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記幾年前的紹興之行,價格僅能作參考了。
對於此次紹興之行我已經期盼了很久。用一個晚上的時間來看攻略、游記安排行程不知道算不算匆忙,但三天愉快而順利的旅程讓我不禁稍稍得意了一下。
D1、往來於文化之路
三個女生天還沒亮透就坐上了T741次火車,一路顛簸,早晨8點45分步出了紹興火車站,早就聽聞紹興出租車的便宜,二話沒說就上了車,3分鐘就來到了倉橋直街。
在和倉橋直街相交的府橫街上的一家小旅店安頓好住宿後,我們就前往第一站——魯迅故居景區。我們放棄坐車,沿著解放路走了二站路,為的就是感受一下紹興最繁華的商業街。那是周五,路上還是很熱鬧,但解放路和一般的商業街差異不大,沒能引起我們多少的興趣。
頂著大太陽走了近半小時後,我們終於看到了鹹亨酒店,大老遠望見一排有三家,前兩家都是富麗堂皇的大酒店,只有第三家是木桌木凳的客店讓我們還有點感受到孔乙己的氣息,遂毫不猶豫地進去,點了香干、臭豆腐和茴香豆,無奈味道實不為我們所喜歡,只有我還覺得差強人意,而另兩位同行伙伴均沒有什麼興趣,只得再買個干菜茶葉蛋以果腹。也許紹興偏鹹偏臭的口味不適合女生吧,最讓我感到怪異的是,這頓小餐以後,我開始覺得整個紹興的空氣中都彌漫了霉干菜和臭豆腐的味道,也許這就是紹興文化的味道。
我們買了魯迅故居和蘭亭的聯票,85元,學生不打折,這個讓人郁悶的。在魯迅路上一路看了魯迅故居,百草園,魯迅祖居,三味書屋和魯迅紀念館,我只記得開滿油菜花的百草園和買了一只難吃的干菜餅,別的印像都已經模糊了。不停地蹭導游,聽到些斷斷續續地介紹,幫助自己回憶中學課本上學過的課文。只能感嘆同意導游的一句話“名人用過的一切都是文物,一般人用過的東西都是廢物”。在魯迅紀念館裡,我雖然努力想去感受下周先生當年棄醫從文的毅然決然和對國人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憤懣心情,無奈我仍然對藤野先生的手跡與魯迅年輕時的蠟像更感興趣。三個女生小聲討論著周先生的確切身高,三兩句話後又實感不敬而郁郁離開。至於在三味書屋,連個“早”字也沒看到,我們拍了幾張照片,就出來了。
恰巧在壽家台門前第一次看到了向往已久的——烏篷船。
連午飯也省略了,我們又是步行三站路,來到市府大樓前搭上三路公交車前往蘭亭。對於蘭亭以及王羲之和其子王獻之,我是心懷神往和敬畏的,主要緣於幼時習字卻又半途而廢,學無所成,故對書法有種難了的情愫。在太字碑前站定提筆,輕蘸當年王獻之練去的十八缸水,來回運筆,回想永字八法,心神頓時平靜,讓我突然萌發重拾羊毫之意。試想坐於山澗曲水流觴,聽古箏悠揚琴聲,品花雕之甘香醇美,對聯做詩賦詞,此情此景讓人心醉神怡。加之此地出了二王,可謂人傑地靈,實在是陶冶性情的佳處。我忍不住買了一把手寫《蘭亭集序》的小扇以作紀念,雖然價格不菲,但是在愛不釋手。我們在園間散步,偶遇一對拍攝婚紗照外景的新人,新娘赤足匐於竹排之上,微風輕挑,白紗與碧波共蕩漾,美不勝收。
D2、寄情於山水之間
