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關行(四)珠璣巷與梅關古道

作者: 藍色狗狗

導讀這一路上大巴很多,很快就上了一輛,車票5元,到周田時售票員叫我下車,馬路對面等了一會,沒有等到韶關到南雄的車,等來了輛佛山到南雄的,反正都一樣,上車,車票15元,一個小時多點車程。南雄的汽車站不大,較破舊,下車後我先去售票窗口問好回韶關的末班車5:30發車後,就出站喊了輛出租,談好價錢20元,直奔珠璣巷。珠璣巷原名敬宗巷,唐敬宗寶歷元年(公元82 ...

這一路上大巴很多,很快就上了一輛,車票5元,到周田時售票員叫我下車,馬路對面等了一會,沒有等到韶關到南雄的車,等來了輛佛山到南雄的,反正都一樣,上車,車票15元,一個小時多點車程。南雄的汽車站不大,較破舊,下車後我先去售票窗口問好回韶關的末班車5:30發車後,就出站喊了輛出租,談好價錢20元,直奔珠璣巷。珠璣巷原名敬宗巷,唐敬宗寶歷元年(公元825年),因當地張昌家族七世同堂,朝廷為表彰其孝義,賜珠璣絛環,後為避敬宗廟謚,改名為珠璣巷。珠璣巷位於南雄城北9公裡,是古代中原和江南通往嶺南的梅關驛道上的一個商業重鎮,是古代南來之人通過梅關進入嶺南後的第一個休整所,也是北往之人通過梅關離開嶺南前的最後一個補給點。唐宋時期,珠璣巷就很鼎盛,南來北往的文人達官、富戶商賈都會在此停留,想來當年蘇軾北貶嶺南之時,肯定也曾在此停留。珠璣巷在嶺南人文發展史上有重大的影響,我自身對人文類的景觀或遺跡等比較感興趣,這也是我在韶關行的計劃中選擇珠璣巷和梅關古道而不是南嶺森林公園或乳源大峽谷的原因。這幾年在電視、網絡、報紙雜志等各個媒體中,珠璣巷都很受關注,在當今尋根問祖的熱潮中,珠璣巷成了敬祖、思鄉、懷舊、觀瞻、旅游的聖地。由於珠璣巷在歷史上的地位,成為嶺南諸姓雜居的繁榮集鎮,而南宋末,珠璣巷的諸姓居民為避蒙元南侵,分批南遷到珠江三角洲一帶。珠璣巷人的南遷給珠江三角洲帶去了中原和江南的先進生產技術和優秀文化,為嶺南經濟文化的發展與昌盛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目前,珠璣巷諸姓後人已繁衍數千萬,遍布海內外,珠璣一脈,根深葉茂,源遠流長。在來珠璣巷之前,我就已經了解了上面的這些背景資料的,只是我沒想到,尋根問祖的力量太強大了,強大到將珠璣巷在我心目中的形像徹底顛覆。門票20元,進門首先是胡妃紀念館,嶄新的仿古建築,供奉著一位曾為珠璣巷先民帶來先進江南文化,並最終為挽救珠璣巷的百姓而獻出生命的南宋宮廷逃妃。至今珠璣巷內還有紀念胡妃的妃子塔。走過胡妃紀念館,拐過一彎,就能珠璣巷的南門樓,門樓不大,上書“珠璣古巷”。門樓外隨處可見當地人擺賣的腊鴨、蠟雞、香腸等,以及介紹珠璣巷諸姓的書籍。透過門樓望去,巷子不長,鵝卵石路應該有點年頭了,兩旁的房子有些破舊,但應該略加修繕過。此時已是下午一點多了,我還沒吃午飯呢,雖說前面吃了點免費的食物,但並不能讓我真的就此將午飯省掉了,我之所以沒在南雄城裡吃午飯,就是想在這古巷裡尋找一家古色古香的食肆,吃點古色古香的古巷特色,門外攤子上的那些腊味就很吸引我。走進古巷,我才發現我又犯了錯誤,從這頭到那頭,又從那頭回到這頭,整個珠璣古巷,我沒有找到一家賣吃的。一家一家都是大門敞開,門上或門前立著一塊塊的牌子,“崔氏祖居”、“彭氏祖居”、“張氏祖居”、“謝氏祖居”…… 家家房裡都供奉著祖先的牌位或畫像,前面擺放著香爐,家家房裡都有張桌子,後面坐著一個人,桌上放著筆、紙還有香,正在等待散落海內外的後裔回來尋根問祖。不遠處,突然傳來一陣鞭炮聲,看來是某個游子找到了組織,並為組織帶回了一些活動經費,組織正在慶祝呢,而巷子外一座座雕梁畫棟、美觀豪華的仿古建築,就是這些游子們帶回來的活動經費“X”氏宗祠。