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徽州行(一)古徽州的白牆青瓦

作者: 唐家格格

導讀山 水 徽 州 行(一)古 徽 州 的 白 牆 青 瓦 身在華東,一直久仰黃山的大名,“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的說法如雷灌耳。於是常常在心裡想,秋天的黃山該是最美麗的季節了吧,松柏蒼翠,楓葉飄紅,雲海漫天。還有那古徽州的白牆青瓦飛檐,已經在夢中縈繞過千萬回了,在藍天白雲的映襯下,該是怎樣的動人心魂啊。於是,當我們終於有了四天的假期,聯系 ...

山 水 徽 州 行(一)古 徽 州 的 白 牆 青 瓦

身在華東,一直久仰黃山的大名,“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的說法如雷灌耳。於是常常在心裡想,秋天的黃山該是最美麗的季節了吧,松柏蒼翠,楓葉飄紅,雲海漫天。還有那古徽州的白牆青瓦飛檐,已經在夢中縈繞過千萬回了,在藍天白雲的映襯下,該是怎樣的動人心魂啊。於是,當我們終於有了四天的假期,聯系好“黃山一劍”,背上行囊,我們出發了!

到達屯溪的時候是凌晨四點半,程劍派人在火車站接了我們直接到旅館休息。人生地不熟,又是凌晨,能有這樣的待遇真是令人無比愉快啊。兔兔怕凍著,先在火車上換上了厚衣服;既而為了美麗,又在旅館裡換上薄衣服,折騰了半個小時才消停。然後終於可以美美地打個盹,做個夢,想想我們的黃山我們的古徽州了!

六點鐘,被“砰砰砰”的敲門聲驚醒,一輛小面包車已經在樓下恭候我們多時。跳起來梳洗打扮,然後衝出門,跳上車,飛快地朝著我們的棠樾牌坊群前進。此時天已經亮透了,路邊的田野一片片挨著,有的已經是金黃遍野,可以看到飽滿的谷穗在晨光中輕輕搖曳;有的卻還是青翠的麥苗,看來是剛剛栽下沒有多久。放眼望去,給人以豐收的喜悅和播種的憧憬。太陽剛剛越出地平線,一輪紅紅的火球就在遠處矮矮地掛著,映紅了我們的臉龐,真是一個美麗的初秋的早晨。這一路上的景色不錯,白牆灰瓦風味十足的徽派老房子在青山綠水幽竹之間錯落如畫,金色的稻田在晨光中襯著老柳樹是久違的田園風光。當車子接近棠樾牌坊群的時候,我們在路邊見到一個劇組正在拍攝,不知道是不是在不久以後,某部以牌坊為生活背景的影視劇又會出現在電視屏幕上呢?!--------宛如當年的《煙鎖重樓》。清晨時分,路上的車子不多,於是我們在半個小時後就到達了棠樾。買了門票,兔兔和阿咪成為了這一天的第一批游客。

進了棠樾的村子,遠遠地就看見了那巍巍聳立在縷縷陽光中的牌坊群,共有七座,沿著進出村子的主干道依次排列著,沉默而堅忍地訴說著百年的風雨和滄桑。這裡的七座牌坊,其中有兩座建成於明朝,飛檐俏立,彎彎的檐壁帶著點精致和細膩,被稱為“牌樓”;而另外的五座則是建成於清代,在牌坊的頂部是垂直矗立的條條石柱,這才是嚴格意義上的“牌坊”。七座牌坊,分別依著“忠孝節義”的古訓從兩頭向中間依次排開,既有對古代君主的忠誠,有綿延中華幾千年的孝道,也有封建時代婦女的堅貞不屈,重道守義的氣節。那一道道的牌坊,表彰的是或輝煌或滄桑或堅強或隱忍的封建道德禮儀。可是,當我佇立在歙縣的棠樾牌坊群下抬頭仰望的時候,時空在剎那間交錯成一道道沉重的牌坊,悲涼的滄桑和點點的淚光浮現在那每一道的刻痕上,已經模糊了的字跡無聲地訴說著主人的悲喜交加。徽派建築的白牆青瓦飛檐是古樸的,但也是壓抑內斂的,尤其是這道道牌坊,猶如幾十年的守望卻也僅僅是換來了生命逝去後的最後一點安慰,讓後人評說和尊重。但是又有誰,站在這一排排的石頭面前,想到過他們的血淚斑斑呢?!牌坊,有些是在生前就蒙“浩浩皇恩”修造的,但更多的是在身後對其追封追加的謚號。我不知道,那些牌坊的主人,畢生為之努力奮鬥甚至是含辛茹苦換來的這些可是他們心中追求了很久向往了一生的?!在牌坊的青灰色澤間,我看到的卻是點點的血淚斑痕。

