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春節江西旅游日記(2)— 三清山、婺源D3 1.28(初三)鷹潭-玉山-三清山 7:20起床,天陰沉沉的就像剛亮。預報三清山今天有雨,我們的心情也跟這天氣似的 —— 今天我們要爬山啊!吃過賓館的免費早餐,退房前往火車站。9:23的N522准時發車,到玉山共2小時的車程。車上座位合適,三人靠打撲克消磨時間。中途有一站貴溪,當地有特產“燈芯糕”,古時曾是貢品。乘務員適時推銷(2元/盒),其味道、口感極佳,果然與眾不同,算是個小小的意外收獲。11:30到達終點站玉山 —— 這是去三清山的中轉站,一座不大的縣城。沒在城區停留,打了輛三輪摩的(10元,春節漲價,按5元/人收費)直接來到長途客運站,在此轉車去三清山。站內亂轟轟的,既不安檢也不售票。在站外吃了碗米粉(3元/份),又在超市買了些零食准備帶上山。12:20的班車(16元/人),坐了一多半人,但作為游客只有我們三個。售票大姐只收了兒子半票,當地人真是純樸善良。出市區不久便進入山區,車子在無盡的山中穿行,不時有村民上上下下,於14:00到達三清山南山索道。三清山去年剛被列入世界自然遺產,一時成為旅游熱點,全山主要包括西海岸、陽光海岸、三清福地、南清園、萬壽園等幾個景區,有兩條索道為游客提供出入途徑,即南部的南山索道(單程40分鐘)和東部的金沙索道(單程10幾分鐘)。天上果然飄起小雨,山腳下空蕩蕩的,除了幾個支起帳篷的小吃攤外,這個時間已沒有什麼游人上山了。買好了索道票(單程55元)和門票(130元/人),作為登山前的“熱身”,先在小攤上掃蕩一番,煮筍干、香菇串、油豆腐……,正宗的山貨,鮮美無比 —— 又一個小小的意外收獲。爬了很長的石階才到索道站。上纜車前,我們先在出站出口從下山的游客手中花2元“回收”了兩支木制的簡易登山手仗(商店裡賣2-10元不等),從沒做過這種買賣,覺得很好玩。先後問了10來個游客,所有人的第一反應都是拒絕,有的還立即躲得遠遠的,可能都以為是遇到了推銷員或騙子之類。賣給我們手仗的兩個游客也不例外,但回過神來之後馬上成交。已是下午14:30,上行的纜車很空。沿途霧蒙蒙的,山道上不時看到三五成群的游客在艱難與我們同向前行。纜車行程需要40分鐘,他們步行又不知需要多長時間,其體力和毅力令人佩服。山上雨更密,大批等候下山的游客已在纜車站排起了長長的隊伍。我們則每人一個背包,開始“負重”登山。途經萬壽園景區,15:25到達今天的目的地 —— 日上山莊。“日上山莊”,到過三清山的游客多半都知道這個名字,而對於我們來說,它卻是一個令人氣憤的符號:行前大約二十天左右,我們通過電話向山莊訂房,對方稱春節期間房價上調至430元(標間,平日小於300元/天)。這個可以理解,又按要求彙款200元定金到對方賬戶,並發了確認傳真。可是到前台登記時,對方竟稱財務部沒收到彙款。出示彙款憑證也沒用,當面打農行熱線確認也不行,總之財務沒見到錢,這邊就不能給房間,行為甚是無賴,真有辱“日上山莊”這富有詩意的名字!解決辦法只有一個:財務再查查看。20多分鐘之後,財務打電話過來,說之前沒留神看錯了,那200元彙款確實早已進賬,這樣總算安排了房間。其實當天房間多得是,房價可能還也比預定的低。我們完全當了回冤大頭,除憑空增加彙款風險外,沒有任何意義。