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清晰越傷痛------------游山西佛光寺、常家莊園
今天三月,買了一本馮驥才先生的《緊急呼救 民間文化撥打120》,被深深的感動,馮驥才先生為保護民間文化所做的努力令人欽佩,那些中國歷史遺留下的民間文化璀璨正漸漸暗淡,或許不久之後就會熄滅,我竟從書中深刻感受到馮先生的痛惜。看完書,內心有些傷痛,卻完全無所適從。即將逝去的民間藝術,已離我們越來越遠、越來越模糊。當然,在當今所有人都在為住房投入全身心時,誰會留意文化、民間文化呢。
六月的一個周末,我倆計劃去山西,兩個目標:五台山佛光寺、榆次常家莊園,都是馮驥才先生書中介紹的,一個是真正的千年古寺、一個是晉商文化博物館。這兩個地方一直令我魂牽夢繞。
早上六點,我們已行駛在高速,去往五台山方向。對於山西並不陌生,喬家大院、平遙古城、晉祠、壺口瀑布、雲岡石窟、五台山,都是去過的,每一個地方都曾經令我欣喜,王家大院的精美與豪放並存,在氣勢龐大的建築群中,處處有精致不俗的雕刻藝術,散發著醇香的古韻,那時,多麼羨慕曾經在這裡居住的王家族群,他們每天賞閱著藝術的濃香,該是多麼愉悅的精神世界熏陶。
一路想著這些,並與他討論著,更想像著常家莊園該是何等的氣派與精細,我的內心充滿了盼望與期待。
穿過歲月指尖的光陰
大約九點,我們進入五台山地區,因為佛光寺深藏在五台縣以北的幽谷中,位於五台山南台外圍,遠離五台山腹地中心寺廟區域,一路沒有路標,我們向忻州方向駛去,沿路打聽,能夠聽說過的佛光寺的人不多,憑著資料與路人的指點,上午十點,我們終於走上了那條通往佛光寺的小山路。路上沒有他人,鮮有車,只見綠色的麥田、高大的松柏樹,靜悄悄的,有點遠跡人間的味道,經過幾條彎路過後,仍是人跡罕至,幾間房子、幾片稻場而已,他對我的行為疑惑不解:“去五台山的人,誰會跑到這裡來,不知你要看什麼?”十點半,我終於看到一個小小的“佛光寺”指示牌,轉過去,便有一座朱紅色的古寺廟穩立在山腰中,一種安靜、一種平和,未進大門就已影響到了我。
車子開到碎石板路上,一位穿棉衣的、蓬垢的老人指示我們停下來,我問他:“大爺,這是停車場嗎?”他說:“是停車場,就停這吧,五塊停車費。”我把五塊錢交到大爺手裡,又拿出香蕉和餅干送給他,他說:“謝謝姑娘,我的牙掉光了,吃不了這些。”我問:“您的孩子呢?”老人說:“外出打工了。”
資料上說,佛光寺建在半山坡上,東、南、北三面環山,西面地勢低下開闊。寺因勢而建,坐東朝西。全寺有院落三重,分建在梯田式的寺基上。寺內現有殿、堂、樓、閣等一百二十余間。其中,東大殿七間,為唐代建築;文殊殿七間,為金代建築,其余的均為明、清時期的建築。而佛光寺最傳神的一段故事,則是梁思成和林徽因的佳話:1936年,梁思成、林徽因先是在敦煌六十一號石窟的唐代壁畫《五台山圖》上發現了這座古樸優美的寺廟,轉年來到五台山考察時,在五台縣果然尋覓到佛光寺還幸存於世,於是,這座被忘卻了千年的罕世奇珍一時驚動了世界。
