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白水人家》這是一幅攝影作品,攝影師用俯視的角度拍下了一彎月芽似的村落,村落有白牆黑瓦的民居組成,被青山懷抱,一條小溪繞村而過,霧如輕紗般籠罩在層巒疊嶂的山峰上。
——風景向照片外延伸,樹叢裡嘰嘰唧唧,鳥聲如雨珠般滴落下來,清脆而濕潤,陽光如洗,把天空照得如寶石般湛藍,有一片白色的雲采在溪澗中低洄,濃濃的樹葉在兩岸流著綠,滴著翠,因此滿溪湧動的是那綠那翠的流淌了。溪畔有洗衣浣紗的少女言笑宴宴,顧瞻之間有長者荷鋤而歸,炊煙四起,深巷裡傳來長長的吆喝家人吃飯的聲音。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類,阡陌縱橫,有雞犬之聲相聞,小橋流水人家,有萬朵桃花灼灼。
一幅悠哉閑哉的桃花源圖景躍然而出。使人從煩雜瑣碎行色匆匆的現實中頓然超脫。攝影作品的主題具有不確定性,只是〈〈桃花源記〉〉被人讀爛了讀俗了,看到〈〈白水人家〉〉很容易就想到這些,人與自然和諧的理念永不過時,童年的老屋有著割舍不斷的情懷。
這幅作品攝於臨安橫畈鎮泉坑村,去過泉坑的人還能讀到一些背景故事。
據泉坑村保存完好的〈〈奚氏宗譜〉〉記載,奚氏先祖奚百一舉家從余姚遷至泉坑,始於明洪武年間,至今已有六百多年歷史,因而泉坑人百分之九十五的人姓奚,相傳百一公在余姚時曾經夢見一個桃花源式的地方,並為之朝思幕想,心馳神往,後來他游歷到佛教勝地徑山,站在徑山之巔,但見遠方有一谷地,白水綿綿,顧瞻之間,偶有長者荷鋤而歸,竟和夢中十分相似,不覺大喜過望,實地考察,猶覺這裡山青水秀,竹翠林煙,城山重疊,永無盜賊之虞,綠水長流,又無水旱之災,家墩古處,戶尚貞良,於是不辭百裡遷渉之艱辛,舉家在泉坑落了戶。
有意思的是,如今從泉坑走出來的一位奚氏後生,秉承了祖先的浪漫,把泉坑變成一個旅游勝地,於是祖先尋夢的故事傳遍了千家萬戶。
〈〈白水人家〉〉是白水澗風景旅游區的一個景點。

(白水澗 美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