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周邊游:閩西療養記

作者: 長空雁叫

導讀每三年可以赴外地療養一次,以往都是出省,去年汶川地震後,廈門為援建災區壓縮經費,“出省療養”變成“省內安排”。今年的療養地點是閩北的武夷山與閩西上杭縣的古田鎮,我挑選了後者,因為武夷山已經去過三次。上杭古田是革命老區,著名的“古田會議”就是在這裡召開。療養時間為10月12~17日,“鼓浪嶼干部療養院”的劉處長是領隊,還有一位女醫生隨行,9名� ...

每三年可以赴外地療養一次,以往都是出省,去年汶川地震後,廈門為援建災區壓縮經費,“出省療養”變成“省內安排”。今年的療養地點是閩北的武夷山與閩西上杭縣的古田鎮,我挑選了後者,因為武夷山已經去過三次。上杭古田是革命老區,著名的“古田會議”就是在這裡召開。療養時間為10月12~17日,“鼓浪嶼干部療養院”的劉處長是領隊,還有一位女醫生隨行,9名團員加上兩位家屬,療養院派出一部大巴車,坐得十分寬敞。10月12日早8:45從廈門輪渡出發,經海滄大橋出島,駛上G15 沈海高速公路,然後,又在漳州轉入G76 廈蓉高速。9:30經過著名的“天寶”香蕉產區,滿眼都是層層迭迭的蕉林。10點停“金山服務區”,大家下車“唱歌”,然後,汽車繼續行駛,進入茫茫的大山之中。高架長橋沿著狹窄、險峻的山溝蜿蜒,橋的兩端都是長長的隧道,幾乎是沒完沒了地進洞、出洞、上橋、再進洞、再上橋……。市交通委的Q團友對這一帶山區很熟悉,據他講,以前汽車通過這裡都是在峰巒溝壑間兜圈,需要耗費掉大半天的時間,現在有了高速公路,穿越群山疊嶂,幾乎就是彈指一揮間。途中見一警示牌,“但願人長久,千裡共暢通”,它將蘇東坡的“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改掉兩字,變成路政當局對過往駕客的關愛與期盼,寓意頗深,讓人玩味,特別是但願“人”長久。10:40抵達高速路的“龍岩出口”,我們下高速,迎接導游小林上車,然後調頭再上高速,繼續駛往上杭古田。小林是龍岩“閩西賓館”的導游,領隊劉處長說,我們此行的地接單位就是閩西賓館,它是龍岩市政府的賓館,到古田下榻“古田山莊”,其實也是它的分號。11:07在“古田出口”下高速,行程2.5小時,終於抵達了古田。三星級的“古田山莊”距古田鎮約三公裡,依山傍水,位於田野之間,轄區內還有大面積的湖水,環湖道路綠樹成蔭,山花爛漫,特別是到了晚間,各樓開了景燈,絢麗的色彩倒映在水中,真是“風景這邊獨好”。劉處長說,由於我們是療養團,不是旅游團,所以,時間安排以寬松為宗旨,午飯後建議午休,下午自由活動。晚餐是客家風味,有排骨竹筍湯、油炸小溪魚、梅菜燒肉、鹽鋦和田雞……等。劉處長還特地要了一種當地的米酒,人稱“紅軍可樂”,度數不高,味道甜甜的,很易入口。在座好幾位(包括劉處長本人)都是軍人出身,喝酒自然毫不含糊,我雖沒當過兵,但因過去經常出差東北、山東,經受過“酒文化”的熏陶,與這些人對陣,也只是在仲伯之間。一頓酒飯吃下來,原本素不相識的一群人都變得親密無間了。團友們均已離、退休,若論年齡,只有總工會的C女士尚不足六旬,市工商局的Y團友剛退休兩年,也算是比較“年輕”,接下來就要數上我了,其它人的年齡都在70歲以上。10月13日,上午參觀古田會議舊址,下午仍然是自由活動。早八點從山莊出發,不一會兒就駛抵通往會議舊址的村道路口,汽車不准進入,大家下車步行。