賓館建得倒是很有些山莊特色,如果是其它季節,感覺一定不錯。不過雨中的冬天就不行了,室內溫度比冰點高不了多少,如冰窖一般,床上的兩張電熱毯是唯一熱源。休息一會兒,看雨不怎麼下了,抓緊時間出來轉轉。四周被霧氣籠罩,但能見度稍好,可以看到遠處的索道。然而好景不長,沒一會兒又開始下雨,只好回房間貓著。背上來的鴨脖等零食被一掃而光,對著只有兩個台的電視一直耗到天黑。原計劃下午轉萬壽園,可惜大好時光就這樣浪費了。在晚餐的問題上我們又犯了個錯誤,本來吃了一堆食物,一點兒都不餓,但仍然慣性地到山莊的餐廳吃飯。山上的飯菜自然不便宜,素菜30元往上,葷菜不低於50元。點了酸辣土豆片、三清扣肉、榨菜雞蛋湯,共110元。菜還說得過,肉沒熟透根本沒法吃,感覺有些上當。查了下明天的天氣,還有雨!唉,只能盼著天氣預報不准,至少不要下霧啊!打電話聯系明天下午去婺源的包車,網上推薦的毛司機開價300元,又聯系程書標,240元(網上推薦的是220元),這地方流行春節漲價。D4 1.29(初四)游三清山,三清山-婺源清晨起來,冷得牙齒打顫。透過窗子向外望去,昨晚的擔憂還是成為了現實:細雨不停的下,山中白霧茫茫,幾十米外都看不清楚。心情非常糟糕,回想近幾年走過的各個名山,非雨即霧:泰山下雨、峨眉山下霧、張家界兩天都在下雨、華山下雨、黃山下霧……天呢!想起趙本山那句“名言”:“其實我不是火命,我是水貨!”一下子被這句話氣樂了,心情好了許多,隨遇而安吧!餐廳有早餐供應,饅頭、雞蛋、榨菜、稀飯,自然是山上的價格,平均10元/人,但爬山需要能量。背上背包,穿上雨衣,8:50啟程。從西海岸出發,走了1公裡左右登上高空棧道。棧道修建在懸崖峭壁之上,貫通了西海岸-三清福地-陽光海岸-南清園等幾個景區,可謂橫空出世,驚險而壯觀。山路漫漫,但我們體力充足,遺憾的是霧氣迷漫,景色無從談起。

(三清山 高空棧道)10:40到達西海岸終點,經涵星池進入上清福地景區。此地能見度稍好,中心地段是一個面積不大的天然廣場,地面上的太極八卦標志烘托出道家氛圍,不遠處薄霧籠罩下的上清宮飄出縷縷青煙,略顯幾分神秘。殿內比較冷清,游人寥寥。穿過上清宮,經過龍虎殿,進入陽光海岸景區棧道。陽光海岸和西海岸分處玉京峰東西,相比之下,霧雖濃,但山的界限更為分明。經過渡仙橋-乾坤台-步雲橋,12:50到達玉皇頂。渡仙橋是一座用鋼索凌空扯起的吊橋,人在橋上晃晃悠悠,難以立穩;而乾坤台是一個探出懸崖3、4米的玻璃鋼平台,站在台上,腳下發軟,幸好崖下霧海茫茫,晴天想必更為刺激。玉皇頂是一個三岔路口,往東連接陽光海岸,往北進入南清園景區,往南則是日上山莊方向,因此是游人集散之地,幾家小賣部裡聚集了眾多午餐的人。我們原計劃由此往南,然後逆時針游南清園,但雨霧中無景可看,遂決定直接北上。10多分鐘後,抬眼望去,三清山標志性景觀“巨蟒出山”赫然入目。只見一塊巍巍聳立的長條形巨峰,外形酷似一條山中浮出的准備攻擊獵物的巨蟒。此景實在令人驚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雖然有霧氣遮擋,但輪廓仍然清晰。距巨蟒幾百米外是三清山的另一個標志 —— 司春女神,我們則沒那麼幸運,濃霧之後只隱約可辯其淡淡的輪廓,用相機拍照竟也無法自動對焦。

