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徒步十三陵讀明史9:裕陵

作者: 小指左

導讀從茂陵出來,繼續沿著昌赤路向東南方向走,不久就可以看到裕陵的明樓了,裕陵因為近二百年都沒有修葺過而顯得特別“出眾”。注意看後面的山,上面有一道道像是梯田一樣的棱,不知道是山體自然的褶皺,還是人工種植林木開挖出來的。 明朝滅亡後,為了安撫對滿清政府不滿的漢族士大夫階層,清乾隆年間曾對明十三陵進行過全面修葺。不過,大多數陵寢建築在修葺 ...

從茂陵出來,繼續沿著昌赤路向東南方向走,不久就可以看到裕陵的明樓了,裕陵因為近二百年都沒有修葺過而顯得特別“出眾”。注意看後面的山,上面有一道道像是梯田一樣的棱,不知道是山體自然的褶皺,還是人工種植林木開挖出來的。


明朝滅亡後,為了安撫對滿清政府不滿的漢族士大夫階層,清乾隆年間曾對明十三陵進行過全面修葺。不過,大多數陵寢建築在修葺後規模都有所減小,於是以修葺作掩護,實則拆大改小、偷梁換柱,即拆下珍貴的金絲楠木和其他上好的材料為己用的說法不脛而走。上世紀90年代,維修清朝入關後的第一個皇帝順治的陵寢的時候,發現了非常明顯的殿堂木件改制和拼接痕跡,部分材料後面還標注有明朝宮殿及構件部位名稱,證明了清朝曾拆除明朝宮殿建造陵寢的事實。金絲楠木生長非常緩慢,而明朝的宮殿、陵寢的大量使用已經幾乎消耗殆盡;加上生長在人跡罕至的深山密林中,采伐運輸都非常困難,而清順治帝去世得很突然,因此盜用明朝宮殿的木材也就順理成章了。不過清乾隆帝盜用明十三陵的材料建自己的陵寢的傳聞,在時間上卻不成立,因為清乾隆帝的陵寢早在修葺明十三陵之前數十年就已經建好了,因此明十三陵修葺後“多余”出來的材料用在何處,目前還沒有發現確切的記載。



從乾隆年間的那次全面修繕至今,裕陵是十三陵中唯一沒有再修葺過的一座,估計等在它西面的茂陵修完,也就該輪到它了。所以這次算是趕了末班車,看到了這座最具歷史滄桑感的陵寢,連周圍的環境仿佛都特別蕭瑟。

螭首龜趺碑雖然圍著鐵柵欄,但是並不沒有像其他陵那樣安裝防盜裝置。

神道石橋周圍有厚厚的一層荒草,現在秋天這些野草還枯萎了,要在夏天茂盛的時候,可能把橋都要淹沒了,那時估計落腳都難。



裕陵位於西峰石門山南麓,是明朝第六帝朱祁鎮(廟號英宗,年號正統1436~1449年、天順1457~1464年)和兩位皇後的合葬陵寢。

英宗是宣德帝長子,即位時年僅9歲,此時太皇太後(即洪熙帝皇後、英宗的祖母)張氏仍健在,張氏是明朝諸後妃中最為精明能干的一位,她倚重仁、宣兩朝忠實正派的舊臣,對宦官的約束也非常嚴格,因此朝廷政局大體穩重。但是,隨著太皇太後和老臣們的相繼老去,英宗寵信的太監王振漸漸控制了朝政大權,對內黨同伐異,大耍淫威;對外與瓦剌貴族進行走私交易。

這個時期,瓦剌統一蒙古,雖然名義上還是臣服於明朝,實際已經成為明朝北方的嚴重邊患。王振不但不布置加強北方邊防,反而接受瓦剌賄賂,對瓦剌每年來朝貢的回賜不加以限制地增加,以致於瓦剌的胃口逐年增大,後來連王振自己都無法忍受了。於是在明正統十四年(公元1449年),瓦剌以明朝減少賞賜為借口,大舉出兵攻明。王振為了能在青史留下美名,慫恿英宗親征,年輕氣盛的英宗也認為親征是他大顯身手的好機會,於是不顧大臣的極力勸阻,從京師附近臨時拼湊了50萬軍隊倉促出征。途中,大臣們一再勸英宗返駕回京,王振就是不聽。等知道了前方戰敗的慘狀,才倉皇班師回京。緊要關頭,王振還在一忽兒考慮衣錦還鄉,一忽兒又擔心大軍踏壞莊稼留下罵名,致使明軍多次徒勞往返,貽誤了寶貴的撤退時間,最終被瓦剌大軍追上,在土木堡被團團圍住。數十萬明軍和50名文武大臣全部被殲,英宗被瓦剌軍俘虜,王振也被憤怒的英宗護衛錘死,這就是著名的“土木堡之變”。



