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哥如歌——吳哥寺浮雕之三

作者: 深度自游

導讀南廊西翼:蘇利耶跋摩二世行軍圖 作為高棉歷史上最偉大的君主和建造吳哥寺的投資人,他和他的征服整個東南亞的雄壯的軍隊當然不可或缺的紀錄在了這偉大的浮雕作品中。這幅蘇利耶跋摩二世行軍圖是整個浮雕作品中唯一描寫真實的歷史情景的部分。 這部分浮雕長94米。從最西邊開始,浮雕分為上下兩層,下層是行進中的軍隊,上層是出征前,軍隊的指揮官們拜見蘇利 ...

南廊西翼:蘇利耶跋摩二世行軍圖

作為高棉歷史上最偉大的君主和建造吳哥寺的投資人,他和他的征服整個東南亞的雄壯的軍隊當然不可或缺的紀錄在了這偉大的浮雕作品中。這幅蘇利耶跋摩二世行軍圖是整個浮雕作品中唯一描寫真實的歷史情景的部分。

這部分浮雕長94米。從最西邊開始,浮雕分為上下兩層,下層是行進中的軍隊,上層是出征前,軍隊的指揮官們拜見蘇利耶跋摩二世的情景。從浮雕作品開始往東10米,在上層浮雕中有一個突出的人物形像,他坐在那裡接受眾人跪拜,那就是蘇利耶跋摩二世。在蘇利耶跋摩二世的下方,是坐在轎子中的公主和嬪妃們。旁邊一側是他的內閣大臣和將軍們。再往前走,可以看到參拜完畢的將軍們起身後向浮雕的下一層走去,彙入出征的大軍之中。從這裡開始,浮雕由兩層彙成一層。在行進的大軍中,有20個將軍,他們都騎著戰像,其軍銜和等級可以從他們的傘蓋的數量判別出來,他們的名字也被以很小尺寸的銘文刻在他們旁邊。在第十二頭戰像身上做著的就是蘇利耶跋摩二世本人,這從他的15頂傘蓋可以看出來,而且他的形像比其他將領要高大許多。在他旁邊是騎著伽魯達(Garuda)的毗濕奴隨行,即便是這位大神的雕像尺寸也遠小於蘇利耶跋摩二世。從這裡再向前18米左右,一位婆羅門身份的皇家祭司坐在轎子裡,他的周圍隨行的是牧師。祭司之前用於祭祀的聖火在兩頭裝飾著那伽(Naga)的法櫃中燃燒。在此之前是兩個人抬著的一組樂師在吹著笛子,螺號和牛角號,敲著鑼。再往前,軍隊越來越多,並出現了外國的盟軍軍隊。在浮雕盡頭之前8米處,王子Jayasimhavarman率領的是羅浮國(Louvo)的軍隊,在之前,一直軍隊的戰士們身穿帶著小花紋飾的軍裝,面貌凶猛,手裡握著長矛的是暹羅來的雇佣軍,他們軍隊的指揮官也乘著戰像。

南廊東翼:天堂和地域,閻魔的審判。

這部分浮雕長66米,描繪了當時高棉人根據印度教義而想像出的天堂和地獄的場景。在剛進入這裡的時候抬頭看一眼天花板,只有這部分圍廊頂部有天花板,這是根據後來考古發掘出的一塊殘存的當時天花板的殘片兒進行復原的。

浮雕一開始分為上下兩層,上層浮雕又分為兩層,描繪的是那些道德高尚的高棉人坐在轎子裡,神態安詳地行進在通往天堂的道路上。浮雕的下層,那些來自地獄的鬼神們正毫無憐惜的抽打著那些進入地獄的惡人,這些人形容枯槁,骨瘦如柴,被這些地獄的鬼卒拖拽著去接受掌管地獄的閻摩的審判。向前行進20米左右,可以看到這些進入地獄的人被地獄中閻摩豢養的獵犬撕扯著,還有被其他一些動物折磨著,從浮雕中可以看到這些動物中還有一頭老虎和犀牛。還有一些人,鼻孔中穿了繩子,被鬼卒牲口一樣的拽著。

再向前將近20米左右,浮雕的中部刻畫的就是閻摩審判的情形。這裡順便說明一下:印度教中的閻摩並不是中國傳統神鬼故事中的閻羅王,也不是藏傳佛教中閻王。印度教中的閻摩原為天界諸神之一,他有兩條狗作為他的使者在人間徘徊,一旦發現有人快死了就接引到天界。後來隨著印度教義的變化和發展,它被轉成死神,專門審判下到地獄的惡人,令其受報而不得再作惡。而在藏傳佛教中,閻王是佛教的護法神,化身為大威德金剛掌管地獄眾生。而所謂的閻羅王只是中國人從道教引入佛教的一個小神,歸屬於地藏菩薩,共有十位閻羅王,被統稱為“十殿閻君”。而地藏王菩薩是教化地獄眾生的具大慈悲大智慧的菩薩,是拯救地獄眾生脫離惡道的痛苦折磨前往極樂世界的。地藏菩薩曾立下宏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正菩提。這裡的終生不僅指的是地獄中的眾生,而是包括裟婆世界裡的六道眾生。

