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印像(十四)都江堰與大禹治水

作者: 成都旅行者攝影

導讀成都市以西48公裡,有都江堰市,原名灌縣,早在夏禹時代稱“導江”,傳說夏禹治水導江至此而得名,1988年,國務院同意撤銷灌縣建立都江堰市。 關於都江堰的建造通常的說法是:叢帝鱉靈開鑿,秦代李冰完善成型。但我看到夏禹與“導江”的傳說時,更印證了我的一個想法,這就是:都江堰與大禹的關系可能更深厚些。 大禹故裡風景名勝區位於北川縣禹裡羌族鄉境內, ...

成都市以西48公裡,有都江堰市,原名灌縣,早在夏禹時代稱“導江”,傳說夏禹治水導江至此而得名,1988年,國務院同意撤銷灌縣建立都江堰市。

關於都江堰的建造通常的說法是:叢帝鱉靈開鑿,秦代李冰完善成型。但我看到夏禹與“導江”的傳說時,更印證了我的一個想法,這就是:都江堰與大禹的關系可能更深厚些。

大禹故裡風景名勝區位於北川縣禹裡羌族鄉境內,距綿陽市100公裡,是古代治水英雄、夏朝創始人大禹的出生地,自古稱為“神離故裡”。一九九二年,前國家主席楊尚昆為這裡題寫了“大禹故裡”的條幅。倘若大禹真出生在龍門山系的北川縣,他更加可能的是先治了家門前的水(都江堰就處在龍門山系),再走出與世隔絕的蜀地去治中原的水。

查大禹的資料時,看到這麼一則在中原流傳的大禹的故事:“當時,黃河中游有一座大山,叫龍門山(在今四川)。它堵塞了河水的去路,把河水擠得十分狹窄。奔騰東下的河水受到龍門山的阻擋,常常溢出河道,鬧起水災來。禹到了那裡,觀察好地形,帶領人們開鑿龍門,把這座大山鑿開了一個大口子。這樣,河水就暢通無阻了。”你看,這中原普遍流傳的故事也是在四川龍門山治水,唯一不符就是中原故事說治的是黃河的水,而都江堰的水實際流入的是長江。

站在都江堰的安瀾橋上,看滔滔江水奔流不息,感念天地之悠悠,喟嘆一江春水向東流!

寫於2010年2月12日


精選遊記: 成都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