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N年前看古墓麗影時就種下了去吳哥的心結,後來又若干次被照片中的吳哥剪影和高棉微笑撩起游意。直到今年元旦假期,終於成行。總體的行程一共七天,感覺上正好,如果再長可能會有審美疲勞了。日程安排如下:第一日:北京-廣州-金邊,宿金邊金寶殿酒店第二日:金邊-暹粒,湄公快線,清晨觀洞裡薩日出,下午抵達暹粒後瀏覽洞裡薩湖,宿暹粒柳葉酒店第三日:吳哥小圈第四日:吳哥大圈第五日:吳哥外圈第六日:暹粒-金邊,湄公快線,宿金邊金界酒店第七日:金邊-廣州-北京雖然已返京二十余天,可是魂似乎仍留在吳哥,片段不時的閃回,頻頻回味,時時感嘆。洞裡薩河日出柬埔寨的旅行從河邊日出開始。河,是世界上唯一一條因不同季節而逆轉流向的洞裡薩河。旱季的柬埔寨天氣最合觀日出日落,基本上每天早晚都可以看到鹹蛋黃般的太陽。在柬埔寨游玩,觀日出日落不是旅游項目,而是每天的生活常態。
清晨六點的洞裡薩河已經很忙碌了,到處是漁船,成為日出最好的前景。喜歡這樣的開始,寧靜中有動感,燦爛中有明暗。
皇宮一瞥行前在網上看到很多皇宮的照片,顏色絢麗的有些假,因此旅程中也沒有特意安排。可是沒有想到,從酒店去乘湄公快線的路上一頭撞見了它。這裡的整潔、漂亮和豐 富可能是金邊之最,皇宮在河的西側,面前是大片的草坪和廣場,多條小路呈放射狀,而原點正是皇宮正大門。緊靠著河邊掛著東盟各國的旗幟,在清晨的朝陽中格外明媚。河面上漁船來來往往。此景讓我相信了那句話:金邊有著亞洲最漂亮的河景。
水上人家洞裡薩湖是亞洲最大的淡水湖,在入湖口聚集了很多越南來的移民,他們以船為家,以湖為生,無論是學校、教堂、加油站全部是在水上。船只既是家,也是交通工具,更是孩子們嬉耍的場所。夕陽西下,船只穿梭如織,把主人載回他的家,通過鏡頭看到他們臉上洋溢的期盼、幸福和快樂。
洞裡薩湖日落第 一天的旅程從水邊開始,也在水上結束。傍晚時分,我們包船開到洞裡薩湖中等待日落。那是此次旅行最安寧的一刻。LG在船中繼續研究攻略,船家坐在船後的吊床上和司機輕聲聊天,而我則在船頭靜靜等待光線。船就那樣飄著,任湖水輕輕拍打。周圍陸陸續來了其它的船只,到達後也和我們一樣關掉引摯靜靜等候。終於等到日落的那一刻,燦爛到消失不過短短半小時,可是期間的瑰麗異彩無疑是第一日的旅行的最高潮。
暹粒的夜從洞裡薩湖回到暹粒已是入夜時分,回到酒店發現自己的房間外面居然是個大陽台,而今夜的月色格外妖嬈,一團詭異的雲彩裹住了月亮,怎麼能錯過。雖不圓滿的月亮卻是今天最好的落幕之作。吳哥初體驗到達暹粒的第二天凌晨五點我們出發前往吳哥,坐著TUTU車在黑乎乎的路上飛 馳,什麼都看不清楚,但卻可以從越來越重的涼意和越來越濃的植物清香感覺到向叢林深入。我的心情也莫名的復雜:有些激動,仿佛自己就是100多年前的法國人穆奧,一座沉睡的偉大城市和廟宇群等待著我們去開啟;有些驚恐,不知道前方會有怎樣的神秘、震撼或者奇異,甚至是否會有靈異事件發生。就這樣矛盾著,兩邊的車也越來越多,終於我們的TUTU停了下來,吳哥寺的西門就在眼前了。透著微微發亮的天空,吳哥,終於就這樣呈現在眼前。