棠樾的牌坊群是歷經百年建成的。它們的主人也多姓鮑,是這個古村落裡為人敬重的先人們。村口的鮑家祠堂裡就供奉著先人的牌位,先人的畫像,遺跡,至今仍然讓人心生崇敬之意。在這個小小的村子裡逛來逛去的時候,忽然就看到了一座女祠。由於重男輕女的習俗在中國曾經風行幾百年,所以即使有幸修建了女祠並入主其中,也只能“座南朝北”,門口背陰而開,只開邊門,遮遮掩掩地生存著,像極了古代被纏住了三寸金蓮的小腳女人們。

出了棠樾,忽然在路邊迎上來一個女人,很熟絡地對兔兔說:“小姐,我等了你很久了!”兔兔一臉的驚詫------等我?!在這裡,我沒有任何親戚朋友啊!見兔兔不可思議地瞪大了眼睛,一臉茫然狀。那個女人就很親熱地說開了:“小姐,你有旺夫相呢。來來來,我幫你瞧瞧吧!”--------原來如此啊!兔兔啼笑皆非,拉著阿咪快步逃走。阿咪一邊走一邊笑個不停-------兔兔,你有旺夫相呢!誰娶了你可是真有福氣啊!兔兔起初有些懊惱,但是想想又高興起來,看來咱兔兔的面相還算不錯嘛,至少是有這個相那個相的!!!嘻嘻。

出了棠樾上車繼續出發,我們沿著另一個岔道口就到了唐模。唐模位於黃山南麓,始建於唐朝,盛於明清,是一個小而精致的古文明村落。跟著導游在唐模的水村中游覽時,見到了典型的徽州建築,白色的牆壁,青灰色的屋瓦,彎彎的飛檐。一大片一大片連在一起,古韻悠悠,宛如歲月從來沒有在這裡留下些許痕跡。徽派建築中有個很突出的特點,就是他們的房子很少開窗,即使有,也是小小的一扇窗安在高高的牆上,通風采光效果都很差。原來,當年的徽商盛極一時,他們常年在外經商,很少回家,所以蓋的房子一定要保證安全,窗子高而少有利於安全,於是就有了這樣的格局。在唐模的村口,也有一個很高很精致的牌樓,雕刻精細,流檐翹角,牌樓下的石獅子守護著主人的威嚴。旁邊的一棵老樟樹是《天仙配》中仙女下凡的地方,傳說中的董永和七仙女就是在這棵老樹下定下誓盟的。往村子裡走,不一會兒就到了一個書院。推門進去,可以看到一個小小的私塾,七八個五六歲模樣的小男孩和小女孩穿著長衫,扎著髻子,正在奶聲奶氣地大聲誦讀著:“人之初,性本善……”,稚嫩的聲音傳出去很遠很遠,余音繞梁,久久不絕。兔兔終究是不甘寂寞的,於是跟著小朋友們奶聲奶氣了半天,才戀戀不舍地跟著阿咪走了。徽州人雖然並不鄙視商人,但是在“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封建社會,還是很希望自己的後輩能夠在仕途上大展宏圖,所以每個大戶人家都在家裡設立了私塾。在這個書院的後面,還有一個小西湖,是當年這個村子裡的孝子為了一償母親不能去杭州游覽西湖的夙願而建成的。風光秀麗的小西湖至今仍為唐模村人所津津樂道,是典型的“孝道”好教材。在唐模裡游走,沿途有一條長長的水街長伴左右,亭坊街橋,目不暇接。在徽州人的心裡,水就是一種像征,是財富和運氣的標志,所以不能讓水“嘩嘩嘩”地從村子裡流出去,要建起一座座的小水壩,把水都攔住,然後細水長流,一點點滲透出去。於是在村子裡,有一條長長的水街蜿蜒在村子中,上游的水可以用來淘米洗菜,中間的水用來洗衣服,下游的水才能讓它流出村子,真是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水資源。橫跨在水街兩岸的是一座座或大或小的木橋,其中有一座廊橋就在水街的中游,游人路過這裡,可以停下來休憩,品茶,還可以聽到一小段的黃梅戲,音韻綿綿,真是有不盡的遐想和解不開的情思縷縷啊。古樸的唐模人今天依然保持著自己長久以來的生活習慣,依偎在水街邊上,平靜而從容地生活著,似乎時光的滄桑變化並沒有給這裡留下什麼烙印。古語有雲:“唐模棠樾,餓死情願”,看來真是名不虛傳了。

