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客生煎 友聯生煎大王(江寧路店) 地址:靜安區江寧路807號(海防路口)第七客生煎說到上海灘錢一下噗1出來的喜歡直奔南京西路,去做啥?到恆隆摜鈔票2,買大牌(像LV,Dior,Chanel,Prada, Gucci等稱名牌是小瞧它們了)。現在在上海灘是不是有錢,不是看你是不是住別墅,而要看你是不是常常在恆隆消費(去樓上鷺鷺吃飯的不算,我也去吃過),而對於老上海來說,恆隆這塊地方是20年前另一個大牌的遺址,友聯生煎的遺址(一鞠躬)。現在的恆隆是世界的,過去的友聯是上海的。現在的人有了錢喜歡去恆隆,過去的人有了讒歡喜去友聯。現在的恆隆跟多少的上海人有關呢?過去的友聯卻早已成了很多上海人心中不老的記憶。上海灘最早的生煎王者是蘿春閣(沒了,二鞠躬),大壺春和吳苑、鴻興館、春江(三個都沒了,一並二鞠躬),之後是友聯,再之後是豐裕,當然在30客的最後一客我會去拜訪小楊,你若是小楊的粉絲也可跳過這裡直接到最後一客去。由此可見友聯的江湖地位,當年店堂的盛況就不再描繪了,說句實話我能記得的就是排隊復排隊,味道是真記不得了。這次的尋訪隔了20個年頭,當然不是奔恆隆那裡了,而是奔友聯現在的歸地。江寧路807號,友聯還占據著街角的一長彎的門面,有四層樓高,門口和堂內各有一塊泛著銅綠的金字招牌。門口的是“中國名點 國內貿易部”,堂內的是“中華名小吃 金鼎獎 一九八九年 商業部”。
兩個部的獎,其分量是何其大也?要是哪天成了“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這個不是開玩笑,南翔小籠手工藝就在申請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恆隆是不是會把它請回去?店堂內人不多,以中年人據多。買二兩生煎3.5*2=7元,一碗全色雞鴨血湯5元,價錢還是很非遺的。要是成了世界遺產,真可以在門口圍個圍牆,要吃的先買世遺門票,再入園瞻仰,就怕那些忙GDP的人想起來生煎還可以在香榭麗舍上賣大價錢時,生煎沒了,那可就成了遺憾了。這是一鍋出爐了一小會的生煎,賣掉了大約1/4鍋,是等生煎的人最心儀的。到手的自然不是邊上的,自然是最好的。端兩客生煎和一碗全血湯到靠窗的位子,靠窗的位子總是比較明亮,總是不容易被人打擾。自己動手拿竹筷、調羹、醋碟。兩客生煎每一個都很飽滿,鼓鼓的,面上灑了點白芝麻和綠蔥花,看著誘人。咬一口皮,探不到湯,深吸一口,是很純正的生煎湯,鮮鹹而不油膩。好的肉在好的生煎裡被好的師傅烘了以後才會出來的那麼一小口的湯。那一咬下去的底,簡直是在咬20年前的歷史,酥脆而又濃郁,這才是生煎的底啊!那肉,緊、香,若是不香絕出不了這口小湯。而皮是松軟的,你可以分散著吃,也可以三位一體的咬,各有妙處。這皮略厚了點,這生煎看著也蠻大的,以前多少大我真不記得了,怪不得有貪官喜歡寫浪漫日記,原來他是想年老了好回憶啊!點評上很多人說友聯的生煎不好,一部分說不好的卻吃的是冷的,也不知道為何不等一鍋?還有一部分人說它家有時候好,有時候不好。我也許是運氣最好的一個?碰到了它的最好!那碗全血湯本來與友聯的生煎一樣是不抱希望的,看著不舒服:全是血。吃著倒還是可以的,無疑是准高湯。翻下去竟然有許多的鴨腸,當然心、肫、肝、小蛋黃是沒有了,倒是吃出了個意外和驚喜來了。再瞥一眼隔壁幾個老兄的辣醬拌面,面相好,下次一定來吃。其實像大富貴、友聯、王家沙、豐裕、萬壽齋這種老牌點心店,無論其招牌的是什麼,面一定是不錯的,特別是天熱時的冷面。吃的時候發生了個小插曲,外來小妹要去收一個桌子,上海大師傅(現在上海的飲食店還有,不知道以後是否還會有)發話了:人家還沒有吃好。小妹端起來給阿哥看:裡面的肉都沒有了。要死快了,碰到個挖了肉吃的主,放文化大革命直接拉外頭就可批鬥的!其實我能理解這位顧客,在我將為友聯打分的時候,要為湯多薄皮派或簡稱小楊派一個友情的提示:我打的是我的分,你可要看真切整個的文章,不要看了9分就去,倒時候喝不到湯吃不到皮,就吃兩粒小丸子可不要怪我。出門看著兩塊生鏽的牌子,我心裡依然生出了自豪的光芒,並感言:我為上海有過兩個部優產品而驕傲,我為上海往昔的生煎美食而驕傲,並預祝將來的世界非物質遺產申報成功!