沿坡而上,購得十五元門票,我終於走進了佛光寺。寥廓的寺院、飛檐卷翹的寺頂、滿目清新的綠樹、,好像能使每個人打開心扉。寺內安靜之極,鳥語花香,只有我們兩個人的聲音,好像闖入了神秘、遙遠的那個時光。
中軸路是一條青石板,一側立有一只唐代時期的八角石幢,灰色的柱身流淌著斑駁的雨漬,想必是歲月的痕跡。這座石幢秀麗消瘦、外形唯美,由荷花、荷葉精巧的裝飾而成,兩層荷花瓣托捧出一只荷花蕾,雖然是用青色的石塊雕琢而成,卻栩栩如生、出污泥而不染。根據記載,這座石幢立於公元877年,已有1132年,難怪如此靜謐、端莊。面對千年的美麗,只有靜下心來品味。
抬頭望去,朱紅色的文殊殿掩映在綠樹林中,而古代寺廟的端莊、巍峨在山擁樹抱中亦發古樸,勝似世外桃源。文殊殿建於金,公元1137年,曾多次進行修繕,殿梁架使用了粗長的木材,兩架之間用斜木相撐,構成類似今天的"人字柁架",增加了跨度,減少了立柱,加大了殿內空間。殿內佛壇上有七尊塑像,中為騎青獅的文殊,兩旁為脅侍菩薩。東西牆和北牆上,原有五百羅漢的彩繪,現僅存二百四十五尊。這些塑像和壁畫,都在明代重新裝繪過。
穿過文殊殿,走上陡峭的台階,便仰視到東大殿,也就是寺內的正殿,位置最高,高出前面地面十二三米。院內依然松柏參天,清新寧靜,幾十株古樹翠綠與寺院的朱砂紅相得益彰。東大殿建在高台之上,頗為奪目,闊大的體量、平緩而舒展的屋頂、翼出的單檐、雄碩的拱架。記得馮驥才先生在書中寫到:單憑這雍容豪放的氣度,梁思成必定一眼就看出這是千年之前唐人的傑作。
東大殿建於唐朝,公元857年,由女弟子寧公遇施資、願誠和尚主持,在原彌勒佛大閣的舊址上建成,是最典型的唐代遺物,更是我們前人留下的稀世瑰寶。梁思成先生這樣描述:此殿“鬥拱雄大,出檐深遠”,展示著唐代建築的風韻。其鬥拱斷面是晚清鬥拱斷面的十倍,殿檐探出近四米,這在宋以後的木結構建築中也是找不到的。大殿架的最上端用了三角形“人字架”,這種架梁結構的使用時間,在全國現存的木結構建築中可列第一。
整個大殿凝聚著悠遠歷史的聖潔,散發著歲月鬥轉星移的氣息,那個年代,盛唐,就這樣清晰地呈現在眼前,似乎可以觸摸得到。站在雄偉的殿檐下,頭頂上,那些木塊的生命在延續,至今已千年,支撐著唐朝時代的崇拜。
走進大殿內,宛如一步踏入歷史光陰,那曾經是過去,也許更是未來。店內佛壇異常雄壯,壇上有唐代彩塑三十五尊。其中,釋迦牟尼怫、彌勒佛、阿彌陀佛、普賢菩薩、文殊菩薩及脅侍菩薩、金剛等塑像三十三尊,高一點九五米至五點三米不等。
東大殿的牆壁上,還有唐代壁畫十余平方米,內容均為佛教故事。上千個人物,連同他們的飾物、衣紋,畫得都很細膩。莊嚴的佛像,慈善的菩薩,威武的天王,多姿的飛天,虔誠的信徒、供養人,畫得都很生動。衣帶飄動,拂袖瀟灑,體現了唐畫的風韻。那個年代的人,舉止柔美內斂,神情安詳平和,不似當代人的張牙舞爪、欲壑難平。
佛光寺1961年已被列入第一批全國重點保護單位,因此,佛壇已用鐵柵欄從上至下密實地圍了起來,並且禁止拍照,只遠遠的看,其實就已領略到溫婉賢德的古風遺訓。