離開唐模,我們又繼續前進,下一個目的地是潛口村。潛口村位於黃山第一峰------潛口紫霞山麓,是依山而建的一個小村子。據說陶淵明曾經在此隱居過,所以取其名字中的“潛”字作為村名。進了大門,就路過一座小小的石橋,芳名“蔭秀橋”,據說是尼姑建造的。橋上所刻的字跡連著村子那頭的表面突出,為“陽刻”;連接尼姑庵那端的是字跡內凹,是為“陰刻”,以此作為空門和凡間的區別,真是聰明而隱晦。村子裡也有一座牌樓,雕刻得十分精美,每個字都可以清晰地辨別出來,是當年村子盛極一時的標志性建築。沿山上行,路過一座名為“善化亭”的小亭子,顧名思義,就是告戒後人要多結善因,多行善事,這樣才能多結善果,積攢陰德。潛口的民宅以明清建築為多。明朝時期的徽州屋舍多雕梁畫柱,“冬瓜梁,梭子柱”是其典型的特點。入戶門不喜歡對著大山,所以總用一堵高高的牆擋住。天井是采光和通風的地方,在天井兩側,有蓄水池,隱含著“天水不外流”的意思。通常情況下,東廂房是正室居住的,而西廂房則是偏房偏安的,所以東廂房的家具等擺設比較講究,門窗上的木雕也比較精細些。樓下的客廳裡擺著八仙桌,羅漢椅,是招待客人的地方。大戶人家的客廳寬敞而且講究,小戶人家就只是方寸之地了。樓上是小姐的閨房,平時小姐是“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如果家裡來了客人想偷偷看看,就要躲在樓上的花窗後偷偷瞧上幾眼。徽州人很講究各種的雕刻,既有木雕,石雕,也有磚雕。家家戶戶的門窗上都雕刻滿了花紋圖案,既有像征著“四季平安”的花瓶鏡子,也有“梅蘭竹菊”等各種鮮花,還有各種民間故事的圖案,精巧的技藝令人嘆為觀止。站在這樣的徽州古建築群中,看著這樣氣派的廳堂,親手撫摩著這麼精致的雕刻,想像著當年主人的輝煌和意氣風發,不禁感慨--------世間滄海橫流,芸芸眾生不過是一介草木而已!登上潛口村的最高處,是汪姓家族的祠堂。年代久遠,又經歷過人為的破壞,只留下祠堂的大門和前廳了。徽州人是很注重風水說法的,這裡就是潛口村的“風水寶地”。我們倚在門上向遠處眺望,所謂登高望遠,真的是視野開闊,可以望出去很遠很遠。遠處的白牆青瓦連在一起,構成了徽州最簡單的顏色!這真是景色秀麗的世外桃源,蔥蘭,百日紅掩印山間,花團錦簇,難怪陶淵明會選擇這裡隱居,也難怪兔兔在見到山上美麗的碗口大的芙蓉花時禁不住大叫:“芙蓉花下死,做鬼也風流”啊!

離開潛口,我們又跳上車繼續前進,呈坎是我們的下一個目的地。呈坎始建於東漢三國時期,距今約有1700多年的歷史,曾被宋代理學家朱熹譽為:“呈坎雙賢裡,江南第一村”,是保存完好的明代古村落。村子按照《易經》中“陰(坎)陽(呈)二氣統一,天人合一”的理論選址布局,依山傍水,形成二圳五街九十九巷,宛如迷宮。在呈坎村口,有一個華東地區保存最為完整的祠堂。推開祠堂虛掩的大門,恍如進入了時光的隧道,門上貼著的門神畫像色彩依然艷麗如新,圍牆上的磚雕栩栩如生。輕扣門環,似乎真的會有一個上了年紀的老人為我們“吱呀呀”開了一條門縫,慢慢地探出頭來,歲月的風塵一點點一道道刻在滿是皺紋的臉上。穿過前廳,沿著兩側的長廊來到天井中,可以看到長廊外側的石板上刻滿了圖案,一只只可愛的倒立的小石獅子觸目可及,活潑可愛的樣子讓人頓生憐愛。天井中的參松日日常青,班駁的光影在石桌石凳上投下點點圓斑。抬頭仰望,一座高高的兩層樓建築矗立眼前,名曰“寶倫閣”。寶倫閣是在祠堂建成後加蓋的,因為在祠堂的建築中講究“步步高升”,後面的廳堂一定要高於前面的,所以呈坎的族人們把加蓋的寶倫閣的最高層用來供奉聖旨等至高無上的聖物,樓下供奉著祖先的牌位,既表示了對皇權的敬重又表達了對先人的敬意和追思。寶倫閣頂棚上的彩繪至今仍然五彩斑斕,絢麗如初,真不敢相信這是五百年前祖先留下的彩繪技藝。彩繪上的花色圖案依然生動活潑,似乎擁有著不朽的生命和靈氣,鮮艷的色彩,如同剛剛繪制而成的作品,艷麗得讓人心動。這樣的祠堂,在古都皇城裡也許並不鮮見,但是在古老而閉塞的徽州,能有這樣規模的祠堂在當時該是怎樣的一種榮耀啊!離開寶倫閣,我們跟著導游在呈坎村游覽,看到了無數的古跡,既有亭台樓閣,也有廊橋井祠,徽派建築中“古,大,美,雅”的特點淋漓盡致地表現在這麼一個小小的古村落裡,真是無處不美,無處不流韻啊。

離開呈坎,我們飛車趕往湯口,在距離黃山越來越近的激動中,喜悅溢滿胸膛,逼得我們幾乎喘不過氣來!黃山,等著我們,我們來了!


精選遊記: 歙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