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訪古

作者: xiaofeim

導讀蘇州對於很多TX是很熟悉的地方了,這次冬天來就是隨便逛逛。所以就是選了些沒有去過的地方去探路,春暖花開的時候可以再來。 行程: Dec 26,2009: 範煙橋故居-》馮桂芬祠-》古狀元宅第-》北寺塔-》准堤庵、唐寅祠、蘇州版畫院-》唐寅故居遺址-》蘇州昆劇院-》楊家橋天主堂-》彩雲橋、橫橋驛站-》寶帶橋-》開元寺無梁殿-》瑞光塔-》玄妙觀三清殿-》平江路 Dec 27,2009 ...

蘇州對於很多TX是很熟悉的地方了,這次冬天來就是隨便逛逛。所以就是選了些沒有去過的地方去探路,春暖花開的時候可以再來。

行程:

Dec 26,2009:

範煙橋故居-》馮桂芬祠-》古狀元宅第-》北寺塔-》准堤庵、唐寅祠、蘇州版畫院-》唐寅故居遺址-》蘇州昆劇院-》楊家橋天主堂-》彩雲橋、橫橋驛站-》寶帶橋-》開元寺無梁殿-》瑞光塔-》玄妙觀三清殿-》平江路

Dec 27,2009:

惠蔭園-》鈕家巷-》張獻翼故居-》樂群社會堂-》吳雲宅園/聽楓園(蘇州) -》俞樾舊居(曲園蘇州) -》城隍廟工字殿-》中國蘇繡藝術博物館-》蘇州基督教使徒堂 -》江蘇按察使署舊址 -》蘇州博物館

本來計劃下雨的話,就上午蘇州博物館,蘇州絲綢博物館,下午昆曲博物館和蘇州文廟同時考慮蘇州民俗博物館,蘇繡藝術博物館。最後是下雪,上午就按原計劃出行。

路書:

早上從小雅出來,走菉葭巷去吃了啞巴生煎,沿臨頓路,史家巷,皮市巷,白塔西路,人民路,最後來到了北寺塔,天氣很不錯。

看過了北寺塔,因為還有不菲的門票,所以沒有進去。沿桃花塢大街西行,看到了生活的蘇州,還有路邊的水井,費仲琛故居。經過中街路,右拐進廖家巷,到了桃花塢街道委員會右拐再左拐,就可以看到准堤庵,也就是唐寅祠,目前是蘇州版畫院。當然是進不去的,只能看到一堵高高的山牆。

廖家巷唐寅祠後繼續前行,先右拐大營巷,再左拐校場橋路,然後過路口再繼續沿右邊前行到唐寅故居遺址,就是那個爛池塘。據當地人說這個地方以前是蘇州的第一個公園,很大的面積,後來填湖造地建房,所以現在也就這麼個荷花塘,夏天來看看的感覺會好些。現在池塘邊立了個故居遺址的石碑,在池塘另外一邊有個亭子。這個地區(從廖家巷開始)在修路,所以很亂。

過了唐寅故居遺址,沿校場橋路前行左拐走西大營門,可以看到桃塢才苑,這個房地產項目的大門很氣派很有民居風格。再右拐就可以看到蘇州昆劇院,對面應該就是樸園,不過感覺很新就沒有太注意了的。沿路就可以走到人民路坐車,(路口好像正在修建蘇州美術館?)然後正好去平門路站坐車去楊家橋教堂, 總體來說教堂很有蘇州園林的特色,還是值得一去的。

坐38路2元錢到附二醫院,下車不用過馬路,往回走一點的胡同就是教堂。另外69路,502也可以的,不過車費更貴。

出來教堂,回到剛才下車的附二醫院站,坐262或者60路到唐胥橋。下車前行,看到加油站,然後右拐。沿路經過橫塘中學前行到底,(右手邊有個民工子弟小學,已經被拆了,進去穿過廢墟可以到驛站的。)或者一直沿路左拐再右拐到橫塘東路,到了河邊,右拐沿河邊穿過菜地就可以看到彩雲橋和驛站了的。橫塘驛站是江蘇省文物;彩雲橋是蘇州文物。不過現在已經只是文物而已,除了及其稀少的游客以外,很少有行人和游人的,不過從橋的規模就可以想像當時的人來人往。