諸塈五泄,這是我們此行第二天的目的地。坐長途大巴從紹興汽車站一路開到諸塈只用了50分鐘,沿路竟然沒有遇上一個紅燈,大巴一直在飛快地勻速前進,這對於習慣了上海堵車之苦的我們而言豈是一個爽字了得!諸塈特產是香榧,想起媽媽說她小時候常常吃香榧子,又香又營養,可是現在香榧和山核桃等堅果一樣價格不菲。本來我想帶一些回家給老媽驚喜,可是100多元一斤的價格著實讓我囊中羞澀,超預算啊,罷了罷了。
打了車直衝五泄風景區,公車要一個小時的車程那個女司機硬生生20分鐘就開完了,好在一路有驚無險,看到了中國襪業第一鎮大唐鎮也算是額外的收獲。由於是周六,去五泄的人很多,一路上看到n個旅游團,讓我們覺得有些不妙,果然後來爬山時摩肩接踵費了老大的勁,拍照時也幸得n多男女老幼作背景或者配襯。
還是從頭說起,買了門票(學生可以打折,原價80賣45元,竊喜一下)走過長長的一個紫藤走廊,便到了碼頭,眼前的景色讓我誤以為來到了夢中的漓江,一湖碧水夾於兩岸青山之中,讓我欣喜不已,仔細看湖前的石牌才知其為五泄湖。想看五泄的心情更加急切,誰奈要坐等三十分鐘才有下一班渡輪送我們過湖,只得按耐急切,養精蓄銳。
終於渡湖上岸,疾走20分鐘後氣喘吁吁地聽到遠處有嘩嘩大水聲,三人不免又加快腳步終於到達第五泄——蛟龍出海。水勢不大但水流湍急,氣勢洶湧,高約二十米,瀑下已有許多游人在戲水留影,更有膽大者脫去鞋襪涉入水中,盡享其樂。我此時已大漢淋漓,看到此景就不顧淑女形像赤腳入水,石上有青苔,略微有些滑。水流衝過腳踝,清涼湍急,似乎怒於我阻擋它衝入下游繼續前進的道路,於是左突右衝,終於繞過我的腿和數不清的礁石,繼續義無反顧地向前,向前。
不作休息,我們繼續向上攀爬,探尋第四泄,這段山路陡峭異常,路途也較長,對年老體弱者不啻為挑戰。好在我們年輕,但望見第四泄——烈馬奔騰時都已氣喘吁吁。第四泄極為奇異,水流狹窄,而極為湍急,如無數烈馬俯衝斜向下山,而半途遇阻,撞得粉身碎骨,繼而轉折90度,繼續狂奔,兩岸的陡峭的岩石作襯,壯烈,我當時只想到這個詞。
稍作休整,我們繼續沿水流追溯第三泄——千姿百態。不費周折,若干個小瀑布組成的“千姿百態”呈於面前了。此處水流較為平緩,涓涓細流似數為少女在一起嬉戲,夾帶低吟淺唱、歡聲笑語。相比第四泄的陽剛與雄壯,第三泄則要俊美與陰柔很多。
第二泄雙龍爭鶴與第一泄輕紗籠月則相對黯然許多,水流小,水勢緩,讓我們不禁失望。想來這是一個悖論,流水向來往低處走,越向下積蓄了越多的力量,噴薄了越多的雄壯,第一泄與第二泄是在始端,流水正在蓄勢待發,也難怪其不如第四第五泄那樣好看了。但人從來都是自下而上行走的,看到了第五泄、第四泄,難免期望值一泄高於一泄。這也決定了來看五泄注定會越走越失望吧。相通了這點,下山時,順著水流的方向重新感受五個瀑布,就能體會出別樣的感動來。
回程剛好搭上2:10分的班船,立於船邊,看眼前重山後退,“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的詩句想起於耳畔,嘴裡卻唱起“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兩岸走”可惜我們坐的是大船。。。
D3 山水釀就的酒文化