走過橫跨在護城河上的長橋,穿過西門門廊,仿佛穿過了時空隧道,走入到幾百年前的暹粒王國。兩旁延伸的那伽雕像、遠處的重重塔影,無一不在提醒我們這裡和中華文明的巨大差異。那種感覺很特別,我所踏足的每個地方,曾經是繁華的都市,曾經是美好的家園……過去曾經多少人生活在這裡,今天我來到這裡,明天又會有更多的人走過同樣的軌跡。我們所有人都不過是歷史長河中的一塵埃而已。這種感覺即使在故宮、在長城都從未如此強烈。不記得是什麼人說過一句:吳哥是個輕易攝了魂的地方。早起是為了吳哥日出,我們如攻略所說走到寺周圍的蓮花池時,已經有幾百號人圍坐在了水池的西頭等待日出,我甚至難以在正面找到一個放三角架的位置,而此時剛剛五點半。最後只好溜邊找了個空位,倒也基本可以收納入全景。所以如果是攝影發燒友的話,蓮花池日出一定要趁早,最好五點到達,否則 好位難求啊。吳哥日出讓人激動的不是太陽跳出地平線,更不是鹹蛋黃似的太陽,而是太陽從五個菠蘿頭似的塔頂後面竄出來時的金光四射。據說按照當初的設計,每年的春分和秋分兩次太陽正好從最中間的菠蘿頭升起,遙想一下都覺得古人的智慧真是深不莫測啊。柬埔寨的牛出吳哥東門的路上近距離接觸到和國內迥異的柬埔寨牛,那兒的牛通體發白,在牛頭和頸部下方都有大塊的皮組織,顯得格外的瘦弱,仿佛全身就是一個骨頭架子披著張白色的牛皮。不過,在吳哥古跡清晨的林間尋食的他們,也粘染些靈氣,顯得仙風道骨。城門吳哥古跡裡到處都是這樣的門,破落卻又神秘,似乎任何一個角落都有秘密。清晨的陽光斜射進林間,照到長滿綠色青苔的石牆之上,映出斑駁的光。時間仿佛靜止了,一切恍若幾千年前。空中宮殿作為四大奇跡的空中花園是我從小就非常向往的奇跡,無法想像怎麼能夠在半空中種出花花草草。吳哥的空中宮殿終於解答了我的疑惑。原來是這樣的,所謂的空中宮殿其實就是木制結構的宮殿建造在三層近百米高的石塔之上,遠遠望去,在淡霧中仿若架在空中。而今天,後人能夠看到的只剩下經久不損的 石塔了,而木制宮殿早就消失在歷史長河中。高棉的微笑巴戎寺的高棉微笑也許是柬埔寨最有感染力的古跡。其實是一座非常小的寺院,但卻有很多人在這裡流連、發呆,不為別的,只為那座座四面佛的微笑。那是一種非常謙恭、詳和、平靜的表情,透露著東方智慧的美。在整個旅程中,這樣的微笑和表情也不至一次出現在我們接觸的高棉人臉上,讓人不禁喜歡上這樣的民族。可是也納悶這樣謙和的民族怎麼會曾經戰火連連呢?古墓麗影每個看過tomb raider的人都記得這棵樹、這個門,這一切都發生在塔布籠寺,傳說中王子為母親修建的寺廟。其實這裡還有一座聖殿,人在其中握拳拍打自己胸膛會發出澎澎劇響,仿若王子思念母親的悲痛。。。巴肯山日落巴肯山日落看的不是日落,是觀眾。高度不夠400米的巴肯山是吳哥遺跡的至高點,每到日落時分游客從四面八方擁 來,不足一座豪華酒店的大堂面積的山頂,人頭攢動,呼朋引伴,想找個三角架位再次成為奢想。大家興高采烈地等待日落,一天極其考驗體力的游覽之後,這裡的等待是最好的歇息時光。和洞裡薩日落的平靜不同,這裡是到處是興奮的細語聲、快門聲和贊嘆聲。直到太陽終於落到地平線下,掌聲響起,一天的游覽在華彩中結 束。