從驛站出來走回到加油站,然後往東穿過馬路就可以看到唐寅園了,門票45元,沒有學生票,所以就是門口經過,直接前走過馬路坐車504路去寶帶橋。(唐寅園站也是解放西路公交換乘中心,很多的公交線路。)從唐寅園去寶帶橋坐504路不用換乘,但是需要在迎春南路(現在好像站名是什麼小學,反正就是過了澹台湖大橋,右拐停車的那一站。在過大橋的時候左手邊遠處既是寶帶橋)下車,然後沿迎春南路往南走一站才能到石湖東路,或者可以在汽車南站或者吳中房產中心換乘103路,可以少走一站,看自己的體力了。沿迎春南路前行,路邊很多的小區,有些看著還算是高檔社區。左拐走石湖東路,走到底,兩邊都是工廠。然後沿路左拐走到頭就可以看到寶帶橋的大門了。從左拐石湖東路到寶帶橋,大概要走20-30分鐘,所以要有耐心。我就是一直在問路,再問還有多遠,其實這一路不算近,不過為了看國保也值得。

我們去的時候正好是14:00點,然後門口的工作人員說14:30關門,最後是14:20左右就關門了的。當時沒有再問下午是否還另有時間共大家參觀,保險起見最好在中午的時候到達游玩。

從寶帶橋再徒步回迎春南路,坐103路到南門下車,然後沿西二街走到東大街,再右拐去看歸元寺無梁殿。那個開元寺無梁殿在東大街的萬麗花園(小區)裡,保安很嚴格,說是不開放,小區裡的住戶也是這種態度,所以你最好穿的普通些,相機不要太顯眼,在門口不要停留,東張西望,直接正大光明往裡走,good luck。

從萬麗花園沿東大街往南走,過路口以後不久就可以看到瑞光塔。門票25,登塔另外6元,也沒有進去了。

從盤門這裡很多車都可以去醋官橋,觀前街東。下了車就可以去到玄妙觀,三清殿是國保

但是需要10元的門票,可以入內參觀。然後步行去舊學前東吳面館晚飯。出來徒步回平江路,逛到了全晉會館,然後回小雅青年旅舍,結束第一天行程。

第二天一早就去惠蔭園,就在平江路林頓路附近的南顯子巷13號,1963年被列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尋潘世恩宅不見,出鈕家巷,左拐到臨頓路,到了干將東路右拐,不久就可以看到張獻翼故居。

繼續前行到宮巷右拐就可以看到樂群社會堂. 樂群社會堂位於城中宮巷20號,1991年被列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現為基督教活動場所。

看了教堂,前行左拐走富仁坊巷,過人民路,到嘉餘坊,和慶人坊的路口。左手邊就是怡園,右拐就是聽楓園。先在一部分是茶室,對外營業;另外一部分是蘇州國畫院,不對外開放。

出了聽楓園,繼續前行,過宜賓巷,到了馬醫科。左轉去看俞樾故居俞園(門票1.5元),或者可以進去喝茶5元或者7元。看介紹俞樾也算是章太炎的老師.(俞樾墓在杭州三台山,杭州孤山也有故居可以參觀)

沿馬醫科前往俞樾故居的路上右手邊經過神道街,可以看到城隍廟,免費參觀。《三橫四直圖》碑,在城隍廟工字殿後殿西次間前檐牆上。碑身高1.6米、寬0. 8米,碑座高0.3米、寬0.9米,清嘉慶二年立。正面鐫《重浚蘇州城河記》,載嘉慶元年八月至次年五月,吳中官紳商民募捐籌款,全面疏浚蘇州城內河道始末,由江蘇巡撫費淳撰文,王文治書丹,劉恆卿刻石。背面繪刻蘇城河道圖,顯示以“三橫四直”七條貫穿全城的干流為主的河道分布體系,並以傳統的立面畫法在平面圖上標出城垣及重要橋梁、寺觀、衙署的位置,比較准確、形像地反映出清代中葉蘇州河道縱橫、橋梁密布的水城風貌。圖的上部刻有盛林基撰並書的《蘇郡城河三橫四直圖說》,長達1200多字,詳述了“三橫四直”的起止分合,糾正了方志所載的某些謬誤,補充了史書記述的部分缺漏。在圖的左下角另刻有附記數行,說明疏浚河身總長、開挖土方量和共費銀兩數。這一圖碑對於研究城市建設史具有重要的文獻價值。