第三天,忘記昨晚旅館簡陋的設施帶來的不快,我們打點好背囊來到了柯岩風景區,依舊是買聯票,依舊蹭導游,這次的導游是個幽默的上海中年男子,一口標准的滬語讓身在異地的我頗感親切。蓮花座、雲骨、越女春曉、烏氈帽亭等等等等,景觀很多,但大都為人造,游玩當時頗有新意,但看過後即無甚多印像。加之在大雄寶殿聽導游講了一通釋迦牟尼的成仙過程,後又被一個所謂峨嵋山上來的大師念了平安的經文,差點被拉去捐錢修廟,嚇得三人落荒而逃,故對柯岩並無太好回憶,只有一處“鏡水飛瀑”讓我欣喜不已,小瀑高有三十米,水流很急,氣勢不凡,不遜於五泄中的任意一泄。
和柯岩連為一體的鑒湖景區讓我感受到的是別樣的紹興的酒文化。終於坐上烏篷船(40塊錢十來分鐘,有點貴),三個女生嘻嘻哈哈地和船老大聊天,雖然聽不太懂他的方言,但是聽明白了遠近聞名的紹興黃酒用的正是這鑒湖的水釀造的,我們旋即注意起了這一湖碧水,湖很大,水碧清,陰陰的天空中不少雲層壓的極低,由淺及深,遠處群山層疊,峰巒起伏,眼前好似一副巨大的水彩畫,透明而慢慢地浸染開來。踏上葫蘆島,就聞到一股濃濃的花雕香味,尋味來到品酒館,三個人一人要了一小杯黃酒,小啜一口,醇香甘甜,舌尖微辣,酒水順勢流下,胃中升騰起一股暖意,口中回味仍是淡淡的甜,比較於味道偏鹹的紹興菜,黃酒可真是我的最愛了。以前從未沾過黃酒,來紹興前,我一直想像著,捧一碗熱黃酒,坐在河邊的酒家,要看對面戲台上上演正酣的社戲的愜意情景,雖然當下品酒的景像與此相差甚遠,我仍甘之如飴。漫步在零星散落於鑒湖的四島之上,來回走在各種各樣的小橋上,我眼睛一直離不開的是鑒湖水,口中一直回味的是那一絲溫甜。
雜記其他
紹興與西塘
倉橋直街和我想像中的差不多,一條透著江南水鄉風韻的老街,石板路,瓦房和台門。清澈的小河,披著青苔的石橋,家家戶戶掛著的紅燈籠,讓我誤以為又來到了一年前去過的西塘。但當我們再便步個把小時後,我才感到,較之於西塘,紹興大的多,也現代的多,倉橋直街只是紹興的一角,一條受保護的歷史老街,那裡的人、水、店都有更多人工的痕跡,紹興人已經不會在這種狀態下居住了。而從這個角度講,西塘更讓我喜歡,它的狀態更自然,民風更淳樸,人們毫不造作地在小鎮上吃飯,洗衣,曬太陽。
紹興的交通
紹興的出租車便宜,5元起步費,市區內一般5、6元足夠了,市區外的話就太遠了。公車合算紹興的公交車比上海破舊,但售票員大都是年輕女孩,態度都很好,也不很擠,這點讓人心情舒暢。
紹興的食物
在紹興吃的三頓晚飯,兩頓是在一家叫狀元樓的餐館,味道不錯,但量很少很少,吃的幾個肉菜裡都有霉干菜,價格適中。而最後一頓是在倉橋直接的沈記酒家吃的,是開在私人家裡的小飯店,沒有菜單,看菜點餐,菜都很新鮮,量也足,相對便宜,三人兩菜一湯,38元,也可能是當時我們飢渴已極,所有盤盞基本見底。另要推薦的是一個叫奶油小攀的小點,類似於蛋撻,但只要1元一個,入口微甜不膩,但底托是脆的,不如葡式蛋撻松酥。
紹興的人
走在紹興的街頭,人們的步伐顯然沒有上海地鐵裡的人們那麼步履匆忙,民風很淳樸,問路遇到的人都很熱情。離開紹興前有個小插曲,在城市廣場旁的小河邊我們看到一個婦女在浣洗毛巾,繼而擦臉,浣洗、擦身、浣洗。。。就這樣洗了近兩個小時。且不論這個婦人是否有什麼特殊情況,這個小插曲也能折射出紹興人生活的悠然吧。
謹以此文記紹興之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