在介紹大殿內的畫冊中,我看到了林徽因在殿內的照片,她嬌小、清瘦、美麗的面龐,棉布素裙,光影下的澄淨透徹,竟有著迷人芬芳的優雅氣質,這種典雅的學者魅力失傳已久。
流連忘返在殿內,殿外已雷聲轟鳴,好像有一場大雨將至。
大殿一側,見一座白色的六角形磚塔,下層空心,西面開門;上層實心,設假門。這就是寺僧們所說的初祖禪師塔,即祖師塔。建於北魏時期,是唐代會昌五年滅法,佛光寺被毀時留下的唯一建築物。這是全國僅存的北魏時期的兩座古塔之一,更顯珍貴。幾座佛像在塔內,應該是供人膜拜的吧。
東大殿前,又見一座石幢,八角形,與東大殿同年現身,比文殊殿前的那座又早了20年,這座石幢的底座上部雕刻有幾只石猴、蓮花座,最頂部是四座端莊精致的石佛像,中間石柱上刻滿銘文,理應是佛經吧。
從東大殿返回,我們走到了幾個旁院,有水井、還有僧人們種植的蔬菜、鮮花,整個佛光寺干淨整潔,完全沒有其他寺廟的熙熙攘攘。唐朝,是不是就是這樣的平和安靜!
看著原來越陰沉的天空,擔心下雨,只得依依不舍的離去。說實話,我想有空還會來的,盡管路不好走,或許還能在這裡住上一段時間,聽聽僧人們講解這裡的故事,深刻感受一下佛光寺及梁思成、林徽因為後人留下的精神文化財富。
溫泉度假村
從佛光寺出來不久,就下起了瓢潑大雨,看到窗外正被洗涮的綠色田野,心情無比愉悅。恰逢此時,接到一位山西朋友的電話,他說他剛到北京,打電話約我見上一面。得知我正在山西,他建議我們去忻州頓村、奇村的溫泉度假村,那是泡溫泉、避暑的聖地。
在朋友的指點下,大約下午四點,我們進入了頓村溫泉度假村,整個小鎮布滿溫泉旅館、酒店,一家挨一家,毗鄰相接,令我們不知所從。根據個人喜好,我們選擇了一家比較新的溫泉酒店,放下行李,換下長裙,穿上T恤、牛仔褲,打算到街上找特色風味,以解一路飢渴。正是七月份的盛夏,雨過天晴後,空氣卻清涼,理解了朋友說的避暑,我甚至覺得有點冷。小鎮的街道餐館甚多,找到一家熱氣騰騰的晉風小店,點了當地的特色菜肴,等著大快朵頤。鄰桌的食客大都是當地人,看出我們是異鄉的游客,有些奇怪的看著我們,後來了解,來這裡周末度假的人以山西、或者周邊省市的人為主,像我們這樣突然跑過來的還真不多。
飯後,街上的人更少了,我們手牽手散步,心中是一種甜得發膩的幸福,是一份甜蜜、一份關愛、一份依戀。繞了幾條街,幾乎把小鎮走遍,他看到路邊有小吃攤,幾個姑娘、小伙正在排隊,也跑過去湊熱鬧,(因為我沒吃,忘記是什麼名字了)連叫好吃。
夜空中,滿天星星再現光芒,一直喜歡月色,在夜色中靜坐,沒有燈光也好,只要靜靜地胡思亂想,就覺得心滿意足。
走回到酒店,他去溫泉池游泳,我則在房間裡享受溫泉浴。據介紹,頓村溫泉系含氡、氟、硫化氫、硅酸鹽等十幾種礦物質的超級復合礦泉水,其泉水珍貴、奇特,礦物質豐富,有極高的醫療、保健價值,被中外浴者稱為“祛病泉”、“不老泉”。溫泉水溫50℃,地熱面積13平方公裡,頗具規模。浴後,全身光滑柔軟,極為放松,瞬間進入夢鄉。
富可敵國
早上七點,天空中飄著朦朦細雨,在街上吃過早餐,便出發去榆次常家莊園。中午11點,我們便到達了常家莊園,午飯後,急不可待的奔往大門。