“土木堡之變”英宗被俘,消息傳來,朝野震驚,一片恐慌,甚至有大臣主張效仿宋朝南遷。緊急關頭,被後世與岳飛、張蒼水並稱“西湖三傑”的一代忠臣於謙挺身而出,大聲疾呼:“社稷為重,君為輕”,力主英宗之弟朱祁鈺(廟號代宗,年號景泰,1450~1457年)登基。於謙還主持布置北京的城防,調兵遣將,搶運糧草,軍民同仇敵愾擊退了瓦剌對北京城的數次進攻,史稱“北京保衛戰”。其中誘敵進入德勝門外關廂,炮轟消滅一萬多名瓦剌騎兵,為北京保衛戰中的決定性勝利。然而正是此役也成了於謙最終在天順朝喪命的最主要原因——彼時英宗就被挾持在瓦剌大軍裡,無情的炮火同樣可能要了英宗的命。

瓦剌想靠英宗要挾明朝的陰謀破滅了,於是只得釋放沒有了利用價值的英宗。但是已經坐穩了帝位的景泰帝,名義上尊英宗為太上皇,實際是將其幽禁在南宮,並且派錦衣衛嚴加看管,有時甚至連食物都有克扣,以至於要靠英宗的皇後做女紅,請人帶到宮外變賣來貼補家用。另外景泰帝還廢掉了英宗的太子,改立自己的親生子為太子,後來即使這位太子去世,景泰帝已無子嗣,還是不肯復立原來的太子。



英宗在驚恐與飢餓中度過了7年的軟禁生活,時機終於來了——趁著景泰帝重病之機,在一群妄圖日後能飛黃騰達的佞臣和太監地裡應外合下,英宗復辟,改年號天順,這就是著名的“奪門之變”,也稱“南宮復辟”。英宗復辟後,不承認景泰帝的帝位,搗毀他建在十三陵陵區內的陵寢地面建築。不久,景泰帝憂憤而終,也有一說是被英宗派人害死,死後以親王的規制葬在遠離十三陵的西山,並被賜惡謚為“戾”。同時忠貞的於謙被以謀逆罪誅殺,而王振卻得以用香木刻像招魂入葬。現在祿米倉胡同的王振家廟“智化寺”,以有“中國古音樂活化石”美譽的“智化寺京音樂”著稱。好在英宗之子成化帝雖然曾被景泰帝廢了太子的地位,但還是為他的叔叔和於謙平了反,算是對他們臨危受命、擊退外敵,最終得以迎回英宗的功績的部分肯定。另外英宗還在現在的西四北五條東口,建了一座座南朝北的小廟供奉也先,感謝在北方的也先的活命之恩,因此那裡以前還有個奇特的地名叫“當街廟”。

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的英宗,雖然有太監專政、土木堡之變、誅殺於謙等人生污點,但是在天順朝能勤於理政,任用賢能、清除奸佞,政治尚算清明,尤其是遺詔廢除了明代自太祖以來的宮妃殉葬制度,這是連號稱“仁宣之治”的洪熙、宣德兩朝都沒能做到的事情,被史學界稱為“盛德事可法後世者矣”。

從裕陵出來,再回到昌赤路,路對面是裕陵村。從地圖上看,穿過村子沿裕陵路往南大約2公裡就能折回我們第一個看的定陵,也就是說我們在定陵前如果不是往南走,而是往北走2公裡就能到裕陵了,所以現在我們已經沿著十三陵景區的西路繞了一圈了。裕陵村裡有一棵大槐樹,是當年拍攝《閃閃的紅星》的外景地,不過我們後面還有趕路到十三陵書庫看日落,不能重蹈上一周“螞蟻兵團”誇父逐日的覆轍,來不及進村到樹下去效仿東子媽的英勇就義之狀了。

受攜程5張圖片所限,完整版請看我的博http://***/shenyuxiaozhizuo


精選遊記: 北京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