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門石窟,留住時間的藝術

作者: 山水不系舟

導讀龍門石窟,留住時間的藝術古都洛陽城東南,伊水南來,穿過龍門山和香山之間,彙入洛河後向東注入黃河,古老的中華文明在這裡凝結,形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 據說隋煬帝登上洛陽北面的邙山,舉目向南看去,兩山對峙,伊水中流,極像一座城門,就對隨從的官員們說:“這不是真龍天子的門戶嗎?古人為什麼不把宮闕建在這裡?”一位大臣獻媚說:“古人非不知,這不 ...

龍門石窟,留住時間的藝術古都洛陽城東南,伊水南來,穿過龍門山和香山之間,彙入洛河後向東注入黃河,古老的中華文明在這裡凝結,形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

據說隋煬帝登上洛陽北面的邙山,舉目向南看去,兩山對峙,伊水中流,極像一座城門,就對隨從的官員們說:“這不是真龍天子的門戶嗎?古人為什麼不把宮闕建在這裡?”一位大臣獻媚說:“古人非不知,這不等著陛下您嗎。”隋煬帝聽後龍顏大悅,就在洛陽建起了隋朝的東都,把皇宮的門正對著伊闕,從此,伊闕就被人們習稱為“龍門”了。

其實,比隋煬帝早了一百多年的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就開始關注伊闕和龍門了。是這位自覺漢化並篤信佛教的皇帝,打下中原後,把皇宮從平城(今山西大同)遷到洛陽,第一個在龍門山鑿出了佛像。這之後,龍門石窟斷斷續續地開鑿了400多年。400多年,是一代一代的匠人們,揮灑著青春年華,用手中的斧鑿,把歷史定格下來。

我穿過一條長長的仿古街道,在“世界文化遺產”巨石前駐足片刻後,就進入了景區。

從北向南,沿伊水河西岸步行。左邊的伊水河因為下游有水壩阻攔,形成了寬闊的河面。河對面的香山倒映在水中,綠樹和岩石在水波中搖蕩,仿佛把你帶進了夢境。向右看去,光禿禿的岩石上,石窟一個挨一個,一個摞一個,幾乎占滿了整個山坡的斜面。鐵攔杆和台階曲曲折折地把一伙伙游客送到半山腰,送到一處處景點。打著小旗的導游,一個個像電視劇《西游記》裡的巡山小妖一樣,領著他的旅游團隊擁擠在石階上,互相喊叫著,排著隊輪流在石佛前照相留念。那陣勢,就像趕一群鴨子一樣,導游講了些什麼,沒有幾個人能聽得清聽得全。倒是我這個獨身一人的自由行者,這個導游聽一點兒,那個導游聽一點兒,雖然沒有導游相陪,結果反比那些有導游的游人收益多多。

因為景區的大門朝北,游人只能由北向南行走。而佛像建造的年代次序卻是由南向北排列著,所以,我們看石窟時,就像倒著翻看一本書一樣。正因為此,我在這篇游記裡,只好再把它翻過來,由南向北去敘述這些佛龕造像的來歷,也就是從一本書的前頭翻起,才能看得明白些。

龍門石窟的開山之作是龍門山最南端的古陽洞,它開鑿於公元493年,在中國歷史上,這一年是北魏太和十七年,正是北魏王朝孝文帝遷都洛陽的那一年。

說到北魏,不能不說一下中國歷史上這個早已消亡的民族——鮮卑。這個生活在遙遠的大鮮卑山的少數民族,在東漢時期逐漸向南遷徙。東晉十六國大亂時期,參與角逐中原。公元386年,拓跋部16歲的首領拓跋圭,在牛川(今內蒙古呼和浩特東)建起國來,號稱北魏。就是這樣一位年輕的英主,僅用七八年的時間,就攻占了黃河南北廣大地區。到第三代國王拓跋濤,竟然占領了淮河以北的中國半璧江山,與南朝分庭抗禮了。這一年是公元420年。一個人口很少的民族部落,戰勝比它人口多得不能再多的漢民族,從建國到統一中國北半部,僅用了46年的時間!

是什麼原因,讓這個200年前還是一個沒有文字的少數民族原始部落,奇跡般地過渡到封建社會,又奇跡般地成長為統治中國半璧江山達一個半世紀之久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少數民族政權?

史學家們瞠目結舌的同時翻檢史書發現,這,完全得益於鮮卑貴族強行推進漢化步伐的結果。一是官員實行中原漢族政權的俸祿制,改變原有的部落酋長的掠奪制舊習;二是中央集團的三長制和土地的均田制,吸取中原漢族王朝的長處;三是在文化上向漢族靠攏,進行卓有成效的漢化改革。最高統治者強制下令:丟掉原先鮮卑人的姓氏,完全改為漢姓;鼓勵鮮卑人和漢族人通婚;禁止穿鮮卑人的服裝全穿漢服;不許說鮮卑語一律說漢語;在朝為官者不說漢話一律免職……

在進行一系列漢化改革當中,利用漢族人信仰的佛教文化習俗與漢族人溝通,就成為北魏統治者強有力的軟手段。在沒有遷都洛陽之前,他們就在平城鑿出了規模宏大的石窟群(今大同雲崗石窟)。龍門石窟,也就成了北魏遷都洛陽後,崇尚佛教文化的繼篇。這兩處石窟,以其精湛的技藝和豐富的文化內涵,都雙雙在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2000年11月30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又雙雙將它們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古陽洞是北魏皇室貴族發願造像最集中的地方,窟內所供奉的主佛是佛祖釋迦牟尼,南北兩壁上下各有三列佛龕,每列分別為四個相互對稱而又富於變化的大龕。南壁的大龕有釋迦多寶並坐佛,在佛教中又稱“二佛並坐”。釋迦多寶龕的龕楣上雕刻著一套完整的佛傳故事,表現了悉達多王子出家、成道的過程。

