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行:齊魯漫步(青島篇)

作者: 醉翁之意

導讀中原行:齊魯漫步(青島篇) 1 雨雪,大雪,暴雪, 急驟的寒潮天氣,高速關閉,動車停運,航班延誤。新年伊始,老天爺就跟過節的人們玩了個“瑞雪豐年”的幽默。不過,這些個都跟身在齊魯大地的我擦肩而過,用“那個簡古古”的話講叫:人品好! 說得也是,夜登泰山吧,皓月當空不說,還把零下十來度的極凍寒流“挪到”了我們之後;朝聖曲阜,也只是降溫(不 ...

中原行:齊魯漫步(青島篇)



1

雨雪,大雪,暴雪,

急驟的寒潮天氣,高速關閉,動車停運,航班延誤。新年伊始,老天爺就跟過節的人們玩了個“瑞雪豐年”的幽默。不過,這些個都跟身在齊魯大地的我擦肩而過,用“那個簡古古”的話講叫:人品好!

說得也是,夜登泰山吧,皓月當空不說,還把零下十來度的極凍寒流“挪到”了我們之後;朝聖曲阜,也只是降溫(不庸諱言,我打了不止一個的寒戰),濟南正雨夾雪啦;繞道兗州,則陽光明媚;回轉濟南當晚,除了“飢寒交迫”,天清氣朗;直指青島,泉城下起了大雪。這股影響了北方數省的強冷空氣,致使眾多的航班取消,慶幸由青島返回,真是“歪打正著”;問道嶗山,古古的“指令”上說:青島下起了小雪,氣像預報暴風雪即將登陸,讓俺趕緊下山。返回途中,灑落車窗之上的星星點點凍雨,讓出租車師傅也不禁動容道,照這情勢三五小時後,將風雪彌漫。曉汐已早回了,古古晚上的班機也應該能夠“勝利大逃亡”,咱那是第二天的航班,整晚的“風花雪月”可咋整呀。

誰承想,天可憐見的——老天爺爽約了!頭版頭條的新聞喲,備戰雪災的青島人民白辛苦了一場。這可比我忘了去教人“做菜”卻不“種菜”而又“暈菜”的商益棠(攜程網游記社區“拉風”寫手,詳見《看菜吃飯,量體裁衣——老饕教您如何做菜》)自留地“澆水”,更值得歡欣鼓舞。

結果我是順風順水地回到了家中,可那場遲到了的新年大雪,還是“按既定方針”地在青島上空飄灑了起來——這都是後話。就此換個思路,甭管什麼“先來後到”的,“後來者居上”又何如?!

那就先從“一個人的青島”敘起吧。

2說起青島我貌似很熟悉,

孩提時候的“勞山道士”,學生時代的“七子之歌”,還有剛進社會那會兒的“青島啤酒”。尤其難忘的是閩南人把吃酒“盤點”或孕婦產子者,都簡單明了地直呼“青島”——“清肚”是也。

到了青島,走下“動車組”的我並非眩暈,而是兩眼一抹黑的陌生,沒有一丁點泰山、曲阜、濟南,乃至兗州的“似曾相識”,況且又與曉汐、古古“散了筵席”。依稀記得“壇子裡”有位青島的梅葉青青,也憶起了“明開葉赫”的青島之行系列。“按部就班”或“按圖索驥”嘛,缺少了充溢的閑情逸致。捋了捋思緒,一天之內:棧橋、八大關、中山路、太平礁(角)、石老人,還有我喜歡“插紅旗”的“符號”——嶗山,看起來確實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那就先去蓋個郵戳吧,能走多遠就走多遠!



——哈哈,一個都沒有少耶!連“奧帆中心”也不落下。

3

廣州路,不同於濟南“經緯”分明地一是一,二是二來。倒像上海街道一樣的地名,這就是我到達青島游逛的第一條街。來回走了兩遍都,都是“問路惹的禍”。直到遇見一位熱心的女子,才帶我一直找著了廣州路郵政局,青島的親切仿若一下子撲面而來,盡管寒風獵獵雲飛揚。可惜這是一個投遞處,郵政休假吶。不過,亮麗的女孩還是在我集滿了戳的紀念封上,蓋了個投遞章。正好由此離開齊魯大地,這下完美啦。點子真不賴!我怎麼都沒想過呢?

