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行,放逐心情的那段時光

作者: 學習游

導讀閩南行,放逐心情的那段時光 春節能休息幾天,便有了出游的想法,卻一直沒個方向。想去蘇州看梅,恐梅期未到;想三亞看海,又聞已游人如潮;洛陽牡丹尚在冬眠;西安古都略顯清冷。思來想去,最後定在了一個不熟悉的福建,而且第一站就到了更不熟悉的泉州。 其實,去福建就是想去廈門,確切地說是去鼓浪嶼———那個傳說中的小島,休閑的聖地,藝術的殿堂。不 ...

閩南行,放逐心情的那段時光

春節能休息幾天,便有了出游的想法,卻一直沒個方向。想去蘇州看梅,恐梅期未到;想三亞看海,又聞已游人如潮;洛陽牡丹尚在冬眠;西安古都略顯清冷。思來想去,最後定在了一個不熟悉的福建,而且第一站就到了更不熟悉的泉州。

其實,去福建就是想去廈門,確切地說是去鼓浪嶼———那個傳說中的小島,休閑的聖地,藝術的殿堂。不過,在網上打開地圖,卻發現她旁邊還站著個古樸的泉州。泉州,不認識,但看到“惠安女”,卻如雷貫耳。接下來,“地下看西安,地上看泉州”的表白,已讓人刮目相看。再接下來,網上查,掰指頭算:飛機到泉州,三人比廈門便宜六百,泉州到廈門一百公裡,一個多小時,一百塊錢。算出的結果是:通過泉州去廈門,省五百元。賺了風景,又賺了錢,何樂而不為?很自然的,初三晚上,住上了泉州的“如家”賓館。(其實賓館也不一樣,同樣“如家,泉州一百多元,廈門三百多元)

清晨,老早就起來,走出賓館,外面已下起了毛毛細雨。每每外出,早起已是一種習慣,因為喜歡他鄉異地清晨的寧靜。泉州街上行人很少,街道很干淨,路旁排滿了濃綠的大樹,樹干枝杈不像北京街邊的整齊規矩,而是橫斜躺仰,肆意伸展,有的巨枝低低的橫過人行道,張顯著霸道與頑皮,古樸及生機。路旁一小門,穿過便是東湖公園。清晨加之細雨,園內更是安靜,偶爾能見到晨練的個把人等。沿著青石小路隨意前行,不思方向,漫無目的。可擇一閑亭佇立,望望清澈的湖水及水中潔白的群鴨;或踱過靜雅的小石橋,任藤蔓花枝劃過眼前,留下余香縈繞;會在巨石古樹間穿繞,享受清幽野趣;也能收起傘,淋著雨在林間草地上跑一跑。一切都由自己,退去一切的羈絆、束縛,身輕了,心也清了。

泉州的行程沒有選擇惠安,而是去了清源山。因為那裡有比惠安女更能吸引我的兩個人——老子和弘一法師。不單是吸引,更多的是敬仰。不是嗎?老子的《道德經》常伴枕側,而李叔同的“長亭外,古道邊….”更是唱了半生。老子為春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一部《道德經》五千言,傳承百世,普教眾生。後被道教尊為祖師,冠以“太上老君”之官銜。弘一法師原名李叔同,上世紀著名學者、教育家,博學多才,在詩歌、書畫、音樂等多個領域均有成就,一曲《送別歌》響徹華夏,滌蕩心情。中年出家,潛心修佛,終成一代宗師。兩位大師一道一僧,一古一今,跨越千年,如今就會聚在這清源山上。今來泉州,又怎能錯過?

進山門不遠就可見到老君岩。老君岩是老子的巨幅石像,是清源山的標志性建築。細雨絲絲,時下時停,雨潤後的老君像更顯得和善、平靜、安閑、從容。巨像後山峰清秀,雲蒸霧漫,宛若仙境。雨中的清源山人不多,喜歡這裡的清淨,喜歡在雨中佇立,喜歡在大師前短暫的沉默。

轉過老君岩,沿林中小道前行,游人漸稀,沒多遠,便再不見其他游人影蹤,山中美景全都交給了你。綻放的花朵,滴水的綠葉,參天的古樹,女兒的笑聲與驚奇,和自己早已飛遠的心境。

