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是平遙?
臨行前,我曾數次問自己,為什麼將這裡作為大學四年中遠行的最後一站。
對於平遙,至少在十年之前我就知道了它。當年同濟大學阮儀三教授“刀下留城救平遙”的故事曾被人們津津樂道,也正是這個故事讓平遙這個地名深深的印刻在了我的腦海裡。
這究竟是怎樣的一座城池,讓一位建築學家曾為它的保護而奔走上書,四處疾呼。作為號稱中國四大古城之一的平遙,又有著怎樣傳奇的歷史。帶著經年的疑問,我一路向北,向著三晉腹地進發。
平遙的冬天刮風是常事,且風很大。呼嘯而過的北風從城裡城外沿著筆直的街道徑直吹來,讓人走在路上冷的不得不立起衣領。
在成為世界文化遺產之後,旅游開發的熱潮接踵而來,城裡許多明清時代的古民居被原汁原味改造成了商鋪和民俗客棧。只是冬季游人稀少,不少店家甚至沒有開張,街道上除了偶爾騎車快速穿行而過的三兩古城居民,再沒有更多的行人,一切都使得這座曾經喧囂沸騰的古城多少顯得有些蕭瑟。
這本不該是平遙的本來面貌。
據歷史記載,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家票號,即當今銀行的前身,便誕生於山西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城平遙。站在“日升昌”內為紀念其創始人雷履泰而樹立的其半身塑像前,我躊躇良久,想像著這個山西人當年是如何從一家小小的顏料莊起家,進而在不經意間,就拉開了近代中國金融業發展史的徐徐大幕。從小小的顏料坊“西裕成”到近代中國第一家銀行的雛形“日升昌”,從平凡無奇的晉中小城到商賈雲集的京畿重鎮,雷履泰創辦的這家被後人譽為中國銀行業“鄉下祖父”的山西票號,鼎盛時間不僅在全國都有分號,甚至遠達海外,瑞士、英國等西歐國家都有其開辦的分支機構,“日升昌”彙票業務號稱彙通天下,可謂之實至名歸。
兩百多年以前,正是在山西,中國的近代金融業從此發端,而中心就在平遙。在明清街上,鱗次櫛比的票號和鏢局無言的訴說著那段曾經輝煌的歷史。由於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務,使得平遙在明清時期,甚至一度成為全國的商業中心和金融中心。你只需要看看街道上那一條條深深淺淺的車轍,便不難想像,當年的平遙是多麼的熱鬧和繁華。那時的平遙,來自全國各地的車馬客商終日絡繹不絕,他們憑著由山西商人所首創的那一紙輕薄彙票,便可暢行宇內貿易往來,而在他們身後支撐著這張龐大網絡,緊握中國金融命脈的晉商們,則是何等的快意與傲然。
只是如今,盡管平遙古城作為一種歷史的見證,被整體保護下來,然而歷經一二百年的風雨洗禮,處處還是多少顯得有些蒼老,譬如那些曾經聲名顯赫的商鋪和票號院落,甚至包括他們那些曾今宏大瑰美而華麗的大門,都隨著歲月的侵蝕而略顯斑駁。就連當年日升昌破產時的跑堂小伙計,如今也已耄耋老去,成為游客們嘖嘖驚嘆的一種像征性懷念。
這就是歷史,一種你能觸摸得到的真實歷史。平遙的繁華與落寞都是真實的歷史,鬥轉星移之間,城還在,只是早已換了人間。
平遙所記錄的,還不僅僅是它曾在中國金融史上有過的輝煌一頁。作為整體而保護下來的平遙古城,更多體現了百年以前,中國歷史的真實風貌。像平遙這樣被如此完整保留下來的歷史遺跡,在中國如今已是屈指可數。
從市樓到古城牆,從縣衙到文廟,每一處都是原貌展現。在縣衙,親眼看到了明清兩代各種各樣種類繁多的真實刑具和歷史圖片。以前上法制史,知道有明一代是中國刑罰較為嚴苛的時期,各種殘酷的行刑手段更是無所不用其極,然而看了實物之後還是非常震撼,以致在我腦中形成了一個巨大的驚嘆號,為何在中華文明遙遙領先世界的那些個年代,它的另一面卻又會如此陰暗甚至荒蠻!在古城牆上,看著裡面井井有條的古城院落和外圍方方正正的新城建築,一種文明的傳承之感,在我心裡油然而生。保護古城是為了保留它的歷史遺存,讓它作為一種歷史的見證存在,而文明的發展和進步正是建立在對歷史的銘記、借鑒和傳承之上。
應當說,平遙是個訪古和懷古的好地方。也許古城內的每一條單獨的巷子,每一家單獨的院落,都並無太多特別之處,畢竟它僅是在明清時期神州大地上的縣一級行政區域的縮影。然而平遙古城的意義,更多的則在於它是一個完整的整體,從這個角度來看,它無疑比近年來全國各地大大小小景區內建起的一座座仿古建築,所能表達、表現和傳遞的信息更為豐富和深刻。
平遙的冬天,冷清和蕭瑟的點滴之下,都透露著一股歷史的滄桑。
選擇平遙作為四年遠行中,終了的最後一站,沒有太多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