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哈爾濱6天游記攻略2

作者: 麥麥加菲貓

導讀2月3日 http://www.weather.com.cn/html/weather/101190101.shtml 上說哈市這幾天都是晴天,估計不會下雪,讓我小失望了一下。睡到中午,今天安排的行程是果戈裡大街中俄一條街劉老根大舞台。出門直奔大豐收(出門右轉直走上坡,左轉,過橋有一個三岔路口,左邊一條就看到大豐收的大橫幅了,中間一條是果戈裡,右邊是往哈火車站的路),中飯在這裡解決的。裝修風格像上海的咱家東 ...

2月3日

http://www.weather.com.cn/html/weather/101190101.shtml 上說哈市這幾天都是晴天,估計不會下雪,讓我小失望了一下。睡到中午,今天安排的行程是果戈裡大街中俄一條街劉老根大舞台。出門直奔大豐收(出門右轉直走上坡,左轉,過橋有一個三岔路口,左邊一條就看到大豐收的大橫幅了,中間一條是果戈裡,右邊是往哈火車站的路),中飯在這裡解決的。裝修風格像上海的咱家東北菜,紅紅綠綠的。點了蒜泥拆白肉(像白煮蹄髈蘸料,很好吃,量太大,盤子估計是30cm 的那種),熗土豆絲(好吃,量大盤子估計是30cm 的那種),殺豬菜(像上海中號干鍋,麗裡面豬肉片,玉米和大量酸菜,酸菜和上海的品種不一樣,沒什麼特別的),酸辣湯(顛覆想像,魚丸,黑木耳,青菜一起燒的,大概放了白醋,酸的),一瓶哈啤(給2個海碗喝酒),基本消滅了土豆絲和拆白肉,共126元。

出門往果戈裡前進,5分鐘就到繁華地段,看到了秋林裡道斯的專賣店,裡面有好多哈爾濱紅腸的牌子專櫃,只有秋林的排超長的隊,其他專櫃一個人也沒有。還有兩種規格的列巴,有2種口味,奶味的軟,原味的像石頭。買了對面櫃台的格瓦斯(列巴的原料釀的帶氣飲料)2.5元,蠻好喝的。沒有打算今天買,所以看了一下就繼續逛了。往前發現秋林大廈,在地下1樓也有相同的專賣櫃,也是一樣的只有秋林排隊,買了著名的俄國9號啤酒(15元)發現一個櫃台有赤膊奶油棒冰(1元),帶包裝糖葫蘆3元。棒冰在店裡吃的,拍照時,邊上營業員雷語:公共場合不准拍照。出門吃糖葫蘆,發現這是個錯誤,因為馬路上零下18度,糖葫蘆瞬間堅硬的像石頭。問了警察,原來中俄一條街叫建設街,和果戈裡平行。知道了方向,要過去時馬路上不能過的,就下了地道,再出來時發現方向感超好的我竟然在地下轉暈了,2次想遵守交通規則不果後,決定像當地群眾學習,翻圍欄,亂穿馬路,終於找到建設街了。一頭在修地鐵,另一邊有一間一間的小店寫著俄國商品什麼的,看上去都像關門的樣子,(其實是無論大小店面,都有2層門再加棉簾子),在建設街左面找了一家店面舊舊的,小樓梯上去。(商品都是一樣的,排場大錢都算在顧客身上了),買了套娃(5個套的10元一個),還有俄發泡巧克力(10元,秋林一樣的賣15元。一定要買黑巧克力的那種,不要裡面有果仁的,包裝上只有俄文,所以要問店家,就這個最好吃,),想要把糖葫蘆扔掉問阿姨哪裡有垃圾桶,阿姨說,沒事,往外扔,無語。

繼續往前走,路口有個賣瓜子的推車,阿姨說是下崗工人,360天都在這擺攤。晚上要看劉老根,就買了點。(榛子很好吃,瓜子一般,不如上海,後來發現看表演光笑了,沒時間吃,少買一點),又逛回果戈裡上,有車站的,一輛車到工人文化宮,就做了2站。(建議坐公交,1元投幣,哈堵車現像嚴重,下車馬路對面就是。)下車往前走,在馬路對面的右邊,看得到的。之前攜程上游記說劉老根沒有預定要當場買票,對的,但是從早上10點就開始了,我們4點左右到的。只剩下260和120的了。買了120的,6點半進場,7點開始。買好票向前2分鐘到選好的哈市第一的金剛山燒烤晚餐,很大一家,門口有2條超大的魚,很漂亮的,每桌都有生的大蒜,不分男女都在吃,厲害吧,不要坐在風口,往裡一點。2人81元點了魷魚2*4(這個不好吃,太厚,因為魷魚須沒有了),香菇1*6(好吃),素雞豆腐2*2,酸菜肉卷2*6,掌中寶2*4,蒜苗(那裡叫蒜苔)2*4,金針菇2*4(超好吃),踏米魚1*8(比黃花魚好吃),黃花魚1*5,蜜汁梅肉1*10,可樂4*2.。結賬說不要發票95折。後來發現當地人都要發票,中獎率蠻高的,我們也中了5元,呵呵。中午吃的太撐了,浪費了不少。進劉老根才發現,後面便宜的都滿了,260的票有個小桌,可以放東西。基本沒有滿。中間一塊發一個手拍的。嚴格按票就坐,保安嚴陣以待,都帶耳麥,看到一半後面的要坐上來,被保安制止,說那是180的價呢。表演還可以,主要感受一下現場的氣氛,後面出來的比較搞笑,演員有的是鄉村愛情,關東大先生這些電視劇的演員,我們都沒有看過。後來聽哈大眾出租司機說,其實劉老根對本地人文明的過分,他們都去其他地方看,30,40左右,估計就像網上介紹的,帶彩色,我們就不摻和了,老趙要向全世界推廣二人轉,提高層次,摒棄低俗還是必須的。看好打的回錦江20元。


精選遊記: 哈爾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