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記中華文明·西安半坡遺址

作者: 西安寶哥

導讀我所居住的城市在世界上頗有些名氣,緣於這裡歷史悠久,有“十三朝古都”之譽,時間可以上溯到3000年前建立於此的西周王朝。其實更在西周以前幾千年的新石器時代,在這座城市東部浐河沿岸的半坡村,就有密集的古人類活動(《中國文明史》稱“在陝西灃河兩岸,新石器遺址的分布密度幾乎和現代村落相同”),並創造出輝煌的史前文化。 當現代人步入這座建於考古 ...

我所居住的城市在世界上頗有些名氣,緣於這裡歷史悠久,有“十三朝古都”之譽,時間可以上溯到3000年前建立於此的西周王朝。其實更在西周以前幾千年的新石器時代,在這座城市東部浐河沿岸的半坡村,就有密集的古人類活動(《中國文明史》稱“在陝西灃河兩岸,新石器遺址的分布密度幾乎和現代村落相同”),並創造出輝煌的史前文化。

當現代人步入這座建於考古發掘遺址之上的陳列館,好似穿過奇妙的時光隧道,回到了距今6000年以前,我們可以近距離、直觀地一窺史前時代先人的生活。

有一些歷史學、考古學知識的人都知道,新石器時代的三大標志是:磨制石器、農業出現、陶器發明。這裡出土的大量磨制光滑的石斧、鏟、鋤、磨盤等石器表明:居住者掌握著當時地球上最先進的生產工具。利用這些工具,他們能夠在這片備受黃河及其支流衝擊而產生的沃土上長期辛勤耕作。當農業的種子被播撒到了這片土地上後,無數的良田被開墾出來了,通過遺址中眾多的糧食窖坑遺存和較厚的糧食灰層可以想見收獲頗豐。有了穩定食物來源的人類自然留戀於這片新的伊甸園,興建出的多處房屋遺址組成了這個原始村落,人類在此開始了定居生活。

因為不需要受到現代城市規劃法的制約,這些原始房屋大小不一、形態或圓或方,有嵌入地下一些的(半地穴式),也有蓋在地面上的(地面直立式),其中無不具有灶台的痕跡,可見“民以食為天”這句話真是源遠流長啊。也有個別房址中存著高台的痕跡——這是最早的床嗎?如果是,那麼這間房屋的主人一定很懂得享受生活了。

因農業發達造成的糧食豐收,以致供人們食用後還有剩余,才使得一部分人可以脫離農業生產而專門從事手工業制作,並不斷完善提高制作水平。陶器是哪個時代最重要的手工業制品。半坡史前村落周遭散布著陶窖遺存,發現的陶器多以飲食用具為主。彩色的陶器上多繪有動物紋飾,魚是常見的圖案,結合出土的石制漁獵工具,想見當時人們的食譜上時有豐富的蛋白質食物出現。維生素也被定期攝入,因為遺址中發現了少量的菜籽。飲食結構趨於合理,使得人類自身肢體更加發達,壽命自然也相應延長。

一些陶器上刻有筆畫簡單的奇特符號,曾有大家認為這就是中國文字的起源(郭沫若《古代文字的辯證發展》)。不過為我的家鄉而遺憾的是,現代考古學家、歷史學家的主流觀點認為這只是用於記事的符號。而“中國文字起源地”這項殊榮落在了那些創造了山東大汶口文化的古人類頭上。但不可否認:這些符號也是史前人類腦力進化的產物。

除了滿足日常吃穿,他們還在想些什麼?穿孔的貝殼、石珠被巧妙地串在一起,成為史前人類眼中最美的珠寶。而最新的考古發掘更發現,村落周邊有一處疑似用於祭祀的地方遺址,人們用立石燒火和掩埋具有像征性的陶器的方式來表達他們對眼中世界的敬畏,原始宗教信仰在這裡找到了滋生的土壤。

這是一片他們生死依存的土地。眾多的墓葬在村子周圍被發掘出來,遺骨都朝向西;擺放的樣式很多——大人們或仰面直立朝天(仰面直肢葬)、或朝地(俯身葬)、或側身彎曲(屈肢葬)、或是肢體一部分被折斷(斷肢葬)、或是已被埋葬又被挖出再次埋葬(二次葬);孩子的遺骨則都被置於甕罐中(甕罐葬),罐口蓋上均有小孔,許多墓葬中都有一些陶器作為陪葬品。對於這些不同的葬法,歷來專家們見仁見智、眾說紛紜,不過被上升到階級分化高度的觀點是偏頗了(曾有我國的馬克思主義史學家認為俯身葬是奴隸的獨有葬法)。

其實,對於這裡乃至全球所發掘並會不斷被新發掘出的,整個史前時代的一切,我們現代人和後人也一定還會再爭論下去,並越來越接近於歷史的真相。真相是什麼?來此參觀的人不妨也發揮一下你的想像。

小知識:西安半坡遺址——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重要遺址。位於西安市浐河東岸半坡村北。年代約在公元前4800年——4200年。是典型的原始社會母系氏族社會遺址。1954年開始發掘。

2009年12月2日游記


精選遊記: 西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