不知道混的不好,沒有搞到活動經費的游子回來的時候,組織還能不能這樣待見,路過“楊氏祖居”時,我沒有進去,一是我應該算是混的不好的游子,二是我這個北方的“楊”氏,應該不是珠璣巷的後裔,我的老祖宗更應該是珠璣巷“楊”氏的先人。我去過很多古巷或古鎮,它們大都在旅游熱潮下百業興隆,商店、酒樓、客棧林立,甚至有些商業得過了頭,但可以說它們都是一個個活著的古巷或古鎮,人們生活、工作在那裡,白天的一切是自己的工作,夜晚的一切是自己的生活,人是古巷或古鎮的魂。而眼前的珠璣古巷和其周邊的一個個宗祠,就像個姓氏宗祠博物館,而古巷裡的一家家祖居,只是這個博物館的一個個接待處,也許每天到了下班時間,接待處會關門,博物館會閉館,珠璣古巷會成為無人空巷。我從一個個祖居前匆匆走過,“楊姓祖居”我都沒有進去,那麼其他姓氏的祖居我進去干嗎呢?從南門樓進入珠璣巷後300多米後,珠璣巷拐了一個彎,跨過一座小橋後,珠璣巷還有約2/3,也就是說我只走了珠璣巷的1/3。但我已不想再走下去了,並不是因為沒找到吃的而餓的走不動,而是我已經不耐煩再一家家地學習“百家姓”了。很快我轉到了珠璣巷博物館,博物館裡有很多珠璣巷先民的生活用品等展品,很豐富,也有很多資料詳細介紹了珠璣巷的由來以及珠璣巷先民數次南遷的原因、時間、線路等細節,對了解珠璣巷的歷史很有幫助,也讓我在臨離開前對珠璣巷有了更多的了解。對了,最後說一句,在珠璣巷的這麼多姓氏中,只有一小部分的姓氏建起了新的宗祠,還有很多姓氏還沒湊夠資金呢,我們“楊氏”是其中之一,在此,大聲疾呼分布在海內外的珠璣巷楊姓後人,常回去看看。珠璣巷不是個適合自助行的旅游景點,門前居然連個公交車站都沒有,要想離開,一是坐旅游團隊的大巴,不過人家不會讓我上車,二是打的,可惜門前連個摩的都沒有看見,三是腿著了,可憐我的兩只腳,正恨不得徹底從那可惡的鞋子裡解放出來呢。在陽光下站了很久,終於幸運地坐上了一輛出租車,司機很高興,因為他10分鐘前送客人從我面前經過時就已經看到我了。30元去梅關古道,只是奇怪的是司機當得知我要去梅關的時候,問我是小梅關還是大梅關。當時司機沒有解釋我的疑惑,徑直把我送到了梅關古道的售票處。門票20元,有管理人員問我要導游嗎?50元,我同意了,丹霞山的導游給我留下的印像不錯。中國古代歷史上的嶺南,相當於俄羅斯的西伯利亞,歷代官員被貶或犯罪之人被發配,首選地也總是嶺南,即便是寫下“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的蘇軾,當得知自己有機會回的時候,也是一溜煙地跑了回去,寧願最後客死江南常州,也不願終老嶺南。梅關古道始通於秦,當唐代的張九齡,就是那寫出不朽的“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的張九齡路過此地,因見路途艱難,遂請旨拓寬梅關古道,至此,中原與嶺南終於有了便利的交通。兩宋300年間,數百位謫官南遷,在嶺南蠻夷之地勸課農桑,修路搭橋,設堂講學,醇化民風,這才成就了嶺南日後的文明與繁榮,也成就了珠璣巷。之所以被稱作梅關古道,是因為古道關樓地處大庾嶺東段的梅嶺之巔,而梅嶺的由來,卻並不是緣自梅花,卻來自於秦末南遷越人首領梅絹的姓氏,是他帶領了大批的越人,攀越大庾嶺並定居於此,使這一帶逐漸興盛起來。當年的梅關古道,寬約6尺,全長約30華裡,青石路兩旁遍植松梅。現存梅關古道約8公裡,一頭連著廣東南雄,一頭連著江西大余。踏著古道千年的青石路緩緩往上,兩邊的梅樹很茂盛,可惜由於季節不對,不見寒梅笑傲枝頭,雖說已是11月初,可嶺南的秋天還沒到來。