謝謝逝去的內貿部,謝謝健在的商業部,謝謝強壯的STV生活部!(說不定申遺的是小楊呢?小楊不是STV拍出來的嗎?)注:噗1:滿出來,比喻多 摜鈔票2:大把用錢,甩派頭9.3分 生煎申遺 有我有你(若是百年後真能申遺,請在我秋葉飛起的後面添加一行字:為生煎申遺而做出過突出貢獻的偉大的先覺者[百年後三鞠躬])第十二客生煎 和記小菜(南丹路店) 地址:徐彙區南丹東路188號(近天鑰橋路)特地到飯店裡去吃生煎的人很少,我就是其中一個。上海人現在不知道和記這個飯店的人恐怕不多,和記、鷺鷺、小南國、保羅都是屬於新一代本幫餐飲的領軍企業。而新一代的本幫都會有一道新一代的點心:生煎。之所以稱之為新一代的點心,因為體積跟傳統的有巨大的區別,很豪。價錢也就一樣的放大了。但很少有人能真正的體味一下這生煎的味道的,我也是其中之一。飯店裡的生煎往往是作為一道點心最後上的。以國人之世界第一好客、世界第一浪費的豪氣來說,滿滿一桌子菜還剩了老大半,這時主人會指著上來的生煎對著群賓客說句客套話:格1生煎蠻有名氣的。於是乎有礙於面子的、也有真是好這一口的,均伸向這個巨大的生煎。吃了不叫好的幾乎沒有,主人高興,自己的胃也不生氣。我在和記也算是吃過幾回的,回回到了最後的關頭,吃不下了,只看著這生煎發呆。還好,吃的不是公款,主人還可以打包。要是吃的是公款,也只有替這糧食可惜了,因為說到底,生煎也是糧食。說到底,啤酒、紅酒、白酒、洋酒都是糧食,看著吃公款的時候,那些倒進嘴裡的一麥穗一麥穗的糧食,心疼啊!更心疼的是,好多的嘴都是那些只有嘴臉的人才有的嘴!去和記吃生煎,只點一客生煎和一瓶啤酒,太不像樣,總還是要點些菜的,況和記的菜味道本來就不錯,只是我多次錯過它家的生煎而已。生煎在點心裡是所謂的干貨,干貨要配濕貨。濕貨就是所謂的各類湯,最適合配的是咖喱牛肉湯、全血湯、鹹漿,其次是油豆腐線粉湯、三鮮小餛飩、雙檔湯,再次就什麼都可以配了,只要你喜歡,我以為並無特論。配黃豆骨頭湯也可以,當然黃豆骨頭湯最好配鹹肉菜飯。要是你喜歡配威士忌也可以,但前提是要吃得出生煎的好來!啤酒配生煎顯然是末配了,不過啤酒在夏天的上海配一樣面食是絕配:冷面。懂經2的人只吃清冷面的,這種冷面一定要小闊面,這種冷面一定要到老的飲食店裡才能吃得到。和記的環境是不錯的,菜也不錯。要不是尋訪,我也根本不會特意去吃一客生煎。和記的金牌生煎不便宜,四個10元。但是店家也蠻厚道的,這生煎一上來,你會在心裡第一時間的反映是:不虧。我的第一時間的反映是,我得把生煎饅頭前的生煎兩個字去掉,但去掉的同時又有一個擔心。如果它裡面的湯也像它的體積那麼豪。我是叫它饅頭好還是叫它湯包好。說句實話,我從來沒有在飯店裡如此的看一個生煎,看美女都沒有如此。這生煎的褶口是朝上的,頂上收口的滴粒頭3也大。我記得小時候的生煎褶口朝上的為多,現在的反是。這有點像女人裙子的收口,很多年拉鏈都在前胸的,忽一日拉鏈到後背去了。和記的生煎我估計不是為了遵循傳統,而是因為它太胖了,後背夠不著,沒辦法。還有就是,褶口朝下,那個大滴粒頭往哪裡擱呢?它的芝麻也是反傳統的,是撒在底上的。這個我又要聯想了,若是一個美人,小小的臉,臉上有隱隱的雀斑,是不是更美呢?若是個大臉,臉上有雀斑,你說會好看嗎?我很小心的啄了一口皮,可皮厚,不破。繼而只能咬了,咬的時候也很小心,怕湯奔流而出,無奈用了嘬、嗍,甚至動用了法式長吻,依然探不到湯。用筷子搛起倒,一滴湯都沒有,這不是包子是什麼?那個底顏色是金黃的,吃著就不是生煎的底了,這不是油煎包子是什麼?肉倒是有生煎的肉香。本來啤酒是不配生煎的,現在是真配!因為這生煎干的很。點評上有網友說裡面是有湯的,可惜我沒有吃到一滴。到飯店裡去吃生煎最不能駕御的就是,我不能等到我想要的剛出爐的那一客。對於這一客,我能稱呼它什麼呢?生煎?包子?生煎包子?我只能為它起個創新的名詞:飯店生煎。特意跑到人家飯店裡來吃生煎,還只評了生煎好像不夠厚道。那麼就加一句,和記的菜還是很不錯的,以示我的厚道!加了這一句,不加最後一句,我會很胸悶的:它家的生煎也很厚道,有很厚的味道!注:格1:這 懂經2:內行、識貨,拎得清、能看山水 滴粒頭3:小的球形物 7.2分 一到飯店 生煎變臉第十三客生煎 鼎有名生煎 地址:普陀區怒江路380號(近金沙江路)鼎有名在網上的名氣倒也不小,概因在華師大附近,在年輕人的附近。