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我山人的柬埔寨“金邊-吳哥”七天寧靜之旅之三

作者: wxy722

導讀第三天:吳哥之吳哥寺日出-豆蔻寺-比粒寺-女王宮-斑黛色瑪-東梅奔-聖劍寺-龍蟠水池-塔遜-巴肯山日落吳哥之行的第二天,游客通常采取的是“大圈”走法,我們照舊對此做了調整,形成了“吳哥寺看日出-豆蔻寺-比粒寺-女王宮-斑黛色瑪-東梅奔-聖劍寺-龍蟠水池-塔遜-巴肯山看日落”的山人版觀賞路線。第一站:吳哥寺看日出吳哥寺看日出,當為此 ...

第三天:吳哥之吳哥寺日出-豆蔻寺-比粒寺-女王宮-斑黛色瑪-東梅奔-聖劍寺-龍蟠水池-塔遜-巴肯山日落吳哥之行的第二天,游客通常采取的是“大圈”走法,我們照舊對此做了調整,形成了“吳哥寺看日出-豆蔻寺-比粒寺-女王宮-斑黛色瑪-東梅奔-聖劍寺-龍蟠水池-塔遜-巴肯山看日落”的山人版觀賞路線。第一站:吳哥寺看日出吳哥寺看日出,當為此間的保留節目之一。因此,我們為了不留下遺憾,也起了個大早,凌晨5點鐘(北京時間6點)就坐上Rady的車直奔吳哥寺而去。下了車,天都談不上灰蒙蒙,但游客卻不少。大家或在手電的照射下,或在手機燈光的指引下,或深一腳淺一腳,都朝著同一個方向快樂前行。快走到蓮花池畔,發現那果真是風水寶地,早已是人滿為患,只是安坐此地的諸君都需掏錢購買一杯咖啡,相當於小門票吧。我們沒有上前湊熱鬧,轉而選擇了路旁的藏經閣,坐在石板上,靠在石柱上,靜靜等待太陽的升起。等待既是快樂的,也是焦急的。隨著天逐漸變白變亮,耳邊的相機拍攝聲也愈發變得此起彼伏,大家興奮的叫喊聲也愈發大了起來。就在大家翹首以待太陽騰空一躍之時,老天爺突然變了臉,原本已然紅撲撲的天際突然恢復了常態,大家原本高企的熱情瞬間被擊散。於是乎,在“看來今天看不了日出了”想法的指引下,人群開始散開,意志不堅定者開始撤退,其中也包括山人(有點慚愧)。就在大家呼啦啦走出廟門之時,突然聽到了巨大的歡呼聲,瞬間又看到很多人開始重新跑向寺內。難道太陽“復出”了?我們不假思索,也加入了“返城”的行列。果不其然,紅撲撲的太陽已然升起。這也許就是意志不堅定者的下場:起個大早,趕個晚集……第二站:豆蔻寺顧名思義,豆蔻寺(Prasat Kravan)很小,是五座一字排開的紅磚結構寺塔。目前除了中間的主塔較為完整,旁邊四塔的主體均已毀壞。進入塔內,牆壁上的浮雕保存較好,其中尤以西塔壁上的毗濕奴的神妃“吉祥天”為甚。當然,如果你細心的話,還能在磚頭上看見“CA”字樣,這些都是後來修補的。第三站:比粒寺比粒寺(Pre Rup),曾是用來舉行國王火葬儀式的廟宇,又稱“變身塔”。它是典型的塔山建築,基座上建造磚塔。塔身上有很多小孔,據說曾經填滿了寶石。只是寶石早已不見蹤影,反而長出了不少野草,更添一種蒼涼之感。第四站:女王宮女王宮(Banteay Srei),又稱“班迭斯雷寺”,意為“女人的城堡”。不同於大部分吳哥古跡使用青砂岩,女王宮采用高棉特有的紅土建造,色彩極為艷麗。如果說吳哥寺宏大氣派,那麼女王宮則是小巧精致。女王宮面積不大,但牆壁、立柱以及門楣等建築的表面都幾乎完全被浮雕覆蓋。這裡的刀工流暢細膩,被譽為“吳哥藝術之鑽”。浮雕既描繪了神話和史詩上的故事,也記載了古代高棉人民的生活情景和抵御外族入侵的戰鬥場面。在這裡,你可以先行拍照或者攝像,等待旅游團到來後便可“偷聽”導游的專業講解。否則真有些“外行看熱鬧,內行聽門道”的味道。出了女王宮的大門,有個較大的工藝品市場,商品琳琅滿目,但更吸引山人眼球則的是這裡孩子們燦爛的笑容。第五站:斑黛色瑪離開女王宮,Rady帶著我們奔向了下一個景點:斑黛色瑪(Bonteay Samre)。在途中,這位熱情的司機在一位相識的老鄉家暫停了片刻,邀請我們品嘗了當地的棕櫚糖(好甜好甜)。這種糖是老鄉們用自己房前屋後栽種的棕櫚樹的果實弄出汁水,然後放在大鍋裡慢慢熬制。所以有時候你如果看見路邊擺著一口口大鍋,你不要以為那是老鄉埋鍋做飯,那實際上是老鄉用鍋熬糖。柬埔寨老鄉很多住的還是傳統的“吊腳樓”,條件較差的就用棕櫚樹的葉子,條件較好的則換成了木板。