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10-19 郁金香使者記於麗江牌坊過落客棧傍晚的麗江古城,有人喝酒放歌,有人輕松聊天。曬過太陽後,我又獨自在客棧二樓露台寫寫東西。很快的我的旅程就要如計劃結束,回到廣州開始恢復治療,恢復都市人的生活。在這一路旅程中不斷遇到意外,遇到良朋知己,遇到驚喜,像人生的酸甜苦辣。無論如何,讀萬卷書不如走萬裡路,行走於天地之間才能有更開闊的人生視野,見到更多的人生狀態才能給自己更多啟發,就像回答老和尚的話,我要到那裡去一樣。
一路上我總得到朋友照顧,從一開始徒步12人的互相幫助,小余小霞,中甸的彎豆老蔣和伙計們,老董和梅裡的醫生護士藏民,麗江的牙醫,客棧主人宋家姐妹和大李,還有兩件衫和他太太,都不同程度給予我關心和幫助。其中老董在我最困難時給予我支持,牙醫在我麗江的日子裡幾乎成了我的私人醫務飲食顧問。小余小霞一直照顧我,小余還會在我回廣州後安排照顧我的恢復治療。很感謝他們,是他們讓我這次旅行充滿了精彩。正像大家說的,我們肯定會再次相聚,分享各自的苦與樂。(電話裡還不斷傳來朋友的問候)
在中甸與彎豆喝啤酒吃大理無煙燒烤時,彎豆以職業旅行家的口吻給了我一句忠告:作為一個(徒步)旅行者需要不斷地增強學習能力,不可莽撞。每人的機遇不一樣,可能一次跟了好師傅學到很多東西,可最重要還是自學與吸收能力。結合自身經歷與看到聽到的很多例子,我慢慢覺得需要寫一篇關於中國旅行者現狀的文章。第二次回中甸時彎豆的鼓勵增強了我的信心,在麗江與牙醫的交談又讓我加深認識了中國大多數旅行者的思想源泉。
徒步旅行(包括探險旅行)是從國外傳入中國的。在國外已發展成為一種體味人生,挑戰自我的運動,達到了一定的成熟程度。國人引進概念很快,裝備器械可以從國外購買,一些基本知識也可以在相互交流中學習。問題的關鍵在於,對於大多數的國人來說還不具備旅行者必須的素質就盲目制定目標,追求目標大於過程。整個國內的徒步旅行運動還處在一個莽撞期。
現在網上流行的一些旅行計劃,游西藏言必稱阿裡,可可西裡,墨脫。牙醫回想起97年去西藏回來,有朋友一問不是阿裡墨脫就興趣全無。其實尤其是可可西裡墨脫這樣的地方,真正能進去的旅行者能有多少?惡劣的生存環境需要非常有經驗的旅行知識與生存能力去應對。
一般人總認為旅行者是在自虐,不珍惜自己的生命。其實剛相反,具備資格素質的旅行者都非常珍惜生命,非常謹慎,因為他們知道,在大自然面前個人總是渺小脆弱的。很多因素都能致人死地,即使你把所有因素都考慮了並作好應對准備,幾種因素合起來仍然能致你於死地。他們需要真正認識自己能力與現狀,制定合理的線路目標,並且要根據實際情況隨時調整,必要時懂得放棄;懂得吸取與借助當地人的經驗與力量,因為他們與大自然搏鬥經驗豐富;從不蠻干一意孤行;裝備是必須的,知識更重要,扎營地的選擇,水源的辨別消毒,時間的控制等,小到防水溝的挖掘,冷潮水汽的隔離,路標的設置等。比如跟老獵人進山,看到水源邊有打鬥痕跡,老獵人能告訴你剛才發生的完整故事,什麼動物在打?多少?誰受傷了?什麼動物還可能在附近構成威脅?要做怎樣的應對措施?這些都是難能可貴的知識需要不斷學習積累;除了地理知識還要學習自救急救技巧等。
