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泊爾隨筆》之六:
從陸地穿越尼泊爾
我們考察組到達加德滿都之後稍事休息,又應Golchha集團邀請去尼泊爾甘吉(Nepalgunj)考察一處造紙廠工程,那是一座遠在尼泊爾西部與印度相鄰的邊境城市。
尼泊爾甘吉(Nepalgunj)距離加德滿都大約500余公裡,從東到西幾乎要穿越大半個尼泊爾腹地,路途艱辛難行。Golchha集團為我們提供了兩部老舊的豐田車,並派了兩位工程師擔任向導。車子有些破舊,也沒有冷氣,一路只能開著窗子吹風,口干舌燥不說,還搞得滿身都是灰塵,但好在司機師傅的駕駛技術精湛,有好幾次都能化險為夷。
加德滿都是一個高原盆地,四周環繞著高山,清晨我們向西出城後,首先要翻過西部的山梁,然後沿著與印度邊境平行的公路行駛。從市中心向外行走,道路逐漸上升,但路況還算平整,一路上汽車、馬車、牛車和行人混行在一起,我們就在人群的縫隙中緩慢穿行。

(加德滿都街道)
當我們到達西邊山梁的頂部時,站在那裡向東望去,加德滿都谷地盡收眼底。 向西南方向望去,才發現山嶺的另一側是一個巨大的陡坡,落差至少有2000米以上,公路幾乎是貼著懸崖蜿蜒而下。向西北方向望去,能夠看到連綿的山脈和巍峨的雪峰,正是“風景這邊獨好”。
不過,從那裡開始,路況可以說是每況愈下,道路顛簸不平,有些地方根本沒有柏油路面,一路上灰塵滾滾。更糟糕的是,尼泊爾幾乎沒有交通規則,那些印度“奔馳”大卡車有些不僅搶行、逆行,簡直就是橫衝直闖,小車穿行其中,就像老鼠在大像群裡穿行,稍有不慎就會被擠扁、壓碎。

(印度“奔馳”卡車)
尼泊爾人坐長途車時不喜歡呆在車內,而是喜歡坐在車頂,那個明明是放行李的位置卻積滿了人,我真為他們捏把汗,坐在車裡都未必安全,更何況那麼高的車頂呢,一旦被甩下來,必定就是一命嗚呼。
不過沿途風景很好,公路在山間穿行,可以看到高大的雪山。公路就在山脈之間蜿蜒回轉,你會感到蕩氣回腸,感嘆這裡離天際會是那麼近!有時,也可以看到寧靜的湖泊,從雪山上融化的雪水會聚在一起,清澈透明,在陽光照射下閃爍出寶石般的顏色。雪水沿著喜馬拉雅山的峽谷和裂隙奔騰向下,形成不斷的溪流和瀑布,湍急的溪流發出陣陣轟鳴。
尼泊爾高海拔地區是很少有人居住的,那裡寒冷、缺氧,較少植被,居民看起來很接近藏人,皮膚在紫外線的強烈照射下,黑裡透紅且非常粗糙。由於喜馬拉雅山南坡落差極大,尼泊爾與印度交界的南部地區已經是印度平原,海拔高度接近海平面,因此酷熱異常,這裡的居民看來更像是印度人,人口稠密是傳統的農業地區。
一路上我們路過不少城市和鄉鎮,有時會停下來在路邊的小攤上買一些水果。即使是鄉鎮上,也能見到這樣的花店,尼泊爾人喜歡將這些桔黃色的鮮花做成花環。有的時候車子不得不停下來,為走上公路的羊群讓路。記得在接近藍毗尼附近的路段上,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景。
在鄉間吃飯會是一個大問題,我們在去的路上找到一處旅游景點的餐廳,裡面非常干淨。尼泊爾是一個著名的旅游地,盡管國家貧窮,但是由於有大量的歐美游客,一些旅游設施還是可以達到起碼的,西方可以接受的標准,這一點比國內要強,我們的設施可能比其他國家不差,但卻不符合國際標准和習慣。這種薄餅和咖喱是尼泊爾傳統的美食,味道真是不錯,至今我都保留愛吃咖喱的習慣。不過回程路上卻沒有那麼幸運,只能在路邊的小飯館吃飯,那裡的衛生條件真是不敢恭維。

