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河姑蘇

作者: 巫殷明

導讀泡了一杯綠茶,聽了幾首輕柔的樂曲,心情漸漸沉靜下來,便開始寫我的江南之旅了……2009年初秋,難得的一次休假,令一個在我腦海盤桓已久的夢得以化為現實。迫不及待的我開始了我的江南旅程…… 我的江南,不是泛舟渡江而來,雖然離我理想中去水鄉的煙雨舟楫意境頗遠,但是這並不足以影響我的心緒。因為老天適時的為我下起了雨。我是非常喜歡雨的,雨總讓人的 ...

泡了一杯綠茶,聽了幾首輕柔的樂曲,心情漸漸沉靜下來,便開始寫我的江南之旅了……2009年初秋,難得的一次休假,令一個在我腦海盤桓已久的夢得以化為現實。迫不及待的我開始了我的江南旅程……

我的江南,不是泛舟渡江而來,雖然離我理想中去水鄉的煙雨舟楫意境頗遠,但是這並不足以影響我的心緒。因為老天適時的為我下起了雨。我是非常喜歡雨的,雨總讓人的感到很蘊藉,下雨的日子心靈總是很寧靜,此時看大好江南風物,方能一覽無余,韻味十足。

這次旅行主要去了三個地方,蘇州、南潯和杭州,每一處游玩兩天,其中屬蘇州游玩時間稍緊,許多風情未能領略,頗為憾事,但窺一斑亦可略知全豹,也不妨寫寫。

關於姑蘇的風物,我以為那首唐人杜荀鶴《送人游吳》的詩描摹的頗為貼切,其中意境我早已心馳神往:

君到姑蘇見,人家盡枕河。古宮閑地少,水巷小橋多。

夜市賣菱藕,春船載綺羅。遙知未眠月,鄉思在漁歌。

姑蘇的氣質盡在其中,人家枕河而居,河邊垂柳依依裊裊,白色而略顯斑駁的牆,黑色而樸素的泥瓦,一塊塊不甚平整的青石板鋪就的小道,就這樣在一間間房屋間漫延開去;間或有一艘木質小舟翩翩劃過,小舟在水道拐角處消逝了,蕩起的漣漪卻沒有那麼快復歸平整。我佇立在山塘街中的小石橋之上,兩眼迷蒙,彷佛看到兩岸樓坊間,盡是前代舊時的繁華氣像,沿街擺開的畫卷中,有的是華麗精美的蘇繡綢莊,有的是精致鮮美的茶食小吃,有的是清苦士子的文人字畫,有的是美輪美奐的青樓畫舫,有的是鮮衣怒馬的高騎闊少;兩耳之畔,依稀又聽到商販們的吆喝聲,畫舫裡絲竹伴奏的評彈聲,古時干將莫邪鑄劍的叮叮聲,吳王夫差北征的干戈聲,館娃吳宮裡西施的哀嘆聲,夜半客船到的寒山寺鐘聲,捕魚而歸的舟楫欸乃聲……心頭一陣陣激蕩,不知所措,只能輕輕的對姑蘇古城親切的道一聲,我來了。

蘇東坡說過,到蘇州而不游虎丘,誠憾事也。所以我也附庸風雅了。甫近山門,便可看見“吳中第一山”的朱紅匾額,門正中遠處即虎丘塔,首尾相應,引人入勝。一路行,一路景,入此寶山,絕不會感覺寂寥。虎丘山的文物精粹,可以說占盡姑蘇十之七八,正如南朝時謝靈運贊曹植之才一般,此公說:“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獨得八鬥,我得一鬥,自古及今共用一鬥。”若姑蘇好比天下才,虎丘較之曹子建亦不遑多讓。唐朝白居易任蘇州刺史時,有一次夜游虎丘感嘆道:

領郡時將久,游山數幾何。

一年十二度,非少亦非多。

一年游玩一個地方十幾次,亦不嫌多,可見虎丘魅力所在。

走在虎丘山道上,有幾處奇石是必須看的,一處是路旁右側的試劍石,傳聞是春秋時期,吳王闔閭為爭霸天下,召來了當時最有名的鑄劍師干將、莫邪夫婦為他鑄劍,後來鑄成的絕世寶劍即名為“干將、莫邪”,闔閭為了試其劍的鋒利,對著這塊石頭手起劍落,將這塊石頭一劈為二。再前行不久又可見左邊有一塊橫臥的大石頭,那是蘇州大才子唐寅躺過的“枕石”。相傳有一日,唐寅到虎丘游玩,累了就在這塊石頭上歇息,不知不覺竟睡著了,恰好其好友祝枝山路游經過,見此景像,雅興童心忽至,取來筆墨,大筆揮毫,寫了兩個大字“枕石”,挺有趣的。

