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廂裡小孩一直在哭鬧,半夜又有廣播尋找醫生救治病人,一夜在火車晃動中到了昆明。早上6點多昆明黑的很,考慮到手中行李太多,直接打車去了事先預訂的雲上四季酒店,到的太早,賓館沒有房間,折騰到9點多才倒出一個房間,房間很大,設施不錯。整理完後打車去火車站,還是想去石林看看,可惜這個時間去石林最後一班車也沒了。只能把石林留給下次雲南的旅游了。打車去翠湖,翠湖曾是滇池一部分,後由於水位下降而成了昆明市內的一個孤湖。從明代到解放前,歷代雲南統治者及達官政要都在翠湖邊上和裡面大興土木,可見翠湖在昆明中心地位。從南門進入公園,紅色、黃色和白色的鮮花交映在一起,湖岸上各種綠色的樹木和竹林,柔和溫暖的陽光,真的舒適和宜居。湖中紅嘴海鷗成群結隊,一塊塊白色點綴在深色湖面上,一有食物拋出,海鷗便彙集一片,水面上、半空中全是海鷗的領地。家離海邊不遠,也偶爾能遇到海鷗在海面上飛翔,但如此近距離、大數量見到海鷗還真沒有過。水面上的海鷗大小和鴨子差不多,一旦飛翔起來,二邊的翅膀寬度是身長的幾倍,我想正是寬大的翅膀使它能從上萬公裡的北方來這裡過冬吧。因為是周日,公園裡的人很多,跳舞的老人、各種樂器組合一起、獨唱和合唱的老人團隊,使翠湖成為老年人安度晚年的理想場所。為了更便於觀看海鷗,一家人租了一個腳踏船在湖裡游走,在兒子的指引下,向海鷗數量多的地方靠近。兒子小學課文中有篇關於翠湖“海鷗老人”文章,所以出發前驚訝兒子知道本人不知道的昆明翠湖,找到了“海鷗老人”吳慶恆的雕像,惟妙惟肖的雕塑刻畫了老人和海鷗和諧共處,老人由於歷史上的錯誤對待蹲過監獄,平反後分配到昆明一家工廠工作。孤身一人的他,退休後每天步行10公裡,把自己的收入全部換成食品喂養海鷗,在那個人民生活水平不高、不知道保護我們身邊鄰居動物的年代,這個偉大而平凡的老人走在了所有大眾的前面。在他去世後,應市民的提議,為這位把後半生生命奉獻給海鷗的老人樹像!偉大的音樂家、國歌作曲者聶耳也埋葬在翠湖公園內,聶耳是昆明人,23歲溺水死在日本他鄉,他短暫的生命時光中,譜寫出了永傳千古的經典作品。作曲家墓地外面是一片高大挺拔的椰子林地,北面還見到了幾棵高大的香蕉樹林,來自北方的我們還是第一次見到香蕉林。
出公園西門是雲南陸軍講武堂,1909年成立的學堂,剛好度過它一個世紀的生日。共和國朱德、葉劍英二位元帥,朝鮮二號人物崔庸健、越南國防部長武元甲均畢業於這裡。講武堂是由一幢米黃色磚木結構四合院的二層建築和東、西、南、北四座樓房組成,中間是寬大的操場。講武堂以翔實的實物史料,按照時間順序,向後人講述了它的成立、辛亥革命、蔡鍔領導護國戰爭、北伐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的故事。幾個展示廳裡,同步放映著南昌起義、知音等和講武堂相關人物的電影。其他在講武堂擔當過教官或者畢業於此的名人還有,唐繼堯、李烈鈞、龍雲、盧漢、朱培德、範石生以及抗日戰爭中犧牲在山西和湖南戰場的滇軍王甲本、唐淮源軍長和寸性奇師長。唐淮源軍長在山西南部中條山抗日中,在四面被圍、外援斷絕,召集部下師長們說:“中國軍隊只有陣亡的軍師長,沒有被俘的軍師長,千萬不要第三軍開其端。”最後自殺殉國。這種民族精神和男人和血性讓我眼眶濕潤。講武堂走出來的龍雲,抗戰中舉雲南全省之力打通了滇緬公路,使雲南成為抗戰中全國的物資大後方。講武堂畢業生60軍軍長盧漢,1937年率三個師四萬人出滇參加台兒莊會戰,抗戰勝利後,盧漢率滇軍開赴越南河內接受日軍投降,是中國抗戰唯一出境受降者,為中華民族增光添彩。走在展廳裡,踏在操場上,百年已過,這裡走出的將帥和士兵早已作古,時勢造英雄,歷史功過自有後人來評述。想想百年前熱血青年,從這裡走向軍營,成為中國革命運動中一員,有人封官加爵,有人戰死沙場,有人默默無聞,但百年後無不成為過往煙雲。人民渴望和平和安定的生活,但倘有外敵入侵,我們也一定要以抗日英雄為榜樣,在民族和國家存亡時刻,以熱血和生命保衛自己的家園。

(海鷗)

(海鷗部落)

(鮮花盛開)

(海鷗老人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