沿著初識的廣州路,我又繞回了旅游車站,目標明確——先“拿下”嶗山。外面拉客的都說沒班車了,一日游的專線也過了點。執勤的人員讓我拐到大廈的海邊去看看,這還真是一個拐點耶!車真沒找到,卻遠遠地看見了一座延伸入海的亭子,不會是傳說中的“回瀾閣”吧?難道,難道那“飛虹架壑”的石條子就是聞名遐邇的棧橋嗎?

一問,果不其然!誤打誤撞地回到了原點。只是膠州灣的黃海冬風吹起來,確實不夠浪漫,卻也沒有阻擋我的腳步。“走過路過絕不錯過”的信條,是我“多多益善”的一貫主張,難怪古古要我悠著點,別那什麼拼命來著。其實呀,“一萬年”的長與短姑且不論,但歸根結底是“屬於你們的”,俺那是“只爭朝夕”。這不!“愛拼”的後果又“被言中”啦。事實一再證明,古古的讖言“一句抵萬句”!

4

如同眼前的棧橋一樣,即便“長江後浪推前浪”的“地標”有千千萬 ,都抵不過這座原本就是一個炮台碼頭的質樸和滄桑。恍然回首,依舊在“叢中笑”的棧橋,其實年代並不久遠,最多也只追朔到清朝末期:當年登州總兵章高元駐守青島期間,在此處的灘塗周邊修建了炮台、兵營和衙門。為了便利船只停放和給養物資的裝運,又建造了配套的石基碼頭,這就是棧橋的前身。

1897年的11月14日德國軍隊以演習為由,從棧橋登陸強占了膠東半島,青島由此淪為了德國的殖民地。直至1914年8月23日(“一戰”)爆發了“日德戰爭”,並以11月11日的日軍最終取勝而又淪為日本的殖統區。棧橋猶如後來盧溝橋的情形,見證了這段慘遭敵寇們“你方唱罷我登場”的輪番侵占和蹂躪的恥辱史。

走在修葺得規整、寬闊的石橋之上,我的心緒也隨著潮汐而洶湧澎湃。反是對兩旁尾隨兜售的商販置若罔聞。回瀾閣前,茫茫的黃海之上,朔朔寒風裡海鷗正在人們的喂食下翩翩起舞。登樓回望,高樓叢中新近崛起的交通銀行雄姿和“齊魯第一高樓”百盛大廈的身影,阻擋了“心猶不甘”露出塔尖的歌特式建築的天主教堂、基督教會,想必那就是市南,彙集了殖民統治者們往昔印痕的中山路吧?!

往東遠眺,源源而去的海平面上那一座貌似“飄浮”著的白色燈塔,應該就是一年四季郁郁蔥蔥的“小青島”吧,都說那就是這座城市名稱的由來。其實青島還有一個被人淡忘了的雅號:琴島,只是少了“海上花園城市”廈門的實至名歸罷了。

再向西瞧,一幢名為“雙星”的大廈,不過就是某個集團的總部,卻吸引著眾人的目光,且沸沸揚揚地指點著,原來是大樓門前安放了兩只碩大的石貓,而非我們司空見慣了的石獅子。仔細望來:一黑一白!不禁莞爾,此時有人釋然地喊道:不管是黑貓、白貓?能抓住老鼠的就是好貓嘛!(鄧小平語錄)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忽略的往往是標准。回過神來,下到熙熙攘攘的一樓“商場”,扎堆在“濟濟一堂”中煞有介事地“考古”起廣播裡吹噓的“無字碑”秘密,原來卻是一個噱頭。

做為青島市的標志,棧橋也許變得並不起眼啦,卻永遠都是游客們心目中的一種像征和記憶。不是一堆海螺、貝殼以及一些工藝品,乃至什麼奇聞逸事所能代替的。起碼對於我是如此。