年輕人喜歡去、喜歡吃的地方,網上的名氣一定不小,比如徐家彙,比如吳江路。鼎有名附近的公園倒是鼎有名的,上海中老年人無人不曉的長風公園。長風公園於我們這代人來說就是一個游園的記憶,一個春天的回憶。小時候,春天到了,於是心就盼著去長風公園了。至於長風公園長什麼樣,大致都忘了,無非是一個湖,一墩山。春游的時候最能記得的倒是帶的午飯,一個面包或一塊壓縮餅干。那時候的面包可不像現在的85度C,那是0度以下C,巨難吃!而壓縮餅干是很奇怪的東西,你若是當它吃著玩,一點點的啃,卻也是美味。若是當飯吃,那就相當於啃一塊飯磚而已。最可氣的是痛苦不堪的時候,有人當著你的面吃蓋澆飯,風還夾帶著菜香往你鼻孔裡鑽。而這時嘴裡的分泌物都被干乎乎的餅干榨沒了。想流口水都流不出!鼎有名是在怒江路上的,近金沙江路,再有一江就是世界遺產三江並流了。以前我無論如何都記不住這三江的名字,現在只要加上我們家門口的瀾滄路就可以了。只是未免相隔太遠了點,這名字起得草率了點。鼎有名的全稱就起得比較鄭重:老上海鼎有名特色生煎小吃。很大的字從左到右把門面一概而括。不但是老上海的,還是鼎有名的,不但是生煎,還是特色的,還是小吃的,語文好的也絕對分不清主謂賓的。我小時候就是因為厭惡主謂賓才沒有改學文科的。鼎有名不但店名起得妙,其自擂的招牌也是蠻雷人的,伸出店面的遮陽的大雨棚上寫著:上海最好吃生煎鍋貼拉拌面專賣店。牆面上是左右開弓的,左邊是:特色拉拌面全市第一家,右邊的是一行黑字,不過小了點:生煎鍋貼是行業最低價。左邊底下可能還有一行字:吃來吃去還是這裡最好吃。既然有那麼多的最,那吃的人肯定也不少了。少不了要排隊,一客生煎3元,看過我前面文章的一定知道這價錢跟最沒有關系了。此店的文字是第一特色,其第二特色是:它家的生煎和鍋貼在鍋裡是一半一半的。到此我也順帶說一句鍋貼,鍋貼也是上海的特色小吃,但非上海獨享。鍋貼是月牙型的,生煎是月圓型的。生煎與鍋貼猶如兄弟,生煎和小籠卻似兄妹。兄妹不可以一起洗澡,兄弟一起睡一個床未免也不妥。鍋貼的味道與生煎是不同的,不過倒是蠻難用文字表訴的,就像Dior和Chanel 無法用語言傾訴,只有親聞了才知道。端兩客生煎和一碗牛雜湯放到門口的露天座位上,再進店去取醋,看到落座的大多在吃面,而且大多在吃牛肉湯面。先咬一口生煎,不想湯從皮的另一邊飆出去了,還好邊上沒有人。第二個依然如此。第三個我可不敢怠慢了,我輕輕的咬,面對這脆弱的饅頭。再輕輕的嗍,總算吃到了湯。而且吃到了紅湯。面有紅湯和白湯,生煎裡吃出紅湯來,此生倒是頭一遭。我搞不懂了它是老上海還是我是老上海?上述是此店的第三、四特色。湯多,皮有命門。湯是紅湯,紅湯就是放醬油的湯,也就是肉裡面放醬油了。可想而知肉不是原味的了。底倒還是有點酥脆的。皮所謂有命門就是厚薄不均,否則也不會湯奔它門而出。按理該點碗咖喱牛肉湯配生煎,無奈被網上的最字吸引著喝了一碗又是最的湯:牛雜湯,6元。裡面多是牛肚,是煮得酥軟的那種。牛雜該是雜的,該是有嚼勁的。它家的湯的湯色也與老上海的是不同的,比較淡,比較黃。有網友說看到煮的大桶裡面有整只雞的,那一定又是它家的特色。吃好了這麼一客最有特色的生煎,我倒也最了,我最想給它家改個字:把“鼎”改成“最”。7.4分 紅湯生煎 最有特點第十四客生煎 月亮生煎大王 地址:浦東新區嶗山路80號101室(近浦東大道)從前上海有句話叫:“寧要浦西一張床,不要浦東一間房”。說的是90年代前的事情。90年代前浦東在我的印像中可能只有一條大馬路:浦東大道。整個黃浦江上沒有橋,只有擺渡船,汽笛聲聲,回響兩岸,連接的卻像是城市和農村。
從東昌路上來,坐浦東最老的公交線81路到高橋,去看海。車拐入浦東大道不久,就可看到沿途唯一的風景,一個農村電影院:東昌電影院。一路顛簸,最後海是看到了,心卻被染成黃泥色了。
現在的上海依然沒有藍色的海,但有時在蔚藍的天空下,人若是站在陸家嘴下仰望那些摩樓豪廈,心中不免會像在大海上馳騁:我說不定哪天也會把公司開到金茂,我說不定哪天也會把家給弄到每平米10萬的一品湯1裡面去。
敢想的人說不定現在正在吃著珍珠翡翠白玉湯呢?而我等依然只想著吃一口生煎的小湯,過一天普通的小日子。子曰:“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我是想那浮雲,可那浮雲想我嗎?
