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人尊敬的國父——孫中山

作者: bbcv007

導讀去南京,中山陵是旅游的首選地。因為出於對孫中山先生的敬仰,畢竟在中國近代革命史中,他領導了辛亥革命,為推翻兩千余年的封建帝治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游1路”公共汽車進入鐘山風景區後,我看到道路兩邊茂密的梧桐樹,這是我所見過的綠化得最美的一條路,而且越接近終點,其綠化越好,其樹齡也顯得越老,似乎是有意要把游人從一個現代的都市逐漸地帶 ...

去南京,中山陵是旅游的首選地。因為出於對孫中山先生的敬仰,畢竟在中國近代革命史中,他領導了辛亥革命,為推翻兩千余年的封建帝治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游1路”公共汽車進入鐘山風景區後,我看到道路兩邊茂密的梧桐樹,這是我所見過的綠化得最美的一條路,而且越接近終點,其綠化越好,其樹齡也顯得越老,似乎是有意要把游人從一個現代的都市逐漸地帶到某個歷史久遠的年代。後來通過相關資料我才得知,這些樹木當中,有許多是劉伯承任南京市長時,特意從湖南運來種植的,這不禁使我對另一位偉人又增添了更多的敬佩之情。

據資料記載,中山陵於1926年1月15日動工,於1929年春竣工,同年6月1日,孫先生的遺體從北京運抵這裡安葬。整個陵區的面積達83600多平方米,主要由牌坊、墓道、陵門、碑亭、祭台和墓室等建築組成。 陵墓由當時年僅33歲的青年建築師呂彥直設計,他本人不但以其中山陵的警鐘形設計得到了首肯,還為其施工建設嘔心瀝血。不幸的是,在1929年3月18日,他卻因身患肝癌英年早逝,時年僅有36歲。

根據呂彥直的設計,整個陵區平面呈警鐘形,取警鐘長鳴之意。這也是孫中山先生在臨終遺囑中“必須喚起民眾”最貼切的表達。我對建築並不內行,但看了上述的說明,深深地感受到了當時陵墓籌委會用心之良苦。

進了中山陵的大門,首先在其廣場的南端看到了一個鼎狀建築,通過介紹牌才知,這個八角形石台上的紫銅寶鼎,鑄於1933年秋,是廣州中山大學師生和校長戴季陶捐贈的,上面鑄有“智、仁、勇”三個字,是中山大學的校訓。鼎內還刻有戴母黃氏手書《孝經》全文,所以叫孝經鼎。

沿廣場台階拾級而上,迎面是一座中國傳統的牌坊形建築,其上方正中刻著“博愛”兩個大字,我曾在一本書中見過孫先生的這個手跡,據說“博愛”是其最喜歡送人的兩個字。聽一個團隊的導游介紹它叫“博愛坊”,建於1930年,采用花崗岩仿木結構,建築格局為四欄三閉門衝天式(好像是這樣,有些記不准了)。


經過牌坊,走過一條長長的墓道,墓道的兩側種植著雪松和翠柏,仿佛喻示著孫中山先生的精神長存。

墓道的盡端是陵墓的正門,門楣上有孫中山先生親筆所書“天下為公”四個大字。我們經常會在影視作品中國民黨的辦公場所裡見到這四個字。它表達了孫先生畢生的奮鬥目標和所追求的理想。穿過陵門,可見一座方形的花崗岩碑,其正面刻有“中國國民黨葬總理孫先生於此,中華民國十八年六月一日”。據資料顯示,這是國民黨元老,曾做過國民黨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長,國民黨內四大書法家之一(但不知那三位是誰)的譚延闿先生的手書。顯然這裡所說的“總理”是指孫先生在國民黨內的職務。但在碑的背面,沒有任何文字。當時我認為可能是受的偉人之偉業難以用文字表達這一做法的影響,後來查閱相關資料,果真是這個寓意。


出了碑亭,沿層層石階上行,來到了一處平台,這裡東西擺放著兩個很大的紫銅鼎,上面刻著“奉安大典”四個大字,介紹牌中介紹,這是當時的上海市政府為紀念中山先生的葬禮而敬獻的。其中西側的那只銅鼎,壁上留有兩個彈孔,據說是1937年12月日軍攻打南京時被炮彈擊穿的。看到這裡,又憑添了幾份對日的仇恨。


途中還聽導游介紹(我可是很會占便宜啊),這段台階共分十層三百九十二級,暗示著當時中國的三億九千兩百萬國民。整個中山陵有兩尊孫中山的雕像


台階的盡頭是祭堂,它的拱門上從東到西分別刻著“民族”、“民生”、“民權”6個篆體大字,據說是國民黨元老張靜江的手書(他可能也是國民黨內四大書法家之一吧),表示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在中的門楣上方,有孫中山所書“天地正氣”4個大字。


走進祭堂,可看到牆壁上還刻有孫中山手書《建國大綱》全文。正中是一尊石雕孫中山先生坐像,其身穿長袍馬褂,膝放一本文卷,雙目凝視前方。坐像是由法籍波蘭雕刻家保羅?郎特斯基雕琢而成的,它於1930年雕成後從巴黎運到中山陵。

聽一個散團導游介紹整個中山陵有兩尊孫中山的雕像 。 為什麼有兩座呢?因為要照顧當時國民黨中的兩大派系的各自觀點


穿過祭堂後壁正中的墓門,便進入墓室,墓門上刻有孫中山先生親筆“浩氣長存”四個大字。”墓室是一座拱形的建築,室內呈圓形。墓室正中安放著孫中山先生的臥像,是捷克雕塑家高濃按孫中山遺體的形像而創作的。據導游介紹,偉大的孫中山先生的遺體就在這座臥像下5米的地下水泥密封的金絲棺內,而且就是因為這個水泥使得孫中山先生的遺體得以沒有外流到台灣。

另據導游介紹,當年日軍在南京實行“搶光、殺光、燒光”的三光政策,可是日軍殺上中山陵後,走到祭堂門前,聽說裡面是孫中山先生,立即立正、朝天鳴槍、鞠躬後就撤出了中山陵,因為他們對孫中山先生非常尊敬。



南京之行,能親自參拜一下自己崇拜的偉人陵園,回顧一段歷史,緬懷一次偉人的豐功業績,也算不虛此行了。


(墓陵中的石碑正面)



(十層三百九十二級台階)



(祭堂)


精選遊記: 南京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