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泊爾隨筆(4):從加德滿都到帕坦

作者: 神州旅行者

導讀《尼泊爾隨筆》之四: 從加德滿都到帕坦(From Kathmandu To Patan) 建在加德滿都西郊山坡上的斯瓦揚布納特寺(Swayambhunath Temple)是眺望加德滿都谷的絕佳位置,從寺廟的平台向遠處望去,加德滿都(Kathmandu)、帕坦(Patan)和巴克塔普爾(Bhaktapur)盡收眼底。 寺廟從遠處望去,最顯著的標志就是大佛塔上面一對醒目的眼睛,據說這是釋迦牟尼深邃的眼睛,居於眉眼之間的像 ...

《尼泊爾隨筆》之四:

從加德滿都到帕坦(From Kathmandu To Patan)

建在加德滿都西郊山坡上的斯瓦揚布納特寺(Swayambhunath Temple)是眺望加德滿都谷的絕佳位置,從寺廟的平台向遠處望去,加德滿都(Kathmandu)、帕坦(Patan)和巴克塔普爾(Bhaktapur)盡收眼底。


寺廟從遠處望去,最顯著的標志就是大佛塔上面一對醒目的眼睛,據說這是釋迦牟尼深邃的眼睛,居於眉眼之間的像是鼻子一樣的圖案,是尼泊爾人的一個文字符號,意思是“團結”。斯瓦揚布納特寺(Swayambhunath Temple)是尼泊爾最古老的寺廟之一,據說建於公元五世紀初期,該廟為藏傳佛教寺廟,以飼養大量的猴子而聞名於世,所以又被人們稱作“猴廟”。



除了半球狀的大佛塔之外,周圍布滿了各種形制的小塔。猴子有時就這樣大模大樣地坐在台階上,完全不把游人放在眼裡。



加德滿都城市東北部的博達哈大佛塔(Boudhanath),是另一座著名的佛教寺廟,亦興建於公元五世紀初期,1979年被聯合國批准為世界文化遺產。博達哈大佛塔(Boudhanath)同樣是一座藏傳佛教寺廟,據尼泊爾和藏族史料記載,尼泊爾塔庫裡王朝的鴦輸伐摩和吐蕃國王赤松德贊,均與這座寺廟的興建有著不解之緣。寺廟中心位置的大佛塔是全世界最大的半球形佛塔,占據了整個天際線,自五十年代末期開始,從中國逃亡的藏人在佛塔周圍陸續興建了50余座喇嘛廟。



從加德滿都(Kathmandu)向南跨過巴格瑪蒂河(Bagmati River),就進入加德滿都谷地的另一座城市--帕坦(Patan)。帕坦市中心也有一座杜巴廣場(Durbar Square),但比加德滿都的杜巴廣場顯得整潔。

雨後的杜巴廣場有一種不一樣的美,少了一份喧囂和塵土。 這座多層的寶塔,是當地人休閑納涼的場所。廣場上有不少古跡,站在這些古老的雕塑面前,會有一種時光倒流的感慨。這個銅像是不是中國傳說中的龍呢?這是印度教和佛教中常見的大像。這個怪獸有些像是中國的麒麟。這只神猴被人用鐵鏈鎖了起來,而且頭顱也被打穿了,不知為什麼引起人類如此的痛恨?這個人像不知為什麼有些長得像是中國人的模樣?這個東西有點兒像是中國的土地廟。

尼泊爾的木雕非常精美,與中國人相比絲毫不遜色。這個宮殿的門旁臥著一只真實的山羊,看起來是不是挺和諧的?人和古老的木雕映襯在一起,是不是也挺和諧的呢?尼泊爾人就生活在古跡之中,實在使人羨慕,要是在中國,這些古跡早就圈起來賺錢了。對於一個貧窮的國家,古跡也許沒有那麼珍貴。

帕坦市區另一處值得逛一逛的地方就是西藏難民營(Tibetan Refugee Camp),這是聯合國下屬的西藏難民營之一,由瑞士的紅十字會出資興建,用於安置六十年代西藏鎮暴期間從中國逃離的藏人,據說在印度、尼泊爾,這樣的難民營還有許多。

難民營是一處不大的院落,記得入口處矗立著一幅帶有聯合國標志的巨大標牌,上面詳細記載著這座西藏難民營設立的原因、年代、過程,以及安置的難民人數等資料,由於年代久遠,現在我已記不清具體的內容,但仍然記得當初見到時感到極其震撼,深深為這些流亡藏人經歷過的苦難而感到不安。

當初為了解決這些流亡藏人的生計問題,難民營興辦了許多手工業作坊,瑞士還出資設立了專門的基金會,協助這些藏人發展生產,藏式地毯和一些工藝品逐漸成為這一地區著名的旅游商品,許多歐洲游客慕名到這裡來挑選精美的手工地毯。

難民營周邊的街道如今成了藏族傳統工藝品的集散地,除了一些專門的地毯商店以外,也有許多銷售藏族特色工藝品的商店。當然,各種藏族服飾也是難民營裡主要生產和銷售的商品。隨著時代的變遷,西藏難民大部分已經離開難民營,有些漂洋過海到了西方國家,當然還有相當多的藏人已經融入了尼泊爾社會,他們轉到各地定居。下面的照片是一家藏人在加德滿都市中心開辦的旅社,專門接待從四面八方到來的藏人。

在加德滿都積聚的社區,都建有喇嘛教的寺廟,特別是加德滿都谷地最大的幾座佛教寺廟周圍,如果沒有這些虔誠的藏人不懈地弘揚佛法,作為佛教發源地的尼泊爾,恐怕佛教在這裡早已失傳了。



從帕坦(Patan)沿著公路向東就是加德滿都谷地的另一座城市--巴克塔普爾(Bhaktapur),直到十五世紀之前,這裡曾經是馬拉王國時期的尼泊爾國都。巴克塔普爾(Bhaktapur)的杜巴廣場與加德滿都、帕坦的王宮廣場的格局和風貌非常類似,但是顯得更加蒼老和富有韻味。

清晨的薄霧裡,辛勞的人們匆匆走過,開始了一天的生計。廣場管理得非常整齊,有專人負責清潔工作,不像加德滿都的杜巴廣場那麼髒亂不堪,垃圾遍地。廣場上飼養的鴿子,使人感到一種安詳、平和的氣氛。沒有加德滿都杜巴廣場上湧動著的人潮,也沒有遍地的攤販。這裡的街道比起其它兩座城市,顯得更加幽靜和整齊,既沒有噪雜的鬧市,也鮮有成群結隊的游客,你在這裡可以自由自在地徜徉在一個古老的世界裡。

有時,就是這樣閑散地走一走,你會有一種時光倒流的錯覺,仿佛已不知道今夕是何年。這座用青石築起的古塔,與周圍的紅磚宮殿構成一種明顯的反差,隨著歲月的侵襲,暗淡的青石表面發出一種青銅器一樣的光芒,更彰顯出古樸的質感。這座蛇形的噴水池造型獨特,中國人喜歡一種人造的圖騰--龍,而印度、尼泊爾的文化中,對蛇始終非常著迷,與蛇相關的雕塑隨處可見。

假如你對神秘、古老的文化感興趣,加德滿都谷地的大量古跡會使你流連忘返,這些古老的建築絲毫不遜色於國內的那些仿古建築,盡管有時顯得比較殘破,但絕對會是原汁原味。

(更多精彩照片,請見本人博客:http://***/u/1670619311)


精選遊記: 加德滿都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