地鐵4號線出來,抬頭四下望望,一定可以看到全中國最高的樓:環球金融中心,順著那方向走就可以到嶗山路。嶗山路對面是南泉北路,中間隔了個花壇。一路兩名,恐怕全中國也不多。浦東大道正如第五客生煎中所描繪的那樣:一整條路的工地。那個東昌電影院應該也已經灰飛了。月亮生煎是開在老式6層公房的底樓的,是用2式戶改造的,門口放著3、4個露天的桌子,儼然也是他們家的了。買2兩月亮生煎2*3元和一碗月亮黃豆骨頭湯3.5元。一個鍋中還剩下一點,那就等下一鍋吧。等的時候與烘生煎的師傅聊天,用的是普通話。現在烘生煎的師傅基本都是說普通話的,除了不遠處大壺春的那個老卵2特種兵師傅(見第五客生煎)。而這些師傅基本都是用老虎鉗烘生煎的,說句老實話,我很受傷,好像老虎鉗鉗了我似的。以前的師傅烘生煎是用厚的抹布的,一只手轉另一只手還抽煙,手勢是相當的好!腔勢3也是相當的好!烘生煎的師傅說他的師傅是沈大成的本地名師,快90歲了。我接了句:好像沈大成是不做生煎的吧!師傅倒也老實,說他的師傅是切磋來的。也是,武俠書中的名師都是通師,就如當今的文壇,到90歲了都是大師。可惜90歲的點心師還是點心師,就算要傳承這門手藝,也未必有本地的人願意學。兩客新鮮的生煎到手,落坐外面的露天桌子。小心的嘗一口,別看生煎的樣子傳統,比較小,湯卻不傳統,比較多。味道還是很鮮美的,不油。底子有點厚,但也是蠻脆的,合乎我的審味標准。肉也不松,不過加了點醬油了。皮則中規中矩。是改良的傳統生煎。
上海是有湯包的,而且是著名的小籠湯包。但不曉得猴年馬月,很多的人都希望在生煎饅頭裡吃出小籠的湯來。於是乎,生煎就從良了。也許反著說更對?
一般來說,第一個生煎我是基本不沾醋的,吃個原生態。從第二個開始沾醋,但此店的醋卻廢了我一塊肉。我是吃不得白醋的。所謂白醋,就是冰醋酸稀釋而成的醋。
除了一塊肉,2兩生煎基本都下肚了。黃豆骨頭湯是不應該來配生煎的,黃豆骨頭湯是該配鹹肉菜飯的。有黃豆骨頭湯的地方一定有菜飯,有生煎的地方倒不大會有黃豆骨頭湯。網上說月亮的骨頭湯很月亮,於是我就吃了一碗,裡面有一根筒子骨,很值。
據說有個香港的美食家去吃肯德基的時候是帶好口罩去的,我還沒有到“家”的地步,只不過向你解釋了一個詞:洋盤4。
就是不曉得把一品湯倒到家裡去的是否可以稱之為洋盤,或者花一輩子錢把70年使用期的清湯倒到家裡去的我們通通都稱之為洋盤?
注:一品湯1:湯臣一品,中國第一公寓豪宅老卵2:令人驚嘆,有時褒義有時貶義腔勢3:腔調洋盤4:外行、老土,不聆市面上當受騙者 8.1分 樣小湯多 味道不錯第十五客生煎 東泰祥生煎饅頭館(復興中路店) 地址: 盧灣區復興中路217號(近順昌路)點評上的地址是近黃陂南路,我實地勘察下來是離順昌路更近些。順昌路是赫赫有名的豐裕生煎的誕生地,可惜生煎店是輪不到誕生故居的,除非哪一年生煎被世遺了。復興路有三段,分別為西路,中路,東路。其地段的級別分別是從西到東的,依照老早的分法,粗分就是復興西路到復興中路為上只角,復興東路為下只角。當然上只角的人還可以細分,具體分法要涉及海外關系等,比較復雜,下次有空再說。我小時候是屬於東路上的,乘24路到表姐家去。經過復興中路的後半段時,看到沿街的洋房裡冷冷清清的,革命的悲憫之情悠然而生:住了裡廂1的人一定老可憐格2,阿拉3弄堂裡多少鬧忙啊!有點要拯救世界上2/3人的味道!現在的復興中路,靠近東路那一段的一邊依然如故,兩層的老式裡弄房子透發著老上海的氣息。而對面則已經是高樓豪宅了。豪宅裡至少有一半的人是不抄4上海話的,上海就是這樣被海派的。
但是再海派,上海還是有根的,是有傳統的。譬如這條老路上的東泰祥,打的就是傳統的招牌,做的就是傳統的生煎。
所謂傳統的生煎,就是微湯、脆底、松面、緊肉。東泰祥裡有二塊牌子,標榜也好(長寧路的分店居然標“百年老店”),宣傳也罷,無非說的是自己正中。對於別家的非傳統、非正中生煎,用了一個比較委婉的詞:海派生煎。看來老板正如牆上的相片一樣,很有文化,我本以為左邊的矮老頭才是。生煎店也不可貌相啊!那個居中的老板看著是如此的文雅!
已經是12:30了,店堂裡依然鬧忙。不過再鬧忙,次序倒還是很井然的,畢竟來的都穿著不錯的。
在門口買了2客生煎7元和一碗小餛飩4元,尋了個位子坐下。店是那種比較小的店,大概就5、6個桌子,坐著的是一屋子,站著的也是一屋子。小餛飩上得蠻快的。
一大碗,湯有點渾,漂著幾片蛋皮,幾點蔥花,小餛飩是打著褶皺的,雖然看著大了點,但意思蠻對的。入口的意思就更對了!上海傳統的小餛飩,皮要薄,上品的是入口即化的。肉要少,上品的是入口要咬上幾口的。肉雖少,但經得起咬。還得有一點點的面粉味!
鄰座有吃光了面等生煎的小青年,頭勢5清爽,衣服挺刮。誰說80、90後不懂傳統,我看這小伙子就可以把克勒傳下去。我們是老了,味道是要靠他們傳下去的!雖然他們口裡說的“我”已經變了一些味道,但至少我女兒還知道老爸發出的“我”很純正!
生煎上來,看著就滿心的歡喜,白白胖胖的,芝麻與蔥花相輝映。啄一口小胖囡,嗲!湯味純正,是老生煎!吃一口厚底,爽!脆香四溢,是老味道!