1929年12月,毛澤東、朱德、陳毅領導的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在古田召開黨代表大會,通過了著名的《古田會議決議》。該決議是中國共產黨與革命軍隊建設的綱領性文件,首次明確了“黨指揮槍”等建軍原則,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古田鎮上的旅游景點主要有古田會議紀念館、古田會議舊址、紅四軍司令部、紅四軍政治部以及紅軍哨所等五處。其中:“古田會議紀念館”正在重新布置,不對外開放 ;“紅軍哨所”就是小溪旁的一座三層閣樓,又名文光閣,外觀雖然漂亮,但卻好像是21世紀的建築,不像是當年的原物。“古田會議舊址”位於“溪背村”,它是整個古田紅色旅游的招牌景點,早在1961年,就已被國務院審定為全國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走到村路盡頭,江總書記題寫的碑文“古田會議是我黨我軍建設史上的裡程碑”,赫然在目。繞過此碑,“舊址”就出現在眼前,一座飛檐翹角的建築,磚木結構,房前是寬闊的稻田,屋後巨樹成林,八個紅色大字高高聳立:“古田會議永放光芒”。舊址由前後廳和左右廂房組成,據講解員說,這裡原本是座祠堂,修建於清朝末年,民國以後改為小學。1929年12月紅軍在此開會,曾在右廂房的外壁刷下“保護學校”的大字標語,至今仍十分清晰。步入中門,正廳是古田會議會場,大廳布置重現了當年的原貌:主席台由講台、黑板組成,正面牆壁上方懸掛著“中國共產黨紅軍第四軍第九次代表大會”的橫幅、下面是中國共產黨的黨旗以及馬克思、列寧的畫像。大廳地面上有幾處經歷過火燒的痕跡,講解員說,當年天降大雪,與會代表僅有單衣和草鞋,便在會場內堆起炭火御寒,因而就留下了這些炭火燒烤的斑斑舊跡。難得來此,當然是要拍照留念,然而,這座建築物卻是坐東向西,早晨八、九點鐘剛好背光,拍照效果很差。當天也是中國少年先鋒隊建隊60周年的日子,附近的少先隊員整隊來此裡舉行新隊員的宣誓儀式,游人紛紛搶拍照片,孩子們也都非常認真,個個站得筆直。紅四軍司令部與政治部的舊址都在不遠處的八甲村,兩處舊址只隔著一片空蕩蕩的場院。政治部舊址本名“松蔭堂”,建於清嘉慶十二年,它是一座面朝南方的圍壟式建築,懸山式屋頂,飛檐翹角,磚木結構,雕梁畫棟。1929年5月,紅四軍第二次入閩以前,這裡曾被外國傳教士占為禮拜堂,紅軍抵達後,老外逃之夭夭,紅四軍就將其改作為“前委”與“政治部”的駐地,毛澤東、陳毅以及前委機關和政治部的工作人員都駐扎在這座院內。毛澤東與賀子珍的臥室在後院二樓,當年毛主席就是利用一個舊鐵鍋改裝成炭火盆取暖,在這間小房內挑燈夜戰,起草完成了兩萬余言的《中國共產黨紅軍第四軍第九次代表大會決議案》。這個決議後來以“糾正黨內錯誤思想”為題,被收錄於毛澤東選集的第一卷中。紅四軍司令部舊址名曰中興堂,座東朝西,其建築風格與松蔭堂相近,都是圍壟式的磚木結構平房,也都是建於清朝嘉慶年間,但其規模和面積,均明顯地大於松蔭堂。當年朱德軍長在“古田會議”上所作的《關於軍事問題的報告》,就是在這裡起草完成的,同時,他還根據戰爭實踐的經驗,在這裡撰寫了一萬多字的《新游擊戰術》,該文通過對各次戰例的分析,用深入淺出的語言,生動通俗地指明了當年紅軍的戰略和戰術思想。三處景點看完,時間還不到上午10點,大家又到古田鎮上去逛逛。蓬勃發展的紅色旅游推動了當地的經濟,古田小鎮街道寬闊,商店、餐館、市場鱗次櫛比,鎮政府是一座很氣派的大院,門口還有漂亮的不鏽鋼雕塑,鎮上也有好幾家旅店可以投宿。