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是四大佛教名山中唯一位於北方省份的一座,於四山中又有“金五台”的尊稱,加上後來讀金庸,順治也是出家於此,因此原本就在我的旅行興趣清單上,故而此次有機會成行,即使僅倉促的兩天,也還是去了。
為了趕路,早上5點多就起床出發,路上起碼花了7-8小時。原因主要是到了冀晉交界附近下了高速後路況極差,大車很多,大部分是拉煤的,據目測多半是超載,因此路基被損嚴重,加之車輛擁擠,完全開不快。
到山西境內,即使不想看,也隨處有煤的痕跡,然而一進五台山景區,就是滿眼的青山,讓人心情一下就好起來。
此行共游六座寺廟:
首個游覽的寺院是菩薩頂,它位於鷲峰之上,特點是皇家氣息濃厚,康熙皇帝先後到菩薩頂朝拜了五次,乾隆皇帝朝拜了六次。此處瓦與別處不同,是三彩琉璃,參照了皇宮模式營造,色彩豐富。在大文殊殿對面就有康熙手書的“五台勝境”石牌坊,字體質樸剛健——完全是我喜歡的類型~
拜過大雄寶殿,在經行一道門前,導游囑咐大家撣去身上的塵土,神清氣爽地走過去。過門回首一看,此門叫做“解脫門”,寓意人要從俗務煩惱中解脫出來。
沒走幾步,眼前又是康熙御筆的木制牌坊,上書四字“靈峰勝境”——注意看“峰”是錯別字,底下少了一橫——到底是一時筆誤還是另有隱情就有待考證了。
牌坊以下是108級石階,據說要一鼓作氣走下去,且不要回頭,方能將人生的四苦八苦拋在身後,把人間的一百零八種煩惱踩在腳下。這個寓意很好,於是照做。
第二個寺院是大顯通寺,明太祖朱元璋重修時賜額“大顯通寺”。寺門東西兩側各有一塊“龍”“虎”書法碑,摹仿龍形和虎形,均是唐代的古物。兩旁又各有兩塊卷抄碑,不知何故被稱為“官運碑”和“財運碑”,說是摸了便有好運,因此被摸得十分光滑。
大顯通寺裡讓人記憶深刻的一是康熙所立的無字碑,二是三座風格迥異的大殿。
其一是全木制結構大文殊殿,是顯通寺的第二重大殿,民國時期在四周加了青磚的牆以遮風擋雨,但據說因構建合理巧妙,即使把磚牆全部拆掉,僅靠木質的梁柱也決不會倒掉。
其二是純磚結構的無量殿,與大文殊殿全木相反,建築全部用青磚建成,又俗稱“無梁殿”。該殿規模宏大、構造嚴謹、雕刻精致,堪為建築美學的典範。
其三則是銅殿,殿雖不大,但通體金色,甚為耀眼。周身內壁雕以佛像及各色圖案。據說,銅殿是高僧集全國十三省布施,用十萬斤銅鑄成。銅殿前有銅塔兩座,八面十三層,同樣奪目精美。
第三個寺院為塔院寺。它的特色便是大白塔。一見它,立時想起白塔寺和北海白塔,果然也是尼泊爾匠師設計。
相傳釋迦牟尼屍骨煉就八萬四千個舍利子,分布於全世界的佛舍利塔中。其中中國有十九座,五台山便存其中之一。後來塔又被重新建造,形成今日規模,被看作是五台山的標志。
塔後又轉經筒若干,繞轉三圈據說可為親人、朋友、己身求福。於是繞行三周,若將每個轉經筒都轉起來其實頗需要點臂力,不過心懷祁福之念就也不覺得太累。
側院內又有小白塔一座,傳說鎮有文殊菩薩顯靈留下的一縷頭發,故名文殊發塔。
進深處小院落是毛主席路居舊址,解放前夕毛澤東曾寄住於此。去時原本天色已晚,大門緊閉。參觀完發塔後聽見同游者呼喚,院門居然開了,眾人均笑稱是毛主席給打開了門。
第四座寺院為五爺廟。此廟雖然不大,但香火極盛。根據來過此處的人介紹,若不想在人潮洶湧中朝拜,非得起早不行。所以上了五點半的鬧鐘,洗漱過後沒吃飯就趕去。
其實廟的正式名稱應是萬佛閣。神話說文殊菩薩降服了五位小龍王,讓他們為原本干熱的五台耕雲播雨,故而自然要供奉,後來又被俗稱為五爺廟。湊近一看,各地善男信女還願的匾額掛了無數,全部寫的是“有求必應”,長此以往,香客便越來越多了。
第五座寺院殊像寺。該名字的由來是當地一個很有意思的傳說,某日文殊菩薩於天空忽顯真容,恰逢塑像的僧人正在廚房和蕎面,急忙以此捏了菩薩的頭像出來,之後再用泥仿塑,怎麼也塑不像,最後只好把蕎面頭安在塑像上貼金。
寺院規模也不大,卻有康熙御筆“瑞相天然”於漢白玉石階處。文殊殿內供有一尊文殊菩薩騎狻猊的塑像,是五台諸寺中最高的一尊彩塑文殊像。
第六處為黛螺頂。五台山共有五個大朝台,分別供奉五位文殊菩薩,但一般人旅游,很難五個台都登上。黛螺頂就將這五位菩薩都供奉於一處,可一並朝拜。據說這也是怕麻煩的乾隆所致,他對黛螺頂的和尚說既要登台頂,還要拜五方文殊。於是和尚將東台頂的聰明文殊、西台頂的獅子吼文殊、南台頂的智慧文殊、北台頂的無垢文殊、中台頂的孺童文殊,合塑於黛螺頂的正殿,登一頂可拜五個台頂的五方文殊。僧眾到此寺正殿參拜,就可代替朝謁五座台頂,省去很多辛苦路程。
要至黛螺頂,必經大智路,即1080個石階。都雲登上大智路,煩惱頓消。其實煩惱的問題倒也罷了,只是苦笑我這個不愛爬山且輕微恐高的人今年竟登了驪山、井岡山、筆架山,也不知多少台階都邁在腳下了。
走走停停汗流浹背地登了頂,到五方文殊殿朝拜。這兩日文殊菩薩看了無數遍,五位文殊一齊看到倒是頭一次。出來時,隔著偏房的倉庫窗子,瞥見裡面竟有一只小貓,很是惹人憐愛。
自黛螺頂向下看去,台懷鎮中心收入眼底:藍天白雲,青山艷陽,白塔紅牆,本來就是美不勝收的景像,更何況寺院繁盛,香火繚繞,香客不絕——想來盛唐之時,五台“佛國聖地”之名更絕非誇張。

(全貌)

(牌坊)

(發塔)

(銅殿)

(牌坊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