5

太平角路上,我又嘀咕了——是接著逛中山路和八大關呢?還是放棄有如“雞肋”的嶗山?古古一開始目標就很明確,雖然比我早到一個晚上,依舊只認准了海邊那些個具有歐式風情的老房子。

無法忍痛割愛的我,最後把“賭注”押在了出租車上。此話怎講?跑馬觀花是一層意思,另外是想如果去嶗山的“鬥智鬥勇”談不攏,就留下念想吧(有道是“見面不如聞名”)!不如就把那“三千寵愛”集於八大關也不錯,別墅雖說都是歐洲建築的風格,路名可都是地地道道的名關大隘呀——山海關、正陽關、嘉峪關、武勝關、函谷關、寧武關、居庸關和韶關。後來又添加了紫荊關和臨淮關來著,但這十條街道仍然叫做八大關。

隨機揚招的“的士”,車號居然是:119,倒也“珠聯璧合”,上車後又是一驚——胡蘭成!多熟悉的人物呀,卻“稍遜風騷”地長著一臉忠厚。聽說司機師傅是個退役軍人,又和他的“張愛玲”雙雙下崗,我們的“談判”也就拉近了距離——包車三百五!二百吧,一日游也才百來塊。那叫什麼“一日游”,其實就是“購物游”。干脆二百五,這可是全青島最實價啦!啊?成交!二百六,都挺不容易的。師傅一開心,並不像我火急火燎似的。拉著我逛起了市南,還一個勁地說,來得及,來得及,嶗山嘛沒啥的。

第一站跑不脫“紅瓦綠樹、碧海藍天”的八大關,正如天津的五大道,廈門的鼓浪嶼,或是廬山的牯嶺一樣都是過去外國領事館的駐地。因此彙聚了多個國家數百座風格迥異的歐式建築,但凡如此,國人無一例外地(炫耀般)稱之為——“萬國建築群”什麼的。

車行在以長城中顯赫的八大關城命名的道路上,處處充滿著異國風味,其中數山海關的法國梧桐下的幢幢紅瓦別墅和城堡最具煽情了。由於“華人和狗,不得入內”的年代一去不復返了,自然使得許多游人、“色友”或影視劇組,都把這裡當作為了青島一景。很多喜結良緣的新人,也把此處做為拍婚紗照的背景。或許是元旦期間,路上隨處可見身著婚紗盛裝的新娘新郎在“趕場”。胡師傅說(並非“胡說八道”),這一帶被青島人稱作:幸福大道。因而形成了結婚的新郎都要抱著新娘從前面的台階走去,一直到海濱大堤前的習俗。但得記住不能走得“太完美”,可有講究啦——幸福是沒有盡頭的嘛!

胡師傅把車停在了17號樓的櫻花樹下,這是一座日本式的建築,據說十大元帥裡有五位老總,曾經在此下榻,因而也稱作“元帥樓”。樓前的海濱浴場可是青島鼎鼎大名的,也是沙地最為細膩的,還是唯一收費的海天浴場。有過許多大人物在此游泳度假,比如毛主席在1957年的時候來過,還有那鄧小平等等。

相鄰的東海18號花石樓,則是到了八大關不能不去的景觀,確切地講是八大關的“代表作”。之所以名曰:花石樓,顧名思義——此樓采用了不少的大理石、花崗岩和鵝卵石的建築用料。相傳是由1931年流亡中國的俄羅斯貴族所建造的一座歐洲古典式城堡,融入了希腊式、羅馬式和哥特式的多種技藝風格。

有關花石樓的傳聞在青島可謂五花八門,紛至沓來的影視界,在這樓裡拍出了例如《神聖的使命》、《總統行動》、《燕子李三》(看過)等一些影視劇片。據稱蔣介石也曾在此居住。門口的售票處就公開地標著“蔣公館”的招牌,票價也挺有意思的:六元五角。最後胡師傅又揭密說,國民黨著名的特務頭子戴笠也與當紅影星白光在這裡居住過,但在回去的飛機上撞山摔死了。

