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 清 西 陵清西陵地處北京西南方向,河北省易縣境內。
早晨從北京西客站出發,有一列專門開往易縣的旅游專列,號稱“皇家號”旅游列車,列車設施上乘又有強勁的空調,顯露出幾分皇家氣派,乘坐起來非常舒適。更可人的是列車上乘客少得可憐,平均每節車廂不過十個人,在中國遭遇如此寬松的乘車環境實在太難得了。怪不得所有乘車人都情不自禁地替鐵路部門捏一把汗:夠油錢嗎?
列車上的小廣播熱情介紹清西陵的各個景點,最後,還著重介紹了腳下這條鐵路,從高碑店到易縣四十來公裡的路段是當年慈喜太後信口呲黃,突發奇想,打算座火車來易縣祭祖,其實就是隨便那麼一說,領導隨便一說,底下人不敢不辦,善於溜須的袁世凱心領神會,馬上撥白銀六十萬兩,趕緊找鐵路大師詹天佑勘探設計,不出四個月這條祭祖專線就建成通車了,可見當年的滿清政府多腐敗。所以,――所以今天開通的這條旅游列車叫皇家號旅游列車了。一面咒罵滿清政府腐敗一面又堂而皇之地取名為“皇家號”,讓人不免產生一種自己抽自己嘴巴的感覺。
列車開了將近兩個小時,准時到達易縣車站。
在導游小姐的親切引導下,我們開始游覽清西陵。清朝的陵寢歷來都是在北京東部的河北薊縣,什麼康熙呀乾隆呀慈喜呀等等都埋在薊縣東陵,而雍正皇帝好像有點怪,不知是受風水先生神侃的影響,還是其他什麼政治原因,從他開始,又另選擇了易縣當作陵寢,並有充分的風水說辭,背靠什麼山面朝什麼山左右扶著什麼山懷裡抱著什麼山,再加上什麼龍脈呀龍頭呀,於是易縣就成了雍正皇帝“萬年吉地”的風水寶地了。此後,清朝一共有五位皇帝七八個皇後十好幾個公主好幾十個王爺,總共百八十口子都埋葬在這塊風水寶地上了。
雍正皇帝的“泰陵”是所有陵墓中規模最大的,最氣勢磅礡的,宮殿、牌坊、華表、橋梁、神道、下馬石、石雕、松樹林等,應有盡有,宛如北京的紫禁城一般,僅神道就有五華裡之長,足見其不凡的規模了。最讓人佩服的是一座巨大的石碑,應該叫功德碑,足有六十多米高,上面用滿、漢、蒙文字記錄著雍正皇帝的一生功德。按照滿清的規矩,不是所有皇帝都可以矗立這樣功德碑的,只有皇帝在位的時候國家的土地沒有丟失,死後才有資格立這個功德碑。光緒皇帝在位的時候簽了不少喪權辱國的賣國條約,大片國土輪喪,所以他的墓前就沒有此碑。
看過泰陵,導游小姐帶我們去看回音壁。回音壁座落在一位太後墓的後面,不知道是人少的緣故還是建造水平的原因,回音的效果非常好,站在回音石上,輕輕一聲,四壁回蕩,幸虧是白天,如果晚上站在那裡出聲,該以為是鬧鬼了,效果比之北京天壇的回音壁要好得多。女兒面壁輕輕獨語,一首清醇的歌聽起來很現代也很美。絕對該贊嘆先人們的智慧,何等精確地掌握了音波的運動原理呀,當年如果把這項技術運用到建設一座劇院什麼的,肯定也是奇跡。只可惜我們的先人們把智慧和聰明都用在溜須拍馬上了,中國不落後才怪。
易縣清西陵有一個很明顯的特征,從雍正墓的磅礡開始,到光緒墓的凋零結束,陵墓的規模一個不如一個,就跟腐敗的滿清政府一樣,逐步走向衰亡。中午休息的時候被導游帶到一個叫龍湖的地方,四面環山,中間一個水庫,水庫就叫龍湖。近看碧水藍天,遠望重山料峭,風景格外好。導游小姐介紹說,這塊地方原來是末代皇帝溥儀選定的萬年吉地,結果,八字還沒一撇,滿清政府就完蛋了,留下一大堆准備建墓地的龍磚。還好,後來人們用建皇帝陵墓的龍磚築起了一座大壩,造就了今天的龍湖。最諷刺的是末代皇帝溥儀的陵墓也被後人遷移到了易縣,座落在一個中港合資的陵園裡,一方不超過三平米的地盤,一塊墓碑和兩個粗制濫造的小華表,墓碑上僅有這麼幾個字:“愛新覺羅.溥儀之墓”。墓的四周荒草凄凄,幾分凄慘的景像,在這個豪華的陵園裡顯得很低檔。
歷史常常這樣嘲弄權貴。
看過大大小小皇帝皇後皇妃們的墓,就算結束了一天的旅游。驅車趕往火車站的路上,導游小姐在車上遙指遠方一處小塔,問:
知道那是什麼塔嗎?
當然不知道了――我們理直氣壯地說。
那座塔叫荊柯塔,不是有荊柯刺秦皇的故事嗎,當年荊柯就是從易縣出發,滿懷壯志刺殺秦始皇去了,所以有:“風瀟瀟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歷史名句。我們易縣還有狼牙山、雲蒙山、紫荊關、戰國古城遺址,還有全國八大硯之一的易水硯和絞胎陶,還有……。
導游小姐,打住,打住,下回我們一定還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