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吳哥之通王城-周薩神廟-托瑪儂神廟-茶膠寺-塔布蘢寺-斑黛喀蒂-皇家浴池-吳哥寺吃完早餐,走到酒店門口,坐上司機Rady駕駛的TukTuk,朝著我們夢想已久的吳哥景區飛速駛去。心情和車輪一樣在飛速轉動,不一會兒工夫,我們就來到了景區的售票點。與國內景點與眾不同的兩點,一是吳哥景區實行通票制,分1天、3天(連續3天和非連續3天)和7天三種。二是購票的同時在窗口免費拍照,照片隨即印在你的票上。既有助於留下美好的紀念和記憶,也便於景區查堵逃票漏票等行為,真乃一舉兩得!在Rady的建議下,我們對傳統的“小圈”走法——吳哥寺看日出-通王城(巴戎寺、巴方寺、空中宮殿、戰像台階、癩王台階)-周薩神廟-茶膠寺-塔布籠寺-斑黛喀蒂-巴肯山看日落——做了針對性調整,主要是“掐頭去尾”,將吳哥寺看日出和巴肯山看日落移到了第二天。第一站:通王城過了售票口,不久就能看見一段壯觀的護城河橋。橋的兩側各有27座高達2.2米的呈跪坐姿的雕像,它們分別是天神修羅(表情含蓄、眼睛細長)和魔鬼阿修羅(表情凶惡、怒眼圓睜)。走過橋,便是通王城(Ankor Thom)的南門。此門高達23米,與國內城門不同的是,這裡的城門上方均為巨大的四面佛像,面相安詳,使我們這些遠方來訪的游客有種“如沐春風”的感覺。進入南門,也就進入了通王城。“通王城,又名大吳哥,曾是吳哥王朝的首都,鼎盛時人口達到上百萬之眾。全城共有5道城門,南門和北門是百姓日常通行之門,東門為出喪使用,西門供犯罪者所走,東門北側的勝利門則直通王宮,為國王專用”。通王城包含的景點有:巴戎寺(Bayon)、巴方寺(Baphuon)、空中宮殿(Phimeanakas)、戰像平台(Terrace of the Elephants)和癩王平台(Terrace of the Leper King)。巴戎寺:高棉的微笑。巴戎寺,和吳哥的許多神廟一樣,雖名為寺,但和國內的寺廟完全不一樣,它們全是用石頭或者磚頭搭建而成,或者將石頭雕刻成佛頭,或者將神話故事變成石刻的浮雕。巴戎寺是依照佛教須彌聖山的概念,由49座佛塔組成。中間的佛塔最高,其余48座如眾星捧月一般簇擁在它的周圍。這些佛塔的頂端均為巨大的四面佛,據說是建造此寺的國王阇耶跋摩七世的面容。四面佛的四個面分別代表慈、悲、喜、舍,悲喜皆不形於色。這些龐大的佛塔,宛然構成了蜚聲世界的“高棉的微笑”。只可惜,隨著歲月的無情洗禮和人為的蓄意破壞,很多“笑臉”已經“殘缺”,其中尤以最高座的佛塔最為悲慘,已經“面目全非”。穿行在佛塔之間,無論身處哪一角落,你都發現微笑無所不在,你都會感覺到佛永遠和你在一起。此外,巴戎寺的回廊壁畫也相當之豐富。據說“1200米長的浮雕長廊令人驚嘆的刻畫了11000個人物”。內容從戰場廝殺到日常生活和生產勞作,應有盡有。這一幅幅活靈活現的壁畫仿佛在訴說著那一段段的如煙往事。行走途中,經身旁旅游團的導游點撥,還得一意外之喜,就是實現了自身和佛的“千古對視”,但願佛能夠原諒山人的“無禮”之舉……巴芳寺告別了“高棉的微笑”,來到了巴芳寺。