回頭再望了一眼“紅瓦綠樹、碧海藍天”的八大關,心想康有為他老人家在清末的“戊戍變法”(曾被戲言:務虛變法)裡雖說並不咋的,但是這“八字方針”卻一直為人們所認同。

6

熱心腸的胡師傅意猶未盡似的,又特意從東海路拐近了太平灣景區的太平角。他說,太平角古稱:碌豆島,是青島最為秀美的一處海岬啦。有種傳說當年秦始皇派徐福海外求仙,就由此處出發。我心裡記掛著嶗山,無暇顧及眼前的悠閑自在的“天涯海角”,匆匆忙忙地立此存照,便讓師傅直奔沙子口。

不知胡師傅是聽不懂我的“地瓜”腔,還是什麼原因,他自顧自地開到了“奧帆中心”就是2008年奧運會帆船的比賽基地。倒也暗合我的脾性——多多益善嘛。爾後才沿著海邊朝沙子口、李村方向而來。口中還念念有詞,看石老人,瞧嶗山區,沙子口快到了,去不去北九水?……

一句看似好意的叮囑,卻引起我“麻木不仁”的神經一震:現在景區管理混亂,等下坐他們的中巴車進山連門票一共一百元,您千萬不要買帶去店裡的任何東西,車錢也別著急給,下來等見到我才掏錢。不對吧!這裡哪像是景區呀?是這樣的,以前我們的車子是可以進的,現在改環保公交啦。

看看停車場的拱門上明明白白寫著:嶗山歡迎您!一位男子過來問道,上山嗎?一百五一位。胡師傅支吾間,我說就去售票處吧。男子接口說,售票的在大河東那邊啦。師傅一臉尷尬,說了句真是什麼人都有。我說,是啊,咱們還是到正規的那吧。就是不知那兒有車麼?先看看再說嘛。

回轉數裡,進了排滿中巴車的大河東停車場。一問門崗笑了笑說,左邊買票,右邊上車。買票處:進山三十五元,車費三十,要地圖嗎?五元!好的!車子幾點開呀?問調度,曰:二十分鐘一趟,循環發車,景點處上下車,帶好票據。這不跟九寨溝、武夷山的觀光巴士一樣嘛。

這會兒,胡師傅過來索要押金。在裡頭,景區人員悄悄告訴我,先別急著給,否則有客人他肯定先走,您下山後打車可就難吶。望著外面直嚷嚷:我又不認識你,如果坐別人車走了咋辦?工作人員替俺回答,還是回到這裡下車的,沒車他怎麼走呢?想想,胡蘭成不是有名有姓有車牌號嘛。大不了,今晚就住店唄,給就給!回頭真遇到別的,咱也“跳票”,盡管剛從“仁義道德”的孔孟之邦朝聖而來,又在“一言九鼎”的兗州之地問鼎而至。賭就賭嘛——所謂“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不設防又何妨?

7

問道嶗山,是我游走了青城山之後的第二座道教名山。青城山知名的道教宗師,是創建了“五鬥米”(又稱天師)教的天師張道陵。而嶗山的創始人張廉夫雖名不經傳,卻也是終南山學道的。但是知道嶗山的,或者說讓嶗山聞名遐邇的大多是來自蒲松齡(清)的《聊齋志異·勞山道士》。實際上全真教的邱處機,也曾在此修行布道。

景區以前分為南線、北線和東線,南線以太清宮——康成書院——明霞洞——上清宮(龍潭瀑布)為代表的人文宗教景觀;北線以北九水峽谷--駱駝峰--將軍崮--金色望月石--飛來石--飛風崖--連雲崖--潮音瀑--蔚竹庵為代表的自然風光景觀;東線則以華嚴寺——那羅延窟——棋盤石——盤古老人——太平宮——覓天洞以及仰口海水浴場為代表的佛道兼容、山海一體的海上名山綜合景觀。所謂“嶗山一日游”的通常線路,就是南線啦,也叫做流清、太清游覽線。

