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9.3-2009.9.7青海湖、敦煌五日游記之一—青海篇

作者: 心也可清

導讀2009.9.3-2009.9.7青海湖、敦煌五日游記之一—青海篇原本計劃今年的旅游安排是5月份去日本,但是因為豬流感的偷襲而被取消,在豬流感疫情告一段落之後,將形成改為青海和甘肅的五日游,雖然旅游回來已經有3個多月了,一直忙著應付工作,知道今天才抽空寫了游記,下面就是我們的行程 D1、9/3 上海—西寧吃過午飯,1點半左右從單位出發,半小時後抵達浦東機場。乘坐的MU21 ...

2009.9.3-2009.9.7青海湖、敦煌五日游記之一—青海篇原本計劃今年的旅游安排是5月份去日本,但是因為豬流感的偷襲而被取消,在豬流感疫情告一段落之後,將形成改為青海和甘肅的五日游,雖然旅游回來已經有3個多月了,一直忙著應付工作,知道今天才抽空寫了游記,下面就是我們的行程

D1、9/3 上海—西寧吃過午飯,1點半左右從單位出發,半小時後抵達浦東機場。乘坐的MU2177航班在15點50分准點起飛,三個小時後抵達西寧曹家堡機場,會合了導游和大巴,40公裡路程大約30分鐘就能到市區,一路上的綠化都還是不錯的,和想像中的青海以及飛機下降時看到的光禿禿的山有些差異。

晚飯在南大街的馬忠飯店解決,雖然知道西北的菜量很足,但是上桌之後還是有些驚異。晚上入住七一路建國路口的彙通建國賓館,賓館是四星級的,總體感覺很不錯,在11樓遙望西寧的夜景,感覺不如沿海的二線城市繁華,倒是號稱西北地區的四大清真寺之一的東關清真大寺的兩座高大的鳴經樓,在耀眼的燈光映襯下,白色和綠色色彩對比強烈卻又簡單純淨,讓人感覺像是一座通話的建築。

D2、9/4 西寧—日月山—青海湖早餐是在賓館的卡曼德羅西餐廳解決,總體來說菜肴還算豐盛,除了水果大部分是罐頭之外,小西點和老青海酸奶可圈可點。

大巴首先經過的是被國內外體育界贊譽為“鑄造金牌的工廠”、“世界屋脊上璀璨的明珠”、“高原訓練的風水寶地”、和“培養世界觀軍的搖籃”的青海多巴國家高原體育訓練基地。它位於青海省西寧市湟中縣多巴鎮西南2公裡的大墩嶺(像山)腳下,距省會西寧22公裡,占地面積2645畝。是目前我國乃至亞洲海拔最高、面積最大,最適合耐力性項目訓練的高原體育訓練基地。

繼續前行,路上霧氣越來越重,不多一會還開始下起淅淅瀝瀝的小雨,車上人不由得都犯起了嘀咕,好不容易來次青海,想看看青海湖,會不會天公不作美,掃了大家的興致。猶豫間抵達了日月山。

日月山坐落在青海省湟源縣西南40公裡,平均海拔4000米左右,最高點為4877米,歷來是內地赴西藏大道的咽喉。屬祁連山脈,古時為中原通向西南地區和西域等地的要衝,被稱為黃土高原與青藏高原的天然分界線。早在漢、魏、晉以至隋、唐等朝代,都是中原王朝轄區的前哨和屏障,至唐代時因是唐朝和吐蕃的分界線而使其戰略地位最為突出。北魏明帝神龜元年(公元420年),僧人宋雲自洛陽西行求經,便是取道日月山前往天竺。

日月山是青海內外流域水系的分水嶺,是農業區和牧業區的天然分界線,歷來有“草原門戶”、“西海屏風”之稱。一直有“西海屏風”、“草原門戶”之稱。其獨特的自然地理位置形成了東西兩側明顯不同的景像,其東綠蔭蔽日,田疇縱橫;其西草原廣袤,牛羊成群。東部農區和西部牧區的界線在這裡是那樣的明顯。

