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劉街之二----貴池儺文化 儺是儺文化的萌生點。儺源於遠士先民原始宗教意識和圖騰崇拜意識,“萬物有靈”是這種意識的支架。早期的巫是儺活動的組織者。原始先民都崇拜太陽,巫自稱是太陽神的神使。三皇、五帝無一不與日、光、赤有關。像征太陽的神鳥是“烏”所以“巫”音讀著“烏”。在甲骨文裡,“巫”寫著“萬”,一方面,它是由兩個“工”字組成,說明巫是古代的工匠,是勞動者,工程專家,他們率領原始氏族部落從事捕魚、狩獵、采集和建造等生產活動。另一方面,巫既然自稱太陽神使,就需圍繞太陽旋轉,所以“萬”字有旋轉之像。巫所穿的裙子,早期是紅色的,全用一休一休的飄帶組成,旋轉時紛紛飄起,形成一個圓圈,這就是“萬”字的像形之意。因此,巫總是與舞聯系在一起的。《說文》釋“巫”:“以舞降神者也。”王國維在《宋元戲曲考》中說:“巫之事神,必用歌舞。”所以儺祭與舞的關系是很密切的。
較早的儺舞,從文字記載上看,出現天周代,《周禮》對之有較詳細的記述:“方相氏,掌蒙熊皮,黃金四目,玄衣朱裳,執戈揚盾,率百隸而時難(司儺)。”方相氏是驅儺的主角,這是儺舞的較完整的記載。這種“時難”,到了漢代被定為常設禮儀,其驅鬼活動十分隆重,有120人的“子”,即少齡黃門子弟組成 的舞隊,大方相氏率領下,抬十二神出鬼沒獸在驅儺歌聲中跳躍起舞,這就是“方相舞”,“十二獸舞”,不僅有獨舞,還有群舞,不僅有領唱,還有幫唱。至隋,“侑子”舞隊嗇到240人。舉行儺儀時,皇帝及王公大臣陪同觀覽。唐代,儺祭的舞隊嗇到500人,開元時,驅儺的樂器多樣化,還出現專門的曲譜。唐朝段安節《樂府雜錄》分樂部為九部,其中就有“驅儺部”。宋代的儺人數竟達1000多人,更為熱鬧。據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所載,其中角色繁多,有門神、鐘馗、判官、將軍、土地、灶神、小妹等,向世俗化方向邁進。其後的遼、金、元、明、清,儺壇在世俗化方面不斷演進,終於在明清時代發展成為比較成熟的戲劇。
貴池的儺祭及其表演,最早見於記載的是唐時對南北朝的粱昭明太子神像的祭祀活動,貴池《杏花村志》載:“池故事,八月十五日為梁昭明千秋。。。。是日,諸家扮會迎神者,所扮為關壯繆、為城隍、為七聖二郎、為玄壇。其扮也,則各為騎乘,奉面具。”晚唐貴池文人羅隱曾寫詩雲:“秋浦昭明廟,乾坤一白眉。神通高學識,天下鬼神師。”而貴池儺戲見諸記載最早者是明《嘉靖池州府志》:“凡鄉落自(正月)十三至十六夜,同社者輪迎社神於家,或踹竹馬、或肖獅像、或滾球燈、妝神像、扮雜戲,震以鑼鼓,和以喧號。群飲畢,返社神於廟。”
貴池儺戲至今只淬在佛教聖地九華山北麓貴池市境內方圓百十裡山區的姜、杜、章、姚、劉等十幾個大姓氏族中。每年只在農歷正月初七至十五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