(三清山 巨蟒出山)又走了半小時的山路,到達金沙索道(即東部索道,單程50元/人)。索道口有當地人像我們一樣在回收手杖,兒子財迷,執意不賣,兩只手杖就這樣被帶下了山,幾天後在廬山派上了用場,最後竟帶回了北京。14:00下山,細雨更密,檢查了一下,雖有雨衣護身,但上衣、褲子和背包都濕了大半。臨下山上時,昨天聯系好的程司機打來電話,告知已將我們這筆生意轉給了另一個人。接我們的車子從停車場開過來 —— 一輛柳州五菱面包,是從婺源送客到山清山的回程車。240元,司機顯然賺了,因為即便是空車也要返回婺源。看來網上的推薦也不那麼可靠,網友為你建立口碑,你卻自毀信譽!不過非常時候也無法過於計較。坐到車裡,暖風撲面而來,長長舒了口氣。連續5個多小時的山路行軍,疲勞、寒冷、雨淋,現在終於劃上了句號。車子在清靜的公路上疾馳,一路順風,15:15點到達婺源。直接來到文博躍上的茶博府公館(四星,攜程預定)辦理入住。賓館規模很大,是一片徽派風格的建築群,條件很不錯,房內還配備了電腦,不足之處是距市區稍遠,約1公裡的距離。空調開到26度,洗洗晾晾,收拾停當,美美入睡,一直到天黑。“舒服”這個詞,此時體會大為深刻。兒子自從進了房間就一直坐在電腦前打游戲,這家伙精神頭兒實在不小。拉著LP外出晚餐,可賓館周圍除了一個小超市外,什麼都沒有。雨已經停了,地面濕滑,漆黑沒有路燈。忽聽身後一聲爆響,一輛黑色桑塔那轉彎時不慎撞在了一個水泥電線杆的斜拉鋼索上,爆胎了!估計司機沒少喝。根本打不到車,好在步行到市區也不是太遠。過了個紅綠燈來到天佑路上,終於有了路燈照明。街上依然冷清,左近的店鋪都是關著門的,天佑東路兩側燈火通明的排檔帳篷在感觀上增添了一些的人氣,這裡似乎是晚餐的唯一選擇。隨便找了一家夫妻店就座,正要點菜忽然進來一群廣東人,看樣子也是游客,大呼小叫嚷嚷著拼桌,折騰半天又嫌菜價太貴,嘟嘟囔囔起身走了。紅鯉魚是婺源特產,別處都是用來觀賞的,這裡卻是餐桌上的佳肴。點了紅燒鯉魚、蘿蔔干肥腸、炒米果,都是本地菜,共69元。勞累一天,中午也沒吃飯,再加上雨天的陰冷,此時熱湯熱飯,入口皆是美味。打包給兒子帶些飯菜,又在對面超市買了些婺源特產茶餅(7元/盒)、零食、飲料等,打車回賓館。D5 1.30(初五)游清華彩虹橋、理坑、思溪、延村婺源景點眾多,但主題基本都在油菜花上。現在還不是油菜花開的時節,而各村景色大同小異,所以我們只留給婺源一天的時間。在賓館吃過早餐,打車(5元)來到文公北路的客運站。初五已進入農民工返城高峰,站內擠滿了人。發往清華的班車流水發車,票價從6元漲到8元。8:30從縣城(紫陽鎮)出發,車內基本滿員,游客又只是我們3人。售票大姐很熱心,不斷為我們介紹參觀線路。經過思口,9:00點到達清華鎮。在鎮中心下車,穿過一個自由市場,沿河岸前行不遠便是大名鼎鼎的彩虹橋景區。自08年3月開始,婺源大部分景點,包括彩虹橋在內實行了聯票,即便你只想看一個景點,也要買最低110元的聯票。這實在不合理,這不,一群天津的自駕游客人正在與售票員爭執呢。其實我們也是受害者,只不過不想為這點小事壞了興致。彩虹橋建於南宋,距今已有800年歷史。橋全長140米,是一座由六亭五廊構成的長廊式人行橋。關於“彩虹”這一名稱的由來,有兩種說法:一是取自李白《秋登宣城謝眺北樓》中“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的意境;二是該橋是由僧人化緣建成,歷時近十年,在完工時,雨過天睛,西邊掛了道亮麗的彩虹,當地人認為這是絕好的兆頭,因此命名彩虹橋。橋墩為筏形,這顯然是為了緩解水的衝擊力,與我們去年春節在泉州看到的同樣建於南宋的洛陽橋墩如出一轍,看來這種設計當時已然流行開來。