現今的嶗山景區,則分為了巨峰(即嶗山頂,主峰海拔1133米)、登瀛、流清、太清、上清、仰口、棋盤石、北九水、華樓九個風景游覽區和沙子口五個外延風景區組成。性情使然,在無法“一口吃出胖子來”下,總喜歡借鑒前人們“濃縮的精華”。“嶗山十二景”應該就囊括了全部的精華——巨峰旭照(泰山觀日後,就不重復啦),太清水月(有點“玄之又玄”,為了那個“嶗山道士”,是必須的!),至於海嶠仙墩、龍潭噴雨、明霞散綺、那羅延窟、雲洞蟠松、岩瀑潮音、蔚竹鳴泉、九水明漪、華樓疊石,除了那羅延窟的佛龕,均是風光旖旎的景觀,還是時間問題。

之前對於游覽嶗山的策劃,我也只選了“三個代表”:巨峰嶗頂、太清宮(包括上清宮)和華嚴寺(含那羅延窟,同個游覽區)。結果在胡師傅的參和下厚彼薄此了,半天的時間已經不夠怨天懟人啦,只好“集中火力”把傳統線路的南線走下來。

太清宮牌坊前,少了見多不怪的兜售香火或什麼“法器”的“廟祝”,倒是一蜂窩的解說員(噢?什麼年代啦還講解員吶,那叫導游好不好,現在這名號還沒那麼“小姐”吧!切,第三者插足或“二奶”都改“小三”了),把星散的三兩客人給圍個“水泄不通”。有如閩南的私營客運搶客源般的瘋狂拎包,嚇壞了初來乍到的人一樣。

太清宮相對於上青宮,也叫下清宮,當地人簡稱為下宮。是嶗山南麓的老君峰下的一座最早的道觀,也是目前嶗山所有游覽區唯一還要第二道門票的。

前臨碧波萬頃的黃海之濱,背靠峰巒疊翠的七峰之間的太清宮景區,自古就有“神仙洞府”之說,鼎盛時期達到了九宮八觀七十二庵,存世的尚達十七處之多。據《太清宮志》所載:太清宮建於西漢武帝的建元元年(即公元前140年),為江西高樂縣人張廉夫所創。張廉夫,字靜如,號樂山,生於漢文帝九年,官至上大夫,後辭官修道。入終南山精研黃老玄學,得道後,來嶗山之陽,臨海之濱,修茅庵一處,供奉三官大帝神位。數年後再籌建道觀,供奉三清神像,這就是太清宮的由來。唐朝末年,道士李哲玄東游嶗山,又擴建殿堂,供奉三皇神像。五代十國時期,道人劉若拙對太清宮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修繕。南宋慶元元年(公元1195年),全真教邱處機從昆化山來嶗山布道。從此,嶗山道教名揚天下,天下道眾慕名前來,譬如著名的太極張三豐、徐復陽等。有的隱居潛修,有的著書立說。明萬歷十三年起,太清宮發生了僧道之爭。僧人憨山大師與道人耿義蘭相互爭奪太清宮遺址,歷時十年之久,以道教取勝而告終。太清宮前的“海邱奪遺址”碑刻,記述的便是明萬歷年間憨山大師建海邱寺在太清宮址,後又毀寺復宮的史實。

步入太清宮,古木參天下,三官殿、三清殿和三皇殿錯落有致地依著山勢高低羅列著。三官殿供奉的是“天官”、“地官”和“水官”三神,譬如傳統節日水官“祓穢”的上巳節就源自於此,現在的“三月三”節已演化得“落英繽紛”了,莫衷一是。走出三官殿,院牆邊的一眼泉水名曰神水泉,掬了一口清冽甘甜,清心益神。再說下去便飄飄欲仙了,這還是嶗山的第一名泉也。

再往上走,三清殿前的銀杏、古柏蒼虯挺拔,從那滄桑的“神情”上看,都快成精了都啦。私下想如能跟著仙風道骨的人持之以恆地修練,保不齊都成仙啦。

殿內供奉的是那“一氣化三清”的李老君,這裡稱“道德天尊”和“元始天尊”、“靈寶天尊。這些我在《封神榜》裡,早就先入為主啦。倒是三皇殿內的“伏羲”、神農”、“軒轅”三帝,既熟悉而又陌生。往往對於上古的“三皇五帝”,只聞其名而已,還常常相互混淆。 

