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南金秋之旅(一)Mike Chang (版權所有,2002年)
李白詩雲:“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我自小即對華夏民族的母親河心存向往之情,無奈生在南國的我一直無緣目睹其壯美的容顏。這個願望埋存在心底二十余載仍未實現。
自從迷上驢游之後,我便對旅行社推薦的普通旅游景點提不起任何興趣,尤其在國慶這個全國人民皆出游的長假,更是不敢把目標定在任何有一定知名度的風景名勝,交通住宿成問題暫且不說,摩肩接踵的游人必然令我游興索然。因此,我早在離國慶二個月之前便開始搜索人跡罕至、風景壯美、人文奇特的尚未被開發的旅游處女地。也許我的要求實在苛刻,加之出行時間的限制,一時很難找到符合上述條件的地方。
在失望迷茫之際,我無意之中將目光落在甘肅與青海、四川接壤的甘南少數民族自治州。千裡黃河自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發源向東奔流,潺潺溪流至甘南已是滔滔大河,勢不可當,但在此地驟然一反常態來個大拐彎,扭身西行,這一奇特的景觀便是黃河首曲。甘南地處青藏高原向中原的過渡區域,海拔從四五千米驟降至二三千米,因此,巨大的落差使該區域包含了高聳如雲的聖潔雪山,一望無垠的豐美草原,宛若碧玉的高原湖泊和密林參天的原始森林;尤其是該區域融合了藏傳佛教和穆斯林兩種迥異的奇特民俗,更令甘南充滿了神秘的韻味。
碰巧有幾位志同道合的驢游也有意在國慶同游甘南,時間線路均合我意,便相約結伴同行。雖然與我們行程相符的有K376次和T52,但鑒於方便上車及與以下行程的銜接,我們決定搭乘票價相對便宜、車速較慢的K376次火車直抵甘肅省會城市蘭州。
當我們全副野營裝備,馱著容積為40-60升、重量為15-25公斤不等的旅行背包,在上海火車站“海”字下集合時,大伙似乎已經從緊張壓抑的都市生活中解脫出來,蛻去都市工作族的外衣,帶上心愛的野營裝備,興奮之情,溢於言表。
33小時冗長的火車之旅,在與朋友的聊天,與牌友的切磋,與驢游的交流中,也就不像想像中的那樣難熬了。為了節約時間、減少轉車和便於攝友的拍攝,我們決定自蘭州起全程包車,但由於是國慶,臨時包車特難,好在安路有朋友在蘭州的旅行社幫忙解決。雖然包車費比平時上漲不少,但事後事實證明還是明智之舉。
10月1日清晨6:30,抵達蘭州。我們立即入鄉隨俗,在品嘗了蘭州當地最為大眾的金鼎連鎖牛肉面後,即刻上車南行,直奔臨夏市。
車出蘭州進入山道,氣溫明顯下降,催促我們紛紛換上了厚外套。在寶藍色的天空下,精神抖擻的白楊在蕭瑟的秋風中肅立於路旁,使我不禁想起了茅盾的名作-白楊禮贊,想起了在黃土高原貧瘠的土地上頑強扎根的黃河兒女。
中午在臨夏稍作停留後,我們在顛簸的山路上免費全身放松按摩了近4個小時後,抵達了甘肅青海交接處的夏河縣。
夏河縣以拉蔔楞寺名聞藏區,拉蔔楞寺位於夏河縣城西,背依龍山,面對鳳山,創建於1710年,現已成為甘、青、川地區最大的藏族宗教和文化中心,同時也是藏傳佛教黃教的六大宗主寺之一,更是世界最大的喇嘛教學府,其嚴格的入學、教學、考試和畢業制度為藏區培養出了大量的宗教人才。
其西南角的貢唐寶塔於1805年建成,原名為現見解脫大金塔,因塔內供奉尼泊爾迎請來的無量光佛像而享譽海內外。寶塔造型別致,工藝精巧,在建築藝術與宗教意義上達到了完美神聖之境界。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