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古時舊址在郫縣附近,因該處潮濕,公元前四世紀,蜀王開明五世遷蜀都城至此,取周太王遷岐“一年成邑,二年成都”,因名“成都”。西漢時期,成都的織錦業馳名天下,在城西南築有錦官城,故成都又有“錦官城”、“錦城”之稱。五代後蜀王孟昶時,在城牆上遍植芙蓉,使成都“四十裡為錦繡”,故成都還有“芙蓉城”、“蓉城”之稱。
成都還有一個別名“龜城”,卻是很多人不知道的,公元前311年,張儀對成都按秦都鹹陽建制進行大規模修建,築城牆,即築即塌,反復折騰,後有仙人給負責築城將官托夢,次日有龜出現,讓他命人沿烏龜爬行的路線築城牆即可,果然成功應驗,城牆方建成。所以成都的城市布局完全不是中規中矩、坐南朝北、橫平豎直的,我看過成都從秦代、漢代、唐代,宋代、元代、明代、清代至民國的城市地圖,尤其是秦代地圖,成都這座城市外形就像一只碩大的烏龜。但成都人一般是不提起“龜城”的,我以為原因有二,一是不知道,二是知道也不願意講,因為住在烏龜指引下,方得以建立的城市,委實不太莊重,便少了些炫耀的勇氣,嘿嘿。到底有沒有烏龜指導這座城市的修建,不能深究,但成都城牆修建的艱辛卻是必然的,這是成都得氣候條件與地質條件所決定的,成都雨水充沛,土質松軟,地下水豐富,修高層建築困難重重,所以成都在60年代之前,樓房只能修建到三層高,現在因建築技術的發展,修建高層建築已不在話下了。本想放下筆了,忽然在一本1980年出版的雜志《龍門陣》上又發現了那只引路築城的神龜線索,特把它摘錄下來“秦惠王時張儀修築成都,‘城屢壞,不能立。忽有大龜出於江,周行旋走。巫言:依龜行築之。城乃得立。’見《蜀中廣記》,夏夜無眠,偶閱宋人錢易《南部新書》中有一則:……李德裕鎮西川,聞龜殼猶在軍資庫……。元和(唐憲宗)中,節度使高崇文命工人截為腰帶跨具。大龜死於何年,不見記載,但遺殼終算有了著落:唐時仍藏在成都軍資庫,直到高崇文來,才化公為私,拿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