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像街子

作者: 悠游的文子

導讀題記:青城街子,山水古鎮,唐求故裡,蘭花之鄉。——崇州街子。­ ­ 最早是在老爸的口中聽說的,街子,這個鳳棲山麓,味江河畔的川西古鎮。趁著今天車間停氣的空閑,並且冬日裡陽光大好,我決定輾轉到此,在這裡捕捉光影。­ ­ 古 鎮 街 子­ ­ 街子毗鄰青城後山,雖在崇州市治,亦以青城街子以稱。在大觀下車便隨著古鎮觀光車沿道而行,給我的 ...

題記:青城街子,山水古鎮,唐求故裡,蘭花之鄉。——崇州街子。­

­

最早是在老爸的口中聽說的,街子,這個鳳棲山麓,味江河畔的川西古鎮。趁著今天車間停氣的空閑,並且冬日裡陽光大好,我決定輾轉到此,在這裡捕捉光影。­

­

古 鎮 街 子­

­

街子毗鄰青城後山,雖在崇州市治,亦以青城街子以稱。在大觀下車便隨著古鎮觀光車沿道而行,給我的第一印像居然是家家戶戶都在修房子。奇怪麼?本奇怪來著,但旋即明了:5.12。這是龍門山南麓,那場浩劫波及,不,甚至是深度毀壞了這裡。味江河畔甚至還有板房人居,即是明證。喜的是20個月過去了這裡早就回復平靜並且游人如織。­

古鎮,似乎一般皆是依山傍水這樣子,街子也是這樣。鳳棲山擋住了北來的寒風,味江河則靈動和滋潤著這裡的土地和人。於是這裡有了悠久的歷史和不平凡的興衰。­

在鎮中的銀杏廣場下車,或因而命名之古鎮牌坊旁邊的銀杏,比環抱還粗,試想夏天時分與廣場中央的四株一起茂盛起來,定然是綠意盎然的姿態。那對角有塔,六角五級攢尖樣式,是始建於清代鹹豐年間的街子字庫,是為古人本著敬字惜紙之心用以收存和焚燒字紙的場所。這樣的風俗和建築我還是第一次了解到,算是見識了也。­

穿過布滿琳琅滿目的小吃的店的一段街道,從古戲台旁邊的楠樹旁邊沿河畔的長廊迤邐前行,伴江河道與對岸山巒之間流水潺潺,落盡葉片的一顆顆樹木與連接兩岸的一座座橋梁在此皆成為映入我眼簾的風景。街子有一座廊橋,兩側傲然塑立的龍頭讓這橋給人以區別於灌口南橋的不同的印像,感覺此恢宏而彼端莊。­

上游的另一座橋,是索橋,名喚御龍橋,是清代始建,八零年代重建。因為橋面不長並且困扎牢實,步行在橋面一點晃動的感覺也沒有。橋下是深淵並亂石林立,在這枯水期裡潭水淺乳白的顏色讓人難以琢摩其深度。­

御龍橋頭有記念當地晚唐詩人唐求的雕像與陳列其三十五首半詩歌等物的陳列館。這種追古溯昔的記念是街子人的驕傲方式,其實也是全部國人類似的驕傲方式吧。­

街子的小吃種類繁多,我看到的就有葉兒粑,涼粉,牛皮糖,草饃饃,波絲糖等等很多種。當然作為四川古鎮,少不了的物什是老腊肉,成色十足的懸掛在中餐館裡,誘人心生饞念。­

­

古 寺 光 嚴­

­

“北去青城問道,西來古寺聽經。”這是自都江堰大觀踏進街子境內入眼而來的“西川第一天”牌坊正面的楹聯聯語。青城道觀道學之精深與古寺佛學並提,不禁讓我對鳳棲山中這古寺好奇起來。古鎮攬畢,即乘車向西,尋訪古寺。­

車過味江進鳳棲山,山勢便逐漸陡峭起來。我此前去過銀廠溝,青城山,自懷以及峨眉山,對比起“Z”字形山路的急彎與落差之幅度,我得承認,這鳳棲山盤山公路是為第一罷。道旁的古樹,有很多,自過橋始直追逐我們的班車至古寺卻仍不停不歇,直入禪院四周與大山深處。或算最老的一顆,1700歲的楠木,郁郁蒼蒼在寺廟的近旁。­

