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眼熟的神韻

作者: 孤狗蹦跳

導讀長短的長,沙土的沙,簡單的常用的普通的兩個漢字,組合起來竟是那樣的有味道有文化。 從空中俯瞰,天際嶺、八方山、洋湖埦,片片生態綠地如碧綠的岫玉鑲在長沙城的錦袍之上。鹹嘉湖、桃子湖、躍進湖,像一顆顆亮晶晶的珍珠,均勻地灑在湘江兩岸。馬王堆、橘子洲、太平街,似一粒粒歷史文化的棋子布局在星城的楚河漢界上。長沙,不僅風景秀美,古今相融,其歷 ...

長短的長,沙土的沙,簡單的常用的普通的兩個漢字,組合起來竟是那樣的有味道有文化。

從空中俯瞰,天際嶺、八方山、洋湖埦,片片生態綠地如碧綠的岫玉鑲在長沙城的錦袍之上。鹹嘉湖、桃子湖、躍進湖,像一顆顆亮晶晶的珍珠,均勻地灑在湘江兩岸。馬王堆、橘子洲、太平街,似一粒粒歷史文化的棋子布局在星城的楚河漢界上。長沙,不僅風景秀美,古今相融,其歷史文化更是吸引著歷朝歷代的才子佳人。自兩千年前賈誼播下的種子開始,經歷一千年前朱熹在岳麓書院設立講壇,及後來的王陽明傳播自己的學說,歷代高賢前赴後繼,把長沙培育成了一座文化景觀豐富、底蘊深厚的城市。如今,文化名流以到岳麓書院講學為榮。長沙,還試圖以湖湘風情的太平街留住歷史的腳步,聆聽歲月的足音。

“湘流北去,岳色南來。”岳麓山為屏,湘江為帶,構成一幅絕美的山水畫卷。畫卷之中,依傍著一座歷史文化名城。這種格局似曾相識,好像在哪裡見過。對了,在四川,有一座縮小的長沙城,那就是以翠屏山為屏,岷江為帶的酒都宜賓。在我的家鄉,還有一個袖珍版的長沙,那就是鹽都肇始地——自貢市貢井區。它以天池山為屏,旭水河為帶,大公井為核,孕育出鹽都的半壁江山。岳麓山、翠屏山、天池山,三山都講述著文化;湘江、岷江、旭水,三川都流淌著故事——都是非凡的文化,都是動人的故事……

過去的兩個世紀中,太平天國和抗日戰爭時期,由於淮鹽受阻,楚地人民飽受淡食之苦。於是,以自流井、貢井為代表的川鹽擔負起了歷史的責任。兩次“川鹽濟楚”,譜寫了鹽都的輝煌,成就了鹽都的崛起。在湘江之畔的太平街,於賈誼故居之側,見到一座叫“利生鹽號”的老店,一時覺得好生親切!家族中的先祖開疆拓土,把自貢井鹽——世界上最好最純淨的鹽——銷到了湖廣。在一些地方,遺跡至今猶存。這座鹽號銷售過我們自貢的井鹽嗎?

岳麓書院—湖南大學,由書院而大學,千年的淵源順著一條脈絡延續了下來。古老的院落與現代的圖書館對視,交流著彼此的心得。這樣的格局也有些眼熟。對了,那就是家鄉的富順二中。那所中學內,也有一座川南風韻的古老院子,昭示著這座狀元頻出的百年名校的自豪。都是現代校舍眾星拱北辰般地拜服著一座古老的院子,古今輝映,比單調的新式建築有底蘊多了。“惟楚有才,於斯為盛”的對聯深入人心,“潤物無聲”的匾額也宣示著英才輩出的自信。湖湘人物,多名震華夏者。“富順才子”從西南一隅走出去,也多有建樹者。

川南與湖湘,似乎無法相提並論。然而,蜀地楚天,不同的地域孕育了不同的文化,各有各的風情,各有各的建樹,各有各的特色。一方有難,另一方即能振臂呼應,施以援手,這是經濟上的互動。川妹子借助長沙的舞台,頻頻奪冠,聲震寰宇,這是文化上的交流。經濟文化交流交融,傑出英華橫空出世,民族就這樣走向昌盛。


精選遊記: 長沙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