皮很松軟,只肉差一點緊,但我已很滿足了。8個生煎足足吃了8分鐘,最後一個還是白白胖胖的。傳統的上品生煎基本上在10分鐘內是絕對不會癟掉的。癟掉的都是海裡面派出來的。
色、香、味俱全。一客好的傳統生煎,吃好了有種滿足感,有種回味感,更有一種回憶感!知道在國外的人為何思鄉那麼濃烈了吧!一切皆可逝,味道永流傳!
出門跟經理(那個儒雅老板是不來的)聊天,他倒也說得實在,此店可能有個四、五十年的歷史,店招上還寫著“益民食府”,早期也不是做生煎的,有網友說做的是老西門附近家喻戶曉的“佛肚鍋貼”,後被東泰祥兼並的,所以一門有兩塊牌子。經理的感嘆是現在的上海人都不願意烘生煎了,這個也是我的感嘆!但做肯德基的又不都是美國人,不一樣是美國味道嗎?主要還是一看工藝,二看經營者。我覺得傳統的生煎要不失傳,經營者還得是上海人,若不是的話至少是懂上海的,愛上海的。愛上海,從生煎做起!!!愛上海,從生煎吃起!!!經理的另一個感嘆是店要拆了,這裡的兩層樓都要拆了,好讓位於豪宅!我的感嘆是城市要進步總是要拆了舊的好建新的,但拜托不要把文物、文化也給拆了,拜托不要把生煎的味道也給拆了!
注:裡廂1:裡面格2:的阿拉3:我們抄4:說頭勢5:頭發梳得順,或曰頭剃得時尚、潮流
另注:沒有等到我30客生煎寫好,此店已經動遷了,但分店還在。9.1分 傳承百年(百年指的是生煎的工藝) 珍惜老店(90年代以前的應該可算老店)第十六客生煎 典興閣 地址: 楊浦區許昌路1428號(近周家嘴路) 八號線江浦路站出來,除了新華醫院的牌子我還認得,其他的都已經是面目全非了。尤其是過了周家嘴路,曾經低矮破敗的棚戶已然被漂亮華麗的房子替代了。上海這20年的變化是真的大,看看有多少土方車在不辭辛勞的奔跑就知道了。但也請遠離它們20米,否則你又是一個為城市的美好做貢獻的人了!做為一個土生土長的上海人,做為一個“吾少也賤”的上海人,多少是見證了這個城市的發展的。“在陋巷”,人是真不堪其憂,而且埋下了憂的種子。現在生活好了,不在陋巷了。可我還是憂,我憂的是“不患貧而患不均”,不知道是在憂我自己還是在憂天下人。茭白園路留給我的是不堪其憂的回憶!冬天房間很冷,那時又沒有空調。女兒剛生下來幾天,為了給她溫暖,抱著小肉肉一夜未眠。在一個照不到陽光的房間裡,我很懷疑顏回要是有幼女的話是否還能“回也不改其樂”。今天的陽光特別的明朗,走在老路上,人已經回不去那條老路了。現代星洲城很現代,完全把茭白園路的歷史給掩埋了。只是到昆明路那裡,依稀飄來的香煙味告訴你上海卷煙廠還沒有被掩埋。很久以前去卷煙廠開會,廠裡的保衛科長告訴說,他們那裡的小青年結婚,只要用一個月的時間每天出門偷帶一飯盒的中華煙就可以了。現在一定不會了,沒聽說國家壟斷企業的要偷東西的,東西本來就是他們家的嘛!典興閣是在周家嘴路另一邊的,六層公房的底樓,占據著街角的兩邊。該店既做點心,又做抄菜,很雜。到的時候是12:30了,買了2兩重油生煎2.8*2元,加一碗鹹漿1元。很不幸的,生煎是剩下的。為了做一個負責任的尋訪者,還是決定等一鍋。先墊個飢。上來的鹹漿顯然“色面”不對,一層辣油。我之所以用上海話的“色面”,實在是找不出普通話裡有如此精確的詞。“色面”就是面上的顏色,跟“品相”有一些接近。好的鹹漿,辣油只能是滴幾滴的,漿看著是混的,入口有種濃郁翻滾的味道,要燙,喝的時候得呲牙咧嘴,與北京的豆汁可能有異曲同工之妙。裡面的油條要老到位,入口有種厚濕感。這種連“色面”都不對的鹹漿不談也罷。烘生煎的師傅是個女的,很憨厚,許是看我特意在等,提早了烘新的一鍋,來的客人點生煎的並不多,特意從大老遠來的可能就我一個。也沒事干,就看她烘唄!從倒入重復的油開始,它家的高分數是沒有希望了。我問了外地阿姨:“這油用多久”。回答是:“我們老板用的都是好的精制油,下午用好了就倒掉了”。大家都吃過水煮魚或沸騰魚吧,反正也沒有誰會進入廚房間,睜著眼吃跟閉著眼吃是一樣的,閉著眼吃還好吃。生煎可就不一樣了,重復的油口水倒是沒有,但破壞“色面”。果然,上來的生煎“色面”黃了。好的生煎的油是只能用一次的,除了底是黃的,面應該是白白胖胖的,若是黃了,那就是油反復了,所謂“色面”差了,普通話就是“樣子”難看了。它家標榜的就是重油生煎,但顯然重過頭了。生煎的“色面”一差,味道必定打折。面就不可能松軟了。底顯然也因為重(可讀zhong也可讀chong)油的關系而變成像油酥饅頭樣的吃口了。不過,還有些優點,湯水雖然多,但倒不很油,肉的味道也還可以。即使不是油的關系,此生煎的火候也欠了,也許阿姨是好心讓我早點吃上才少烘了那麼1、2分鐘的。