迎面而來的大門,常家莊園就展示了其獨特的豪氣,氣勢如虹的堡門坐西朝東,名曰郭艮吉,高大的城牆將莊園圍住,門外有條環牆的護城河,大門口架著白色石拱橋。這簡直就是一座堅固的城堡,是一個大家族的世界,是一個震撼人心的前奏。
穿過堡門,走在整潔干淨的青石板街上,一側是一字排開的幢幢院落、宅邸、宗祠,便驚嘆常家家族的富有與品位,傳世之家的淵源。堡門內側,亦有精美之極的石雕,幾近令人窒息。再往裡走,宅院外牆又見一幅山水雕刻:雲朵、樹木、閣樓、拱橋、人物、流水、柳樹、一只精致的木船、自上而下層次明細,船上的艄公與乘船人清晰之極。石雕,原來也可以這樣精美,雕工技藝精湛、形像生動、細膩傳神。原來,進得每一處宅院,心底裡都會發出驚嘆,這常家莊園,稱得上一座罕見的雕刻博物館,所有的門樓、照壁、、房脊、檐口、牆壁,幾乎無處不雕;各類石雕、木雕、磚雕、灰雕,可謂無雕不精。有時一件雕刻便有鏤空雕、透雕、高浮雕、淺浮雕,線刻兼而用之,玲瓏剔透,令人折服。
這些雕刻更深刻的價值在於其中的內容,雕刻的題材,一方面是民間熟悉的神話傳說和戲劇故事,一方面是民間廣泛使用的諧音圖像,這些寓意著期望、富貴、健康、平安、好運的形像,全都化作優美與精致的雕刻,在宅院的裡裡外外,密密實實地布滿了所有的空間。此外,還有大量千姿百態的楹聯、抱住聯、匾額和文字性的磚牆、木雕等,內容全是治家格言、聖賢名言和好詩與美文;從形式上看,書法美、文字美、繪畫美、詩詞美、雕刻美又融為一體。如此巨大的密集的文化信息都被濃縮到常家莊園,因此構成了一種強烈的文化氛圍,一派儒雅的氣息,一個濃郁、渾厚、具有教化意味的精神天地。人生活在其中,把生活理想化,又把理想生活化。
這一切,誰不會感嘆!
我慢慢地細細地看著,想拍下每一副雕刻,每一座建築,想在心底裡留下每一處美好。
與宅院相應的還有百余畝集南北風格於一體的園林——“靜園”,園內有樓台閣榭,還有杏園與桑園,大片的湖面,倒映著湖邊的垂柳和嶙峋的硝石。
徜徉在常家莊園的正街上,看不到金碧輝煌,只有淡淡的儒雅,富有深藏不露。也只有這種品行雙修、富可敵國的家族,才能傳承家族的人格、內涵,才具有如此有實力的內斂品質。
看介紹說,常家家族鼎盛期長達150年之久,甚至俄羅斯皇室家族都因經濟拮據向常家求助。
從常家莊園的堡門起,到反反復復穿越著幾處宅院,我的震撼一個接一個,我一次次遭遇著出乎意料的美麗打擊,欣賞前人的內心世界,再次被那些民間技藝的博大精深傾倒,那淵源而來的美麗精神曾經多麼燦爛,而今又消失在了哪兒裡?真想追隨而去。
回京的路上,心情竟然沒有了剛才的快感,眼前的粗鄙、野蠻迎面而來,現代人崇尚的品牌顯得那麼沒落無知,緊追時尚的白領階層、標榜奢華的名人、愚弄大眾的媒介、引導消費的高檔品,就如同當今社會所倡導的一切時尚,毫無生命力。
只記得那句話:時光流逝,但願精華永存。
5

(佛光寺 佛殿與石幢)

(常家莊園堡門)

(錯落有致的美)

(家族的氣派)

(富可敵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