日月山古時候稱赤嶺,得名於土石皆赤或赤地不毛。相傳當年文成公主遠嫁吐蕃,曾駐驛於此,她在峰頂翹首西望,遠離家鄉的愁思油然而生,不禁取出臨行時皇後所賜“日月寶鏡”觀看,鏡中頓時生出長安的迷人景色。公主悲喜交加,不慎失手,把“日月寶鏡”摔成兩半。這就是為什麼把“赤嶺”該稱為“日月山”的原因。

公主離開日月山繼續往西走會過頭去,向東遙望自己的故鄉時,發現視線以被山阻隔,禁不住又流下悲傷的淚水,嘆息一聲,揮淚西進,於是,淚水幻化成了一條小河,因為同情公主的悲傷,就隨著公主一同向西流去,也就是著名的倒淌河。繼這次和親的70年後,唐又以宗室女金城公主嫁給吐蕃贊普棄隸縮贊,金城公主沿著文成公主走過的路,又一次經過了日月山。

物是人非,今天的日亭和月亭前,主角變成了牽著白犛牛四處攬客拍照和租御寒棉大衣的小販們。

過了日月山,濃厚的雲層開始慢慢的散開,等到了倒淌河鎮的時候,已經是陽光明媚了。鎮上停車休息了一會,在導游號稱由失學藏族孩童做營業員的希望工程店裡買了和九寨溝同價的犛牛肉干之後,繼續前往青海湖二郎劍景區,也就是大家熟知的101景區。

越來越臨近青海湖的時候,路邊的油菜花由零星小塊變成了大片耀眼的金黃,在湖邊行駛的一段路程中,只見遼闊起伏的千裡草原就像是鋪上一層厚厚的綠色的絨毯,那五彩繽紛的野花,把綠色的絨毯點綴的如錦似緞,數不盡的牛羊和膘肥體壯的驄馬猶如五彩斑駁的珍珠灑滿草原;湖畔大片整齊如畫的農田菜花泛金,芳香四溢;那碧波萬頃,水天一色的青海湖,好似一泓玻璃瓊漿在輕輕蕩漾。

午飯在湖邊的餐廳解決,米飯半生不熟,菜肴寡淡無味,號稱一年只生長一釐米的國家保護動物湟魚依舊在賣,無語~

青海湖地處青海高原的東北部,這裡地域遼闊,草原廣袤,河流眾多,水草豐美,環境幽靜。湖的四周被四座巍巍高山所環抱:北面是崇宏壯麗的大通山,東面是巍峨雄偉的日月山,南面是逶迤綿綿的青海南山,西面是崢嶸嵯峨的橡皮山。這四座大山海拔都在3600米至5000米之間。舉目環顧,猶如四幅高高的天然屏障,將青海湖緊緊環抱其中。從山下到湖畔,則是廣袤平坦、蒼茫無際的千裡草原,而煙波浩淼、碧波連天的青海湖,就像是一盞巨大的翡翠玉盤平嵌在高山、草原之間,構成了一幅山、湖、草原相映成趣的壯美風光和綺麗景色。

青海湖在古代稱為“西海”,又稱“鮮水”或“鮮海”。藏語叫做“錯溫波”,意思是“青色的湖”;蒙古語稱它為“庫庫諾爾”,即“藍色的海洋”。由於青海湖一帶早先屬於卑禾族的牧地,所以又叫“卑禾羌海”,漢代也有人稱它為“仙海”。從北魏起才更名為“青海”。

青海湖面積達4456平方公裡,環湖周長360多公裡,比著名的太湖大一倍還要多。湖面東西長,南北窄,略呈橢圓形。乍看上去,像一片肥大的白楊樹葉。青海湖水平均深約19米多,最大水深為28米,蓄水量達1050億立方米,湖面海拔為3260米,比兩個東岳泰山還要高。