好的生煎不是用好心烘出來的,好的生煎是用心烘出來的!6.8分 生煎用油 烘烤用求第十七客生煎 光明邨大酒家 地址: 盧灣區淮海中路588號(近成都南路) 從單位穿1到成都南路,在淮海中路右拐,沒走幾步,只要看到有排隊的,一定是光明邨,幾十年的老字號,以前也叫過光明村。改個字可能顯得更雅些。門口排隊是為了買熟食,到了某些特定的日子會增加一個隊。比如中秋節的鮮肉月餅隊,清明節的青團隊。要吃點心還得上樓,上了樓習慣的到服務台,遭了一個國營白眼:先尋位子。老老實實尋位子,在淮海路的老牌點心店中午吃飯是一定要有個尋位子的過程的。尋的時候要優雅,不能急吼拉吼2的,即使等在吃飯的人後面,也要有一定距離。這種尋位子的事情於我是小菜一碟,慢悠悠的兜一圈,站定,“請問有人嗎?”沒有,落坐。一不小心邊上前面三個白領麗人。叫來服務小妹,點了雞汁混沌8元,蟹粉生煎一客8元。 飯店裝潢得蠻時尚的,吃客也多半是淮海路上的高雅客。坐在麗人中間唯一的不好是眼烏子3比較吃力。看也不好,不看也不好,還好生煎上得快,敖少4低頭猛吃。吃的時候是特別的當心,要是把湯吃到麗人的領子上,那一世英名泡湯5,後面的十幾客生煎我也不寫了。一口,兩口,小心,再小心,湯一滴沒有吃到,汗倒滴下來了。再吃底,脆到焦特6了。肉蠻緊的,蟹粉是沒有吃出來。難道是邊上的秀色?也不至於吧,只有一種解釋,那是沓浴7蟹粉生煎,我秋葉飛起的解釋就是肉在蟹粉湯裡浸一下或蟹粉汁在肉裡面滴幾滴,許蟹洗澡就不許蟹的黃洗澡?雞汁餛飩是小餛飩的包法包成了中餛飩,味道還可以。雞的汁水可能滴得不夠,要不就是今天我邊上的麗人太多,反正一嘴巴的混沌。淮海路上麗人多,風情也多。找一條小路拐入,那更是情到風處香湧動。思南路就是一條上海最優雅的馬路之一。高大的法國梧桐在冬日裡蕭落了葉子,靜謐的西式洋房在歲月下散淡去日子。青藤是牆上的楊柳,紅牆是樹邊的風景。腳步要放緩,心情要放暖。要知道這條路上不知飄逝過多少個風流的影子!孫中山、周恩來、徐志摩、梅蘭芳、傅雷、張學良、楊森、盧漢等的故居都在那裡。再想想有多少風情的女人影子吧!使命的去想吧!這裡的別墅大多建於上世紀20、30年代,不但大,享有的花園空間也格外的令人驚訝。特別是到了51-55號,其花園行道竟然彎曲綿延於視線不及之處。梧桐深處有桃源!要是你住在原本72家混居的思南別墅裡,不巧被動遷了。恭喜,你“被千萬富翁”了。這裡的大片別墅都在施工,我打探了下,是世博會的配套工程。查了網絡,盧灣區欲打造成具有上海近代獨特文化和歷史特點的“思南公館歷史人文社區”,為蒞臨世博會的VIP貴賓提供居停休閑的服務。這輩子VIP是成不了了,但看看VIP住的地方總是可以的。
光明邨的蟹粉生煎就是生煎中的VIP,也許VIP的生活本來就不怎麼樣?
注:穿1:走曲裡拐彎的路急吼拉吼2:急眼烏子3:眼珠子 敖少4:立刻泡湯5:玩完 焦特6:焦掉 沓浴7:洗澡7.6分 滴滴蟹粉 加錢層層第十八客生煎 金彪生煎王(塘沽路店) 地址: 虹口區江西北路203號(近七浦路) 我是從武昌路過去的,老遠就見到有一家店的門口排了好長的隊,近了原來是網上赫赫有名的老鴨粉絲店。很久沒有看到吃的還能排如此的長隊。我們小時候物資匱乏,買塊肉要排隊,買條魚也要排隊,還得清晨早起。現在最多的隊是排在樓盤門口的,買套幾百萬的房子跟我們那時買個幾分錢的白菜似的。金彪在網上的名聲是赫赫的,點評上也要近千了。老鴨粉絲店的長隊激起了我對於金彪的向往。這種向往是帶著擔心的,跟那些排隊買套蝸居的朋友的心理是差不多的。既盼有長隊,有長隊說明樓盤好啊!又擔心長隊,不要排到了買不到好房子了。一拐入江西北路,滿目的嘈雜人聲,熱鬧非凡。各種吃食的味道鋪天蓋地而來,四川酸辣粉、南京老鴨湯、重慶麻辣湯、陝西肉夾饃、蘭州牛肉面、山西刀削面、揚州蛋炒飯,全國各地的名吃彙集。那味道是串的,混到鼻子裡就是什麼味道也不是了,真不知道是身在何處?我在寫上海30碗面的時候來過這裡,時隔正好1年,一切都沒有變。這是一條食街,請恕我沒有在“食”前加一個“美”字。能有今天的熱鬧,起源於一街之隔的七浦路服裝市場。逛累了總要找個地方坐一下,吃點東西。那時我還不知道有個金彪。今天當我真的站在它的面前時,竟然不需要排隊。你說一個樓盤就你一個人買,你是如何的心情?但店堂中的三個烘生煎的鐵鍋明明白白的表示,此店是很“彪”的。我運氣好而已,買2兩生煎3.5*2=7元,和一碗牛肉血湯5元。看著一鍋新的生煎出爐,老實說向往已經變成了相望了,而且是那種很灰心的相望。這生煎的品相把我的食欲打回到了肚子裡。