一路教女兒唱“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女兒卻說聽過。對了,她很小就看過《城南舊事》電影,裡邊的插曲已印在腦中。不多時後,便到了弘一法師舍利塔,佛塔不大,感覺的是肅穆莊嚴,其實是因為自己內心的敬重。對著碑帖,使勁給女兒講述弘一法師的博學經歷,女兒卻心不在焉,不愛聽,也聽不懂。看著她那雀躍的身姿和天真的眼神,我忽有所悟:童心難得!我輩幾十年苦心思慮、刻意追尋的功成名就的身心至高境界,竟終究不如無邪的童心來得自然。想學會無憂無慮嗎?孩子就是你的老師。

在泉州時間有限,開元寺很有名,但只能匆匆游過,與千年古桑見上一面。再抽空去一趟美食街,泉州特色小吃不會放過。晚上便已住在廈門了。

游鼓浪嶼用足了一天的時間,尚未盡興。不過人太多了,名氣大,人便多,想休閑卻不能閑了。好在我們的自由行要比隨團的自由多了。你看,日光岩上下階梯已經擠滿了人,那導游還在向團員喊:“給你們十分鐘,下來集合到下一景點。”十分鐘,恐怕能擠上、擠下就不錯了,看什麼?不過是看游人的腳跟和後腦勺罷了。日光岩確實很壯觀,不過我們也沒去岩頂上(上面插滿了人,沒有落腳的地方),停留在旁邊次高點的大岩石面上,這裡人不多(人都往頂上爬去了)。三個人或站或坐,沐雨臨風,到也自在。憑欄遠眺,風景如畫。整個島都被層層疊疊的翠綠包裹著,各色精美建築在綠中探頭探腦,打破了綠的單調。藍色的大海圍繞四周,海上船只星星點點。煙雨蒙蒙中,島與海交相,綠與藍暈染,眼前一片水墨淋漓,心也在畫中了。

島上雖然人多,但除去日光岩以外,其他地方也不顯得擁擠。時間充裕,又沒目的,一整天,就這樣在島上隨意的漫步,一切都是那麼親切自然,雨還是斷斷續續。

海邊是女兒的最愛,雖然還不能游泳,但追潮戲水,拾貝玩沙,也樂此不疲。堆沙堡是我們的強項,一番精雕細琢之後,高樓、城牆、壕溝、拱橋,盡顯眼前,也為沙灘上的游人(尤其是小朋友)平添了一道風景。

秀美的菽莊花園中有“十二洞天”,一面陡坡假山重疊,內有十二生肖洞府卻機關重重,巧妙布置。路徑上下折轉迂回,山洞、小路環環相套,撲朔迷離。你一旦走進,便走進了開心的殿堂。一時間,男的、女的、老人、孩子,所有人都在裡面匆匆游走,面帶笑容與新奇。不大的一片景致,竟讓那麼多人找回了童年的情趣。我們也一樣,固執且快樂的在裡面穿梭,直到找到各自的生肖,拍照留影後,才滿意的離開。

坐快艇在海上飛馳,驚險刺激。找到另外兩家游人拼成一艇環島行(可省些銀兩)。快艇風馳電掣,水花四濺,浪高谷深處,船身自上而下猛烈拍打水面,咚咚作響,心胸也隨之震蕩。船家告訴我們,這就叫“鼓浪”。這可是頭一回聽說“鼓浪”的解釋(不知這是否就是“鼓浪嶼”出處)。經船家點撥,再仔細體會,形容的竟是如此貼切。海浪顛簸快艇,船體擊打海面,聲聲似鼓,動人心魄,蕩氣回腸。再回想,上船時,船家讓我坐在船頭(船上皆老幼婦孺,我算最棒的),原來船頭顛簸幅度最大,拿我當鼓槌了,榮幸呀!

島上的著名小吃很多,且都名副其實。最忘不了的是“原巷口魚丸”,美味清香,回味無窮(到現在還後悔當時只吃了一碗半)。離島後,第二天在廈門一人早起散步,不由自主的又來到輪渡,真想渡船登島,再品“原巷口魚丸”,但算來時間太緊,終於放棄,空留遺憾。

廈門交通太方便了,在賓館前台換一把零錢,買一張交通圖,便可坐公交車在市區裡隨便走了。廈大不讓進,在門口看看學校牌子就得了;南普陀寺人很多,香火也旺,不過我們卻是繞開人群,去寺後登山;到胡裡山不看炮台,在海邊岩石、沙灘、棧橋上消閑。一切隨心,無需入流,放逐心情,感受輕松的一段時光。

從閩南回來已很長時間,那份心境卻不曾忘卻,

2010年3月17日,忙裡偷閑以文字記之。


精選遊記: 廈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