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人”逛青島之大窯溝

作者: 百萬雄師過大江

導讀中山路的北端就是大窯溝。 據說德據時期,在此燒制磚瓦,印有“青島狄德裡希森—耶普森公司”標記的紅瓦鋪蓋到了總督府、教堂、警察署和法院等建築之上,這裡也就成了一片窪地,繼而因此得名。看來康有為贊青島的“紅瓦綠樹,碧海藍天”的八字箴言裡,大窯溝是功不可沒的。日據時期,這裡劃為日本人居住區,並修建了“勸業場”大樓等為代表的商店和民居。 生 ...

中山路的北端就是大窯溝。

據說德據時期,在此燒制磚瓦,印有“青島狄德裡希森—耶普森公司”標記的紅瓦鋪蓋到了總督府、教堂、警察署和法院等建築之上,這裡也就成了一片窪地,繼而因此得名。看來康有為贊青島的“紅瓦綠樹,碧海藍天”的八字箴言裡,大窯溝是功不可沒的。日據時期,這裡劃為日本人居住區,並修建了“勸業場”大樓等為代表的商店和民居。

生於七十年代,長在紅旗下,屈辱的歷史已經成為過去,留在心海裡的都是快樂的童年和少年時的回憶。

由於毗鄰熱鬧的中山路,小時候姥姥晚上經常領著哥哥和我到路口的郵局門口坐著看汽車,是為樂趣。據說有一天,我突然不見蹤影了,急壞了家裡人,全大院的人都緊急出動四處尋找。就在萬分焦急的時刻,忽見俺一人慢悠悠回來了,問之,答道:到西邊看汽車去了。我至今不記得此事,可是父母言之確鑿、是抵賴不掉的——時間:我兩三歲,著裝:光屁股穿著個肚兜。看來,我從小就有勇闖天涯的魄力呀!

如今姥姥早已駕鶴西去,老郵局也早已重新拆建。隨著歲月消逝的還有“勸業場”大樓,我們就直呼“大樓”。那時候,在青島百貨業中,大概除了老牌的國貨公司就是“大樓”最火吧?但隨著上世紀八十年代末的大規模拆建,聳立起的高樓卻失去了往日的輝煌,以至於短短幾年間不得不歇業,“大樓”就此永遠定格在我的記憶中了。

大窯溝最火的季節是夏天,因為六路公交車的始發站就設在此處。六路車一路途徑青島西部沿海的風景點,直到中山公園(那時候,中山公園再往東就是沒人願去的郊外了。),是青島公交的品牌路線。由於是市區到達第一海水浴場的為數不多的公交線,所以每到夏季,車站上必是火爆不已,人人手裡提著個網兜(基本要素:游泳褲或泳衣、毛巾、肥皂等)乃至拎著泡沫塑料制或汽車內胎的救生圈,焦急的盼望著下一輛車的到來、揣摩著如何擠上堪比沙丁魚罐頭的車廂。現在想一想,那時的“洗海澡”樂趣之大絕非純粹到海裡泡泡而已,從頭到尾都需認真籌劃呢。如今,市中心東移、公交發達了,六路車驟然冷清了許多。

市場三路是一條普通的街道,我家就在這兒。

街東頭是聊城路,兩街相連不是柏油路、而是幾十米高差的寬闊的石階,石階的北側是石砌的護坡一直頂到聊城路住戶的圍牆,我們就叫它“大山”,爬“大山”是我們小時候的游戲,不過由於危險系數高總被家長訓斥;石階的南側是錯落有致的民居。小時候,總看到許多“畫家”坐著馬扎、支著畫板,對著這場景,或用水彩或用油彩,記錄著他們心中各自的風景,現在回想起來還是韻味十足。

我家原來住的房間過去也許是個商鋪,就在面南的一側開有一扇窗戶,老高老高的,頂部是半月形的,整個窗戶都是石箍的、還有鐵藝精良的圍欄;門前有一顆茂盛的法國梧桐,年齡肯定比我大。

這曾是一條安靜、祥和的街道。


精選遊記: 青島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