吳哥寺到暹粒兩天了,終於拿出整半天來細細品味吳哥寺。代表著美麗傳說的精美雕刻,柬埔寨國旗上唯一標志的吳哥主殿,神態各異的女神雕像,吳哥寺確然是柬埔寨的明珠。不過,我最難忘的卻是那環繞的長廊、高高的基座和石窗間的光影。聖劍寺塔布籠寺是為母親修的寺廟,而聖劍寺則是為父親修的寺廟。這裡最特別的是全吳哥唯一的兩層樓建築,據說是寺院的圖書館。站在其下,總是讓我想起頤和園的石舫。東梅奔寺很特別的名字,念了很多次,仍然覺得拗口。名字雖怪,卻是我們最喜歡的寺廟。其實和它結構類似的寺廟在吳哥有很多,甚至比它規模還要龐大,但我們獨獨喜歡上 了它。喜歡它,可能是因為寺廟裡有很多等大的動物石雕,大像、獅子;也可能是那些門楣上雖殘缺但仍清晰的精致雕刻,更可能是那金色石質帶來對昔日榮耀的無限瑕想。吳哥的孩子吳哥古跡群到處都可以見到孩子,他們只上半天學,空閑的半天用來向游客出售各種紀念品貼補家用或者是學費。他們會用五、六種語言從一數到十; 他們會拉著老公的衣角求他買些紀念品;他們甚至會用蹩腳的中文誇我漂亮。那樣的笑臉和眼神,沒有人能夠拒絕。 對稱在吳哥的幾日,最常想起的形容詞就是“對稱”。無論是層層疊疊的門洞,還是方方正正的寺廟,甚至是碧綠碧綠的護城河。無一不渲瀉著暹粒人對平衡、對稱的極致追求。僧侶吳哥的僧侶是最好的點睛之筆,他們總是披著亮橙色的袈裟,悠悠走過。任四周再喧鬧,也保持著他們的肅穆。不過,在吳哥的黃昏,一個小和尚成了大家追逐的焦點。也許是修行尚淺吧,他笑容滿面的出現在我們的鏡頭前面。發呆發呆,是吳哥的節奏。著迷於精美建築的游客,昏昏欲睡的當地司機,靜享安寧時光的我們。時間,緩緩流淌,唯願這份寧靜永存心底。女王宮吳哥最精致的寺廟是女王宮,雖然面積很小,雖然路途很遠,但絕對值得花費半天的時間細細品嘗,每扇門上每座樓牌上都是精細雕刻的神話故事。栩栩如生,體現了吳哥時期石雕的最高水准。最喜歡的是女王宮主廟外的蓮花池,池水隨著光線的變化,變幻出不同的色彩。崩畢列-殘缺也是美崩畢列是在吳哥附近後期發現的遺跡,也是目前為數不多未進行修復的寺廟。這裡保持著人們發現它時的狀態,亂石、巨樹、青苔、石像,雖殘破卻有一種神秘而新鮮的感覺。美食暹粒承繼了殖民時期的多元化,各國美食都有,而且味道相當地道,幾日裡試過高棉家常菜、日式料理、西式大餐,餐餐可口,價錢還很便宜,兩個人的花費平均不超過20美元。完全不像國內的旅游景點那樣失控。最常去的餐廳是高棉廚房(KHMER KITCHEN),他家的AMOK魚、烤土豆泥(裡面配上大蝦)都很好吃。最有特色的是高棉燒烤(KHMER BARBECUE),他家的鍋子可以同時燒烤加火鍋,鍋子中間部分突起用來燒烤各種肉類(包括獨家供應的鱷魚肉),四周則加湯涮青菜和面條。最後再把湯喝掉,味道極其鮮美。菜市場菜市場是我每去一個地方必然要踩點的地方。在這裡,柬埔寨人的生活習慣一覓無遺。其實,他們和華人真的很像,同樣的自制腊肉香腸,同樣的把米粉當早餐,類似格局的菜場。

(夜色迷人)

(洞裡薩湖日落)

(愛笑的小和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