相比其他景點,青海湖的游客不多,逛完整個景區3-4個小時就足夠了,讓人有點意外的是,湖裡竟然有個海軍魚雷試驗基地,而101景區的名稱據說也是來源於它。

返途比較順利,但是在過了日月山之後,天氣又變得有些陰沉,一直到進了西寧市區才略微好轉,繼續參觀藏藥博物館,購物,然後晚餐,各自休息。

D3、9/5 西寧—塔爾寺—蘭州早餐後退房上車,今天要去的是坐落於青藏高原東北部湟水流域的宗喀蓮花山,也是中國藏傳佛教格魯派(俗稱黃教)六大寺院之一和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大師的誕生地—塔爾寺。

剛到塔爾寺,下雨。塔爾寺始建於公元1379年,現在在600余畝的土地上擁有主體建築52座,殿堂、僧舍9300多間。

進入塔爾寺前廣場,就能看到幾步之外的八寶如意塔。據說,八寶如意塔是為紀念佛祖釋迦牟尼一生之中的八大功德而建造,這八座塔塔身白灰抹面,青磚底座,腰部裝飾有經文,每個塔身南面有一個藏有梵文的佛龕。

??塔爾寺是一座佛教藝術的寶庫,尤以“藝術三絕”—壁畫、堆繡、酥油花著稱於世。

??在殿寺的牆壁、僧侶的佛堂、寺廟的門、梁、柱這些地方,昂首便能尋覓到形態各異的壁畫,壁畫內容反映了佛教善惡論觀點,常見的題材有二十一度母、長壽三尊、十六尊者、宗喀巴師徒三尊及各種護法神佛像等。這些壁畫基調以紅、黃、藍三色為主,兼用綠色、白色、紫色,通過冷、暖色表現人物性格,比如:姿態和善安詳的形像采用暖色調,猙獰恐怖的形像用冷色調。繪制壁畫的顏料多由礦物質和植物研磨而成,雖飽經滄桑,但歷久彌新。

??堆繡是塔爾寺獨創的藏族藝術之一,用各色棉布、綢、緞剪成所設計的各種圖案形狀,以羊毛棉花等充實其中,精心堆貼成完整的畫面,然後用彩線繡制而成。它以堆貼為主,繡制為輔,采用浮雕與刺繡巧妙結合的手法,內容多取材於佛教故事和宗教生活,層次分明,色澤綺麗,呈現端莊之美。

??酥油花是以潔白細膩的酥油為原料,調入各種礦物質顏料來塑形像物的藏民獨有的雕塑藝術,色彩艷麗、造型豐盈。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酥油花雖名“花”,但它題材廣泛、形態各異,佛像人物、樹木花草、鳥獸魚蟲、亭台樓閣,樣樣栩栩如生。

??每年正月十五,一年一度的酥油花燈會集中展示藝僧們的酥油花作品,評出的冠亞軍在酥油花館進行展示。酥油花館內的作品展出很特別,在一個三米多高的制冷玻璃罩內,兩幅巨幅酥油花作品背靠背放置,並都向前呈30度左右的斜度,這是由於怕酥油花融化融液破壞下面的造型,同時也便於觀者抬頭即可觀全景。

??酥油花與有名的唐卡同是藏傳佛教的經典藝術作品,聽了導游的娓娓道來,才懂得制作酥油花藝僧們的種種艱辛與悲壯。酥油花的原料自然是酥油,但不是制作酥油茶的食用酥油。為防止制作酥油花的過程中酥油遇熱融化,因此它的制作是在寒冷的冬天進行的,僧人們不停地將手浸在冰冷的水中,保證手上無溫度,這樣方能制作酥油花。酥油花作品看上去有些像我們用面捏成的各種人物花鳥,但又有溫潤的視覺效果。每年藏歷正月十五,是塔爾寺一年一度的酥油花燈會,那一天,喇嘛們會將精心制作的酥油花抬到廣場上供人觀賞,同時也會進行評比,前二名的才能放在酥油花館內的玻璃展台上展出。

??出了塔爾寺,在西寧用完午餐,經蘭西高速,往蘭州而去。



(日月山)



(倒淌河)



(油菜花)



(青海湖)



(塔爾寺)


精選遊記: 西寧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