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平西山游

作者: porie

導讀雖然下了一夜的毛毛雨,早上起來繼續飄著雨星,但我們一行六人還是出發去桂平爬已經念叨了好久的西山。九點十分汽車從貴港開出,十點四十分到桂平汽車站。下車後沒吃早飯的人買面包、牛奶解決肚子問題,大家買水,整裝開路。先在城市邊緣走過了一段,走出了城市,然後順著一條便道慢慢走到了進山的路上。回來後來查地圖,那條路叫廻龍路。雨後的空氣很清新, ...

雖然下了一夜的毛毛雨,早上起來繼續飄著雨星,但我們一行六人還是出發去桂平爬已經念叨了好久的西山。九點十分汽車從貴港開出,十點四十分到桂平汽車站。下車後沒吃早飯的人買面包、牛奶解決肚子問題,大家買水,整裝開路。先在城市邊緣走過了一段,走出了城市,然後順著一條便道慢慢走到了進山的路上。回來後來查地圖,那條路叫廻龍路。雨後的空氣很清新,雖然還是有些潮濕,但進山看到滿眼的綠意,人的精神還是很好的。到了一個岔路口,負責帶路的小薛說走右邊長田雞翼村那條路。雖然也是水泥路,但也隨著山勢彎彎曲曲,路邊綠樹的葉子層層疊疊,綠的深淺有致,路邊一側的深溝中有嘩嘩的水聲。走了一段再問路時,發現走錯了,於是開始拐向左側的一條泥土的山路,喜歡爬山的小吳興致被調動起來了。雖然剛下過雨,路並不滑,大家走的也比較快。途中遇到一群牛,老老小小近十口,堵住了一人寬的山路。正發愁怎麼過去時,牛們紛紛驚慌的讓開道路,於是大家排著整齊的一列縱隊神情嚴肅的從牛群中穿過,沒一個人有停步拍照留念的願望——雖然牛怕人,其實人更怕牛。山道沿著一座小山轉個圈,到了山的另一面就是下山路。因為落葉多,路也有點滑了。山上多圈的墳墓,有大有小,有華有簡,山道不斷從各家的墳圈邊穿過。下到山下的水泥路上,鞋底上已經是滿滿兩底黃泥,在水泥路上走起來倒是一步一個腳印。走了不遠,小薛又發現方向不對。正好一位MM路過,小薛用我們根本聽不懂的當地話仔細打問,原來上馬驪山的路就在我們剛剛下山的小路旁。大家調整一下,稍微吃點東西,老劉打頭,開始上山。上山的路基本是直線,有石有沙有落葉,還是比較好走,前進的速度也比較快。只是路邊的樹葉上積的雨水還很多,加上出汗,衣服很快就被打濕了。走了快一個小時,可能是下車後吃的酸奶有問題,小吳開始不舒服。於是停下來休息,大家吃點東西。繼續前進,山路的坡度也開始陡起來。途中遇到幾個學生,是從山頂上下來的。走了時間不長,小吳、小馮都要休息,於是再停下來,此時小吳全身發熱,可以看見他身上蒸騰的水汽裊裊升起。休息後繼續走了沒幾步,小吳還是蹲下來吐了幾口,才緩過勁來。此時的山路已經比較陡了。經常在隊伍中間喊“衝啊!”的小楊,雖然瘦瘦小小,因大家說“衝動是魔鬼”,情願化身魔鬼,還是衝到了隊伍的最前面,帶著隊伍向上、向上。跟在後面的老劉、小李走幾步歇一下,走幾步歇一下,大口的喘氣,肺也開始呼哧呼哧了。山道幾步向左,幾步向右,曲折向上。因為陰天,且濕度很大,空氣像能捏出水來,雨像隨時要下來。周圍雲霧繚繞,抬頭看不見山頂,回頭看不叫山腳,只有順著眼前的路,踏著石塊高一腳低一腳的不斷向上。小楊幾次大喊“到啦!”,都是非典型性的疑似,上去一看,只是一塊大石頭,地勢略微平坦,向上的路還在延伸。路邊間有電線杆,電線是通向馬驪山上微波站的,可惜電線杆上的編號是向上編的,號碼越來越大,無法判斷路還有多遠。向上的路似乎沒有盡頭,只見小楊上衣的一抹紅色在煙霧繚繞的綠樹、石塊之間時隱時現,卻始終無法追趕上。上啊上啊,忽然之間,路變平緩了,山勢也開闊了,四周的霧氣被山風吹來吹去,像仙境,終於快到頂了。