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鄲是一座具有近三千年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城,戰國時期是趙國的都城。秦統一後,邯鄲是全國三十六郡之一的邯鄲郡首府。漢代,與洛陽、臨淄、成都、宛城、齊名同為五大都會。雖然開發工作做的不大好,但是卻有好多好玩的地方哦~
大家來看看我推薦的幾個地方:武靈叢台;趙王城;京娘湖;南北響堂山石窟;回車巷;學步橋;黃梁夢呂仙祠
1.武靈叢台是古城邯鄲的像征,位於市中心叢台公園內。叢台之名,源於當時有許多亭台建築連接壘列而成,“連接非一,故名叢台。”相傳它始建於趙武靈王時期,故稱武靈叢台。
趙武靈王修築叢台的目的是觀看歌舞和軍事操演。古人曾有“台上弦歌醉美人,台下揚鞭耀武士”的詩句。據傳當時叢台上有天橋、雪洞、花苑、妝閣諸景,以規模宏大、結構奇特、裝飾精雅而名揚列國。唐代大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等都曾登台揮毫題詩,抒懷言志,留下了不少詩篇。
現存古叢台,重修於清代同治年間,是一個方圓1100多平方米,高28米的三層青磚高台。第一層南北各開一門,南門高階上一碑赫然聳立,為現代著名歷史學家郭沫若先生於1961年游叢台時所寫的七律。甬道右側的台牆上還嵌有“滏流東漸,紫氣西來“的古體大字。北門高階上的大石碑,是清朝乾隆皇帝游江南路經邯鄲登叢台時親筆書寫的詩碑。
第二層台面距地表7米,東西59米,南北80米,其中向南突出一段長4O米,寬10米,為明代城牆殘段。台北有5間大屋,名“武靈館”,是紀念武靈王的建築。室前的小亭為“回瀾 亭”,建於1931年,台面周圍台牆鑲嵌有許多碑碣。
台的最上一層,門額上題有“武靈叢台”幾個大字,頂台呈圓型,直徑19米,距地表13.5米,原是平台,俗稱“武靈平台”。明嘉靖十三年始建亭於台上,取名“據勝亭”,其意是在防御上據此者勝。據勝亭圓拱門門媚上有“夫妻南北;兄妹沾襟”八個朱紅大字,流傳很廣的“二度梅”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裡。
叢台在2000多年的漫長歲月裡,經過歷代的修繕和改建,已經失去原貌,但它仍然保存著古代亭榭的獨特風格。特別是解放後經過幾次大的維修,古老叢台的氣勢更加雄偉,建築愈臻精美,猶如一個昂首挺胸,坐北向南,拔地而起的“英雄武士”,聳立在邯鄲市中心,為中原地區一處游覽勝地。
2.響堂山石窟
響堂山石窟位於邯鄲市峰峰礦區鼓山,分南北兩處,相距約15公裡。因石窟群在山腰,人們談笑、拂袖、走動均能發出鏗鏘的回聲,故名響堂山石窟。現存石窟16座,摩崖造像450余龕,大小造像5000 余尊,還有大量刻經、題記等。它是河北省現已發現的最大的石窟,也是國務院第一批公布的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南響堂石窟地處臨水鎮紙坊村西北,鼓山南麓,滏陽河北岸。近旁有殿宇、靠山樓閣、古塔等附屬建築。這裡現存大小石窟7座,分上下兩層,上層5座,下層2座,自下而上為華嚴洞、般若洞、空洞、阿彌陀洞、釋加洞、力士洞和千佛洞。其中華嚴洞規模最大,高4.9米,寬和深各6.3米,內刻《大方廣佛華嚴經》,故稱華嚴洞。窟內南壁正中上部有阿彌陀佛淨土圖故事的大型浮雕,南面中心柱上部有釋加說法圖和佛本生故事浮雕。位於上層的千佛洞,小巧玲瓏,保存較好。窟頂外壁上方雕覆缽塔,塔端雕卷雲狀山花蕉葉,中雕展翅欲飛的金翅烏,缽頂雕寶珠,兩側各雕八角形寶珠頂柱。窟內三面寶壇上各龕均雕一佛兩弟子兩菩薩,正面龕本尊為釋跡佛。洞壁廣造千佛,有大小造像1028尊,故名千佛洞。窟頂微隆,中央雕蓮花,周雕8身飛天,兩兩相對,形成各組對稱的輕歌曼舞的神仙極樂世界。此窟結構嚴謹,雕藝精致,尤其是外壁的大型雕刻,窟頂的飛天雕刻,都是絕無倫比的藝術珍品。
北響堂石窟位於和村村東的鼓山天宮峰西坡,共有洞窟9座,從左到右為大業洞、刻經洞、二佛洞、釋迎洞、嘉靖洞、無名洞、大佛洞和兩個無名洞。其中大佛洞規模最大,裝飾最華麗。窟內進深13.3米,寬13米,高11.4米。正面龕本尊是釋迦牟尼坐像,通座高5米,造型勻稱,莊重敦厚,為響堂石窟中最大的造像。其背浮雕火焰、忍冬紋七條火龍穿插其間,雕刻精巧,裝飾華麗,為北齊高超藝術的代表。
兩處響堂石窟均始建於北齊。當時北齊有兩個政治中心,一是國都鄴(今臨漳境內),一是別都晉陽(今山西太原)。地扼太行山東西交通要隘的鼓山,是兩都來往必經之地。這裡山青水秀,風景美麗,石質優良,將佛教奉為國教的北齊皇帝高洋便選擇此處鑿窟建寺,營造官苑,作為他來往於兩都之間的避暑、游玩和禮佛之地。此後隋、唐、宋、明各代均在此增鑿。
響堂山石窟、佛像、花卉等雕刻,美觀大方,其雕藝承前啟後,是我國石窟藝術發展史上從大同雲岡到洛陽龍門過渡階段的一個重要標志,也是研究我國佛教、建築、雕刻、繪畫及書法藝術的重要寶庫之一。
阿坤在線