端著兩客黃不溜秋的生煎上閣樓,落坐。用一次性筷子搛起,咬破,喝湯。我說過我並不排斥海派的生煎(薄皮湯多派,或曰非傳統派),但這個湯顯然是味精太多了。再吃口底,底是硬的,咬了後卻是“熱的東西悶在袋子裡面軟掉的感覺”(點評上的一位網友之語)。這個評價很生動,也很到位。我再一次說我不排斥海派的生煎,但總得有個“底”吧?那肉倒是蠻大的一塊,吃上去是散的。皮吃到嘴裡的感覺就是一團面疙瘩。湯上來了,是個海派湯。平生第一次吃牛肉和雞鴨血混合的湯。一口,差一點吐出來。有這麼放鹽的嗎?舊社會也不興的。叫小妹端下去搞淡點。一搞搞進嘴裡“淡出了鳥”。沒有辦法,自己下去搞了一碗原汁的咖喱牛肉清湯。很認真的吃了口。味精,咖喱,還有水,就品出了這三樣味道。牛肉倒是牛肉,血也是血,可只咂出了“淡鳥”的味。關於如何熬出一碗還算正的湯,見第五客生煎,這裡就不累述了。留了兩個生煎,是我吃到目前為止唯一沒有吃下的兩個生煎。走的時候,深情的最後望了下兩位仁兄,對不住了您吶!說不定對不住您的是烘生煎的師傅,他可能今天心情不好。去年寫的30碗面http://www.ctrip.com/community/itinerarywri/1190251.html ,除了一家因為是百年老店亂開分店,其余的都給了60分以上。有一家網上也是很有名,生意也很好。不幸被我吃了個比較低的分,有忠實的吃客(也可能是店家)上來數落我。我當然比較內疚,趕忙抱歉。很客氣的跟他打招呼:為傷害了您對此店的感情而抱歉。但面一定不能十多碗一起下,否則無論是湯面還是拌面,總歸是面了!若他是店家,是個聰明的店家,就會明白我的好心,你又不可能一天到晚在店裡的。我跟你暗訪,何樂而不為呢?即使我給了你個不高的分,你的生意就會差了?至少會多幾個跟我作對的人吧!其實我更想跟他說的是:我都給了你及格了,你還要我怎麼樣?6.6分 走味串味 過在我嘴第十九客生煎 小青飲食 地址:靜安區富民路148號(近巨鹿路) 上海有一檔很火的電視節目叫“人氣美食”,每一次的拍攝都讓人狠不得立馬趕去吃。主持人很煽情,“很Q”“太好吃了”是他們的口頭禪。小青也是他們拍過的,網上說有老阿姨從“天山敵敵畏”過來外買。我解釋下,從“天山新村特地”來的意思。可想而知傳媒的魅力,或者說“喉舌”有多重要。有吃了同樣說“太好吃的”,也有吃了倒著說的。地址是在富民路上的。門口照例貼著老板與“人氣美食”的海報。“青青特色生煎”下還有一行小字“傳統的生煎”。小店的吃食很多,有各種各樣的面和飯。買兩客生煎6元,牛肉湯3.5元。老板娘說的是上海話,不過是有點口音的那種。你讓我到北京去十年,那個“兒”多半還是上海味的。老板娘是哪裡人我不好說。但那個生煎一看,我可以肯定不是傳統的生煎。前幾天,小楊生煎因為“肉餡門”上了一次電視,主持人一再請她說普通話,小楊卻很堅持地說上海話。她的口音幾乎是式微了。說句公道話,誣陷小楊生煎用“奶潑肉”1的人既無道德。也很無知。他的嘴巴能吃出乳房的味道?看A片看多了吧!烘生煎的師傅把新出爐的生煎中多余的油倒到下一鍋中,我就知道不會“太好吃了”。端兩客生煎找位。小店不大,5、6個坐子,可坐20、30人。店的清爽程度是與客人成反比的。用一次性筷子搛起,咬破薄皮。一嘴的湯,味道不錯。從第一客生煎吃到現在,一半多的都是薄皮湯多派的生煎。嘴從一開始的不習慣,到漸漸的也習慣了。胃也從最初的抗議,到妥協,到緘默,到無語。底不脆,是酥掉了的。肉是精肉比油肉多一點,還算可以。皮算不可以了,之前我說過,生煎的油是不能反反復復用的,用的結果皮一定不好吃。牛肉湯端上來,湯面上一層香菜。牛肉湯是否上海,最簡單的區別方法看面上撒的是蔥花還是香菜。現在幾乎已經找不到純正的小牛湯了,“味香齋”裡的就是。上海多半的牛肉湯都被“外地了”,或著說“海派了”,就像上海的生煎。這種牛肉湯像上海到處都是的蘭州拉面用的湯,卻不是西北的風味。真正的蘭州拉面的湯應該是沒有咖喱的,是香的,是麻的。飲食中有個時髦的個詞叫“安徽料理”,以喻都市街邊外來人員所經營的小食攤。可見安徽外來務工者對於上海這座城市的貢獻。解放前乃至解放後一段時間,小餐飲店以蘇北的外來務工者居多。改革開放後以安徽的為多。這是從小裡說,從大處說,全國八大菜系:魯、川、蘇、粵、閩、浙、湘、徽。有“徽”派但並無“滬”派。之所以多此一說,看得懂的人自看得懂。當外來者融入上海的時候,不得不說,上海的傳統小吃特別是生煎在某種程度上被慢慢地融化了,化成了肉皮凍。以至於很多小朋友和觀光客認為湯多的是傳統生煎。世事很難料,說不定哪天上海小籠沒湯了被認為是傳統的小籠。