逛了城隍廟,出來沿景德路西行,經過中街路,可以看到272號的環秀山莊,門票15元。隔壁274號蘇繡藝術博物館/王鏊祠現在維修不對外開放,不知道要修到什麼時候。

走回頭路到中街路口,右拐走養育巷,右手邊看到幾棟老房子,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會被拆掉了吧。繼續往南走不久就是養育巷130號是使徒堂。使徒堂原為美國中華基督教會(長老會)所屬教堂,本名思杜堂,為追思教堂創始人美籍傳教士杜步西夫婦之意。創建於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是蘇州歷史上最早的基督教堂之一。經1925年翻建,始成目前規模。1952年改今名,1959年稱耶穌堂。"文化大革命"期間為工廠占作倉庫,1980年至1982年收回修復,並恢復宗教活動。該教堂占地1330平方米,建築面積1016平方米。主體建築禮拜堂坐東朝西,平面呈長方形,為一磚木結構青磚青瓦兩層樓房,西南角樓梯間處再向上升起一層為方形鐘樓。底層是會議室、辦公室、小禮堂。樓層是大禮堂,可容納500人集會。在禮拜堂旁還建有門房、牧師樓等。建築立面樸實無華。堂內有清宣統二年(1910年)所立"杜步西先生紀念碑"。

沿養育巷走到干將西路,左邊是蘇州會議中心。右拐不久就是江蘇按察使署舊址 道前街170號江蘇高等法院舊址。不過保護的不是很好,很多的政府單位,還有蘇州人才中心

大門看著還有點不錯。

本來計劃走蘇州文廟和滄浪亭,發現有說12月可以辦蘇州公園年卡,就在三香路烽火路

坐車倒是很方便,江蘇按察使署舊址門口坐3站。趕過去發現只能是市民或者有暫住證,

放棄,然後去了蘇州博物館,因為看報道12月21日,蘇州市博物館迎來了許多“探寶”的市民。原來這裡正在舉辦“捐贈文物精品展”,展出的200多件文物都是蘇州博物館精挑細選出來的,極為珍貴;其中,最引人矚目的一件要數剛被確定為蘇州博物館永久收藏的國寶級文物《七君子圖》。

景點:

馮桂芬(1809~1874) 近代散文家,清朝政論家。字林一,號景亭。江蘇吳縣人。林則徐的得意門生。道光二十年(1840)進士。授翰林院編修,曾充廣西鄉試正考官。鹹豐三年(1853),太平天國定都南京,馮桂芬在蘇州興辦團練,為清王朝收復松江府諸城,升右中允。但赴京一年即告歸。鹹豐十年(1860),太平軍占領蘇州,他逃到上海,參與組織由江浙官紳和英、法、美等國領事組成的會防局,又為蘇南官紳寫信向曾國藩求援,促使曾國藩派李鴻章率淮軍至上海攻打太平軍,並參加了李鴻章幕府,參與鎮壓太平天國運動。清軍奪取蘇、常後,他請李鴻章奏減蘇南田賦。使蘇南封建地主階級獲益,章太炎在《訄書·定版藉》中曾予以抨擊。馮桂芬之思想,上接林、魏,下啟康、梁,其意義不單單只是“求西學、思變法”的一脈相承,而在於其率先提出了消解現代化過程中的中西、古今矛盾的方法,即“惟善是從”。馮桂芬“惟善是從”的思想根基於中國文化中的見賢思齊、剛健有為的傳統,是從中國文化本土生長出來的、可以導致中國文化與時俱進的極其寶貴的思想,也是中國文化具有強大生命力的生動體現。馮桂芬最早表達洋務運動‘中體西用’的指導思想。