導游小林說,她自己的家鄉就在距離古田鎮不遠的地方,因為沒有搭上紅色旅游的班車,經濟明顯滯後,其實,當年紅軍的大部隊並不是駐扎在古田,而是駐屯在她的家鄉,只是由於她們那裡臨近大路,容易走漏風聲,毛主席最終選擇到古田去居住、開會。現在,她家鄉的很多人看到古田的興旺,都紛紛抱怨毛澤東,當年為何不留在他們那裡開會。10月14日早8點從山莊出發,10分鐘後經古田入口上G76廈蓉高速,9:30抵達長汀。長汀縣古稱汀州,漢代置縣,唐代設州,曾經管轄整個閩西,是福建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區和發祥地,有福建“客家首府”之稱。然而,現今的長汀卻只是龍岩市的一個轄縣而已。汽車停在一座黑瓦紅牆的古城樓旁,拱形城門上方可見紅色大字,“三元閣”。 導游小林說,這座城樓是長汀古城的標志性建築,其下面的城門部分始建於唐,是當時汀州城牆的南大門,而城門上面的城樓則是明代增建。這座城門在唐時稱為“鄞江門”,明朝年間改名“廣儲門”,清代初年又經翻修、擴建,更名為“三元閣”。 閣樓內有一尊魁星塑像,手執朱筆,面對“三元閣”正前方的“汀州試院”。後者乃古汀州科舉考試之重地,魁星執筆面朝試院,寓意是要鎮文風、盛科舉。小林說,“三元閣”之名稱源自古代科舉考試之“三元”,即“狀元”、“ 會元”和“解元”,“三元閣”與“汀州試院”相望,寓意上是企盼汀州弟子能“連中三元”。明清科舉分為鄉試、會試和殿試:省一級考試為“鄉試”,被錄取者稱為舉人,其中獲得第一名者稱“解元”;各省舉人赴京參加的全國統考叫做“會試”,被錄取者稱為貢士,第一名稱“會元”;最後則是皇帝親自主持的進士考試,稱為“殿試”,第一名就是“狀元”。古人所稱“連中三元”,就是指省考、京考、殿考均得第一,然而,我國古代由唐至清,能獲此殊榮者,總共不過17人。三元閣與汀州試院之間有一廣場,四周都是商店、市場,建築風格古香古色,正好與三元閣相互映襯。導游小林宣布,大家自由活動,30分鐘後到汽車旁集結。眾團友多為長汀故舊,現時的興趣只在購物,不一會就都鑽進周邊的店鋪之中,只有我一人是初來乍到,急忙拉開三腳架,興致勃勃的選景拍照,還特意跑到城門上去留下一張“到此一游”的紀念。接下來是參觀紅軍時期的福建省蘇維埃政府舊址,它其實就是汀州試院,1932年3月,福建省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在此處召開,宣布成立以張鼎丞任主席,下設裁判、財政、糧食、土地、婦女、文化、勞動、工農檢查等8個部的“福建省蘇維埃政府”。會後,省蘇機關就留在原試院內辦公,從此,汀州試院又有了紅色革命舊址的身份,1988年,國務院將其公布為全國第三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34年10月,紅軍主力撤出長汀,踏上兩萬五千裡的征途,汀州試院隨即被國民黨軍宋希濂部占用,作為36師的師部。1935年5月,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瞿秋白同志不幸被捕後,也曾短期被囚於此,直至慷慨就義。汀州試院為庭院式結構,始建於宋代,占地萬余平方米,由門樓、空坪、大堂、後廳、廂房和數幢平房相接組成。其原址在宋代為汀州禁軍署地,元代改為汀州衛署,明、清兩代辟為試院,是汀州下轄八縣八邑科舉應試秀才的場所。院內有兩棵唐代古柏,高大挺拔,並肩而立。現在,汀州試院已成為博物館,內有《汀州客家歷史陳列》、《福建蘇區首府—長汀革命歷史陳列》等固定陳列,還適時舉辦各種專題展覽。