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過北京好幾回,所跟的旅游團從未把圓明園作為參觀的一個景點。對它的印像,就是看見的教科書上那張經典的西洋樓殘骸的照片透露出幾分的蒼涼,還有就是模糊中可想像的衝天大火,以及後來鬧的沸沸揚揚的圓明園獸首之拍賣事件,讓我恍然大悟原來清人在這樣的豪華的皇家花園裡有這樣先進的融觀賞與實用為一體的噴水池子。
其實是挺害怕到圓明園去的。我生性膽怯,缺乏膽量涉足會讓人心生悲戚的地方,尤其是那種讓人會產生揪心的疼的那種景物。所以,內心頗為糾結,對圓明園是既有幾分好奇,又有幾分退縮的。
跨進圓明園的大門,映入眼簾的是一片蕭索的景像。也許這片園子更適合在冬天這樣萬物衰敗的季節來感受,試想若滿是繁花似錦綠柳陰陰,確乎削減甚至掩蓋了它該有的悲涼與傷痛。樹木幾乎都已枯黃,加上同樣枯黃干燥的草地和凍結的湖水,盡管天藍如水,盡管陽光明媚,都改變不了那種歷史的滄桑。
除了那幾塊破石塊堆砌的橋,我幾乎看不到曾經皇家園林的那種氣派。所到之處,只有後人樹立的石碑,記錄著曾經有過的輝煌建築,我也只能透過那些文字與殘留下來的毫無章法堆砌的石塊在想像裡描摹著曾經的雕梁畫棟。其實,眼前的圓明園給我的印像,除了占地廣闊以外,幾乎毫無任何美感。
在參觀最著名的西洋樓遺址前,看見有幾個游人說應該先去參觀圓明園的建築模型,再去看遺址更好些。於是也追隨著他們的足跡向著圓明園的建築模型展示廳走去。
說實話,我原本對於這樣的建築模型是並不大感興趣的。只是走進展廳的那一剎那,我便被鎮住了——曾經的圓明園,那是怎樣的壯觀?!我很難用的我言語去描述我當時的震驚與百般感受。我圍繞著這費時三年才完工的沙盤仔細打量,有多少的亭台樓閣,多少的雕梁畫棟,多少的奇珍異寶,耗費了多少的能工巧匠的多少心血精力時間才建成如此奢華精致中西合壁的如此浩大的皇家花園啊!實在難以想像如果圓明園沒有被八國聯軍的那把火焚燒殆盡的話,那將是如何的震撼著整個世界。盡管我不曾親見圓明園的輝煌,但是僅從這樣一個沙盤我便可以肯定的是,圓明園曾經的巧奪天工與奢華精致,是應該遠遠超過故宮和頤和園的。
震撼之余,心裡的疼痛開始明晰起來。這樣的一座凝聚能工巧匠類智慧與心血的皇家花園,就這樣的被一把火給焚燒了,留給後人的只有那可憐的殘垣斷壁,那是如何的殘忍如何的鐵石心腸?!我憎恨那些掠奪者侵略者,也更憎恨滿清政府的腐敗無能與軟弱,我更為圓明園曾經的那些建造者而痛心疾首。
走出了展廳,我的心依舊不能平靜。
來到了西洋樓的遺址,看見了曾經只在照片中出現的水法門出現在眼前,心又開始揪得發疼。那些木質結構都在大火中化為灰燼,能留下來的也只有這些石塊了。
胸口似乎得有無形的壓力,堵著哪裡了,有些透不過氣來的感覺。
繼續前行,一路都是斷了的倒了的殘缺的石柱石梁,後人只能依據這些在自己的想像裡去描摹曾經的盛世。而當我描摹得越是奢華雄壯精致,我的心就越發的疼痛,甚至開始有了窒息的感覺。
終於來到了出口,我有幾分釋然,幾分沉重。這裡,也許是我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涉足。此行給我的感受,除了意料之外的震撼,更多的是意料之中的揪心之痛,而且由於這意料之外的震撼,給我帶來的揪心之痛的程度要遠超過原本的預期。我實在沒有這樣的勇氣再重回此地。
在圓明園面前,我承認自己是一個懦夫。

(西洋樓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