唐寅祠原名唐解元祠,位於閶門內桃花塢廖家巷前新街10號准提庵(又名七子庵),明萬歷十年(1582年)僧旭小在此構禪房數楹,天啟六年(1626年)楊大瀠創精舍於此,供奉准提佛像,名為准提庵。清康熙時,江蘇巡撫宋犖重修。嘉慶五年(1800年)吳縣知縣唐仲冕又修,並拓庵東別室為唐解元祠,祀唐寅、祝允明、文徵明三君像,署其室曰“桃花仙館”。同治年間復修,1923年再修。准提庵坐北朝南,現占地約2000平方米。山門面闊五間,進深七界,硬山造。梢間向北構東西兩廊各六間兩架,貫通大殿,中為廣庭。大殿面闊五間計18.2米,進深13界 計14米,高10.2米,單檐硬山頂,左右梢間雙層。山牆作觀音兜,兩側延伸為波浪形坡,牆中央塑“佛”字。大殿構築高敞,前為鶴脛軒廊,後作船篷軒廊。前廊梁枋木構幾乎無處不加雕飾,雕工甚精,有浙派風格。庵中曾附祀明蘇州知府金迥、復社中堅楊廷樞,今殿前東廊尚存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王琰題贊的《楊忠節公遺像》石刻,西廊有同治八年(1869年)胡伯仁所撰《金公祠記》碑石。大殿後有樓房和附房,多為民國時所構。准提庵大殿及兩廊曾於1989年維修,一度作蘇州絲綢博物館館址,現由蘇州版畫院使用,1996年再次維修。

楊家橋天主堂位於三香路蓮香橋西北,1991年被列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天主教傳入蘇州約在明代末年,至清康熙年間教徒已達500余人,乾隆十三年(1748年)發生蘇州教案,由此城區教徒大為減少,僅存私宅聖堂數處。相傳楊家橋天主堂原為教友殷某私宅聖堂,毀於太平軍戰火,後由漁民集資重建,成為漁民雲集之所,俗稱"網船公所"。第二年建造大堂一座,取名"七苦聖母堂"。教徒多為漁民,世代相傳。

橫塘驛站, 沿革無考,按石柱所鐫楹聯下款“同治十三年六月”,現為1874年之遺構,卻是江南運河沿線僅存的一處古郵驛遺址。1961年、1980年兩度重修,1993年再修。

寶帶橋,又名長橋,位於中國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長橋鎮京杭大運河邊,跨澹台湖口玳河,為歷代纖道所經。與盧溝橋、廣濟橋、五亭橋、趙州橋、安平橋、十字橋、風雨橋、鐵索橋、五音橋合稱為我國十大名橋。始建於唐元間十一年至十四年(816-819年),已經有千年歷史,寶帶橋的建造,同我國歷史上的漕運關系十分密切,江、浙一帶,自古為魚米之鄉,歷代帝王無不以此作為征斂財賦重地。隋大業六年〈公元610年〉隋煬帝開鑿江南大運河,將江沂的糧食和珍寶大量運往京都。到唐代,漕運已空前繁忙,但以蘇州到嘉興的一段運河,系南北方向,載滿「皇糧」的漕船,秋冬季節要頂著西北風行進,不背纖是很困難的。可是,纖道在澹台湖與運河交接處,卻有個寬約三四百米的缺口,於是需填土作堤,「以為換舟之路」:可是,一「填土作堤」也就切斷了諸湖經吳淞江入海的通路,且路堤又會被涗湧湍急的湖水衝決,以橋代堤,勢在必然。蘇州刺史王仲舒,為保證漕運的順利暢通,決計下令廣駁纖道,建橋湖上,並且捐出自己玉質寶帶以充橋資。寶帶橋之名由此而來。又有說因橋似寶帶浮於水上而得名。後經歷代多次重修,明代建成53孔石拱橋,現存橋為清同治十一年(1872)重建,1956年修葺恢復舊觀。寶帶橋用堅硬素樸的金山石築成,橋長316.8米,橋孔53孔,是我國現存的古代橋梁中,最長的一座多孔石橋。我們現在所見的寶帶橋是明代正統年間重新修建的。清鹹豐年間和抗日戰爭時期,由於英帝國主義和日本侵略者的破壞,毀損已相當嚴重。解放後,人民政府根據明代的規模和形制,修繕了這座古橋。寶帶橋不僅改善了大運河和澹台湖之間的交通條件,而且因其制造精巧,加上周圍有青山綠水相襯,恰似飄動在水鄉原野上的一條寶帶,更顯綺麗多姿。其中三孔聯拱特別高,以通大船,兩旁各拱路面逐漸下降,形成弓形弧線。全橋構造復雜而又結構輕盈,風格壯麗,奇巧多姿,成為江南名勝。2001年06月25日,寶帶橋明代作為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無梁殿即開元寺藏經閣,又名無量殿,建於明萬歷四十六年(1618)。因采用券洞式磚結構,不用梁柱檁椽,故習稱無梁殿。現為開元寺僅存的一座古建築。在現存同類建築中以精致取勝。