俗話說得好,創業難,守業更難!湯多易,湯少卻難!注:“奶潑肉”1:母豬乳房肉7.1分 人氣美食 逮到就吃第二十客生煎 和豐樓 地址:黃浦區豫園路100號老城隍廟在老上海的心目中是小吃的太廟。小時候老城隍廟的大門是在方浜中路上的。大門口有兩個石獅子,現在好像還在。從踏入這個沒有門的門開始,意味著美妙的美食之旅就開始了。左邊是雙檔湯,有網友回憶是“老松盛”。那個湯是濃郁無比,一般情況下,若不是用鋼精鍋子買回家加等量的水,我們這種窮孩子的胃會受不了的。右邊好像是湯團店,可以竄堂而過到另一個店吃碗糖粥或全血湯。全血湯我就不重復描述了,否則我回憶的心會淌血的。之後就有現炸的麻油散子、現烤的魷魚干、現鹵的大田螺在讒著你。快步走過玩具模型店(之所以要快步,實在那時的玩具是看都不敢多看的,養成了現在任你開寶馬奔馳我都不看的下進心),穿過梨膏糖店,梨膏糖店裡有種花生酥是特別的香濃可口,酥心酥肺。這樣就來到了老城隍廟的廣場上。補充一下,老城隍廟泛指包含豫園和九曲橋的一片老城廂。因著裡面有個城隍廟而叫開的。那時候的廟(城隍廟)是廢棄不開放的。老城隍廟的廣場上,右邊是綠波廊。左邊現在是“寧波湯團店”。那時候叫什麼忘了,只記得1角2分的大肉包子,皮松軟到心裡,肉香味到頭裡(不想它會到我頭裡嗎?)。東手邊是個吃刨冰的店,甜的東西我幾乎都不喜歡,惟有刨冰。赤豆刨冰的價格我不記得了,忘不了的是吃的過程。一杯刨冰端上來,得小心翼翼的把深埋在刨冰下的調羹拎出來,然後輕輕的把蓋滿整個杯口的刨冰的邊緣一點點,一點點的挖,挖到冰下面的水裡去,這是個技術活。等一圈挖了個差不多,那滿滿的覆蓋杯口的刨冰就會冰入大海,你也可以滿心歡喜地慢慢的,慢慢的,一口一口地把整個的夏天咬碎!九曲橋口的南翔饅頭店一般是來了外地的客人才得以一入此門的。南翔饅頭店的對面是個南北貨店,後面就是松月樓了。5分錢一個的小菜包,我今天還可以聞回到那個年代。和豐樓就在大概的這個地方,別名叫老城隍廟小吃王國。走進去,才覺得不枉此稱。大,那是相當的大啊!人山人海,總有上百個快餐座。小吃王國是自助的,靠左邊很長的一圈。可以隨便的拿,當然要結了帳才能出來。結帳的就是把門的,有好幾個通道出口。人多混亂,尋著到生煎的地方。好家伙,14元一客,馬相1一看就是傳統生煎。他家的生意好得嘞,不是把生煎從鍋子裡鏟出來給你的。是鏟好的一客或兩客等著你拿的。端著托盤,要一邊走,一邊嘴巴開道:“當心,當心”。實在要當心,外地客背個大背包,外國客背個登山包,無所不包。出通道結帳的時候,一身熱汗。14元大洋在額頭上多加了兩滴。百來個快餐座,要尋個位子還是蠻容易的。坐定,吃口皮,酌口湯。微湯,沒有咂吧出蟹味來。這生煎比光明邨的蟹粉生煎更厲害,叫蟹肉生煎,價錢也就更高。比較准確的翻譯是“有蟹粉味道的豬肉生煎”。14元想在城隍廟吃蟹肉,要麼弄記生活吃吃2!在這樣一個嘈雜的環境中要品出蟹粉的味道實在是考驗我的品格。小時候我們老師說,馬克思讀書都特意挑選嘈雜的地方的。所以他寫得出《資本論》,所以德國人才過上了無產階級(無須憂慮資產)的生活啊!
我不行,頭一次先吃肉於底。很認真的,吃不出蟹的味道。點評上的人分兩派的,一派的說好大一口蟹味啊!一派說好香一口豬肉啊!我是屬於後一派的。肉確實緊而香,要是竭盡全力想像一下的話,也可以閉著眼說:好大一口蟹肉啊!
底是老上海的底,傳統,不走味,的確有功力,脆而香。皮是松軟的,欠一點點。
四個生煎中有兩個是無湯的,漏了。師傅鏟到盤子的大多是二兩的,只一盤是一兩的。故無挑選的余地。之所以留了一兩,是先於“和豐樓“看到了“老松盛”。
為了不忘卻的紀念,去吃了“老松盛”的生煎和全血湯8+8=16元,結果網友的惡評惡得好!只是個掛了老牌子的雜毛店而已。
再返回來買一客全色血湯,10元,額頭上又加1滴汗。
這全色血湯是混的,意思就對了。血湯一定要看著是混的,混的說明有湯頭。入口很鮮,味道還是很純的。一口,又一口,我很認真的吃,可就是吃不到時件(雞雜鴨雜)。
一口,過去遠離一口,一口,到底,過去徹底過去!
注:馬相1:相貌,外貌 弄記生活吃吃2:挨揍。此處是開玩笑。8.8分 今日再來 往夕不在上篇:http://www.ctrip.com/community/itinerarywri/1277935.html
下篇:http://www.ctrip.com/community/itinerarywri/12779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