小林找來一位當地導游帶領我們參觀,主要是看了汀州客家歷史陳列館,此館經過重新布展後才剛剛開館不久,對於我們那些已到過長汀多次的團友來說,也是頗有新意,大家看得很仔細,其他地方就只是走了一個過場。我當然還是支起三角架,利用照相機的自拍,抓緊時間搶下到此一游的留念照。另外,當年囚禁瞿秋白同志的小房間也讓我感觸頗深,一代偉人就是在這裡度過其生命的最後時刻。游畢汀州試院,當地導游又帶領我們前往楊成武將軍廣場,然而,等到了那裡時才發現,廣場側旁聳立著高大的瞿秋白烈士紀念碑,原來此處也是瞿秋白同志的殉難地。這個地方又名“羅漢嶺”,1935年6月18日,瞿秋白在中山公園涼亭(秋白亭)裡飲酒後,高唱國際歌,從容走向刑場,英勇就義於嶺下。解放以後,羅漢嶺上曾建“瞿秋白紀念碑”,然而,就在那個“史無前例”的年代,瞿秋白被說成是叛徒,紀念碑也遭破壞,“撥亂反正”以後,1985年重新立碑,碑體比原先更為高大,陸定一題字:“瞿秋白烈士紀念碑”。楊成武則是革命軍隊中的一員虎將,身經百戰,建功無數,另一方面,他也是長汀本地人,深得家鄉人民的懷念。“將軍廣場”修建得非常氣派,有一尊巨大的將軍半身塑像,中央軍委原副主席劉華清題寫“楊成武將軍”五個大字,旁邊還有事跡陳列館。相比之下,瞿秋白的紀念碑和陳列館都被擠到廣場的一個角落,其實,瞿秋白還曾經是中國共產黨的主要負責人。長汀導游對於長汀人民的驕傲“楊成武將軍”,以及,作為外鄉人殉難於長汀的“瞿秋白烈士”,也是內外有別,她帶領我們仔細地參觀過楊成武將軍的陳列館後,便催促我們登車,我要求也看看瞿秋白烈士的陳列館,她卻強調已在酒店訂餐,時間緊迫,而且,瞿秋白的陳列館中也沒啥可看。午餐依舊是客家風味,雖然都只是普通的雞、鴨、魚、肉,但客家人講究原汁原味,菜肴選用真材實料,不加過重的佐料,顯得清淡爽口。烹飪方法則是以煮、煲、蒸、燉居多,湯裡總愛放些野生植物,喝起來好像有種特別的清香。這裡的客家米酒與古田山莊相比,既便宜、又正宗,深得眾團友的好評,善於精打細算的劉處長立馬找來店家,灌了好幾大瓶的散裝米酒,供大家回古田後繼續享用,他也可以節省點經費。國際友人路易•艾黎曾將福建省的長汀與湖南省的鳳凰並列,稱為中國最美麗的兩座小城,然而,今日的長汀到處都是樓房,已經變成為一座毫無特色的城市。我們用餐的“煙草大酒店”就位於路易•艾黎所稱“美麗汀江”的邊上,眼前的汀江是寬寬的、淺淺的,河道上滿是各色塑料袋之類的垃圾,一點也看不出與湖南鳳凰有何相似之處。難怪有慕名前來的網友回去後,在網上發帖大罵路易•艾黎誤導。不過,長汀導游卻另有一番說辭,據她講,上個世紀30年代路易•艾黎看到的長汀並不是現在這個樣子:當時的汀江,水質清澈,河道雖不寬,但卻可行駛木舟,石砌古橋跨越兩岸,沿江都是吊腳木屋。後來,一場大火將吊腳樓燒個精光,再加上城市建設,擴展道路、蓋高樓、拆古橋、建大橋、人口增加、污水排放,長汀和汀江就變成了現在這副摸樣。這讓我回憶起1970年代曾經去過的上杭,那座縣城也在汀江邊上,位於長汀縣的下游,當年的汀江之水可以直接取來洗臉、刷牙,而且,還有一絲淡淡的甘甜,讓我至今記憶尤深。中午離開長汀,驅車沿G319國道南下,大約一小時後抵達連城縣的培田村。培田村有300余戶、1400多人,清一色的吳姓同宗,因而,又被稱為“吳家坊”,大約700年前,吳氏先祖來此開基立業,繁衍至今,已有30余代。村口修建了停車場,還有旅游接待站,一位當地村婦帶領我們參觀,她是外村嫁來此地的媳婦,所以姓黃,不姓吳。據黃姓導游介紹,村中現有的一條古街,在明清時期是連接汀州與連城的官道,當時的培田,就是這條古道上的一個驛站。