奉。.後來宋朝軍隊逼近吳越,吳越王降宋,宋太宗就把這顆佛舍利迎進東京開封,供奉在滋福殿中。後來,為了保存這顆舍利,他又命人在城內開寶寺的福聖院中修建了當時被稱為“京城之冠”的13層木塔,這就是我國歷史上有名的開寶寺塔。
不幸的是,開寶寺塔在建成55年後毀於雷火。公元1049年,當時的宋仁宗下旨重修開寺寶塔。這次重修換了地方,由福盛院改到了上方寺。為了防火,全塔由木料改成了磚和琉璃面磚,這就是今天我們見到的鐵塔了。
走進鐵塔公園的大門,迎面是一塊橫臥的巨石,上面一行紅字“天下第一塔”。向前望去,高高的石牌坊裡,一座直挺的高塔聳立著,有一種傲視天下的氣魄。在古代,這裡本是一處殿舍眾多的佛教寺院,而今,歷經宋、金、元、明、清五個朝代和民國時期,共遭受43次地震,10次火災,6次洪災,19次風災。所有的古代廟宇都蕩然無存,只有這鐵塔頑強無比,歷千年而不倒仍巍然挺立。
尤其令人贊嘆的是,1938 年農歷端午節第二天,日本侵略軍准備跨過黃河向南侵略,就先用飛機轟炸開封。當敵機飛到開封城上空時,日機飛行員看到城市東北角有一個高高的建築,以為是我們的了望塔,於是就對准鐵塔狂轟亂炸起來,致使塔身遍體鱗傷,在五六層中間,被炸出了一個大洞,但它卻仍如鋼鑄鐵打般地巍然屹立。據說,當時,生活在延安的毛澤東知道此事後都大聲地贊嘆不已。我順著筆直的甬路走近鐵塔,看到它自下而上,遍身浮雕。由表及裡,大至塔頂飛檐鬥拱,小到勾頭、滴水,無處不見藝術;美輪美煥,精雕細刻,集北宋琉璃工藝之大成。磚雕有佛教人物像,有佛教花卉,有動物圖案,也有瓔珞等裝飾圖案。鐵塔花磚達 50 多種,各類造型磚達 80 多種,塔頂葫蘆式大寶珠高達 2.65 米。鐵塔好像是為開封這座城市量身定做的,可以代表開封人的韌性———頑強不屈。城牆被埋可以加高,樓房被水毀了可以重建,這便是城市性格,一個能屢毀屢建的城市,一定有著頑強的再生活力。我徘徊在塔四周寬闊的廣場上,草坪和花圊錯落有致,寺廟卻僅有前面那輝煌的接引殿和靈感院,而僧人卻一位也沒有。它,完全變成了一處旅游景點。回顧歷史,開寶寺可是一處香火旺盛的地方,大約是在清後期到民國初凋落下去。正是在凋落下去時,有一位高僧出現了,他就是俗名叫陳天慶的淨嚴法師。釋淨嚴法師的俗名陳天慶,1892年生於河南省唐河縣,在蘇州靈岩寺剃度出家,他是一個能行醫治病的“和尚醫生”。
1941年到1942年間,可怕的天花在開封流行,其時又遇上干旱無雨、飛蝗遮日的災年。在飢餓和瘟疫的雙重夾擊下,開封城民不聊生。好心腸的淨嚴法師和其他佛教界人士北上北京、東至上海,四處化緣求助。在他們的努力下,一箱箱藥材、一擔擔糧食運到了開封,但杯水車薪實在無法普度眾生。淨嚴法師情急之下,奔走於開封的醫師和商人之間尋覓良策。在醫師和商人的幫助下,淨嚴法師用糧食和中藥配制出一種藥丸,起名為“補飢丸”。兩年中,淨嚴法師一共制作出50萬個“補飢丸”不知救活了多少災民。
當時,淨嚴法師創立的河南佛學院、佛學社就設在鐵塔寺。今天的鐵塔東側,有一座老式青磚房,便是佛學院的舊址。當時他還為窮人家孩子開設了學校,校名就叫“佛光小學”,而今,佛光小學早已成為開封人的記憶,現在,它的名字叫“博雅齋”,是一個純粹的工藝品商店了。淨嚴還是佛門聖地的最後守望者,在開封淪陷初期,他利用佛教的特殊地位,曾在鐵塔、白衣殿、賢人巷、女眾林等地建立了5處難民收容所,共收容難民兩千余人。
盡管淨嚴法師一再努力想恢復寺廟,但是,和戰亂中的中國現實一樣,開寶寺(今人習稱鐵塔寺)再也無法重獲新生了,淨嚴法師,就在這種凋落中圓寂。如果你細心的話,就會在鐵塔旁邊的鐵塔湖西北岸,發現一座和尚墓葬塔,它便是淨嚴法師的靈塔。這座塔由青色大理石雕砌而成,或許因為沒經歷過風刀霜劍的磨礪吧,它顯得有點粗糙。塔銘行文刻錄在塔剎,那些字跡我仰視也無法看清,但我知道,那一定是在記錄著這位高僧的善行和大德。一步一回望地告別鐵塔,從原路回到華美的接引殿,去看殿中那尊大銅佛。它竟然是宋代銅鑄的,高達5.4米、重120 噸,遍體光華,金粉飾身。佛左手捧心,右手下垂,低眉瞠目,面部慈悲看著他面前那些紅男綠女的各色游人。一位導游介紹說,這尊大佛是解放後被人偶然發現的,當時深埋在泥土裡,奇怪的是,人們把四周的泥土挖光,用四台吊車也沒能拉出來。後來,經大相國寺方丈指點,集全國幾大寺院數位大德高僧作了三日道場,用兩台吊車就輕松地吊了出來。我知道,導游的話多數都是沒譜的,但是,卻可以看出,開封人對佛教寺廟一直都存有市俗觀點。開封,是一座能把天上人間、神仙草民、大雅小雅都了無痕跡地融入市俗生活的城市,甚至對供奉佛祖舍利的鐵塔,人們也賦予了它世俗賞玩的心態。“鐵塔行雲”是開封“八大景點”之一,有句俗語說,“不登鐵塔,就等於沒來過開封”,今天,開封人更多的是把鐵塔看做一道美麗的風景,而鐵塔作為宗教建築的本意,反而被人給有意無意地忽略了。也許正這種能把一切都溶在一起的市俗文化,才孕育出了開封的城市性格。

(好大的口氣)

(牌坊內的高塔)

(轉過接引殿,兩朵花,一根塔)

(頂天立地)

(塔身無處不雕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