導游告訴我,梅嶺被稱作是全國四大賞梅勝地之一,冬季來探梅是最當令的,那時的梅嶺,“風來十裡暗聞香”,蘇軾曾經在他的《題嶺上紅梅》中寫道“不趁青梅嘗煮酒,要看細雨熟紅梅”。她們導游冬季的生意最好,廣州、深圳甚至香港都有人專門跑過來看梅花,看來,我的這趟梅關古道之行總是要帶了缺憾回家了。路不算難走,坡度很緩,也沒有什麼台階,這讓從丹霞山下來後已經有了“台階恐懼症”的我比較放心自己的體力,只是由於我穿了雙薄底鞋,歷經千年人來車往的古道上,破碎青石的棱角隔著鞋底不斷地折磨著我的腳掌。一路上有幾個景點,有亭子、有石刻、有碑,可就是沒幾個游客,還有紀念據說為梅關古道拓寬工程獻出生命的張九嶺夫人的夫人廟,在導游的口中,這是一個偉大的女性和一個凄美的故事。大家還記得以前語文課本上的《梅嶺三章》嗎?,中央紅軍離開江西蘇區後在梅嶺這一帶打了三年游擊的陳毅元帥,在彈盡糧絕,四面被圍之時寫下的那氣壯山河的《梅嶺三章》嗎?我已記不全了,不過那兩句“此去泉台招舊部,旌旗十萬斬閻羅”我還是脫口而出。古道中段,有一面巨大的詩碑,刻的正是陳毅元帥手書的《梅嶺三章》,氣勢恢弘。導游介紹說這是詩稿的原文,而我們在課本上讀到的,已經是做了幾處修改的了,具體修改了幾處我看不出,因為我已背不全了,不過我還是看出了原文中的“十萬旌旗”在我的記憶中是改成了“旌旗十萬”的。詩碑旁的小鋪子裡傳出了悠揚的琴聲,原來是幾位老伯正在自娛自樂,有拉手風琴的,也有彈電子琴的,曲子明顯帶有蘇聯的味道,音樂在空曠的古道中飄散,和靜靜佇立的詩碑是那麼的和諧。終於來到了關樓前,梅關關樓被兩峰夾峙,如同一道城門擋在古道之上,將廣東與江西隔開。站在關樓前,眼前“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雄關,讓我依稀感覺到當年這裡的金戈鐵馬,刀光劍影。現存的關樓建於宋嘉佑年間,為磚石結構,古樸雄偉。明萬因年間南雄知府蔣傑在關樓上立匾題刻,北面門額署著“南粵雄關”四字,南面門額則寫著“嶺南第一關”。在關北側,有一塊高2.4米、寬1.4米的石碑,上刻“梅嶺”兩個楷書大字,每字約6平方尺,字體剛勁有力,這塊碑為清康熙年間南雄知州張鳳翔立。關樓南面兩側有一對聯“梅止行人渴,關防暴客來”。導游介紹說,南雄的名稱就是來自於關樓門額上的“南粵雄關”。關樓北面,走下十幾級台階處,導游指著一條台階告訴我這就是廣東和江西的界線,於是我踩上了那條台階,實現了腳踩兩個省的偉大壯舉。而界線邊的小鋪子女老板就更牛了,她常年跨兩省經營,據導游說,她的鋪子屬於兩不管,逍遙的很。導游講,這幾年江西和廣東兩省都在大打梅關古道旅游牌,雙方在爭搶游客資源,以提升當地的經濟。跨過分界線,我就進入了江西,走出幾十級台階,眼前豁然開朗,江西這面的景色也不錯,也是遍植梅樹,看上去比廣東這邊更密集。站在山坡上,能遠遠地看見江西大余縣城,我還從沒到過江西,這回算是入境了。短暫的入境江西後,我就出境了,再次進入了廣東,畢竟我回家的飛機還得在廣州坐的。穿過關樓,開始原路返回,這時,陸陸續續地上來了一些游客,寂靜的關樓頓時熱鬧了起來。聽說我還沒吃午飯,導游建議我嘗嘗陳毅元帥詩碑邊上看鋪子老伯親手做的豆花,正好也走的累了,就在鋪子裡的小桌子前坐了下來,鋪子裡的小型音樂會已經散場。3元錢一碗的豆花,白白嫩嫩的,帶著一絲絲的甜味,聞不到什麼豆腥味,加上一點醬油,非常可口。三兩口豆花下肚,我發出了由衷的贊嘆,老伯則謙虛地說主要是水好,用的都是當地的山泉水。順著古道繼續往下,不一會就回到了入口處,我已經明顯感知到我的雙腳已經起泡,此時已是下午3點多了。下來的路上,我與導游一路探討韶關與南雄有什麼特色美食,導游是梅嶺當地人,說對韶關有什麼好吃的不熟悉,但強烈推薦我品嘗一下梅嶺當地的特色——鵝,據說隔壁的江西人都會開著車專程跑過來吃鵝的,號稱“梅嶺鵝王”。