古陽洞中大小佛龕多達數以百計,不但佛教故事眾多,而且龕上圖案的裝飾也十分精美華麗,嚴謹完整,豐富多彩。我望著這些精美的造像,想像著關於佛教中那些優美的傳說,以及透過這些傳說所表達的人文主義關懷,不禁想到,一個來自北方偏遠的少數民族,剛剛舍棄原始野性一二百年,就神奇地融入了中原漢民族的圈子,那來自先進文化的力量,遠遠超出了攻城略地的武力本身。

從古陽洞往北,是北魏時期開鑿的賓陽三洞。賓陽中洞所供奉的是三世佛。主佛左邊是迦葉和文殊菩薩,右邊是阿難和普賢菩薩。佛和菩薩面相都清瘦略長,胸部直平,衣紋折疊規整而稠密,雖然沒有什麼特別之處,但它卻真實地體現了北魏時期人們崇尚以瘦為美的特點。

北魏晚期還開鑿過一些很有特點的洞窟,如蓮花洞、火燒洞、皇甫公洞、魏字洞等。

其中比較著名的就是藥方洞,以其洞窟內刻有大量古代的藥方而得名。洞中雕刻的一些藥方,還能治療現代人所說的疑難雜症,比如治療消渴,也就是糖尿病。這些藥方比唐代醫學家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還要早。

漫步在這些洞窟前,看那些佛像在經歷了千年之後,有的斷了頭,有的斷了腿,有的沒了半個身子,知道這是歷盡了磨難,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的最後一劫。回想著建造這些佛像的鮮卑貴族們,他們以征服者的身份闖進中原,卻像一塊吸水的海綿一樣吸吮著中原文化的營養,最終,竟在這種營養的養育下,蛻變了自己,失去了自我。隋王朝統一中國後,這些久已改了漢姓的鮮卑人,再也找不到自己的姓氏了,完完全全地漢化了。鮮卑,這個古老的民族,漸漸地從中國的典籍中消失,最後,竟然消失得無影無蹤。

從北魏開鑿的賓陽三洞往北,佛像的面貌開始肥大起來,胸部也隆了起來,這正是唐代以胖為美的特點。唐代從開國到盛唐的一百年間,龍門石窟迎來了歷史上開窟造像的第二次興盛時期。唐代人以胖為美,所以唐代的佛像的臉部渾圓,雙肩寬厚,胸部隆起,衣紋的雕刻使用圓刀法,自然流暢。這些造像繼承了北魏的優秀傳統,又汲取了漢民族的文化,創造了雄健生動而又純樸自然的寫實風格,把佛像雕刻藝術推向了頂峰。

整個龍門石窟兩千多個石窟十幾萬個造像中,體形最大,形態最美,藝術價值最高的要數奉先寺主尊盧舍那大佛了。在一個南北寬近40米的露天大龕內。共有九尊大型雕像,都是依山鑿石而成。盧舍那大佛通高17米多,僅耳朵就有一米九。

在佛經中,盧舍那是佛在顯示美德時的一種理想化身,被賦予了女性形像:面容豐腴飽滿,修眉細長如新月,眼瞼下垂如俯視,嘴巴微翹而又含笑不露,集莊重文雅、聰明睿智、溫柔嫵媚於一身。因此,從古至今,人們一直以為,她就是中國第一女皇武則天的化身。不過據史書記載,這尊大佛雖然不是武則天的化身,但她的雕刻確實與武則天有關。

奉先寺大龕是唐高宗及武則天親自經營的皇家工程,工程設計和施工都是由高宗親自過問。為了雕刻盧舍那大佛,武則天還曾於鹹亨三年捐出“脂粉錢二萬貫”。那時,武則天雖然沒有稱帝,但卻權力大得無比,連他的丈夫唐高宗都要對她言聽計從。也許,那些雕刻佛像的匠人們懾於淫威,真的是按照武則天的形像雕塑了盧舍那大佛。

盧舍那大佛下有一個小廣場,這廣場就成了整個龍門石窟人氣最旺的地方,最多時,聚集有幾百人之多。人們抬起頭,仰望著大佛那圓潤的臉,凝視著大佛那半睜半閉的眼睛,欣賞著渾圓婀娜的大佛軀體,不禁感嘆起古代的匠人們那高超技藝。一位女導游說,這尊大佛曾被國外某藝術家稱之為“立體的蒙娜麗莎”。而更多的導游都差不多異口同聲地說,這尊大佛,就是女皇武則天下旨,讓匠人照著她本人雕刻的。我想,唐代沒有照相錄相等技術,也許真的是武則天一時心血來潮,命工匠們把自己塑造成了盧舍那的形像也未可知。

回想起武則天後來以周代唐,建都洛陽,把中國的女權演繹到了極至。後人對她詬病也好,贊許也罷,如今都成了過眼煙雲。只有這些石頭造像,還還默默立在光禿禿的山嶺間,對著風,對著雲,對著眼前的伊水,述說著以往的繁華與衰落。



(滿山藝術品,石階緊相連)



(盧舍那大佛,據說被老外稱為“立體的蒙娜麗莎”)



(武則天化身下,我照了一張像)



(傳神之刻)


精選遊記: 洛陽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