(尼泊爾肉鋪)
我們不敢吃這種肉,隨行的尼泊爾工程師就叫飯館的老板娘買來一只活雞,殺掉後做了一道咖喱雞,這樣至少可以保證不會吃到不安全的東西。尼泊爾鄉間的飯館簡陋不堪,一個土灶外加幾張光板桌子,很像錢鐘書《圍城》描寫的鄉村飯館,只是沒有見到生蛆的腊肉,不過,尼泊爾的蒼蠅多到可以把一塊肉蓋滿。尼泊爾人吃飯是不用餐具的,特別是在鄉間的小飯館裡,一般使用右手的頭三個手指抓飯吃,土豆咖喱和大米飯,外加一碗菜湯或一杯印度紅茶,就是一頓比較講究的美餐了。
越是靠近尼泊爾甘吉(Nepalgunj),天氣就越是炎熱,路面凹凸不平,泥濘不堪,道路經常被山洪衝毀。尼泊爾的鄉村極為落後,靠近印度的平原一帶是傳統的農業地區,是全國唯一具有比較平坦土地的地方,農民依靠種地糊口。南部地區沒有四季變化,只分為旱季和雨季兩個季節,城鎮的街道成了晾曬稻谷的場地。
房前屋後幾乎無處落腳,街道也成了農民的打谷場,每年向地主繳了租子,余下的糧食所剩無幾。
尼泊爾地處喜馬拉雅山坡地,山勢非常陡峭,河水無法蓄積,許多河流都是季節性河流,每當到了旱季,河床便會干枯無水,取水非常困難,只能依靠打井汲水。由於鄉村極其貧窮,沒有足夠的農業機械,大部分農村地區甚至都沒有通電,每當豐收時節,全家男女老少要齊上陣。

(農民在晾曬糧食)
家庭人口的數量是完成繁重的體力勞動的決定性因素。據當地人說,尼泊爾新出生的孩子數量很多,但人口自然增長率並不高,主要是醫療條件極差,導致新生兒死亡率奇高,在農村地區幾乎家家都有夭折的嬰兒。另一個原因就是平均壽命短,進一步拉低了人口增長率。
靠近大一點城鎮的地方,農民也種植一些蔬菜,在供應到集市或旅游飯店之前,會這樣到溪水裡洗干淨。
遠離城鎮的鄉村,基本沒有什麼像樣的紅磚房,只有一些類似非洲大陸那種部落的茅草房,沒有門窗,家徒四壁,看不到任何像樣的家具,由於氣候炎熱,許多窮人干脆就露宿街頭。到了夜裡公路上漆黑一片,每當路過一個村莊時,你會發現公路邊上或坐或臥有不少人,在汽車的燈光形成的光影裡歡呼雀躍。
我們就是這樣一路抹黑地開進了尼泊爾甘吉(Nepalgunj),當時已是午夜時分,街上路燈昏暗見不到行人,我們的司機糊裡糊塗地把車開過了一道大門,直到在微弱的燈光裡見到一座房頂上插著一面印度國旗,才知道我們已經越過邊境,進入了印度領土,連忙掉頭往回開,不過邊境兩邊都已經下班了,根本未見有人出來阻止。等到白天再次經過那裡時,才發現印度-尼泊爾的海關原來是這個樣子。
尼泊爾甘吉(Nepalgunj)與其說是一座城市,不如說是一個印度、尼泊爾之間一個邊貿互市的集鎮,沒有一條像樣的街道。街上幾乎見不到路燈,入夜以後整個城市漆黑一片,只是在最中心的十字路口有幾個日光燈管權作是路燈。
集市上交易的貨物主要是各種農產品,Golchha家族在當地是有名的大地主,到了尼泊爾甘吉(Nepalgunj)後,我才知道隨我們同去的一個人,原來是Golchha家派去向當地農民收租子的。我們考察完工廠選址的地形之後,工作之余,他挺熱情地邀請我們跟他去拜訪一些當地的朋友。
尼泊爾的地主們挺淳樸的,盡管他們也不富裕,但仍然會沏茶招待客人,尼泊爾人喝茶習慣跟英國人相似,要加奶和糖,而且還會備上一些小餅干。
我在尼泊爾那些天經常吃到一種黃色的粥,據說是一種叫做林桃(Lentil)的東西做的,我在一個地主的場院裡終於見到成堆的,呈金黃色的圓片狀的林桃(Lentil)。通過攀談,主人告訴我這種東西其實是一種類似豆類的植物,在南亞一帶非常普遍,是尼泊爾人日常的主食。而且,林桃(Lentil)這種植物有好多種,並不限於我所見過的紅色或黃色,還有綠色等等。如果你到尼泊爾旅游的話,不妨試一試這種食品,味道挺可口的。
九十年代初期,尼泊爾的鄉村是一個極其貧困的地方,貧富懸殊,許多農民簡直是一貧如洗,因此,共產黨(毛派)開始崛起,在內陸地區的房屋牆壁上經常可以看到共產黨的標志。

(尼泊爾內陸城市)
整個九十年代,尼泊爾的政壇極其混亂,內閣更替簡直就像是走馬燈,各種激進的勢力紛紛崛起,僅聲稱為共產黨的黨派就有好幾個,國家最後被拖入了長期的內戰,以至於獨裁的王國體制終於土崩瓦解,灰飛煙滅。現在看來如果一個政權不能處理好與人民的關系,遲早會被民眾拋棄。通過幾天的親身經歷,我們已經感受到了尼泊爾正處於崩潰的邊緣,現在我們知道,那時我們剛好是處於一場暴風驟雨般革命的前夜。
但願那裡的人民今天能夠過上更加幸福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