人一下有了精神,加快腳步,飛速向前。終於到頂了,小薛說,這是小馬驪山,去馬驪山頂還有一段路。小馬驪山另一側是向下傾斜的一大塊綠草坡,草坡中有幾塊大石,一塊汽車大小的石塊中間齊齊的裂開一個手掌寬的口子,於是大家拗出各自的造型,和大石、裂縫合影。沿著山坡向下,是兩座山之間鞍部的一個風口,山風呼呼的吹。因為部分人體力不支了,於是決定不上馬驪山,而直接向西山前進。順著一條西山方向的路走了一段,小薛發現路線不對,退回來走另一條,還是不對。歧路上小吳腳下一滑,摔出了今天的第一跤。地是潮濕的,於是大家站著,開始吃東西,而小薛返回到風口處找到了去西山的路。去西山的路開始的一段是下坡,經過了前面上山那段陡峭的路,現在大家的心情非常好,走的也很愉快。地上多落葉,遇有山道空靈或遍布紅葉處,大家就停下來擺POSE照相,而旁邊的人會說自己是“路人甲”、“路人乙”或“宋兵甲”,而有意走過去,留背影在別人的照片裡。走著走著,路又開始變陡了。因為衣服都濕了,小吳在廣大群眾的建議下,找了一根樹枝椏,把衣服挑在上面,裸著上身扛著樹枝行走,很有巡山土匪的味道,可列為“匪兵甲”。在大家的調笑聲中,腳下一滑,他又摔了第二跤。有一段下山路都是石頭,要小心踩著空擋避著石塊,或左或右的向下找路。走在前面的老劉一回頭間,看到後面山石間五個人或向左或向右呈之字狀,有逡巡不前的,有邁步探路的,有腳高腳低的,煞是好看,於是大喊大家“停下來”,拿過小吳的手機搶拍此畫面。但耽擱之間大家有移動的、有把自己站舒服的,已拍不出那一瞬間的動感和趣味了。很快,平坦的康莊大道到頭了,山路重新開始向上。先是相對一段平坦,但坡度很大的山脊。山脊上多合抱的松樹,泥土紅色,雖然不是很濕,但布滿了松樹落下的松針,不小心腳下還是會滑的。山脊的盡頭,又如剛剛走過的石塊路,只是這次邊上向上了,坡度估計已經有七十度了,需要小心的在石塊間的找著落腳點,一邊還要小心別滑了下去。石塊間向上走了近十分鐘,山忽然立了起來,陡峭的近九十度。路還在,但在石塊間也幾乎是垂直的。因為接近山頂了,只想快點登頂,所以沒有想太多,伸手抓住石塊,開始手腳並用的向上。隨著運動量的加劇,肺部更加急促的呼吸,此時頭上、腳下什麼也看不到,休息時只能緊緊抓住石塊,稍喘兩口氣就繼續向上——真的害怕時間長了手腳發軟,掉下山去。後來估計那段石壁可能有五十米,當時腦子裡什麼都沒有了,只有一個念頭向上向上,身體機械地攀爬著,伸手抓住石塊的突出部位用力,腿抬上來踩穩落腳點,再伸手抓更高處的石塊,再抬腳踩住落腳點,上、上、上。好在石塊都很結實,沒有脫落的擔心。爬著爬著,猛然看到了巨大的電視塔的鐵腳,登頂了!陸續上來的每一位,都是衝到電視塔的水泥台邊,面對峭壁坐下來大口喘氣,臉色蒼白,半天說不出話來。而體能最差的小馮,也在小薛的照顧下,很快登頂。慢慢氣息調勻了,能開口說話了,雖然周圍還是雲霧繚繞,看不見什麼景色,但經過了那樣一段艱苦的攀爬,站在沒有風景的西山山頂,大家心裡也只有一個字:“爽!”山頂只有半個籃球場大,鋪了個水泥台,樹了電視發射塔。我們上的是西山的後山小路。正面的登山大路是有台階的。山頂面對大路的方向,放置了一座尺高的白瓷觀音立像,既然來了,大家還是燒了些香燭。陸續有游客從正路上來,山頂上熱鬧起來,於是我們從正面下山。下去十幾米,路邊有樹枝搭起的棚屋,有翁嫗二人賣粥,泉水熬的粥。六人圍桌團團坐下,老翁端上滿滿一鍋粥,老嫗端來三小碗菜:腌鹹菜、腌辣椒、酸蘿蔔。可能一是餓了,二是一路上出汗很多,粥到口中異常清香甘洌!粥熬的火候也到了,稠稠糯糯。腌鹹菜並不很鹹,後味還帶點甜,像玫瑰頭,過粥甚好。辣椒很辣,而蘿蔔則酸的一塊下去再吃別的都沒了味。