院外的“龍頭榆”又名“唐榆”,據傳為唐朝天佑年間李哲玄道長所種。請了導游的,都被攛掇去撫摸,據說摸到龍頭能活多少歲之類的。我卻對另兩棵枝繁葉茂的耐冬樹,情有獨鐘。這是種植於明代的樹木,也不算什麼稀罕。稀奇的是清代的蒲松齡小說《聊齋志異·香玉》所講的“香玉”和“絳雪”故事,據說就是院中一棵紅牡丹和這棵耐冬的化身。後人在這院牆邊塑造了一尊蒲松齡像,多少增添了些許名人效應,畢竟對於嶗山的“文宣”,蒲松齡是功不可沒的,盡管他也不知道會是這樣。

8

爬上老君峰的觀海亭,當我沉醉在“長河落日圓”間,被古古的“一指令”打斷了:島城下雪了,悠著點,快快下山。四天來的連續奔波,確實也夠累了。最後這一個句號,就此圈起。回了個“那就機場見吧!”,我帶著點失落和不甘下了嶗山。

回到起點,胡師傅果然信諾地堅守著,一看手表五點未到,我也踐約而至。互相冰釋前嫌,畢竟“胡做”尚未非為。一路上胡師傅,談起了兒子,一臉的陶醉勁。可以想像這是一個溫馨的家庭,明天師傅輪休,今晚哥們約好一起喝倆口。

我讓他在中山路停下,反正已探明前往機場的車費在五六十之間。街面上濕滑的是剛才的雨雪,才走了幾步,眼前頓時一亮。一輛寫著流亭國際機場的大巴,停在了與浙江路交叉的路口。公交牌上標著702機場專線,這不是人品好是什麼。一問司機師傅說,五點四十准時發車,一個鐘頭一班。看著還有時間,那雙子塔樓的天主教堂,豈能錯過?不過人家已經“打烊”啦,繞著牆角邊就著昏暗的路燈,欣賞起精美的雕刻。天公不作美,又下起徹骨寒冷的凍雨。看來暴雪預報正在一步步逼近。趕緊跳上車去,義無反顧地告別了匆匆一面之緣的海濱城市青島。

9

選擇在流亭機場的賓館過夜,不光是為了送別那個簡古古,也是我擔心即將來臨的大暴雪和節後上班高峰的擁堵,會增添去趕航班的變數。確如古古所言,這都是“沒經驗”的人才干的事。潛台詞是講我如上次從鄭州飛回閩南一樣,多在機場耗費了一夜。誰都知道與其多呆一個晚上,莫若搭乘紅眼夜班劃算。孰不知,泉州的航班畢竟不同於大都會或旅游熱門城市的繁多和便捷。說來也得怪自己的“慣性思維”,為什麼就不能夠多選擇到達廈門或者福州的班次呢——人吶,慣性、遲鈍都是衰老的不二症兆。或許這才是“事後諸葛亮”的馬後炮吧!

那個簡古古,雷厲風行的一句:機場見!最終變成了此次齊魯之行的再見。機場賓館的菜色並沒有如住店的貴,古香古色的餐廳裡,接到了古古的辭行電話,這家伙又差點趕不上啦,若不是朋友的朋友開車送行,機場大巴可就來不及了。

點了盤清蒸加吉魚,炒了道山東大白菜(醋溜的不要),炸了碟大蝦段,煮了碗三鮮湯,外加一個炒蛤蜊,原想再來壺即墨老酒(即墨,戰國時期著名的“田單破燕”發生地,即我“小人書”中熟悉了的“火牛陣”故事;即墨的田橫島,又是西漢 “田橫五百士”義氣干雲的典故之地)暖暖身子,又覺得還是青島啤酒來得“實至名歸”吧!便冒“天下之大不韙”地“不齒而齒”啦。

