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龍山、石骨山和仙磕山

作者: y20066861

導讀白龍山在浙江省樂清市境內,海拔716米,屬於雁蕩山山脈,我去過N遍,每遍都會被布滿山巔溪澗的圓滑大石頭吸引。 傳說在很久以前,有一位仙人,為了欣賞溫州、台州、處州、婺州、衢州、越州、明州、杭州和嚴州的美景,在一個夜色朦朧的深夜,把黃塘溪與黃金溪裡的石頭變成大像、水牛、肥豬、團魚等動物,像趕羊群似地往白龍山山頂趕,准備堆疊出一個望九州的觀 ...

白龍山在浙江省樂清市境內,海拔716米,屬於雁蕩山山脈,我去過N遍,每遍都會被布滿山巔溪澗的圓滑大石頭吸引。

傳說在很久以前,有一位仙人,為了欣賞溫州、台州、處州、婺州、衢州、越州、明州、杭州和嚴州的美景,在一個夜色朦朧的深夜,把黃塘溪與黃金溪裡的石頭變成大像、水牛、肥豬、團魚等動物,像趕羊群似地往白龍山山頂趕,准備堆疊出一個望九州的觀景台。正當 “動物”快速向頂峰擁擠時,仙人遇到了一位早起的斫1柴人。“先生,這石骨2怎麼會走的?”斫柴人問仙人。這一問,玄機被點破,仙人立刻失蹤;跑著的“動物”全都原地立停,凝固在山上;不斷疊高的觀景台也嘎然定格,其高度僅能看到一個溫州。人們為了懷念這位為仙人,仍然把這個沒完工的觀景台稱為“九州岩”。

一位朋友為證實傳說的真實性,特意帶我觀看了仙人腳印、仙人床、仙人布帳、仙人枕頭、仙人鑊、仙人面盂、透天飯甑、仙人棋盤等仙人留下的蹤跡,以及當年“凝固”在山上的“動物”。你看,大像甩著鼻子健步走來,烏龜伸長脖子粘著岩壁奮力向上爬,喜鵲在銜柴築窠,豬群在鑽草叢,山雀在切切私語,鯰魚在扁嘴生氣,一尾大鯉魚逆流而上,穿山甲從大石頭上准備往下跳,黑水泡金魚悠閑地扭動身姿……。經朋友一點撥,好像畫龍點睛似的,眼前的石頭立即鮮活起來,惟妙惟肖。把這些石頭說成是神仙留下的,還不如說是抽像派藝術大師的雕塑傑作。看了一會兒,我也開始浮想聯翩,仿佛長了一雙慧眼,什麼猴子、野熊、大貓、鯊魚、海豚、蘑菇、寶劍、顯示屏、外星人、猿人、番人……,全都出現了。

其實,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才是白龍山圓滑大石頭的真正創造者。大約在1.28至1億年前的早白堊紀,由於地下深處熾熱岩漿的上升,升到地下5至3千米處,失熱凝結成岩體。又經過地殼運動的劇烈震蕩,位於造山帶的岩石不斷地上升,並不斷地受到剝蝕,使地下深處的岩體在地表隆起。後來,花崗岩表面又經千百萬年的風化剝蝕,流水衝刷,發育成大小不一、形態各異、棱角圓滑或近球形的花崗岩岩塊,出現在山頂或山坡,滾落在溪澗,成為典型的花崗岩石蛋地貌及壘砌地貌。由於山上有很多大石頭,人們就把山南邊的村莊叫 “很多很多大石頭的前面”——峃3前,把溪旁有很多滾落石頭的地方稱作“大石頭的寄居地”——峃棲4。

白龍山的得名也與石頭有關,有舊書記載:在宋朝,峃棲村有一位姓江的十五歲姑娘,去溪邊浣紗時,在水中拾到一塊漂亮的蛋狀石頭,放在口中繼續浣紗,不料滾入肚中使其懷孕,父母冤枉她有外遇,姑娘含屈溺水自殺。死後腹中迸裂出一條白龍,白龍將母親葬於山上,附近村民經常前往祭拜。到了明朝,白龍聖母屢屢顯聖,人們漸漸地將該山叫白龍山。

那麼,最早白龍山該叫什麼山?找不到文獻記載。但唐代道士司馬承禎在《天地宮府圖》中曾寫過,天下有七十二福地,“第三仙磕山,在溫州梁城縣十五裡,近白溪草市5,真人張重華治之”。從史書中得知,在司馬承禎42歲那年,“分永嘉縣復置樂城縣,屬溫州”。當年溫州其它地方也沒有“X城縣”,很明顯,這“梁城縣”就是樂城縣,即現在的樂清市。可是,從縣城到白溪的範圍內從沒出現過“仙磕山”,全溫州也沒有出現過。該範圍只有白龍山是道教名山,全山現有大大小小十余座宗教建築,全都屬於道教。顯然,白龍山就是失落的天下第三福地——仙磕山。

一座布滿石頭的山,你會最直接地稱她什麼山?石頭山,對吧!而當地人把石頭稱為石骨,所以,白龍山最初名稱應該叫石骨山。

石骨山又為何被記錄成仙磕山?第一,由於司馬承禎是河南溫縣人,不懂溫州話,就把虹橋方言szi guei sa(石骨山)理解為仙磕山,有的寫成仙硙2(gài)山。到宋代,江西道士李思聰在《洞淵集》中已將“仙”字更正為“石”字,但這“guei(骨)”字還是寫不出來,只好寫成石礚山。其實,這也不能怪古人,很多樂清人現在還不知道szi guei(石骨)怎麼寫,有的人甚至把自己說成魯慶(lo qiang)人。第二,由於北方話“石骨”與“屍骨”讀音相近,為避諱,有意寫成“仙磕山”。

也許你不同意我對石骨山到仙磕山的推理,說找到“仙磕山”景點才能證明。這很容易,你看前幾天我拍的這張照片:一位光頭、光脊梁、光屁股的赤裸大仙正面對連綿群山,伏身跪地,以頭叩拜,祈求人們別在山上鑿石炸岩、私刻亂建,保護好大自然留給人類的藝術珍品,保護好自然環境。這情景難道還不叫“仙磕山”或“石磕山”嗎!



1.斫:音zhuó。這裡指用刀、斧等砍劈的意思。虹橋方言將砍柴人稱為斫柴人,即樵夫。

2.石骨:堅硬的岩石,即石頭。虹橋方言將石頭稱為石骨,鵝卵石稱為石骨卵,小石子稱為石骨子。

3.峃(嶨):音xué。山多大石也。

4.棲(棲):音qī。這裡指居留、停泊、寄居的意思。

5.草市:農村定期集市的通稱;最早稱市,唐宋時多稱草市。

歡迎光臨我的個人博客:http://***/u/1150515235



(白龍山風光1)



(白龍山風光2)



(白龍山風光3)



(白龍山風光4)



(一位光頭、光脊梁、光屁股的赤裸大仙正面對連綿群山,伏身跪地,以頭叩拜,祈求人們保護好自然環境。)


精選遊記: 樂清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