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窟之最——西行游記之五

作者: 法端

導讀10月22日早上6:40,車到敦煌車站,一輪皓月還懸在半空,陪伴著我們這些夜行人。導游王小姐已經早早的等候在車站迎接我們。這裡晝夜溫差很大,從火車下來明顯感到寒氣逼人,抬頭一望,滿天的星鬥,這在上海已經很少見到了。導游說,這時的氣溫大概在-1℃左右。從火車站到市區還有130km的路程。由於路況不好,需要2小時才能到達。車在一片戈壁中行駛,隱約可見有一些 ...

10月22日早上6:40,車到敦煌車站,一輪皓月還懸在半空,陪伴著我們這些夜行人。導游王小姐已經早早的等候在車站迎接我們。這裡晝夜溫差很大,從火車下來明顯感到寒氣逼人,抬頭一望,滿天的星鬥,這在上海已經很少見到了。導游說,這時的氣溫大概在-1℃左右。從火車站到市區還有130km的路程。由於路況不好,需要2小時才能到達。車在一片戈壁中行駛,隱約可見有一些植物。8:00後,天開始放亮,這時可以看到,戈壁上長了很多灌木。導游介紹說,那些矮的綠色的叫駱駝刺,稍稍高些略顯紅黃色的是這裡的紅柳。敦煌火車站原名柳園站,就得名於此。1958年建敦煌站時,主要是用來貨運的,只是近年來旅游業越來越發達,才以客運為主。1982年,敦煌還建起了機場,離市區13km,今年又改擴建,並與8月18日正式啟用,原來只能飛短途小飛機的機場,現在已經能起降大型客機了。遺憾的是,上海到敦煌的航班還沒有開通。

到賓館吃過早飯,把行李放好,稍事休息,我們就馬上趕往第一個景點——絲綢之路上著名的莫高窟。導游介紹說,莫高窟最早開鑿於1600多年前的北魏時期,一直延續到宋代,1000多年才建成今天的規模。共有洞窟492個,壁畫45000多幅,塑像2000多尊。莫高窟的第一個石窟是由一個僧人雲游到敦煌附近的三危山下,看到太陽光照在三危山上霞光萬丈,有如佛光普照大地,於是發宏願開造了第一個洞窟。此後,所有的石窟都是由當地及外地的名流士紳和過往商旅捐資開鑿的。歷代政府從未投資。

聽著導游的介紹,不知不覺就來到了這個離敦煌市區25km的名勝古跡。進入莫高窟跟著講解員參觀了10個洞窟。見到了著名的九色鹿的故事、反彈琵琶的壁畫,還有很多廣為流傳的佛經故事。這裡的洞窟由於開鑿年代不同,都帶有明顯的時代特征。北魏、西魏時期的壁畫和塑像帶有明顯西域地區人的面部特征。當時,佛教在西域流傳甚廣,而這兩個北方王朝都是鮮卑人建立的,因此就帶有明顯的西域風格了。隋唐時期的佛像則顯得豐腴慈祥,帶有明顯的中原風格。同時,也可以從壁畫、塑像中看到當時中外交流的盛況。唐代開鑿的佛祖涅槃像,在臥佛邊上有他的72弟子。72人表情各異,而且從面部特征看,不僅有中原的漢人,還有世界各地不同種族、不同民族的弟子。從這裡可以看到,當時大唐盛世中外交流之廣。宋代的壁畫和塑像顯得有些木訥和嚴謹。這可能與當時理學盛行有關。清代曾對莫高窟進行過一次大修。由於主持大修的是一名道士,因此,在修補過的地方帶有明顯的道教色彩,甚至還有把太上老君像放在釋迦牟尼像之前的現像。

下午我們到鳴沙山、月牙泉參觀。這裡距敦煌市區6km。鳴沙山是由南北兩山並連接西山組成的一個口袋形的沙地,風只能從東面吹進來,把沙吹往高處。因此,月牙泉雖然在三面沙漠包圍中卻能千年不淹。月牙泉由地下水供應活水,因此也不會腐臭,是大自然賜給敦煌的一處獨特的風景。鳴沙山的滑沙是這裡的一個特有的旅游項目。我們都爬上了沙坡往下滑。領隊還被梯子弄破了腳,這是這次出行付出的第二次血的代價。雖然看著沙坡不高,但真的爬起來,我們這些平時坐慣辦公室的人都一個個氣喘吁吁。盡管大家都想再滑一次,卻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有些人意猶未盡,又騎駱駝充分領略了沙漠的浩瀚。鳴沙山方圓1000多平方公裡,這裡的沙被稱為五色沙,由黃、紅、黑、白、綠等各色細紗組成。在藍天白雲的映襯下,顯得非常壯觀。

晚上,大家聚在一起,吃了當地的特色菜。晚飯後,大家又去看了歌舞表演。節目是根據莫高窟的壁畫改編而成的。上午看到的是靜態的藝術,晚上又欣賞了動態的藝術,使我們充分享受了敦煌之美。


精選遊記: 敦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