我的青島之夜,就這樣在酒足飯飽下,在飛機起落不斷的伴樂聲中,在“鐵馬冰河入夢來”裡,呼嚕而去~~~

2009年12月31日~2010年1月4日,

游歷泰山、曲阜、兗州、濟南和青島2010年1月3~4日於青島

2010年1月5日(小寒)初稿2010年1月20日(大寒)完稿寸本堂



附錄:《聊齋志異——勞山道士》(清,蒲松齡)


邑有王生,行七,故家子。少慕道,聞勞山多仙人,負笈往游。登一頂,有觀宇,甚幽。一道士坐蒲團上,素發垂領而神觀爽邁。叩而與語,理甚玄妙。請師之,道士曰:“恐嬌惰不能作苦。”答言“能之。”其門人甚眾,薄暮畢集,王俱與稽首,遂留觀中。

凌晨,道士呼王去,授以斧,使隨眾采樵。王謹受教。過月余,手足重繭,不堪其苦,陰有歸志。

一夕歸,見二人與師共酌。日已暮,尚無燈燭。師乃剪紙如鏡黏壁間,俄頃,月明輝室,光鑒毫芒。諸門人環聽奔走。一客曰:“良宵勝樂,不可不同。”乃於案上取壺酒,分賚諸徒,且囑盡醉。王自思:七八人,壺酒何能遍給?遂各覓盎盂,競飲先釂,惟恐樽盡,而往復挹注,竟不少減。心奇之。俄一客曰:“蒙賜月明之照,乃爾寂飲!何不呼嫦娥來?”乃以箸擲月中。見一美人自光中出,初不盈尺,至地,遂與人等。纖腰秀項,翩翩作霓裳舞。已而歌曰:“仙仙乎,而還乎?而幽我於廣寒乎!”其聲清越,烈如簫管。歌畢,盤旋而起,躍登幾上,驚顧之間,已復為箸。三人大笑。又一客曰:“今宵最樂,然不勝酒力矣。其餞我於月宮可乎?”三人移席,漸入月中。眾視三人坐月中飲,須眉畢見,如影之在鏡中。移時,月漸暗,門人然燭來,則道士獨坐而客杳矣。幾上肴核尚存,壁上月,紙圓如鏡而已。道士問眾:“飲足乎?”曰:“足矣。”“足,宜早寢,勿誤樵蘇。”眾諾而退。王竊忻慕,歸念遂息。

又一月,苦不可忍,而道士並不傳教一術。心不能待,辭曰:“弟子數百裡受業仙師,縱不能得長生術,或小有傳習,亦可慰求教之心。今閱兩三月,不過早樵而暮歸。弟子在家,未諳此苦。”道士笑曰:“吾固謂不能作苦,今果然。明早當遣汝行。”王曰:“弟子操作多日,師略授小技,此來為不負也。”道士問:“何術之求?”王曰:“每見師行處,牆壁所不能隔,但得此法足矣。”道士笑而允之。乃傳以訣,令自咒,畢,呼曰:“入之!”王面牆不敢入。又曰:“試入之。”王果從容入,及牆而阻。道士曰:“俯首驟入,勿逡巡!”王果去牆數步,奔而入。虛若無物,回視果在牆外矣。大喜,入謝。道士曰:“歸宜潔持,否則不驗。”遂助資斧,遣之歸。

抵家,自詡遇仙,堅壁所不能阻。妻不信。王效其作為,去牆數尺,奔而入,頭觸硬壁,驀然而踣。妻扶視之,額上墳起,如巨卵焉。妻揶揄之。王漸忿,罵老道士之無良而已。

異史氏曰:“聞此事,未有不大笑者;而不知世之為王生者,正復不少。今有傖父,喜疢毒而畏藥石,遂有舐癰吮痔者,進宣威逞暴之術,以迎其旨,詒之曰:‘執此術也以往,可以橫行而無礙。’初試未嘗不小效,遂謂天下之大,舉可以如是行矣,勢不至觸硬壁而顛蹶不止也。


精選遊記: 青島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