此寺也譯作“巴普昂寺”。相傳是11世紀中葉真腊國王烏達雅地耶跋摩二世建立的獻給印度教濕婆神的國寺。由此可以想像其當年當是何等的雄偉壯觀。無奈歲月蹉跎,到20世紀,該寺已大半坍塌。目前仍在修繕之中。因此,帶著遺憾的神情看完之後,便繼續走向了空中宮殿。空中宮殿空中宮殿,雖然名為宮殿,實際上並非王宮。它原名金角山,是由三層長方形須彌台重疊成金字塔形,像征須彌山。各層須彌台的四角,裝飾著獅子或大像。經過時間長河的洗禮衝刷,不僅當年的盛況不再,而且連四角的獅子和大像也是殘缺不全。此景攀爬起來甚難,因此景區在台階上樹立了黃色警示牌。戰像平台顧名思義,戰像平台就是以大像為主題的一個大平台。相傳古時這裡是國王的檢閱台,也是舉行慶典儀式和鬥像大會的地點。平台很開闊,相比較平台上端的破壞殆盡,平台的基座上仍較為完整的保留著諸多以像為主人公的浮雕。第二站:周薩神廟離開戰像平台,我們並沒有繼續走向旁邊的癩王平台,而是徑直上了TukTuk,沿著“勝利之門”朝著周薩神廟(Chau Say Tevoda)駛去。勝利之門和南門很相像,城門頂端同樣是巨大的四面佛,城門外的兩側同樣矗立著修羅和阿修羅的雕像,只不過全部都被“斬首”了。據說是被當年入侵的泰軍搶走了。出了勝利之門不遠,便來到了周薩神廟。周薩神廟建於公元12世紀初期索亞娃曼二世統治時期。其名據傳是源自於當地人口口相傳之“該廟是供奉周薩神(ChauSay )”的說法。該廟現存9座單體建築中除西塔門保存較好之外,其余8座建築毀壞情況較為嚴重。目前正由中國工作隊負責維修,這也是山人來此的重要原因。第三站:托瑪儂神廟托瑪儂神廟(Thommanon),與周薩神廟的建築形式完全一樣。雖然很小,但基本結構與吳哥寺一樣,可算得上是“迷你版”的吳哥寺。第四站:茶膠寺茶膠寺(Ta Keo)本是國王闍耶跋摩五世為自己興建的葬廟,只是尚未完工。它是第一座全部由沙岩建成的寺廟,三層平台上建造了五座蓮花塔。該寺清晰記錄了吳哥建築的建造工藝:先用石塊築起整座建築,再在牆壁表面雕刻佛像和浮雕。茶膠寺的美,一是在於它的“半途而廢”,因而本身並沒有經過很多裝飾,從而讓它在裝修精美的諸多吳哥建築中有種“素面朝天”的感覺;二是在於它的“險峻”,攀爬的台階高而窄,往上爬的時候須手腳並用,往下走的時候則需側蹲;三是在於它的“一覽無遺”,登上頂峰,四周可見郁郁蔥蔥的綠樹,還可俯瞰四周。第五站:塔布蘢寺當Rady告訴我們下一站就是塔布蘢寺(Ta Prohm)時,山人的心情再次激動起來,腦海裡頓時浮現出安吉麗娜·茱麗在“古墓麗影”中的倩影……塔布蘢寺是高棉國王阇耶跋摩七世於1186年為了祭祀他的母親而修造,因而又名為“母廟”。步入寺中,除了眾多殘垣斷壁,映入眼簾更多的是古樹與古寺的“剪不斷,理還亂”,這也正是該寺的特色所在:盤根錯節的巨樹突破圍牆的封鎖,探進門窗,纏繞著佛塔,在長廊上盡情蔓延開來……此情此景也造成了一種兩難:坐視不管,古寺遲早會被巨樹吞噬;強行分開,必然兩敗俱傷,導致樹亡寺毀。但這同時也充分說明上天從來都是公平的,在給你創造一種獨特美的同時,也會給你帶來新的煩惱。