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獼猴在去弘福寺的途中,遇到一群布依族的人,他們個個穿著簇新的民族服裝,頸部掛滿各種布依族的飾品,通過交談,他們告訴我們是來貴陽的親戚家喝喜酒的,所以穿得很莊重。因為穿民族服裝很繁瑣,所以現在一般都穿漢服,比較隨便。隨後和我們一起合影留念。

(布依族人和我們一起合影留念)
告別布依族大媽向前就到弘福寺。該寺建於明末清初,是貴州著名的佛寺之一。弘福寺與山麓的麒麟洞及山上的摩崖石刻群,均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弘福寺景區:為全國重點開放寺廟之一、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全省最大的佛教叢林,為貴州首剎。寺院殿堂,結構典雅,規模宏大,廊廡廣闊,亭台遍布,清幽古雅,。主要建築有法化塔、九龍壁、大山門、鐘鼓樓、天王殿、觀音殿、大雄寶殿、玉佛殿、藏經樓、說法堂、客堂、雙桂樓及方丈苑;有碑廊、素香齋、五觀堂和五百羅漢堂等大小建築72座,加上放生池與茶樓等處,占地近11433平方米。進入寺內禮佛觀光,令人有梵宮深邃,莊嚴肅穆之感。

(弘福寺)
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赤松和尚雲游來築,結茅庵於山中,繼而募化四方,建成此寺,名曰黔靈山弘福寺,“弘福”二字乃“弘佛大願,救人救世;福我眾生,善始善終”之意。山寺之開創,即始於世。赤松是為本寺開山始祖,佛法為臨濟一系之正宗,乃禪門五宗之一。

(開山始祖-赤松和尚)
寺廟殿宇雄偉,佛像莊嚴,石塔林立,古木參天。山門有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題"弘福寺"、"南無阿彌陀佛";有已故國家副主席董必武題"黔南第一山"。入門兩側有鐘鼓樓。徑旁摩崖石刻不絕,其中“虎”字高6米余,題名岱山趙德昌書,實為清著名書畫家孫清彥〈竹雅〉代筆。寺後像王嶺望城台上(海拔1270米),建有“瞰築亭”(1986年春劉海粟大師親書)。老一代國家領導人曾登峰作詩。董必武詩:“競上黔南第一山,老夫腰腳尚稱頑。泉清樹古葉微脫,寺外雙峰峙若關”。朱德詩“黔靈山上望貴陽,建設十年換新裝。青年子弟多豪俊,鼓足干勁建家鄉”。

(山門)
進入寺內大殿看到,首重殿為天王殿,供彌勒佛及護法四大天王,殿的南側有地藏經碑刻,殿外側兩壁有巨幅繪畫;二重殿為觀音殿,奉三十二臂觀世音,三十二手表菩薩三十二應身,大慈大悲,尋聲救苦;後有韋陀菩薩,金剛怒目,手持寶杵;第三重殿為大雄寶殿,奉釋迦尼牟尼、阿難、迦葉、文殊、普賢及十八羅漢,據說都貼真金;牆上有佛陀畫傳。玉佛殿玉佛都請自仰光,其中釋迦坐像高1.5米,寬1.2米,重900公斤,玉質優良,慈相莊嚴,並有彌勒、觀音等玉雕十余尊。園中有大慈大悲,尋聲救苦的觀世音菩薩的立像。
院中有個"放生池",池中養著很多信徒放生的烏龜。"放生池"旁有"曲尺亭"和長廊,亭前有櫻花,春來繁花似錦,長年風光旖旎。"雙桂樓"前桂花綠蔭如蓋,入秋桂香四溢,令人流連忘返,樓前有聯雲:"一院桂蔭疑有雨,四廂花影欲登樓"。弘福寺前沿陡崖而下,為"九曲徑",系登寺捷徑,有石級三百八十余步,乃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辟建,乾隆、鹹豐年間各重修。沿徑有“黔南第一山”、“正法眼藏”等摩崖石刻和石刻尊者。並有亭、殿築於其間,"古佛洞"、"海螺亭"、"響石洞"、"洗缽池"等自然奇勝使人置身綠蔭之中,俯級把玩,其樂無窮。

(大雄寶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