吃粥大賽開始了,你一碗我一碗,呼嚕呼嚕聲中,也就一瞬之間,鍋見底了。而老劉以五碗粥位居榜首。老太太問是否再加半鍋,大家撫著肚子,只能遺憾的拒絕了。老爺爺身體很好,赤面白發,說85年就上山,今年已經70了。粥一鍋20元,雖然在山下20元買米一鍋也裝不下,但在這山上,相比所吃的歡暢,真是便宜!下山路上,不斷遇到氣喘吁吁著上山的人,於是對上山的人說:不遠了,快到頂了,頂上有粥,很好喝!不料上山的人紛紛說,不喝了,山下喝過了——聽意思,在山下也沒少喝。於是大家猜測,是不是老太太的兒子在山下也開了分店,一家人壟斷了這條山道上的粥行生意?下山的路先是一段石頭鋪的台階路,再走下去又變成了很陡的遍布石塊的山坡,從石塊間小心下來,又成了上西山時開始的山脊路,只是更長、更陡。老劉正在小心翼翼的走著,聽到後面小李大喊“剎不住啦!”,趕緊抱著一棵樹閃在旁邊,就見身邊一條黑影如風般衝了下去,如同捕風漢子。中間用手拉了兩次樹也沒有停下來。等老劉慢慢下去很遠,看到小李捂著小腿“哎呦”,腿撞到了樹上。再看山上,小吳也停不住要向下衝,但他當機立斷降低重心腳下一滑,“噗通”一聲摔了個坐墩,剛站起來走了沒幾米一滑,“噗通”,又摔出了第四跤。有伐木的人,正在山脊上整理了一棵近十米的樹干。樹干已經削的光光的,頭上釘一個大拔釘,再綁一段一米長的樹干,留下的繩頭挽在肩上,拉著樹干向山下跑。很疑惑他拉著樹干在這麼陡的路上跑起來怎麼停下來——搞不好人會被樹干拖著衝下去。卻見他跑了一段路後一拉繩頭,短的樹干就橫了過來,於是大樹干就停住了。勞動人民的智慧真是無窮的。伐木的人沒有走之前,小薛問他道路,發現我們又走錯了,下山的正道在左側的另一個山上。正好旁邊有條小路,小楊、小吳打頭,大家走了進去。進去不遠,小薛說道路的前面有絕壁,是行不通的。此時有了三種意見,小楊、小吳很想搞次小探險,繼續走下去看看;小薛、小馮主張退回到遍布石塊的上坡之上,重新找到正路,再下去;老劉既不願意走到絕壁無路可走了退回來,又不願意倒回去再爬那堆亂石,所以主張繼續順山脊下去——雖然那樣就看不到西山最經典的景點了。五個人三種意見,就看小李投哪個方案的票了。經過了“長考”(長時間考慮),小李說“還是退上去找路吧”,於是兩個人高興,三個人不甘心的退了出來。向上走了不遠,又看到一條相對平坦的路伸向左側,這次沒有猶豫走了進去。幾分鐘後,回到了西山上山的主路上。主路是石板鋪路,一路的台階直通山腳。經過了神仙峽、如意亭、龍亭、觀音閣、龍華寺、乳泉、李公祠等等景點。半山亭由六根竹狀的柱子支撐,取名“六根清淨”之意,還留有半句對聯征對——“半山亭停半山半途莫廢”。因為走過了後山的那些崎嶇之路,這些景點大家一帶而過,並未過多停留。經過龍潭時,大家停下來洗手、洗臉,小吳的手機也借機會溜下去洗了個澡。山下多茶莊,因水而名。天晚,乳泉已加蓋上鎖。下到山門,六點鐘,天也漸漸黑了。小薛帶大家到一處相熟的飯店,飽餐一頓後,坐上了七點半返回貴港的大巴。雖然因為天氣原因,一路上基本沒看到什麼風景;雖然幾次迷失方向而多走了不少路了,且沒有登大馬驪山頂;雖然從十一點到六點也就七個小時的短短行程,但細細盤點卻還是記下了不少令人回味的有趣瞬間。幾個人雖是第一次見面,但一樣團結、民主、自律而有趣。尤其是帶隊的小薛,前後要照顧大家,又要來回找路,又比大家多走了許多路,真正是最辛苦的人!



(山間小吃)



(我要飛)



(“匪兵甲”)

(山道)



(山道)


精選遊記: 貴港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