考慮到一只鵝對我一個人來說太大了,她建議我索性午飯晚飯並作一起吧,吃不了就打包帶回韶關,晚上還可以吃。坐上導游叫來的山下飯店老板的摩托車,我走進了老板的“梅苑酒樓”,下午3:30,大廳裡居然還坐著兩個客人正在大嚼著桌子中間一臉盆的鵝肉,錯過飯點的還不光就我一個。由於是一個人,我就點了一份鵝和一盤青菜,老板娘拿了一盆爪子給我,讓我看會電視,消磨下等菜的時間。十來分鐘後,老板娘給我端來了一臉盆,剛放上桌,香味就撲鼻而來,滿滿一盆的鵝肉和紅紅的辣椒,立即勾起了我的食欲。一塊鵝肉入嘴,就把舌頭給俘虜了,鮮、香、嫩、辣各種感官感受輪番上場衝擊著我的味蕾,擋不住的誘惑激起了我的無比興奮。如此美味怎可無酒,我立即請老板娘給我開了瓶冰啤酒,之所以要冰的,是因為我已辣的吸溜溜了。於是我一邊大啖美味鵝肉,一邊喝著冰涼啤酒,一邊嘴裡咝咝吸氣,一邊用紙巾擦著奔流的汗和鼻涕。鵝是常見的家禽,用鵝做菜,也是各地有各地的心得,我們常州老家就有鹹鵝、東山老鵝等做法。梅嶺鵝王很鄉村,原料是村中散養的仔鵝和田間自種的辣椒,添加的是門前屋後山泉水和各家自配的調料,據說還是用農村土灶做得的,這些鄉村元素讓梅嶺的鵝得以稱“王”。老板娘告訴我,南雄人很能吃辣,常常自人比湖南四川人還嗜辣,給我做鵝得時候已經估計到我的承受能力酌減了辣的程度。這一餐,我經歷了一場酣暢淋漓的味覺革命和排汗運動,這一餐,我吃撐了,我干掉了半盆鵝肉,一盤青菜,一瓶啤酒,四碗米飯,這一餐,從3:30吃到了4:30。結帳,75元,我晃晃悠悠地走出了飯店,回韶關的車只要在路對面攔就是了,老板娘說大余到韶關的大巴就從她門前過。看著近處的農田、田間的水牛,看著遠處的池塘,水中的白鵝,忙碌過後的農民老伯在地頭吸煙聊天,放學回家的農家孩子在路邊追逐嬉鬧,好一番田園風光。在我等車的時候,我看見一輛小車從江西方向開來,停在了“梅苑酒樓”門前,車上下來兩男兩女,熟絡地與剛剛趕回的老板打著招呼,老板娘則忙著在門前的空地上抓起了鵝。看來老板娘說的沒錯,光顧他們生意的都是老客人,新客人慕名來過一次以後,就成了忠實的客戶,我想,如果我今後還有機會上梅嶺的話,我也會是個不折不扣的回頭客。其實那盤青菜也很不錯,到底是田頭現摘的,非常新鮮。等了好一會,一直沒有等來大余到韶關的大巴,最後上了輛大余到南雄的中巴,看來還是得回南雄汽車站坐5:30回韶關的末班車了。7元錢車票,近20分鐘的車程,到了南雄汽車站,在車站門前看見很多穿著紅外套,騎著自行車的老年人,仔細看,是上海某個老年人自行車旅行團,居然能從上海一直騎到南雄,真的很佩服他們。買了末班車票,25元,上車後沒幾分鐘,車子就開動了,車子在南雄城區的另一個車站停了下,半車人變成了一車人,然後,車子開始出城。漫長的2個多小時後,在韶關汽車站外我下了車,這時候,我已有點走不了路了,小腿酸痛得邁不開步子,腳下的水泡痛得我一瘸一拐。打的回酒店,結果上樓後打不開房門的我又拖著殘腿下樓,原本跟服務台說好住兩晚的,卻只給我登記了一晚,只得補交押金,再刷門卡,這是我對“觀山新概念酒店”的一個小小不滿。洗過澡後,我穿著酒店房間裡的拖鞋去了馬路對面的修腳店,請服務員幫我打來一盆開水,狠狠地燙了一下腳,然後請服務員幫我將腳上的水泡都給挑了,一共5個水泡,終於解脫了。最後請服務員幫我去對面小鋪子裡買了雙鞋墊子,我回酒店穿上了加了鞋墊子的鞋子,再次來到了步行街,我有點餓了。買了點我喜歡吃的牛雜、鴨頭等食物帶回酒店,卻被辣的扔掉了大部分,南雄人愛吃辣,老板娘誠不欺我,我懷念起那沒有打包的半盆鵝了。



(胡妃紀念館)



(珠璣巷南門樓)



(陳毅元帥詩碑)



(梅關)



(梅嶺鵝王)


精選遊記: 韶關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