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日本人酷愛三國志?

作者: kengodforce1

導讀為什麼日本人酷愛三國志? 中國人喜歡的日本東西很多,汽車,家電,高科技產品,漫畫,卡拉OK,日本料理等等。日本人喜歡的中國東西不算太多但也有不少,一些還在日本得到發揚光大。中華料理,針灸,太極拳,飲茶等等。如果問一個日本人最喜歡中國什麼,肯定十有八九會說三國志。 平常和日本人交往中,常聽他們聊起三國志的話題。俺這代人小時受讀書無用論影 ...

為什麼日本人酷愛三國志?

中國人喜歡的日本東西很多,汽車,家電,高科技產品,漫畫,卡拉OK,日本料理等等。日本人喜歡的中國東西不算太多但也有不少,一些還在日本得到發揚光大。中華料理,針灸,太極拳,飲茶等等。如果問一個日本人最喜歡中國什麼,肯定十有八九會說三國志。

平常和日本人交往中,常聽他們聊起三國志的話題。俺這代人小時受讀書無用論影響,除了毛主席語錄和詩詞,幾乎沒有讀過什麼歷史書,對三國志最多也就是從零零星星的小故事中得知點滴。俺估計中國人當中,即便除去農村人口,正兒八經讀過三國志的應該不到10%。但在日本,估計超過一半的日本人都讀過各種版本的三國志,他們對三國志的了解和喜愛讓俺感到慚愧(實際整體上,日本人對中國歷史的了解遠遠勝過中國人對日本歷史的了解)。前天參加一個有日本人和中國人的飯局,席間又聊起三國的話題,讓俺翻譯。俺的日語不能算專業翻譯級,但除了男女間那些色話,應付一般場合俺還是信心九足的。可用日語解釋三國卻難倒了俺,特別是那些人名和專門詞語的日語發音。於是這幾天化了一些時間查閱了有關日本人和三國的一些資料,得益匪淺。下次俺可以在公司內給大家開個學習會。

中國有關三國歷史的書籍通常有兩個版本。一是晉朝陳壽所撰寫的史書“三國志”,這應該是最正宗的一本史書。此外元朝末期羅貫中所寫的“三國演義”則是一種通俗的小說版本,既然是小說肯定有誇張和虛構的地方。真正看完“三國志”65卷的中國人估計就只能用鳳毛麟角來形容。流傳到日本的三國歷史基本是“三國演義”版本,據說最早是在江戶時期(中國清朝年代),但日本人卻稱之為“三國志演義”。三國志由於受到日本人的廣泛喜愛,於是便在日本出版了數百種各種各樣的版本,有正規歷史類翻譯本,小說本,漫畫本,攜帶本,更有大量日本人研究三國志後撰寫的有關三國志的論文和各種題材書。

日本眾多三國歷史書中,最出名的應該是小說家吉川英治(よしかわ えいじ)在1940年根據三國演義編寫的“三國志”,漫畫版則以漫畫家橫山光輝(よこはや みつてる)於1971年開始出版的“三國志”(全60卷,發行部數達到天文數字的七千萬冊!)。有關三國的游戲,最初由光榮公司於1985年出版,後來移植到電腦游戲版,家用游戲機版和手機游戲版,發行了幾十個版本。使得三國志成了日本唯一一本來自中國的不朽名著,三國裡的許多人物成為日本家戶喻曉的人物。不信問問日本人多少人知道毛澤東?但不知道諸葛孔明,不知道曹操的日本人估計一個都沒有!

日本人對三國歷史和人物的喜愛,不僅表現在眾多出版物和游戲。中國的電影在日本幾乎都沒有市場,而所有有關三國題材的電影在日本都場場爆滿。電影赤壁的首映式上,麻生首相都親自來捧場。在日本,有上百個自發組織的有關三國的愛好者俱樂部;有大量有關三國的網站;在山口縣大和町還開有專門的三國博物館(資料館);有大量旅行團專門組織的三國故地游;甚至日本有專門的有關三國知識考試的團體(三國檢定)。就像一個人考律師資格,考試合格發給證書,證明你的三國知識達到哪個級別。你可以想像日本人對三國的喜愛程度。日本人對三國歷史的了解遠遠超過中國人,日本人對三國志的喜愛可以用酷愛來形容。

中國歷史悠久,日本很多文化都源自中國,包括漢字。但中國這麼多歷史名著,水滸傳,紅樓夢,金瓶梅,西游記…..為什麼日本人唯獨喜歡三國,而知道其他中國名著的日本人寥寥無幾?解析這個問題估計原因眾多,但日本人喜歡三國中的忠義,報恩,謀略等智慧結晶無疑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如果只是忠義,水滸傳中的好漢也有很多,但水滸傳只是描寫一幫三寨土匪好漢,上不了台面。三國中描寫的很多戰爭計謀,組織方法,用人計謀則是讓日本人津津樂道的經典之處。同時日本在歷史上也經歷過類似三國時期的戰國割據時代(室町幕府時期),日本人容易理解三國的歷史背景。所以在日本越是文化層次高的,對三國的喜愛程度和研究程度也越高,日本很多企業家都把三國中的很多典故應用的企業管理之中,在有的企業,據說三國志演義是中層以上管理層必讀的一本書。

三國演義中的很多典故和成語都直接被日語所采用,日本人甚至稱之為“三國志語錄”,比如三顧茅廬,曹操殺人,魚水之交,赤膊上陣,這些都是日本小學課本中的必修詞語。如果你的工作,學習,生意和日本人密切相關,不懂三國,不知道三國志裡的人物典故,就無法真正和日本人溝通,無法真正理解他們的內心。

圖文版見:http://***/godforce1


精選遊記: 東京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