行到中心,便可看見諸多名勝,從左而右,有千人石、第三泉、虎丘劍池、二仙亭、生公講台、頑石點頭、白蓮池、孫子練兵處……,都大有來歷,就不一一贅述了。往深處探幽,可見一泓神秘莫測的劍池,劍池兩壁自上而下彷佛刀斧劈就,平整峭立,都長滿了青苔,都刻有名家書法,顯得古意盎然。這便是傳說中的吳王闔閭墓,《越絕書》裡面記載說:“闔廬塚在吳縣昌門外,名曰虎丘。下池廣六十步,水深一丈五尺,桐棺三重,澒池六尺,玉鳧之流扁諸之劍三千,方員之口三千,槃郢、魚腸之劍在焉。卒十餘萬人治之,取土臨湖。葬之三日,白虎居其上,故號曰虎丘。”但是後世如秦始皇、孫權等派軍挖掘,想得寶劍,皆無可奈何,不得其所,留下了這千古謎題。

往山上去,可見千年古塔---雲岩寺塔,此塔斑駁厚重,塔身雖然有所傾斜,但仍直指雲霄,兩畔古樹環繞,涼亭石凳,令人一望便生黍離之嘆,此塔始建於五代後周顯德六年(公元959年),至今已有2000年歷史了。記得余秋雨在他的散文《白發蘇州》裡,即把虎丘塔比作白發姑蘇頭上的一支碧玉簪,如果把蘇州比作一位飽經滄桑的鶴發老嫗,虎丘塔可謂見證了她風華絕代青春年華以及多災多難的崢嶸歲月。

徜徉在虎丘的山路上,細細品味著這裡的風壑雲泉,雨絲漫漫不能阻擋人的遐思,腦海裡的人物故事不斷閃過,闔閭、夫差、西施、白居易、韋應物、唐寅、文徵明……,如今自己卻真的踏踏實實地站在這裡,聆聽著這吳儂軟語流傳下來的千古聲音,真應了辛棄疾那句詞: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出了虎丘,往拙政園去。這個園林就不必說了,早已聞名遐邇。但是當我入園看到她的精致美貌時,仍不免為之驚艷!首先由園林名之為“拙政”,便可看出最初造園者王獻臣的用意,拙政是晉時潘岳《閑居賦》中,“於是覽止足之分,庶浮雲之志,築室種樹,逍遙自得。池沼足以漁釣,舂稅足以代耕。灌園鬻蔬,供朝夕之膳;牧羊酤酪,俟伏腊之費。孝乎惟孝,友於兄弟,此亦拙者之為政也”的簡化。這兩個人的共同之處都是官場失意,而隱退園林。這是古代文人的通例,一代文豪蘇東坡亦想“乘風歸去”,可知名利場的險惡。所以當王獻臣自知再不能聞達諸侯時,便退而造園,傾力營造自己理想中的山林丘壑,以求心安,有所慰藉,而且當時落魄才子文徵明乃其至交,設計描摹皆參與其中。也因此該園洋溢著古典含蓄的美,可以令人百般品味,不能忘懷。

園內風景不比多言,可謂徑徑通幽,步步生境,每每在柳暗花明之處,峰回路轉,懷著平和愉悅的心情游園,肯定能滿載而歸,欲罷不能。花木植被之繁麗,好似這位美人四時變換的綺麗羅衫;鳥叫蟬鳴之清脆,恰如這位美人囀囀玉珠般的吳儂軟語;亭台樓榭之精妙,彷佛這位美人青絲發端的梳妝首飾;水波荷池之瀲灩,就是這位美人顧盼生輝的明眸善睞,不至此處者,不知其美,呵呵……

只可惜時日短促,不能久居姑蘇,許多名勝未及尋訪,許多故事未得細細體味,許多佳肴未能逐樣品嘗,可惜可惜。不過轉而想想,一兩天的時間,亦曾在蘇州留下了我的足印,下回再來,便有故人般的感覺,也很美妙,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初步的領略便有如此感覺,再來必不會差,期待吧……


精選遊記: 蘇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