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鎮地下交通聯絡站
一部《紅岩》把古鎮磁器口深深地烙印在許多人的心裡。磁器口的歷史文化底蘊豐厚,是重慶歷史文化名城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巴渝文化、宗教文化、沙磁文化、紅岩文化、民俗文化各具特色。古樸粗獷的巴渝遺風,古風猶存的茶館、歷史傳承的碼頭文化,與佛、道、儒三教並存的九宮十八廟交融在一起,突顯了古鎮的古樸和傳統。然而,正氣凜然的紅岩志士抗戰遺址,與獨具特色的川劇清唱、火龍表演融化在一起,彰顯出絕色文化的底蘊和傳承。“一條石板路,千年磁器口”,其鮮明的民族和地域特色顯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和強大的吸引力。抗日戰爭時期,省立教育學院在磁器口辦學時,學貫中西的國學大師吳宓在這裡任教,除傳道授業、著書立說之外,偶爾也會到鎮中心的茶館去坐坐。著名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美籍華人丁肇中,在抗戰時期就曾就讀磁器口正街寶善宮內的嘉陵小學。磁器口鳳凰山作為國民政府教育部美術委員會駐地,聚集了徐悲鴻、傅抱石、王臨乙、張書族、豐子愷、宗白華等眾多的全國知名的美術家及美學家。《紅岩》小說中的“華子良”,是從古鎮碼頭險脫魔爪而讓人們記住了無數的革命先烈,更是家喻戶曉,在磁器口留下了他革命活動的足跡。據老人們講,華子良經常到鎮上買菜,擔鹽巴,挑醬油,買完東西就走,老輩人都見過,而且與地下黨接頭的地點便在磁器口的一棟穿逗房子裡,只是說不清是那一棟了,這更增添了古鎮神秘色彩。於是,古鎮上還保留著當年中共的地下聯絡點,一間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小店。鎮上有馬鞍山踞其中,金碧山蹲其左,鳳凰山昂其右,三山遙望,兩谷深切。鳳凰、清水雙溪瀠洄並出,嘉陵江由北而奔,江寬岸闊,水波不興,實為天然良巷。然而,古鎮外小溪水已經污濁不堪,黑的已經不能再黑,惡臭的很,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才會有人來整治整治。

(磁器口故事)

(磁器口故事)

(磁器口故事)

(磁器口故事)

(磁器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