目前,村內尚有近30幢明清年代的高堂華屋、21座吳氏宗祠、6處書院、2座跨街牌坊、三庵兩廟、1條近千米長的古街,組成一個連片成群,規模宏大古民居建築群,總面積達七萬多平方米。它與福建永定的土樓及廣東梅州的圍龍屋相映成輝,都是我國客家人建築文化的經典之作,2001年被福建省政府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沿著村中的那條古街前行,兩旁不時可見古祠、豪宅和商鋪。據導游介紹,在明、清時期,往來於這條街上的馬幫曾經絡繹不絕,街面甚為繁華,有商鋪數十間,客棧、轎行、賭莊、布店等等,無所不包。然而,隨著歲月的流逝,古官道的被棄用,這些建築多已破舊不堪,給人時過境遷的感覺。村中的石砌道路多有水圳相伴,流水穿街過巷,直通各戶,此景讓我想起雲南的麗江,然而,有所不同的是,這裡的流水並非泉水,而是來自一條繞村而過的“河源溪”,水質不算太好,恐怕難以直接用作民生。我們正在議論,一位老人主動上前搭腔,他說早年的村民都是在屋旁洗菜、淘米,那時的流水十分清澈,現在水質變差,主要的功能也就只是用來防火,因為村中建築多為木構。圳水也彙聚成若干水塘,散落在村裡的房前屋後,平時養魚、養鴨,緊急時刻用於消防。跟著導游走街串巷,感覺培田村的旅游開發尚處於起步階段,在很多情況下,我們都是直接走進村民的家裡觀光。舊時的高堂華屋已經老朽,只有仔細觀看,才能品味出當年的豪華。特別是一些木雕窗花,雖然已經殘破,但仍不失為精美的藝術珍品。有處寬闊的場院,原本也是豪宅,上世紀的一場大火,將木結構燒光,只剩下地面上的石砌圖案。其中一幅圖案很有意思,如果光憑肉眼,很難看出它是個它什麼東西,然而,在數碼相機的屏幕上,卻可以清晰地呈現出一只鹿和一只仙鶴,為何會是這樣?導游也說不清楚。有趣的圖案隨處可見,一個“中國聯通”的商標,居然出現在明朝所建祠堂的地面上,它距今已有四百多年,不知中國聯通的靈感是否來自這裡。下午三點離開培田,繼續沿G319國道南下,15:42在廈蓉高速的新泉入口上高速,16:02抵達古田,下高速,16:13返回賓館,結束了一天的行程。晚飯後在賓館內的湖邊散步,漆黑的夜空群星璀璨,情景很像是上世紀70年代的廈門,那時的廈門算是海防前線,全島只有20多萬人口,像樣的小汽車,總共才不過五部(廈大兩部,廈門市政府三部),路人都是大大咧咧地行走在馬路正中。然而,也就是在那個年代,夜空卻是燦爛無比,不但抬頭就可以看到橫亙天空的銀河,而且,不時還有忽明忽暗的人造衛星,緩緩地在群星間游走。現時的廈門則是高樓遍布,每到夜晚,燈光通明,抬頭能看到的星星,最多恐怕也數不出百顆。10月15日,今天安排的節目比較簡單,上午去永定參觀土樓,午餐後返回,下午自由活動。依舊是早八點出發,先走G76,到龍岩下高速,然後沿S203省道南下進入永定,我們的汽車先後駛過“坎市”和“撫市”,它們都是永定縣屬下的鎮子,但給我的感覺卻仿佛是兩座小城市一般,導游小林說,它們的市面甚至要比永定縣城還要繁華。大約10點,抵達永定縣的洪坑村。導游小林說,中國的土樓多數分布在永定,而洪坑則是濃縮了永定土樓之精華。洪坑村現有土樓30余座,大小不一,風格迥異,融圓形、方形、府第式、宮殿式、袖珍式土樓於一村,可稱為是中國的土樓博物館。其中,最具代表的有“振成樓”、“奎聚樓”、“福裕樓”以及“如升樓”。它們分別被稱為是“最富麗堂皇”的土樓、“宛如布達拉宮”的土樓、“府笫式格局”的土樓以及“袖珍型”的土樓。洪坑村現已建成“土樓民俗文化村”,旅游開發規範、成熟,整個村莊實行封閉性管理,必須購票方可入村。