他們的房前屋後種植了很多樹,如棕櫚樹、椰子樹、芒果樹、酸棗樹、牛奶果樹等。牛奶果,對,這也是山人第一次遇到的果子,和蘋果的形狀類似,但顏色偏紫紅,切開以後有點像“山竹+火龍果”的綜合體,吃起來味道不錯……這些也正是乘坐TukTuk才有的“免費增值服務”!體驗完了農家,繼續趕路,不一會兒就來到了斑黛色瑪。這是一個在攜程網和諸多游記中都不見蹤影的“無名之輩”,但在Rady的推薦下,山人還是到此一游。斑黛色瑪的面積在吳哥屬於不大不小之列,保存尚好,其建築風格既和吳哥寺有點相像,也擁有自己的獨特風格。再者,這裡游人很少,非常寂靜。如果你累了,可以找個陰涼地坐下細細地觀察,靜靜地感受時光歲月的流逝。山人自認,這是一塊被游人忽視之地,有點“養在深閨無人識”的味道……第六站:東梅奔東梅奔(East Mebon),金剛寶座塔形式,三層五塔構造。有人稱它是“縮小版的比粒寺”,山人兩地游覽下來,發現確實言之有理。只是東梅奔在第一和第二層台階的四角分別塑有四座與真像同樣大小的大像雕塑,據說此舉源於“四巨像支撐宇宙”的古印度神話。當你身臨其境之時,確實會感覺到巨像的氣勢磅礡。第七站:聖劍寺聖劍寺(Preah Khan),寺名源於阇耶跋摩二世傳繼承人聖劍的傳說。“阇耶跋摩七世重建吳哥城時曾在此居住,這裡曾經是高棉人最重視的寺廟之一,最重要的節日典禮都在這裡舉行,數千人供養和維護著這座寺廟”。從當年的門庭若市到如今的門可羅雀,有時候歷史就是這樣令人深思……步入其中,發現這裡和塔布蘢寺有幾分相像,無論是入門處的四面佛,還是古樹與古寺的交相纏繞。只不過這裡的樹根沒有塔布蘢寺那麼粗大而已。第八站:龍蟠水池龍蟠水池(Neak Pean),也有譯作“涅磐”的。它由一大四小5個水池構成,中央大水池池中有一座山形小寺,四周的四個小池原本分別有像、馬、獅、人四座噴泉(類似於中國的五行),只是現在早已不知所蹤。在佛教教義中,龍蟠水池像征著四大河流之源“無熱池”,它的水被認為具有治病救災、洗刷罪惡的功效。第九站:塔遜塔遜(Ta Shom),宛如小型塔布蘢寺,漫步在殘垣斷壁之中,時不時就能看見巨樹和古寺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有的樹干已無,但樹根仍不“松手”。此情此景令人唏噓不已……第十站:巴肯山看日落現在的吳哥景區,基本就是一個大平原,所以高約70米的巴肯山在此顯得尤為珍貴和突出,有點“山中無老虎,猴子稱霸王”的味道。巴肯山上有座巴肯寺(Phnom Bakheng)。這座據說像征著整個宇宙的建築,設計上充滿了各式像征符號。“7層平台代表七重天,最上層的高塔代表宇宙中心。下面六層共有108座小塔,代表四個月相的108天。此外,無論從哪一面(共四面)的中軸線上看巴肯寺,都只能看到33座塔,代表須彌山上的33位神祗”。下午四點多鐘,我們開始爬山,慢慢地就來到了巴肯寺的腳下。抬頭望去,寺已然破敗,但仍然可以想像這個“高棉王朝移都吳哥所建的第一個寺廟”當年該是何等榮耀和壯觀。台階既高又窄,所以攀爬時手腳齊用較好,等到了頂層,發現人已不少,並且不少好位置已被占用。於是乎趕緊找個位置坐下,剩下的就是等待太陽落山。等待之時,越來越多的人上得山來,並開始往上爬。不一會兒工夫,頂層就人山人海了。這其中,高的、矮的、胖的、瘦的、白的、黑的、老的、少的、出家的、未出家的,應有盡有,真堪為“世界人民大合影”。大家齊聚於此,既為了欣賞落日的美麗,也為了追憶吳哥這個失落的文明……等著等著,太陽開始逐漸收斂自己的光芒,不僅體量變小,而且光度開始變暗。這時各式“長槍短炮”按動快門的聲音開始不絕於耳,各類真偽攝影愛好者開始了一場搶拍落日的大比拼。無奈,太陽公公不給面子,沒一會兒,它老人家就墜入雲層,遲遲不再露面。又等了幾分鐘,還是未見動靜。於是乎,山人決定提前下山,以躲過呆會兒的“下山潮”。下了巴肯寺,你既可以繼續步行下山,也可以選擇乘坐大像下山。



(女王宮的雕刻)



(古樹與古寺的交纏)


精選遊記: 暹粒-吳哥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