我們回到浮雕上來,這裡的閻摩有十八支臂膀,坐在他的座騎------一頭水牛背上,對進入地獄的惡人們進行宣判,宣判他們前世的罪行和死後進入那一層級的地獄。在距他東面約3米的地方,是他的兩個主要侍從,達摩(Dharma)和Chitragupta,他們面無表情的聽著這些犯了罪墮入地獄的人的乞求。這些乞求者共有32位,估計是當時犯了重罪的人,他們被從這兩位侍者上方的一個直接通往地獄的洞口扔了進來。還有一小段銘文標識了這些罪犯的情況。

再向東22米,上層的兩層浮雕彙到一起,之後的37米浮雕描繪了天堂的景像。天堂被伽魯達支撐的中楣托著,將天堂和地獄分別開來,仙女們(Apsara)在空中飛舞,人們在欣賞著音樂,但是這寧靜祥和的景像和下層描繪地獄的殘酷景像相比,前者雖然令人身後向往,但後者在當下更具趣味性和欣賞性,這裡當時高棉藝術工匠的想像了得到了充分的發揮,栩栩如生的刻劃了他們心目中不同層級地獄的駭人景像。目前可以辨認比較清楚的是:

從那個人間地獄的直通口開始5米遠的地方是第三層地獄---Vaitarani,這裡的鬼卒們用鉗子將罪人的舌頭拔出;再向前的第六層地獄---Nirucchvasa,罪人在這裡被慢慢焙烤;後面燃燒的湖面是第九層地獄,Taptalaksamaya;在第十層地獄,Ashthibhanga,罪人們被敲碎骨頭;十一層,Krakaccheda,貪吃的犯人被不合比例的兩兩縫在一起;十二層,Puyapurnahrada,那些“偷竊烈酒的,引誘他人妻子的,或接近學者的妻子”(不知道當時為什麼把這些看上去好不相干的人認定成同一類罪犯)被捕食的大鳥撕成碎片扔進滿是粘稠的濃汁的湖裡;第二十三層,Kalasutra,犯人們被穿在鉗子上放在火堆山燒烤;第二十九層,Cita,是酷寒地獄,那些犯偷盜罪的犯人在此受刑,從浮雕中可以清楚地看到這些犯人瑟瑟發抖的樣子;在浮雕結尾處,是Maharaurava地獄,這裡的刑罰是浮雕中表現最痛苦的刑罰------犯人們的身體上被釘滿了釘子,然後禁錮在一個框子裡不得動彈。

東廊南翼:攪拌乳海(Churning of the Sea of Milk)

經過未加修飾的東南角亭閣,進入東廊南翼,這裡刻畫著攪拌乳海的情景。攪拌乳海故事的來龍去脈前面已經介紹過了,其微縮版的浮雕也已經看過了,而這裡用的是49米長的一整塊石板進行雕刻的。

在浮雕開始的前五米,是阿修羅(Asura)的軍隊,他們與馬匹和像群排列整齊。再往前,是長著許多頭顱的魔王羅婆那(Ravana),他在阿修羅一側的最後,拽著巨蛇瓦蘇吉(Vasuki)的尾巴,他前面是由92個阿修羅和他動作一致的拽著巨蛇的身體。在他們腳下,大海裡的各種海洋生物在劇烈的翻滾,這些海洋生物有的是現在真是存在的,有些則是只在神化故事中有所描述,它們包括魚,鱷魚,龍,海龜和巨蛇那伽。浮雕最底部的巨蛇那伽(naga)平躺在海底,蛇頭則在浮雕的最遠端抬起。在天上,則飛舞著成群的仙女(Apsara)。

在浮雕的中部,大海被攪拌的波濤洶湧,那些海洋生物有的被大浪切成碎片。在柱狀的曼達拉山上,毗濕奴正指揮著這次行動。他的化身之一,巨龜庫爾馬(Kurma)托著曼達拉山以保持以平衡並保證它不會沉入海底。因陀羅(Indra)在山頂上盤旋以保持山體的穩定,毗濕奴的光圈附近是神像Airavata和神馬Ucchaissravas,它們和那些飛翔的Apsara一樣,都是攪拌乳海的產物,細心觀察可以發現毗濕奴周圍的雕刻並未完工。在毗濕奴的北邊,是88位天神在拽著巨蛇的身體,而他們身後,巨蛇的尾部則是神猴哈努曼(Hanuman)在指揮著天神們的行動。而哈努曼和羅婆那都沒有出現在攪拌乳海的原始記載中,而是當時高棉人將吠陀(Vedic)時代的這個傳說和《羅摩衍那》進行結合的產物。在浮雕的最後5米則是天神一方的軍隊,於最開始一側的阿修羅的軍隊相呼應。

東廊北翼:毗濕奴戰勝阿修羅

這幅52米長的浮雕的設計和制作和前面介紹的浮雕相比,顯得相當粗糙,內容也極為單調乏味:四臂毗濕奴站在他的坐騎,神鳥伽魯達的身上,阿修羅從兩側向他聚集過來。浮雕整體布局的風格與前面的決戰俱盧之野和攪拌乳海相同,都是將重點集中在浮雕的中央部分。這幅浮雕唯一可以稍微引起參觀者興趣的就是在毗濕奴的北側3米遠,一隊阿修羅騎著大鳥,他們的腿盤繞著大鳥的脖子。這幅景像在吳哥景區眾多描寫阿修羅的地方都是絕無僅有的。另外,在這幅浮雕的最南端,有一小段銘文記錄於1702年2月23日,描述了在這處圍廊外當時的一座墓的一些情況,但這墓現在已找不到影蹤了。


精選遊記: 暹粒-吳哥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