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想到老媽居然也是個追星族,不同於年輕人的是她偏愛歷史名人。清明小長假,她提議去紹興看看魯迅故裡,於是一家四口簡單收拾了一點行李就出發了。 今年的春天似乎要比往年來得遲,記得去年清明時節去橫店,已經是輕裝簡行了,今年我卻還穿著羽絨服。一路上一會兒晴,一會兒雨,再加上我們的車夫是個標准的路盲,使得原本4個小時可以到達的路程,整整花了6個小時才到達(開過了頭,又折返)。
紹興歷史上本是個文化重鎮,地傑人靈,這裡的人類文明痕跡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歷代名人不勝枚舉,大禹、勾踐、範蠡、馬臻、王羲之、陸游、王陽明、徐文長、蔡元培、魯迅、秋瑾等等。
原以為這裡的景致雖不及蘇杭的溫婉動人,總也是書香門第的端莊大方,但漫步在紹興街頭,竟仿佛回到了我那年輕質樸的故鄉,文化仿佛被塵封於歷史,古跡也消逝在草長鶯飛處。魯迅故居、沈園、蘭溪都煥然一新的矗立於我的面前,卻讓人有種說不出的滄桑。也許是這樣的景致,讓老媽沒了興趣,她只在魯迅故居裡面匆匆晃了一下,就帶著兒子在院子外面等著我們了。
故居外有家快餐店,幾個中年廚娘身著藍花布的唐裝,手腳麻利的炸著新鮮的臭豆腐和蘿蔔絲餅。我們一口氣買了20塊錢的臭豆腐,20塊錢的蘿蔔絲餅,不由分說地開始狼吞虎咽,吃光摸淨後,回味剛剛入口即化、味美無窮的感覺,才忽然從故鄉的夢裡醒來,認清身邊確是這“楊柳岸曉風殘月”的江南。
回來時,順路去了五泄,由於昨夜的大雨,使得人還在山外就能遠遠地聽到滾滾的水聲。循著聲音,繞過回廊來到碼頭,卻只見一個四面環山的狹窄水面。乘快艇劃出這令人局促的碼頭,頓時豁然開朗,一條綠水仿佛鋪展開來的巨幅壯錦,印著藍天白雲和兩岸青山的美麗圖案,一定是到了傳說中的桃花源,連時間仿佛都在這裡靜止了。“不如歸去,不如歸去”,心底慢慢升起這若有若無的呼喚。
跳上岸,向著轟鳴的水聲飛奔,不一會兒第一泄就躍入眼簾,這是我第一次見到這樣水流湍急的瀑布,胸中的所有煩悶都隨著這波濤,在這幾米高的山崖上來了個自由落體,讓人倍感暢快淋漓。一泄一泄地循著上去,水位的落差也越來越小,反倒沒了初見第一泄時的震撼,但清澈見底的山泉,還是給我“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的豪邁與豁達。
沿著老媽的追星之路,我們領略著自然造物的神工,感懷著韶華傷逝的無奈,還愉悅了老媽盡了我們該盡的孝道,一舉三得總算不虛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