然而,這裡的購票優惠制度卻是有些蹊蹺,“70歲以上免票、學生半票”與其他地方相同,但60歲以上的半票只優惠退休職工,需憑退休證購票,一般老人的身份證與老年優待證均不認可,顯得有些異類。景區內有環保電瓶車代步,但價格卻是不菲,我們寧可步行。進村沿途有小溪、水車,竹林、榕蔭相伴,成熟的紅柿子掛滿枝頭,一派田園風光。路過一間“天後宮”,其實就是媽祖廟,小林說已有四百年的歷史,但依我看卻是一座蠻新的建築。進入廟門,一位老年村民非常熱情地迎了上來,邀我進殿觀光,我一看就知道沒好事,執意婉言謝絕,只是站在庭院裡拍了幾張照片。後面的團友經不起“盛情”,跟他進殿,結果都被拉去抽簽,最後當然是要掏錢。最後來到“振成樓”,此樓堪稱是洪坑土樓群的主樓,1912年動工,歷經5年而成,當年為建此樓,共計耗費銀元8萬余塊,據說現在應折合人民幣800萬元。導游小林說,這座樓是永定土樓中最為華麗者,有“土樓王子”之稱,它雖然不及高北村的“承啟樓”(號稱土樓王)那麼巨大,但若論文化底蘊,卻是更勝一籌。站在樓前仰望,大門兩側的“振綱立紀,成德達材”門聯,巧妙地將樓名“振成”兩字嵌入聯首,另一方面,它又警示族人,凡事都要遵綱守紀,才能造就有德、有才之人。踏入大門,迎面而來的“裡黨觀型”四個字是民國初年的北洋政府“大總統”黎元洪所題,其意思是“鄉裡鄰裡學習看齊的楷模”振成樓的整體建築由內、外兩個環樓構成:外環樓高四層,每層四十八間,按《易經》的“八卦圖”布局,分成八個單元,各配一部樓梯,每單元之間用青磚防火牆隔離,但有拱門相通,關起門來自成院落,開門則是全樓貫通 ;內環樓高兩層,采用仿西洋式裝修,其二樓走廊的西式鑄鐵欄杆全部是在上海定制,船運廈門,再經陸路輾轉運到閩西山區,在當年無公路、汽車的情況下,路途之艱險,可想而知。這種外環樓采用中國傳統架梁式土木結構,內環樓采用西式風格的“外土內洋,中西合璧”搭配,實為我國土樓建築中所罕見。 全樓正中的大廳亦是仿西洋裝修,寬敞明亮,高大的石柱是古希腊的神廟風格。這裡既是全樓人辦理婚喪大事的地方,又可作為族人議事聚會的大廳,還可以作為接待賓客的場所,也可以作為戲台,請來劇團演出,真可謂是多功能大廳。廳內有一對聯“帶經耕綠野,愛竹嘯名園”,據導游小林說,其中的“帶”字奧妙無窮,字中有字,字能造句,被稱為“字王”。我粗劣地看了一下,從這個帶字中大致可以分解出“上、串、當(當)、十、事”等,然而,按照小林的說法,這個“帶”字中隱藏了一百多個漢字。 洪坑村內土樓眾多,形態各異,看罷“振成樓”,前面至少還有“奎聚樓”、“福裕樓”和“如升樓”值得一看。然而,步行到下一個景點約須20分鐘,眾團友中只有我一人願往,其他人都嫌路遠,寧願選擇放棄,我也只得“少數服從多數”。回程路過“玉成樓”,這裡有一處客家糯米酒釀造作坊,游客可以目睹米酒釀制的全過程,也可以當場品償,大家都誇獎酒味純正,於是紛紛解囊,做成了好幾筆生意。午餐安排在景區附近的一處農家餐廳,老板將我們誤認為是當年插隊閩西、現時返鄉懷舊的“還鄉團”,特別是市檢察院的C團友,廣東梅縣客家人,一口濃重的客家口音,讓飯店老板倍感親近,臨走時執意要將一把竹椅相贈(因為C君誇獎人家的竹椅好)。午餐後原路返古田,回程又過龍岩,應大家要求,汽車停靠龍岩市郊的一處龐大的批發市場,在這裡,電器、家具、服裝、五金、土產山貨、。。。。。等應有盡有,依照不同商品的類別,劃片經營。導游將我們帶到山貨土產批發區,任由大家自由活動。