(彩虹橋)古老的廊橋原本是通往饒州府的古驛道上的一座橋梁,而現在被辟為景區。周邊收拾得干淨整齊妥當,倒也賞心悅目。登上河對岸的小山,可一覽廊橋全景。今天天空一掃多日的陰霾,太陽不時露出笑臉。陽光下河面波光粼粼,凌駕兩岸的古橋散發著獨特的魅力。10:10離開景區,回到鎮中心下車的地方,琢磨著到鎮口找車去理坑。“去大理坑嗎?每人15(其實平日車費是10元/人),上車就走了。”一輛小面包車滑過來,司機問道。原來是輛攬活的黑車,不過好像這裡也沒有正規的出租。在婺源,除了理坑村外,還有一個李坑村,當地人稱前者為大理坑,後者為小李坑以示區別。我們坐上車,剛好滿員,除兩個當地人外,還有一對南京來的中年夫婦游客。去理坑的路並不好走,窄窄的山道甚至有點險,有的地段會車時甚至還須一方停車讓行。大約30分鐘後到達村口,口袋裡只有30元零錢都給了司機。司機倒也厚道,沒有計較,小孩的車費算是免了。婺源聯票共包含10個景點,唯獨理坑不在其中(門票20元),但理坑是網上的熱點,又是申遺候選景點,自有其魅力所在。理坑建村於北宋末年,幾百年間,村中秉承勤學苦讀之風,人才輩出,先後出過七品以上官宦36人,進士16人,文人學士92人,著作達333部582卷之多,其中5部78卷被列入《四庫全書》,可見理坑昔日的輝煌。歷史成就只是一方面,村中景色更為誘人。一條小河從村前流過,兩岸是古樸的徽派民居,看上去頗有小橋流水人家的意境。村子規模龐大,古宅密布,胡同更如迷宮一般,人在其中,仿佛回到古代。許多家庭都開辦了飯館、客棧,在理坑住上一晚,想必也是不錯的體驗。

(理坑)12:00回到村口,已有大批游人正在此等車回清華。不知班車什麼時候到,看這陣勢,估計來一輛也是杯水車薪。先下手為強,我們開始自己找車。一輛小面包從村裡開出來,我們拼命招手示意搭車。司機小伙兒猶豫了一下,還是把車停下來,車內已坐了幾個人,到清華問我們要10元/人。立即上車,三口人一起擠到最後一排。這時其他游客也明白過來,頓時又有7、8個人擁著想要上車。再硬擠進2人後,便實在塞不下了。等開出村我們才知道,車上的三大三小是本村一起到清華訪友的親戚,本來沒打算賺這外快,但見我們“願望強烈”,也就順水推舟了。用這50塊錢,到縣城喝頓小酒兒是不成問題的。限乘6人的車坐了11個人,心裡還是有點嘀咕,好在路程並不很長。到清華鎮口下車,剛好一輛回婺源的中巴從旁經過,到思口4元/人。說來也巧,正是來時乘座的那輛車,售票大姐看到我們也會心地笑了。今天從早上一出門就很順,從頭到尾一路順到底!思口鎮就在婺源到清華的公路上,鎮中一條丁字小路通往延村和思溪村,兩地距此還有2公裡左右的距離。路口幾輛大摩托正在等活兒,談了下價錢,一位師傅7元(春節又漲價,平日4、5元就夠了)願把我們一家三口送過去。一輛摩托坐4人,能行嗎?不試不知道,還真沒問題。幾分鐘後經過檢票處,也未見有人查票,抬眼望去,延村已在眼前,而思溪距此不過三四百米。延村建於北宋年間,至今約900余年。這裡是江南徽商的發祥地,因此有“徽商第一村”,的美稱(婺源古時屬徽州管轄)。延村本名延川,明代有“金”姓遷入,後改村名為延村。這金姓可是大有來頭,據族譜所載,他們原是北方匈奴的後裔,在漢朝歸順後被賜姓“金”;在明末清初,金姓徽商差不多壟斷了中國的茶葉和木業生意。