在臨近禪院的某處能遠遠望見谷底的鎮子,他們說,那不是街子,而是一個名喚三郎鎮的地方咯。­

我一直都不是燒香拜佛之人,進廟追尋的多半是歷史以及建築方面的視覺感受和心靈淨化。­

原來,鳳棲山腰這座寺院始建於唐懿宗鹹通五年的公元864年,重建於康熙十一年1672,當然,我想看到這些個流光溢彩欣欣向榮的情裝,或再重修於2009年吧。古寺有名,喚作“光嚴禪院”,但其實是下上古寺的合稱吧。下山古寺都有大雄寶殿,這乃是兩寺分別的明證也。不同的是,下古寺奉釋迦牟尼法、應、報三身而上古寺奉佛祖的座像;當然相同的是寺廟及塑像均一如全寺般精美而氣宇恢宏。­

下上古寺依山而建,此地向上,究其落差,當是將近百米罷。下上古寺間分明有60米的路牌,居然爬得我氣喘吁吁,恐怕標示的乃是垂直距離也。­

自下而上的建築,以此大略有如下些個:皇鍋,鐘鼓樓,觀音殿,韋陀殿,東客堂與西廂房正中的位置是大雄寶殿,其上是藏經樓,三個字乃是於右任所題。從下古寺大雄寶典西側面拾級而上,就算上古寺了。從善思塔開始,然後是藥師殿,之後分路,東面的接引殿天王殿觀音殿尚在修復當中,從西面的梯極盤旋而上會經過供奉笑容可掬的財神的殿以及他側面上方在民間有相當號召力的送子觀音的殿宇,不過他們的殿宇就在路邊,顯得頗為簡陋。這兩條分岔路會合處就是上古寺的主建築,擁有東西配殿簇擁的供奉釋迦牟尼佛的大雄寶殿了。從這座大雄寶殿往西而上是禪院裡最高的建築:燃燈殿,殿內後方奉著以法仁和尚為主的幾位古寺故去高僧的舍利塔。於得道之地圓寂並長眠於此的禪師們,許也深深喜愛這靜幽的茂密山巒吧?­

一定很奇怪我之前提到的“青城問道古詩聽經”以及“皇鍋”吧?現在解開這個迷團。原來,古寺一千一百余年裡有一段著名的歷史:曾是皇寺,且非一般皇寺。明太祖朱元璋的小叔叔法仁和尚雲游印度西藏後,輾轉來到這裡住持,封與蜀地的獻王朱椿知悉後奏稟太祖,乃敕賜徽號“悟空”(從今日回頭大悟,是浮雲過眼皆空),並且成祖年間曾賜古寺半幅鑾架、並龍鳳旗、琉璃瓦、皇鍋,以彰其顯貴。皇鍋亭台的頂端佛教圖案甚是炫麗。

我去過很多山,進過很多廟,很奇怪,在驚異於山路曲折的同時竟然這次也同樣在古寺感到嚴肅蛻凡之覺。或因為其縹緲的香煙,縈繞的梵音,抑或逼仄的落差,甚或輝煌的樓宇?在古寺光嚴,心性與思緒,念想與興致一切都隨著通幽之曲徑,環抱之群山,木聲與禪林,融進這蒼茫的鳳棲大山裡。


(青城街子,山水古鎮,唐求故裡,蘭花之鄉。——崇州街子。 )



(“北去青城問道,西來古寺聽經。”這是自都江堰大觀踏進街子境內入眼而來的“西川第一天”牌坊。)



(六角五級攢尖樣式,始建於清代鹹豐年間的街子字庫 )



(街子有一座廊橋,兩側傲然塑立的龍頭讓這橋給人以區別於灌口南橋的不同的印像,感覺此恢宏而彼端莊。)



(奉佛祖金身的座像的有東西配殿簇擁的上古寺大雄寶殿)


精選遊記: 成都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