對於大多數國人,由於歷史原因都處在一個衝動、浮躁的狀態之下。老一輩思想保守拘束,年青一代面對開放思潮突變的環境反叛心理強,從一開始就不願受到老一輩約束,存著衝動的念頭。在和平年代受到好萊蕪大片裡個人英雄主義影響深遠,可能容易走到另一個極端。國外不少概念傳入國內很快能形成潮流,像早期的DISCO,酒吧,卡拉OK熱,現在的徒步旅行,攀岩等,國人大大咧咧地接受,可了解其文化底蘊與真實內涵的鳳毛麟角,這也是很多人感覺東西變質的原因。
衝動轉化為莽撞並不只發生在一般人身上,而在很多愛好者甚至專業人員身上經常能看到。我可以舉很多的例子。首先我是非常尊敬他們的,他們當中很多人都很優秀,可他們畢竟也是人,也會犯差錯,大自然的殘酷利用了這些疏忽傷害了他們,甚至生命。
2年前的一位前同事的噩耗讓我心痛不已。她叫曠君詠,是年輕的女孩,韌勁與毅力讓人敬佩。2000年參加綠野俱樂部組織的攀登青海玉珠峰的活動,那次意外當中死了3人,兩個深圳男孩和她。其實當時在接近峰頂的時候,領隊兼組織者憑經驗已經發現天氣轉變跡像,馬上通知隊員後撤。可是一深圳男孩說今天不登頂就沒有機會了。3人還是硬登上峰頂。之後的暴風雪維時1個多小時。領隊在搜尋不獲的情況下犯了一個莽撞大錯:把山上營地撤了。之後的大搜救當中陸續找到3人的屍體,其中一深圳男孩的屍體僅僅距離撤去的營地100米的地方。可以想像一個人在氣力將盡之時看到一絲生機而重燃的求生力量,100米下山距離不會是太大問題,回到帳篷補充熱量與體能後完全可以度過一晚嚴寒第二天再下山。只要一絲的生存機會都可以挽救他,可是……錯不完全在某個人,可素質意識不足鑄成了大錯。
曾在某報紙中看到這樣一篇報道:一個國內登山隊與國外登山隊同時搶頂,在接近峰頂時中方隊員發現一具以前的也是國內登山人員的屍體。也許想到已經付出了太多的時間金錢精力體力,或者估計沒有足夠力量把屍體運下山,他們決定放棄屍體,繼續搶頂;外方後至也發現屍體,他們商量了一下,決定放棄登頂,全力運屍體下山。這體現了不同的素質與意識:外國人來中國登山要付出更多的時間金錢精力,可仍舊體現了人道主義精神和對同行的尊敬;他們同時可以從死去的同行身上還有周圍的環境吸取經驗,就是為什麼他會在接近峰頂的地方死亡?有什麼危險?可以在隨後重新登頂時做好應對措施。
最近也不斷聽到不幸的消息:北大十幾人的登山隊登梅裡幾乎全軍覆沒。再一向當地人細打聽,他們直搖頭,“他們為什麼在8月登梅裡?那是梅裡的雨季啊,經常雪崩!”我能理解學生利用假期運動的心理,可有什麼比生命重要?不多聽取當地人的建議就鑄成大錯,我一直為他們感到可惜。以上的例子不勝枚舉,希望這麼多的經驗教訓能夠讓大家意識到一項運動總有一個認識學習的過程,要是成了潮流一哄而上個人英雄主義會把許多優秀的人推向危險的境地。
我也許永遠成不了什麼旅行家,要看機遇。這次旅行在很多小處也做得不好,令自己在高原徒步一開始就患上感冒與喉炎,後來還成了支氣管炎,一直用藥物壓住才走過來的;後來又因為走下坡路過於放松大步而造成腿骨勞損。不過我會吸取經驗不斷學習,為自己設下合理的目標,繼續享受行走於天地之間的快活,和有志的朋友們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