我平素裡並不負責家庭采買,對於各種山貨、土產,可以說是既不識貨,也不知行情,所以,一路緊跟曾在閩西插隊9年的市總工會C女士,她對鑒別各種山貨,自有一付火眼金睛,她買什麼,我就跟上,她砍好價,我照樣付錢。就這樣,購買了一大堆的香菇、木耳、茶樹菇、筍干、竹蓀,總共消費300余元,都是上品,而且價格實惠,帶回廈門後,深得LP贊揚。龍岩花生也是遠近有名,本來也想買點,但劉處長說,他已經為每位團友准備好五斤花生,算是鼓浪嶼療養院的禮物。10月16日,早九點退房、離開古田山莊,我們預定還要到龍岩市去逗留一天。龍岩距古田很近,出發後大約一小時,我們就已入住龍岩市內的閩西賓館。我被安排住十樓,窗外視野極佳,房間寬大整潔,甚至還有免費咖啡,估計算得上是個四星級。劉處長說,在龍岩沒有統一安排的活動,主要就是讓大家探親訪友,會會老戰友、老同事。同行的團友多數都有曾在龍岩工作的經歷,於是,吃罷午飯,眾人就都不見了蹤影。只有我是初到龍岩,且無親友可訪,只好獨自一人到附近的街上去閑逛。賓館門前有條龍川河,一座古塔佇立於河水之中,塔基很有特色,好似船形。聽路人說,這座塔的名字叫做“挺秀塔”,始建於明朝萬歷年代,後毀,清乾隆年間重建。此塔高七層,八角形,通體為灰色青磚,外壁嵌有 “挺秀塔”、“古志文峰”、“今昔大觀”等8塊碑刻,據說都是名人墨跡。觀畢古塔,又沿龍川河南行,前面有座“登高山”,現已開辟成公園,吃午飯時曾得導游小林指點:“如果實在沒處可去,不妨去爬爬登高山”。這是一座天然的山丘,位於城市中心的龍川河畔,小山周邊都是繁華的街區,但山上卻是郁郁蔥蔥,植被高低錯落,層次分明,顯然是曾有過周密、認真的園林規劃。山上的亭閣,道路也修建得不錯,應該算是龍岩市民平日裡休閑、健身的絕好去處。然而,對於我這個從廈門來的旅游者而言,有趣的地方卻並不是太多,只有一處所謂的“老年活動中心”有點意思,我站在高亭上觀望,下面有近百名中、青年女子,正在和著歡快的音樂跳舞、健身,但卻很少看到老人,更無一位男士。晚餐後散步,站在龍川河橋上回望閩西賓館及其門前的古塔,絢麗的彩色燈光倒映在河水之中,景色煞是好看。10月17日,早餐後出發回廈門,臨行前劉處長拿出表格發給每個人填寫,征求對於此行安排的意見,大家當然是說盡好話,這些實名填寫的表格,他要拿回去向市保健辦交差。接近中午時分,汽車進入廈門地界,一路上就不斷有小車前來接駁,團友們年事已高,又都是滿載而歸,紛紛打電話讓家人或單位來車,特別是C女士,光光是客家米酒,就買了好幾箱,有人甚至還購買了龍岩的特產蔬菜。連日來,大家都把療養院的這部大巴車當成隨行倉庫,采買的物品隨手堆放在車上,晚間並不帶入賓館,所以也不覺得有多少累贅,待到最後真要離開這部汽車回家時,才發覺購買的東西實在是有些太多。只有我的斬獲算是最少,可以獨自手提、肩背,抵達廈門後,在輪渡碼頭的BRT總站下車,搭乘快速公交返回溫馨的家。



(一座飛檐翹角的建築,房前是寬闊的稻田,屋後巨樹成林,八個紅色大字高高聳立:“古田會議永放光芒”。)



(一座黑瓦紅牆的古城樓,拱形城門上方有紅色大字,“三元閣”, 導游說,它是長汀古城的標志性建築。)



(“中國聯通”的商標居然出現在明朝所建祠堂的地面上,距今已有四百多年,不知中國聯通的靈感是否來自這裡。)



(振成樓1912年動工,歷經5年而成,導游說,它是永定土樓中最為華麗者,有“土樓王子”之稱。)



(晚餐後散步,站在龍川河橋上回望閩西賓館及其門前的古塔,絢麗的彩色燈光倒映在河水之中,景色煞是好看。)


精選遊記: 龍岩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