現在的延村基本上仍保留著明清的風貌,而且全是金姓家族所建。延村非常安靜,感覺像在沉睡一般。最奇怪的是幾乎看不到幾個村民,包括“余慶堂”、“聰聽堂”、“明訓書院”等幾處甚是氣派的徽商古宅在內,很多宅子都在“唱空城計” —— 大門敞開,隨便參觀而不見一人。在一戶人家的院牆上,看到一張村民對當地景區管理部門的控拆信,內容大致是管理部門如何黑暗,發展旅游給村子帶來了多大損失雲雲……,村裡這麼冷清,與此是否有關不得而知。村東口有兩家家庭飯館,其中一家像是在大擺婚宴,十幾個村民坐成幾桌吃得正歡,因此這裡顯得比較熱鬧。看表已經14:00點,也該吃午飯了。另一家總共只三、四張桌子,已然客滿,我們只好在客廳以沙發當座、茶幾當飯桌勉強就餐。點了清蒸紅鯉魚、炒土雞蛋、燒豆腐,才50元,倒也實惠。但家庭經營,上菜又慢又亂(串桌),且手藝粗糙,真可惜了原料。不過肚子餓著,也管不了那麼多了。我們的下一個目的地 —— 思溪就在前邊,隔著稻田可看到那邊的粉牆黛瓦。剛走出一百多米,一個老保安從後面匆匆追過來。來人面色不善,眼神裡好像是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怎麼回事?原來之前和他在過檢票口碰過面,他以為我們是逃票進來的,說不定已苦尋多時了!光查票也就算了,言語還很不客氣,幾乎已認定我們就是“逃票賊”。我們怕什麼,又不欠他的,出示了聯票,順便訓斥了幾句,搞得對方自討沒趣,灰溜溜地離開了。

(延村 和 思溪村)
與延村形成鮮明對比,思溪完全可以用“紅火”來形容。村頭的小河上是一座古老的廊橋,這是建於明代的通濟橋,除了規模小些,堪與清華彩虹橋媲美。橋頭掛滿各種小商品的小攤,更顯得這裡充滿生活氣息。村內游人如織,不時有旅游團從身旁經過。思溪村建於南宋,和延村是姊妹村,同為江南徽商的發祥之地。當時徽商經營的木材,尤其是楠木,在全國首屈一指,北京的頤和園、山東曲阜的孔廟,其棟梁之材大多出自思溪木商之手。村中可圈可點之處頗多,如“花頤軒”中道光皇帝親賜的匾額“七葉衍祥”、“承志堂”的“百壽花廳”(門枋上刻有一百個不同形態的“壽”字)、聊齋屋“敬序堂”等等。敬序堂是一座雍正年間的老宅,也是電視劇《聊齋》的外景地。堂內有一扇木門,輕輕一推,會發出長長的“嘎吱”聲,夜深人靜聽到這聲音,當真讓會令人毛骨悚然。閑逛期間,恰逢村中一戶人家娶親,幾個壯漢挑著用紅布包蒙的編筐從身邊經過,筐內放滿鞭炮,不一會兒,鞭炮齊鳴,更增加了喜慶氣氛。16:20點出了思溪,在村口打摩的(10元),又是一車4人,回思口鎮等車回清華。等車空當兒,兒子不失時機地跑到路對面的超市裡買了個玩具。不大會坐上回清華的班車(5元/人),就這樣順順當當完成了今天的行程。晚上打算去市中心星江路的商業步行街逛逛,剛好在賓館外打到了一輛摩的。一車4人,司機直“誇”我們厲害,因為從來沒這麼干過。其實我們也是現躉現賣,況且還有一定的危險性,沒什麼好說的。步行街去年才建成,仿古的街道燈火通明,不過春節期間多數店鋪都在歇業,這時間路上也沒剩幾個人了。拍了幾張夜景,在街口買了些茶餅之類的特產,遛達回天佑路口,在路邊小攤胡吃一番炸串、餛飩之類的小吃,填飽肚子回賓館休息。整理於 200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