惠蔭園位於臨頓路南顯子巷13號,1963年被列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為明代嘉靖年間歸湛初宅園。後屬胡汝淳,名"洽隱山房"。園中有"小林屋"水假山,為疊山名家、畫家周時臣仿太湖洞庭西山林屋洞設計。清順治六年(1649年),韓馨得此廢園,修為棲隱之地,名為"洽隱園",雲壑幽深,竹樹滄涼,"小林屋"洞若天開。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園毀於火,惟存水假山。乾隆十六年(1751年)修復,蔣蟠漪篆書"小林屋"洞額。韓是升《小林屋記》雲:"洞故仿包山林屋,石床、神鉦、玉柱金庭,無不畢具。歷二百年,苔蘚若封,煙雲自吐。"園繼歸皖人倪蓮舫,改稱"皖山別墅"。

潘世恩故居,又稱臨頓新居、太傅第。潘世恩(1769~1854)乾隆進士,官至工部尚書、體仁閣大學士、軍機大臣。嘉慶間得顧氏鳳池園西偏,治為宅第,以奉養其父潘奕基。現占地2135平方米,南向三路四進。中路大廳額“留余堂”。西路紗帽廳面闊三間10米,進深11.3米,明間前有抱廈,左右次間北出披廂。1983年整修。太平天國英王陳玉成曾暫寓此宅。(這個沒有看到,下雪了就懶得找了,下次吧,反正就在明堂對面的鈕家巷)

張獻翼故居,位於干將路128號,1982年被列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樂群社會堂(宮巷堂20號):1891年美南監理會差會創建,1921年重建。

怡園位於蘇州市中心人民路中段。(天氣不好,沒有去了,就在聽楓園旁邊)

吳雲宅園/聽楓園(蘇州) 慶元坊1號

俞樾舊居(曲園蘇州) 馬醫科路1號,是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明洪武三年(1370)建蘇州城隍廟。萬歷二十三年(1595)建長洲縣城隍廟,吳縣城隍廟於其東西兩翼。現存府廟儀門、正殿等。城隍廟工字殿即府廟正殿,為蘇州現存較完整的明代早期殿堂建築,幾經修葺,1984年又修。殿壁有《三橫四直圖》碑。位於景德路94號,1956年被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包括《三橫四直圖》碑)

中國蘇繡藝術博物館 平江區景德路274號王鏊祠內 (維修暫停開放)

環秀山莊位於景德路262號,又名頤園,原為唐代金谷園故址 (門票15元沒有進去)

蘇州基督教使徒堂 養育巷130號,是蘇州市內現存唯一一所西班牙建築風格的老教堂

人民路樂橋西南,有一條東西向的大石頭巷,該巷歷史悠久,人文積澱豐厚。(因為臨時改變行程,放棄)

江蘇按察使署舊址 道前街170號江蘇高等法院舊址

巡撫衙門舊址 書院巷20號巡撫衙門又名巡撫都御史台,別稱撫台衙門。明代開始,專設巡撫為地方最高長官,

蘇州文廟 江蘇省蘇州市人民路613號,又名蘇州府學,位於江南古城蘇州,為宋代範仲淹所創建。它是中國的第一座廟學,並以擁有《平江圖》等“四大宋碑”而著稱於世。

滄浪亭(蘇州) 人民路滄浪亭街3號

蘇州美術專科學校舊址/蘇州美術館 (因為中午去了烽火路蘇州通服務中心辦理公園年卡無功而返,天氣也很不好,下午直接去蘇州博物館)

參考:

http://news.***/20091220/n269078929.shtml

http://www.wwj.suzhou.gov.cn/sc/all.aspx

http://www.wgj.suzhou.gov.cn/Info.asp?ParentID=84

http://baike.baidu.com/view/80365.htm

http://baike.baidu.com/view/218738.htm

http://baike.baidu.com/view/649510.htm



(北寺塔)



(唐寅祠/准堤庵)



(玉帶橋)



(聽楓園)



(《七君子圖》局部)


精選遊記: 蘇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