第六站:斑黛喀蒂和皇家浴池斑黛喀蒂(Banteay Kdei)和皇家浴池(Sras Srang Wat)在路兩側,都屬於小景點。斑黛喀蒂四周的回廊已經倒塌,中央寺塔也不復存在。但一進一進的並不完整的回廊,好似不停地向裡延伸,仿佛在穿過一個又一個歷史和現代的阻隔。皇家浴池,古時是皇家舉行沐浴的隆重場所。現在站在岸上,舉目望去,除去一池碧水,只剩下了石基在默默注視。曾經的皇家御用場地,多麼神聖隆重。而今,平常百姓家的孩子也能在這盡情地戲水游玩。正所謂,風流總被風吹雨打去……哦,別忘了,這裡也是觀賞落日的黃金寶地。第七站:吳哥寺吳哥寺,又叫小吳哥,這是相對“大吳哥”通王城而言的。相傳它是由蘇耶跋摩二世花費35年時間建造所成。現在人們通常所說的“吳哥窟”即指這裡。此外,柬埔寨王國國旗上的三塔也采用的是吳哥寺的正面像。世界各地的寺廟通常都是坐西朝東,而吳哥寺卻是坐東朝西,這一獨特性也就決定了游人必須從西門進入寺內。沿著寬闊的石板橋跨過190米寬的護城河,經由西門就進入了吳哥寺的外院。有時候,夢想和現實就這樣奇怪地合二為一了……外院的門樓內有一座3米多高的毗濕奴雕像,這也充分吻合了“蘇耶跋摩二世信奉毗濕奴”之說。門樓的兩側是200多米長的長廊,牆壁上裝飾著精美的浮雕。加之下午太陽光線的調和,更使得長廊平添時空隧道之感,好像在召喚我們努力穿越。跨出外院,再經由一條寬闊的青石板路,就走向了內院。石板路的兩側都有半人高的石欄杆,它們是“七頭神蛇”納迦(Naga)的身體,只不過不再完整。它們在吳哥景區幾乎到處可見,只是體量大小不同而已。路兩旁的草地上據說曾經布滿了平民居住的草木房屋,但是現在只剩了兩座對稱分布的藏經樓和兩個水池。藏經樓已無經可藏。北側的水池是荷花池,是大家拍攝“吳哥五塔”的必選之地,也是每天觀看日出的“風水寶地”。而南側的水池子則稍遜風騷,不知何故。進入內院,就進入了吳哥寺的精華區域。展現在你眼前的是三層的平台,最下面一層的回廊布滿了講述宗教故事的浮雕,有興趣者可以駐足於此慢慢觀賞與品味。第一層和第二層之間以“千佛廊”相連,但現在也只是徒有其名,當年的“千佛”大都已被盜毀,少部分則被收藏在金邊的博物館之中。因此,你也可稱此為“傷心廊”。第二層平台比第一層高7米,這一層的浮雕比第一層多了裝飾的味道,其中尤以跳舞的仙女“阿蔔娑羅”最具代表性,它們也是游客爭先恐後與之合影的不二人選。第三層也是吳哥寺的最高層,由5座塔組成。四座小塔拱衛著中央主塔,像征著諸神居住的聖地須彌山。通向主塔的台階全長13米,幾乎與地面垂直,須手腳並用匍匐攀登,寓意登天之艱辛,故被稱為“天堂階梯”。無奈最近幾年頻發事故,已禁止攀爬。遺憾之至,山人喪失了一次體會“天堂之路”的艱辛和快感。轉悠了幾個小時,太陽即將下山,我們也順原路打道回府。回到護城河邊,偶遇兩景:一是小和尚在河邊休憩,牛兒在河邊吃草;二是夕陽映紅了整個天空。第一天的吳哥之旅,就在這樣的馬不停蹄和走馬觀花中快樂度過了!

(吳哥寺)

(塔布蘢寺)

(勝利之門)

(巴戎寺 高棉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