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山石頭城簡介:
寶山石頭城位於麗江城北110公裡的金沙江峽谷中,因百余戶人家聚居在一座獨立的蘑菇狀巨石之上而得名。麗江寶山石頭城納西語稱為“拉伯魯盤塢”,意為“寶山白石寨”,城內瓦屋鱗鱗,巷道縱橫,麗江納西族居民辟岩建屋,房屋柱石和房沿石均隨勢打成,古樸自然,奇絕無窮。麗江寶山石頭城三面皆是懸崖絕壁,一面石坡直插金沙江,僅有南北兩座石門可供出入,是一座真正的天險之城。
寶山石頭城-歷史沿革:
麗江寶山石頭城建於元朝初年,當時為雲南行中書省麗江路宣撫司所轄七州之一寶山州治所。管轄今大具、大東、鳴音、寶山、奉可五個鄉的範圍。寶山州在長江第一灣的環抱之中,三面環江形似口袋底,境內山川縱橫,河谷深切,有茂密的原始森林和豐富的動植物資源。氣候十裡不同天,山頭冷涼,河谷干熱。據《元史.地理志》記載說:“其先自樓頭(今寧蒗縣永寧鄉)徙居此二十余世。”可知麗江納西族開發這一帶的時間約當中唐時期。
相傳,那裡是一塊風水寶地,盛產米糧,也出過不少人才。麗江木天王十分懼怕那裡的能人猛士奪他的江山,派人日夜監視。一天晚上,一顆明星落到江對岸的阿主山上,麗江木天王知道那裡真的要出聖人,急忙帶上寶刀,領著兵馬到寶山坐鎮。果然,有一天狂風大作,濃雲亂卷,一條閃閃發光的龍從半空飛向阿主山,一到江邊就低頭喝起水來。麗江木天王妒火發作,乘龍不備,舉起寶刀就砍,把龍脖子斬斷了。這條龍原是阿主山聖人的前身,被害後,龍頭變成了石頭城,龍身變成了阿刷山。麗江寶山石頭城於1993年雲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雲南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寶山石頭城-規模:
《元史·地理志》載寶山州情況說:“其先自樓頭(寧蒗縣永寧)徙居此二十余世。”寶山石頭城是一個天生岩石城,整座城建在一塊獨立的蘑菇狀岩石上,四壁陡峭,勢如刀削,猿猴也難攀爬上來。岩石上的居民在四周加築了一圈五尺高的石牆,使石城更易防御和掩護,整個寶山石頭城只有前後兩道門可以出入,關上城門就成了萬無一失的安全島。公元1253年,元太子忽必烈南征大理國,中路軍經四川過大渡河揮師南下,分別在金沙江的“木古渡”和“寶山”乘羊皮革囊和筏子橫渡,從寶山渡過來的元軍就駐扎在寶山石頭城。昆明大觀樓長聯中的“元跨革囊”,其典故就出於此。大約在隋末唐初,曾有一支摩梭人從寧蒗永寧遷居寶山石城。他們不畏艱險,運用當地現成的石頭,修築石級梯田,從峽谷深處層層修築,直達距河谷兩三千米的高坡。有了這些錯落有致的梯田,才使得寶山石頭城周圍這一片本來貧瘠的土地,變成了金浪翻滾的糧倉,也為在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的人們所創建的文明史,增添了光彩的一頁。此外,著名的納西東巴像形文字中的兩部珍貴經書《養馬賣馬》、《買賣壽歲》也正是產生在寶山寶山石頭城。
寶山石頭城-特色:
從路邊的山梁上看寶山寶山石頭城,它全然是一個巨大的石頭聳立於金沙江峽谷的陡峭山坡上,雄峙四周,東面是滾滾的金沙江,北方是雄險的太子關,西邊是逶迤的犛牛嶺,南側是岩石渡絕壁。因為巨石的獨特地理優勢,形勢險要,兼備攻守,所以古代納西族先民選擇了它。
沿石城南面小道,拾級而上進入石城,你會看到城內房屋井然,巷道縱橫,宅院相鄰,有近百戶人家。往來居民祥和,與你閑坐聊談城外之事,如家人一般。石城裡街巷狹窄,但並不閉塞,也無礙交通,人們順勢就地建城,地面不平坦,卻是天然石路。石城裡民居群落,全部隨岩就勢,有的柱磉桌凳等均得用天生岩石稍加修琢而成,有的鑿廚中巨石為灶,有的把庭院中的巨石鑿成水缸,有的甚至將房中拒石修鑿成石床,所制作的很多生活用品可謂巧奪天工,支配和利用自然的科學水平,令人嘆為觀止。
住在石城裡的居民善於農耕,他們把家園建在巨石上,把生活開墾到了巨石之外的土地上,他們壘造梯田,興建水利,種植水稻、小麥、玉米等,形成層層梯田環繞著巨石。5月麥熟,10月稻黃,碧綠金黃的麥海稻浪托舉著巨輪般的石城,是寶山石頭城最美的季節。
寶山石頭城北面的陡峭岩峰,納西人稱為“刺伯太子關”,是為紀念忽必烈率領蒙古軍隊過此險關而取名的,當年千軍萬馬的蒙古軍隊就是從寶山寶山石頭城下的金沙江對岩革囊渡江,南征大理國。
巍巍寶山石城,向世人展示了納西先民的膽識與勇氣,是納西族巨型石雕藝術的傑作。游人到此,感慨萬千,妙趣橫生,對這天然的石城嘆為觀止。
寶山石頭城-參考資料:
麗江寶山石頭城一帶,是古代麗江納西族由“依山負險,酋寨星列,不相統攝”的游牧階段轉向農耕階段的歷史寫照,選擇巨石建立城堡。除了軍事攻防方面的原因之外,也含有珍惜可耕土地的重要因素。麗江寶山石頭城周圍的所有山坡,凡能開墾的全都辟為梯田,與元江的梯田相比,麗江寶山石頭城的梯田還有獨創,那就是別具一格的自流灌溉系統-不是上田滿了流下田,而是在每塊田的下面都修有暗渠,形成一條由暗渠和水口形成的澆灌網絡,堵住暗渠口,水便會流灌整塊田地,滿水後打開暗渠口,再堵上灌田水口,水由暗渠流下,便可澆灌下層田塊-不會產生奪肥現像,這種梯田建設的獨創,充分顯示出古代麗江納西族人民的聰明才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